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944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侍从仆御,无不色变。

书儿从容进曰:

“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

如渠⑤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

”乞公前骑,徒手而去。

叱盗曰:

“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

盗笑曰:

“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

”书儿怒曰:

“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

”盗亦怒,

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

又一弹,接以左手;

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

吐口中丸,大笑曰:

“贼奴技止此耶?

”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笑曰:

“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

”群盗罗拜马前乞命。

书儿曰:

“汝等何足污我手。

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

“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

”公及夫人皆异之。

继而问曰;

“汝具此妙

技,何不能拈一针?

”书儿曰:

“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

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

是以不能学耳。

”又问:

“鞭挞时何便俯首受?

”曰:

“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

也,婢子何敢!

【注释】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

青衣,古代指婢女。

②针指:

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

③挂

误:

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

④稔(rěn):

熟悉。

⑤渠:

第三人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鉴其诚 

诚惶诚恐B.时已薄暮 

厚积薄发

C.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挂齿D.公及夫人皆异之 

见异思迁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乞公前骑,徒手而去。

4.本文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请写出你的发现。

(三)(10分)

 (宋)太祖时,以李汉超为关南巡检,使捍北虏,与兵三千而已。

然其齐州赋税最多,乃以为齐州防御使,悉与一州之赋,俾①之养士。

而汉超武人,所为多不法,久之,关南百姓诣阙②,讼③汉超贷民钱不还,及掠其女以为妾。

太祖召百姓入见便殿,赐以酒食,慰劳之,徐问曰:

“自汉超在关南,契丹入寇者几?

”百姓曰:

“无也。

”太祖曰:

“往时契丹入寇,边将不能御,河北之民岁遭劫虏,汝于此时能保全其资财妇女乎?

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

”又问讼女者曰:

“汝家几女,所嫁何人?

”百姓具以对。

太祖曰:

“然则所嫁皆村夫也。

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④之,得之必不使失所。

与其嫁村夫,孰若处汉超家富贵?

”于是百姓皆感悦而去。

太祖使人语汉超曰:

“汝须钱,何不告我而取于民乎?

”乃赐以银数百两,曰:

“汝自还之,使其感汝也。

”汉超感泣,誓以死报。

(选自宋朝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俾:

使。

②阙:

宫殿。

③讼:

控告。

④取:

同“娶”。

(1)悉与一州之赋( 

(2)徐问曰()

(3)皆感悦而去( 

)(4)使人语汉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李汉超身为边将,虽有抵御契丹,保全百姓资财妇女之功,但也有“贷民钱不还”和“”之过。

(请用文中词句填空,1分)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李汉超“感泣”,发誓以死报效宋太祖的原因。

(四)(10分)

鉴亭之铭并序

[清]许瑶光①

同治癸酉,孟夏之月。

予以俸满,将觐北阙。

嘉禾耆②旧,出饯鸳湖。

水滨百桨,清酒百壶。

此地为别,临眺踌躇。

亭构“来许”,意在跂③予。

予忝承乏④,赖天子命。

于今十年,罔敢不敬!

有胡德惠,劳君觞咏?

临别赠言,式资往训。

爰⑤举觯⑥曰:

请建“鉴亭”。

劳劳送客,报以德馨⑦。

修慝⑧辨惑,舞雩典型。

天光云影,源头式听。

佥曰唯唯,爰勒斯铭。

铭曰:

兹屿在水中央,不骞不陊,万寿无疆。

有似仁者,静则延长。

君子鉴之,节嗜欲以保安康。

兹亭轩旷,四无纤障。

高天覆帱,明月逸宕。

(甲)▲,洞察万状。

君子鉴之,去蒙蔽以扩识量。

亭下湖水,流似不流。

吐纳苕霅,古今悠悠。

(乙)▲,自强不休。

君子鉴之,学百川以海谋。

绕亭卉木,春荣秋谢。

荣固繁华,谢亦安暇。

(丙)▲,与时变化。

君子鉴之,舍则藏而得则驾。

嵚崎古石,于亭之东。

瘦貌寒魄,稜稜生风。

有似洁士,不与俗同。

君子鉴之,砺廉隅⑨以表孤衷。

朝开■阖,亭中阴阳。

雨润日丽,亭中柔刚。

寒来暑往,亭中炎凉。

小鸟知止,渊鱼知藏。

渔樵朋友,荇藻文章。

俯仰皆乐,吟啸非狂。

刻石表意,敢告同行。

闲情鸥远,逸兴云翔。

既亭既鉴,何用不臧!

【注释】①许瑶光:

同治三年(1864年)任嘉兴知府,勤政爱民,深受当地乡绰、百姓爱戴,②耆(qí

)旧:

故老故交。

③跂(qǐ):

踮起脚跟盼望。

④忝:

谦词,有愧于。

承乏:

谦词,滥竽充数之意。

⑤爰(yuá

n):

于是。

⑥觯(zhì

):

酒具。

⑦馨:

▲。

⑧修慝(tè

修正过错。

⑨廉隅:

棱角,比喻人的行为、品行方正。

1.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8分)

小嘉:

“馨”的注释没有,但我们在《陋室铭》中学过,可以解释为:

①。

小舟:

学以致用,这个办法好。

那么,你觉得末段“■”处,应该选择“冥”“暝”“瞑”中的哪个字呢?

我觉得这里应该填“②”因为③ 

铭文中甲、乙、三处被我遮住了,看谁能够把“有似勇者”“有似智者”“有似达者”填到相应位置。

小禾:

我来填。

我认为甲、乙、丙三处依次是④、⑤、

真聪明,这篇铭文以四字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

诵读要注意节奏、重音等,比如读“君子鉴之,砺廉隅以表孤衷”一句,我觉得“君子”“砺廉隅”后要稍作停顿,同时⑦“”“”两词要重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⑧ 

的信念。

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链接材料,探究许瑶光建造亭子并命名为“鉴亭”的原因。

“来许”出自《诗经·

大雅·

下成》“昭兹来许,绳其祖”,赞扬周成王能继承先王之德业,而许瑶光恰巧姓许,所以亭名“来许”。

人们这样命名,一语双关,既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作的贡献,又盼望许瑶光能再来嘉兴。

鉴〔鑒、鑑〕

【释义】

(名》古代盛水的大盆,盛冰存放食物或掘温气的器具,②〈名〉镜子。

③〈动〉照视,照镜子。

④〈动〉察看、审察。

⑤〈动〉借鉴。

(五)(10分)

水仙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

春以水仙兰花为命;

夏以莲为命;

秋以秋海棠为命;

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

“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

“汝欲夺吾命乎?

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清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

指南京。

②质:

抵押。

③迨:

等到。

④珥:

用玉做的耳饰。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4.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六)(10分)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

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

地名。

②游僧:

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

研磨。

(1)举国信之()

(2)乃悟其盘中之丸()

(3)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两处。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4.请你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七)陈际泰读书(10分)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

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逐诵其义。

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而叱之,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

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

际泰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

入则秉烛达旦。

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

表兄。

(1)取而疾走()

(2)但闻书声不绝()

(3)际泰自小至老手不释书()

2.用“/”线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诵。

3.下列加点字与“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辞以军中多务B.公亦以此自矜C.徐以杓酌油沥之D.以刀劈狼首

4.小敏和小宇对际泰“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小敏:

际泰这种追切学习知识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啊。

小宇:

热爱学习是好事,但是他这种做法根本就是偷窃。

(八)(10分)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为分宁①主簿②。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

“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分宁:

②主簿:

官名。

③委:

抛弃,扔弃。

④手版:

即笏(hù

)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用“/”线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如此尚可仕乎。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⑴有狱久不决( 

) 

(2)众莫敢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本文叙述了周敦颐哪两件事?

5.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

(九)(10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

少年知识未开①,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②其功,终属影响③。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

此时,时文④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⑤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⑥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⑦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⑨。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

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⑩枵腹⑪无异。

汝辈于此,极⑫宜猛省。

(选自张英《聪训斋语》,有删节)

【注释】①开:

开导,启发。

②倍蓰(xǐ):

数倍。

③影响:

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④时文:

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⑤诡辩:

荒谬邪僻。

⑥华腴(yú

丰美有文采。

⑦曹:

辈。

⑧拱璧:

大璧,泛指珍宝。

⑨发越:

散播。

⑩去:

距。

⑪枵腹:

腹中空虚。

⑫极:

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时文固不可不读() 

(2)若朝华夕落()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4)然后思通其义蕴() 

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

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3分》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十)(10分)

丞相牛公应举,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

住数月两见,以海客遇之,牛公怒而去。

去后,忽召客将问曰:

“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

“已去。

”“何以赠之?

“与之五百。

”“受之乎?

“掷之于庭而去。

”于公大恨,谓宾佐曰:

“某盖事繁有阙违者。

”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

曰:

“未出界即领来,如已出界即送书信。

”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不启封,揖回。

(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注释】

牛公:

即牛增孺,唐朝丞相,当时还是秀才。

于頔(dí

人名,唐朝大臣。

海客:

居无定所的江湖人。

客将:

客籍将领。

赍(jī):

携带。

1.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以海客遇之()

(2)于公大恨()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内容。

()去后,()忽召客将问曰:

”()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

4.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牛公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1.

(1)哪一个

(2)使……臣服或使……称臣(3)所以(4)恐怕,害怕,担心 

2.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然而创建大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4.唐太宗谈到: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也是说治国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享乐,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二)1.C 

2.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3.她讨要了按察使面前的一匹马,赤手空拳地前往。

4.这是由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决定的,本文意在表现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

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

(三)1.

(1)全,都

(2)慢慢(地)(3)离开(4)告诉2.如今李汉超在你们身上夺取的,和契丹比起来哪个多?

3.掠其女以为妾4.①宋太祖没有对他的不法行为进行惩处(学生答题中若有“宽恕”“宽容”“网开一面”等意思,此点就得分);

②不仅说服民众,帮他平息民愤(怨);

③还暗中赐给他钱财,让他还给百姓,使百姓感激。

(或“赐他钱财,让他还给百姓,帮他在百姓中重建威信”)。

(四)1.①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暝③“暝”的木义指日落、黄昏,又指夜、天黑,和“朝”相对。

④有似智者⑤有似勇者

有似达者⑦鉴砺孤衷⑧以石为鉴,磨砺品行,守正内心,廉政为民2.百姓为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作的贡献并盼望其再来嘉兴而建“来许亭”,于是许瑶光建“鉴亭”回馈百姓,感谢百娃对他的爱戴。

“鉴”有借鉴之意,许瑶光以此来警戒自己,也劝勉他人,要有“仁、智、勇、达、洁”的美好品行,即要仁慈有爱,勇敢坚定,珍惜时光,妥善处理各种茅盾,洁身自好,自立自律,自强不息。

(五)1.

(1)季节

(2)想要(3)停止(4)同“返”,返回2.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3.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4.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

竭尽家财买水仙花。

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意对即可)

(六)1.

(1)全

(2)明白(3)做2.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3.(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4.示例:

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

(符合题意和物理学原理即可。

(七)1.

(1)跑了

(2)只(3)放下2.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诵。

3.B4.示例:

我认为小敏和小宇二人说的都有一定道理。

从学习态度上看,陈际泰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从个人品德方面来看,他拿别人的书的做法就显得不足取。

(八)1.如此/尚可仕乎2.

(1)案件

(2)没有谁、没有人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

4.周敦颐断案英明果断,将资历很深、很有经验的老差吏用长时间审理都审不出结果的案子一次就审结;

周敦颐因不该判死罪的囚犯处置问题与严酷、凶悍的转运使王逵争辩,并以弃官来表示决心,从而使上司醒悟,囚犯得以幸免。

5.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九)1.

(1)固然

(2)像(3)全部(4)明自2.怎么可以在珠玉难以交换的岁月却读这样没有好处的文章呢?

3.“幼年知识木川人真纯固,所卖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岩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相较丁壮年读书不易长久的情况,在幼年读这些书会印象深刻。

4.读书不在贪多,而在于精读。

对于经典文章,一定要熟读背诵,理解它的内涵,才能学以致用。

(十)1.

(1)C

(2)A2.牛公于頔客将3.于頔立即命令小将,带上五百匹绢绸、一封书信,追赶他。

4.当受到冷遇时,他“怒而去”;

当赠他五百钱时,他“掷之于庭”;

当于頔派人追上他,送上绢绸、书信时,他“不启封,揖回”;

可见他是一个个性鲜明,有傲气,率性而为的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朝李有叔在地方上当知府,他的家属仍然住在京城里。

一天晚上,京城发来的公文到了,李有叔拆开阅读,发现里面夹有一封家书。

于是,他把家书放在一边,阅读公文。

读毕,吹熄公家的蜡烛,点上自己买的蜡烛,阅读家书。

看完家书后,再点燃公家的蜡烛。

这就是史载“灭烛看家书”的故事。

对于李有叔的做法,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这则材料的内容与寓意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底无私天地宽

浩瀚海洋,扬一支帆去远航;

蔚蓝天空,撷一片云去翱翔;

无垠草原,驾一匹快马奔驰.这些美好事物,并不只是纯真美梦,只要你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够心底无私天地宽。

浮华世界,物欲横流,你能否纵横驰骋,信马由缰?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当你自困于狭小的生活圈,不要忘记你拥有这世界上最宽广的容器,向着更高远的地方望去吧!

在山的那一侧是阳光普照的白云之乡,在海的另一面是燃烧着烈火的红色平原.你投入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多,一切美好的事物也会随之尽收眼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你拥有了一颗宽容的心,高尚的品德,优雅的情操就会伴随你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