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16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2.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北宋中期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多,草市和墟市普遍。

(2)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唐宋城市的变迁

(1)唐代:

市与坊分开,市有时间限制。

(2)宋代:

打破坊市制度,出现了瓦肆,营业时间不受限制。

4.元朝商品经济继续发展

(1)交通发达,漕运畅通,海运规模空前,海外贸易繁盛。

(2)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图示总结]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三、明清的商帮

1.形成原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2.概念:

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形成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

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3.特点

(1)人数多、资本雄厚。

(2)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且走出国门。

(3)晋商还创办票号,开展汇兑、存款、放款业务。

(4)其经营之道在于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

4.评价

(1)活动于明清商界,推动着商业的发展。

(2)其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

[轻巧识记]     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教材补遗]__清代三大移民浪潮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以来经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1.闯关东:

是指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

清初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但清政府将东北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地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

2.走西口:

即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

3.下南洋: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在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极有关系。

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

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史料二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史料三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商人为了逐利而离开家乡;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市出现,娱乐业、酒店等行业发达。

(2)史料二: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商业发展深入农村;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商人安全得不到保障。

(3)史料三: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

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根据史料二,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历史信息:

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

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政策:

重农抑商。

(3)根据史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

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

市镇经济发展;

商帮出现。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

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还出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据《史记·

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  )

【导学号:

67930040】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C [材料反映西汉初年富商大贾经济实力雄厚,使地方诸侯对富商严重依赖,并且控制盐铁生产,导致国家财政失去重要的来源和普通百姓生活困难,可见汉初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

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不同,故B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

2.《礼记·

礼运》中有“城者,所有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C [根据材料“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所涉及的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与军事,故C项正确。

3.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C [唐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是完全经济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不是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错误;

材料中“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说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说农村实现了商品化,农村仍是自然经济为主体,故D项错误。

4.明朝徽商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攫取官位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

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列,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B.明朝的制度环境

C.科举改革创造机遇

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徽商攫取官位或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这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极力与官僚阶层拉近距离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重农抑商、以“士”为社会最高阶层的制度环境,故B项正确;

贾而好儒不等于与官僚阶层拉近距离,故A项错误;

“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说明当时做官的途径不仅仅限于科举,故C项错误;

材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故D项错误。

考点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1.开始产生:

明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生。

2.产生条件

(1)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2)小商品生产者产生两极分化

①破产的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②少数人积累资金,变成商人或手工业作坊主。

3.产生标志: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4.发展表现:

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包买商更为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

5.评价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而曲折,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2)就全国而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则是稀疏而又脆弱的。

[轻巧识记]资本主义萌芽

二、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含义及措施

(1)重农政策

①含义:

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

②目的:

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③措施:

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恤贫救灾、蠲免税粮等。

(2)抑商政策

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②措施:

继承传统的禁榷制度,对盐、茶叶等实行专卖制度;

设置关卡,对民营商业、民营手工业征收重税等。

3.影响:

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概念阐释]农本思想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三、清朝的“海禁”政策

1.实施原因

(1)防止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阻止外族入侵。

(2)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

(3)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表现

(1)下令“禁海”,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只开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事宜。

3.影响

(1)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误辨析]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教材补遗]__

1.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

(1)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编户制度:

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

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3)租调制:

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

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

北魏租调制规定: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4)租庸调制: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租庸调制规定: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5)两税法:

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既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6)“一条鞭法”:

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

“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用银两收税则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历代赋税改革虽短期内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这一定律后被学者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史料一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

商贾史》

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

“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

注意省略号在研读史料中的作用;

省略号前内容→“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

省略号后内容→“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现象:

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

供应子女读书。

(2)史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不仅使沿海人民生活走向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影响:

“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1.(2017·

揭阳质检)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

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

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

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②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④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A [由雇主用白银支付雇工工资可知雇佣关系货币化,故①正确;

雇主和佣工之间通过合同契约在工作上建立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佣工有人格和身份上的独立性,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②错误;

材料只是展现雇工文约的格式,无法得出土地兼并严重的信息,故③错误;

由材料中把雇工文约形成了统一的格式,体现出雇工现象普遍,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2.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

67930041】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B [重农抑商在明清以前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但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故A、C两项错误;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由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

3.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B.农业收入稳定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A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和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都买田置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这是因为当时两国的政权都与土地所有权有关;

故商人买田置地的共同原因是土地贵族把持政权,而商人可以通过置地成为土地贵族,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A项正确;

明清时期商人赚钱后买田置地,与农业收入稳定无关,排除B项;

英国没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

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18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已经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已不占统治地位,排除D项。

4.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特别强调“海禁”政策的影响是(  )

A.维护了自然经济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促进了海上贸易D.巩固了专制统治

B [据材料“断其生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导致断绝了沿海人民的生路,滋生盗寇,使社会矛盾激化,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维护了自然经济,故A项错误;

“海禁”政策断绝了海上贸易,故C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海禁”政策巩固了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114页)

主题一 “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主题立意]

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过程。

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知识交汇]

系统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阶段

商人

城市

商路

政策

兴起

商周

产生

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

国内商路

重视鼓励

春秋战国

私商

“重农抑商”

发展

秦汉

丝绸之路

全面控制

魏晋南北朝

中唐后有所松动

繁荣

隋唐

宋元

自由繁荣

鼎盛

明清

商帮

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

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