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2378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docx

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基建集采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1月

一、基建集采:

建材企业角逐新蓝海

1、采购模式演化:

分散采购-项目集采-战略集采

市场对房地产集中采购建筑材料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对基建类集采缺乏研究,而其正快速成为防水、管材、外加剂等主要建材企业角逐的新赛场。

一般而言,工程承包公司的采购主要包括产品物资采购和服务类采购,其中服务采购主要包括设备使用、人工分包和商旅采购。

本报告以物资采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采购主体来分,物资采购可分为业主采购和承包商自主采购两种模式,其中业主采购主要是指业主通过招标采购,与供应商签订供应合同,采用有偿调拨的方式供应给承包商,然后在支付的工程款中扣除货款。

而承包商自主采购是指承包商按照施工合同约定,全部材料由公司自行采购。

在工程项目中,这又可以简要分为战略协议采购、集中招标采购以及就近分散采购三种模式。

工程公司在成立初期,一般由于公司的业务体量较小,且业务的区域集中度较高,为了节省采购的时间,公司通常选择以就近分散采购为主,通过有限的物资采购人员利用当地的供应信息渠道,为附近的几个工地同时供应工程所需物资,这种采购模式的优点是采购时间较短,对市场反映灵敏、补货及时、购销迅速,但随着公司承接的工程量逐渐增多,且工地更加分散,分散采购的缺点被逐渐放大,一方面需要增加更多的采购人员,造成采购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采购产品的质量,且各地的供应链较为分散,不利于进行统一管理。

行业报价方式的改变驱动基建企业采购模式向集采发展。

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发布的《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报价方式,建立工程造价市场形成和有效监督管理机制”。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思路是“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水量,彻底放开价格,正确引导企业自主报价、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

与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相比,工程量清单计价更加依靠市场和企业的实力,通过竞争形成价格。

这一报价模式的推出,给工程市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工程企业为在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纷纷转向“低成本战略”,在企业的采购模式上将眼光投向了低价高效的集采模式。

与就近分散采购相比,集中采购有诸多优势,如发挥规模采购优势、规范采购行为、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可以带来采购成本的下降。

在就近分散采购的模式下,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范围仅仅局限在某一区域,供应商的数量较少,不存在竞争压力,因此公司在采购过程中的议价权相对较低,而在集中采购的模式下,企业可以整合分散采购资源,发挥规模采购优势、获得更加优惠价格,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在保证质量基础上选择合适报价者作为自己的供应商,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

目前,对于大多数工程施工公司来说,传统的材料采购流程一直在使用,传统的采购将重点放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通过多方材料供应商的角逐竞争,选择最低价格供应商,但这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1)工程施工企业与材料供应商为商业合作关系,并不能以战略合作作为出发点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是短暂且不稳定的,企业难以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的管理;2)在传统的招投标模式下,供应商为了能够中标只注重价格的压低,导致产品质量下滑;3)项目的招投标均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的进度。

战略集采是指企业与主力供应商签订集中采购的框架协议,工程企业可以锁定对应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供应的型号和价格,在协议项下执行订单操作。

战略集采相对于“一单一询、一单一谈、一单一签、一单一结”的传统采购模式,有利于统一采购标准与提高采购效率,其实质是通过有序竞争,与优选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整合内部需求资源和外部供应商资源,从而优化采购供应链。

而供应商也可以获得一个长期客户,战略集采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目前,规模较大的工程公司都开始推广这种采购模式,如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上海建工等,我们预计未来战略集采的占比仍会持续上升。

2、基建集采vs地产集采:

基建集采有望厚积薄发

(1)与房地产集采相比,基建集采的推广时间更早,但地产集采推广的速度更快

从我们统计的中国中铁2015-2020年建筑材料招标量来看,2016年中国中铁建筑材料招标量出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速高达187%,随后两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速,18年底已增长至3809条,较15年增长7倍,19、20年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高位,而地产集采主要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以及精装房政策驱动,19年才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势头。

(2)地产商集中度快速提升是推动房地产集采模式快速推广的原因之一

在融资收紧、土地成本上涨而房价上涨空间有限的背景下,行业竞争逐渐加剧,而降本增效、提高房屋建筑质量与自身周转开发速度成为房地产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

集采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降低企业采购价格,同时能够规范质量管理,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提升周转速度。

根据克而瑞数据,TOP100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市占率已从2014年的22%提升至2019年的44%,截止20年11月继续提升至49%,以分散采购为主的小型地产公司的生存更加艰难,伴随着房地产企业集中度的持续提升,集采模式越来越受到地产商青睐。

(3)精装房占比的持续提升,进一步加快地产集采模式的发展

我国精装房渗透率自2017年以来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20年全国新开楼盘全装修面积6.1亿平,渗透率达42%。

以华东地区和一二线城市为主力,渗透率较低的东北、西北地区及四线城市高速增长。

精装房的盛行,对产品的质量、供应商的服务、售后保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集采模式下,地产商更容易筛选出综合实力更强的供应商。

地产商通过与建材供应商签订战略集采协议,可以使其为自己提供稳定、充足且可靠的产品供应,同时配套安装及售后服务,大大降低了地产商的成本,因此精装房渗透率的提升,进一步加快了地产集采模式的发展。

参考地产集采的发展路径,地产企业集中度提升、降本增效和精装修比例的提升是重要驱动力。

2019-2020年建筑工程企业订单和收入集中度快速提升,“十四五”期间基建领域发展重心也有望转向高质量有序发展,对应的基建集采需求预计也将快速提升。

二、行业规模:

万亿基建集采开启,头部企业竞争力突出

1、成本探究:

工程公司规模效益竞争更为突出

首先我们对建筑行业的成本构成进行探讨,为了消除因IPO因素、行业景气波动和收入跨期确认带来企业毛利率大幅变动的情况,我们筛选2008年后上市且毛利率变动较小的14家建筑企业,涵盖了基建、园林工程、设计咨询、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等九个细分行业,并选择东方园林、中国建筑、中国铁建这三家细分行业龙头进行成本拆分,进一步了解影响工程企业的主要成本项目。

对于劳务成本的效益,我们通过测算每亿元工程建设劳务支出所带来的工程建设收入来衡量。

从2013年至2019年,工程建设劳务成本的效益在逐渐减少,从每亿元成本产出4.8亿收入减少至2.7亿元,但减少幅度在收窄并趋于稳定,2014-2016年每年下降幅度约14%,而2017-2019年幅度仅为4%。

由于工程建设的劳务成本主要花销于劳动力的开支,对比国内建筑业工人同时期的收入变化,我们发现每亿元工程建设劳务成本带来的收入与建筑业工人收入情况成反向关系,且随着劳动力收入增长的收窄,成本效益的减小幅度也在收窄。

预计“十四五”期间,每亿元工程建设劳务成本带来的收入将会稳定在2.5-3.0亿元左右,因此在此背景下,公司未来的收入总量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项目体量的变化,也即公司规模效益的体现,而原材料成本在项目效益中的体现也将更加重要。

17-19年中国建筑分包成本占比30%以上,材料成本占比28%以上,人工成本占比5%以上,原材料成本成为影响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建筑19年工程项目成本占营业成本比例为87.8%,其中基建工程成本占比23.1%,房屋建设成本占比64.7%。

通过进一步成本拆分,我们发现中国建筑最主要的成本来自于分包成本(2019年占营业成本的30.4%)与原材料成本(2019年占营业成本29%)。

分包成本是指公司支付给分包单位的工程款,剩下的就是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工程建设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比重较低只有5%左右(2019年占工程成本的5.1%),这种成本结构可以代表主要的大型总包型企业成本构成。

由于中国建筑已实现通过自身集采平台进行分包招标和原材料集中采购,因此原材料涨价对公司的影响整体可控,近三年成本占比较为稳定,集采有效分散了原材料价格风险。

17-19年中国铁建材料成本占比40%以上,人工费占比30%左右。

相比中国建筑,中国铁建的成本最大构成在材料费(2019年占总成本比重41.8%),若叠加机械使用费,二者合计占比超过50%。

其次为人工费(2019年占总成本比重29.5%),因此对原材料和劳务成本的上升更为敏感,通过集采降低材料成本的需求也更重要。

2、需求端:

预计CR7工程公司未来两年年均基建集采规模超万亿

钢材、商品混凝土、水泥等价格波动较大且采购量也较大的大宗商品是基建公司集采的主要品类。

水泥和商品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原材料,因其需求量大,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的特点,是建筑公司集采的主要品类,根据中国中铁2019年采购品类目录,钢材、商品混凝土、砂石料、水泥采购金额占全部原材料采购金额的比重分别为32%/14%/10.3%/7.7%,防水材料主要有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两类,在基建工程的各个领域应用广泛,混凝土外加剂主要以减水剂为主,另外包含部分膨胀剂、引气剂等功能性材料,防水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产品的特点是种类多、掺量小,价格波动小,在基建工程中的原材料采购占比低,19年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0.8%和1.1%。

测算2019年七家建筑头部企业基建原材料成本合计9802亿元,其中水泥集采规模为756亿元,商品混凝土集采规模为1373亿元,防水材料集采规模为75亿元,外加剂集采规模为110亿元。

根据企业债券募集说明书披露,七大头部企业在建筑原材料采购上多采取集采模式,尤其是采购量较大的水泥、混凝土、防水材料、外加剂等。

除中国建筑披露基建业务所对应原材料成本外,其他几家公司均未披露基建业务所对应原材料成本,但考虑到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中冶基建工程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均超过85%,因此以材料成本/总收入来近似代表公司基建业务材料成本占其基建收入的比重,则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中冶分别为29.2%/39.8%/37.2%/24.9%,中国建筑基建业务的原材料成本为880亿,占基建业务收入的27.7%,由于中国电建、葛洲坝均未披露原材料成本,我们以另外五家公司原材料成本占比均值来代替,则中国电建、葛洲坝原材料成本占比约为31.7%。

根据七家建筑企业19年基建收入,我们预计19年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中冶/中国电建/葛洲坝基建原材料成本分别为880/1432/2887/2720/776/898/209亿元,合计约9802亿元。

我们根据中国中铁2019年采购品类目录中各类原材料采购金额占比,计算出水泥、商品混凝土、防水材料、外加剂的集采金额占总体采购成本的比重分别为7.71%、14.01%、0.76%和1.12%。

考虑到其他工程公司的基建项目原材料集采情况与中国中铁类似,因此按相同的比例对7家头部工程公司的水泥、混凝土、防水材料、外加剂集采规模进行了测算,测算中国中铁等7家头部工程公司水泥/混凝土/防水材料/外加剂集采金额分别为756/1373/75/110亿元。

根据万科采筑的估算,2020年全国建筑材料B2B市场交易规模超5万亿元,其中房地产集采规模1.6万亿元,大基建集采规模3万亿元,上下游采购4000亿元;而采筑电商平台2020年采购交易额约2000亿元,其中地产与基建采购金额分别约800亿元、900亿元,是最大的两大采购品类,房地产企业在“三条红线”政策影响下,部分地产商扩张或受限,地产投资增速或有所放缓,我们认为建材企业基建采购份额有望进一步巩固。

我们利用建材行业数据,对上述测算进行自上而下进一步验证,我们估算全国2019年基建原材料市场规模为:

水泥3030亿元,商品混凝土4400亿元,防水材料305亿元,外加剂300亿元。

(1)水泥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23.3亿吨,同比增长6.1%,根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水泥行业实现收入10100亿元,同比增长12.5%,水泥下游需求包括基建、房地产与新农村建设。

根据我们在20年6月水泥产业峰会的调研,19年基建领域的水泥需求占比约30%,因此我们预计基建所拉动的水泥需求约3030亿元。

(2)商品混凝土

商品混凝土作为基建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全国混凝土产量高达25.7亿立方米,按2019年中国建材混凝土428元/立方米的单价进行测算,2019年混凝土行业规模达11000亿元,根据我们对西部建设(002302CH)的调研信息,基建领域的混凝土需求占总混凝土需求的40%左右,因此我们预计基建所拉动的混凝土需求约4400亿元。

(3)防水材料

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数据,2019年防水行业规模以上防水企业数量约653家,实现收入990亿元,同比增长12.2%,根据我们2019年4月1日报告《行业加速集中,龙头再创辉煌》中测算,规模以上企业收入约占整个防水行业规模的65%,预计整个防水行业收入规模约1523亿元,其中基建需求占整个防水材料下游需求的20%,因此基建所拉动的防水材料需求约305亿元。

注:

由于每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在变化,因此每年统计口径会存在差异,收入增速按同口径来比较

(4)混凝土外加剂

根据中国混凝土网,2019年我国混凝土外加剂总产量1448万吨,同比增长3.1%,根据我们19年12月对苏博特公司的调研,预计19年行业总产值约600亿元,按客户来看,外加剂下游需求主要分为工程类客户以及商混类客户两种,其中工程类客户主要为国内大型工程公司,产品主要用作基础设施的建设,商混类客户下游需求主要以房地产为主,另外还包含部分小型工程。

19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18.21万亿元,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约13.22万亿元,据此我们估计外加剂下游基建需求约占58%,地产需求约42%,但考虑到部分小型工程公司会直接通过商混站来购买混凝土,因此下游实际工程端需求略低,因此我们预计混凝土外加剂下游工程类客户和商混站需求占比分别在50%左右,因此我们预计工程类客户对应外加剂需求约300亿元。

根据7家建筑公司基建工程营业收入数据与我们对基建行业2019年收入规模的测算,2019年中国中铁等7家工程公司基建工程营业收入占整体行业的比重约28%,因此从供给端来测算,7家企业的水泥、混凝土、防水材料、外加剂的采购金额约848、1232、85、84亿元,与我们之前从需求端测算数据相比,水泥、混凝土、防水材料测算偏差均在15%以内,而外加剂偏差超过20%,我们预计主要原因系外加剂整体市场规模较小但品种较多,而用于大型基建的产品与普通地产端的产品价格差别较大,因此工程类市场需求可能被低估。

根据2020年基建订单情况,我们预计七家建筑头部企业21-22年原材料集采总金额为24235亿元,平均每年基建集采总额超万亿,其中水泥集采规模为1869亿元,商品混凝土集采规模为3395亿元,防水材料集采规模为184亿元,外加剂集采规模为271亿元。

2020前三季度7家建筑头部公司前三季度基建订单40020亿元,同比增加24%,假设20Q4订单同比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则我们测算7家建筑企业2020年全年基建订单总额69127亿元。

而基建订单转化为收入的周期一般在1-2年,我们根据需求法,假设基建原材料成本占基建收入比例不变,测算出未来1-2年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国中冶和葛洲坝原材料集采规模分别为8544亿元、8281亿元、3086亿元、1781亿元、1429亿元、441亿元和674亿元。

此外,我们强调在本报告仅测算了基建业务对建筑材料的集采需求,但中国建筑等工程建筑的房地产开发及房建施工业务也会集中采购大量原材料。

为保持全文统一,我们暂未测算工程企业地产集采的部分,如若纳入该部分业务,我们预计相关非金属建材的集采市场规模将更为庞大。

3、供给端:

供应门槛较高,利好头部企业

建筑企业对原材料集采供应商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

基建工程公司的原材料采购主要有战略协议采购、集中招标采购以及就近分散采购三种模式。

其中战略协议采购与集中招标采购需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选择。

根据各大建筑企业采购官网信息,按照《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质量安全影响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均应进行合格供应商准入评审”,头部企业在采购时对供应商实行准入管理,经准入的供应商具备参与建筑企业及所属企业的线上投标和报价资格。

准入供应商的申请程序主要有主动申请、集团选择与招募等几种形式,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在本行业或本区域内具有一定的优势要求。

在分项目集中招标采购中,只有符合要求的准入供应商可以提交标书。

具体项目采购中,建筑企业再组织专家根据规模、财务数据以及其他条件进行评标,评标的标准与项目安全等级相关。

以中国中铁的集中采购招标公告为例,专家在评标过程中若出现重大偏差,还会进行再次评标,保证评标过程的合规公平。

工程公司在原材料集采招投标中对准入供应商有资格要求、商务要求、质量保障能力要求与履约信用要求。

对于战略协议采购合作供应商,建筑企业对供应商建立动态考核制度,以中国交建为例,为减少和避免与不良供应商合作,公司每年一季度组织对上一年度有交易的供应商进行动态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基础评价、运营评价、风险评价,其中每个部分又具体拆分为2-4个指标进行打分并汇总。

头部供应商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未来仍有望延续。

根据中国交建采购平台数据,2020年中国交建供应商线上中标金额2171亿元,其中CR30中标金额612亿元,占比达28%,自2018年以来CR30占比逐年提升,采购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我们认为头部供应商在产品质量,交货时间、诚信经营等方面优于小型供应商,因此在基建集采大趋势下将会更加受益,我们预计未来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

根据中国交建2019年战略供应商考核评分表,防水企业科顺股份,涂料企业三棵树、亚士创能,外加剂企业苏博特、科之杰(垒知集团子公司)均已成为中国交建战略供应商,19年评分分别为95.24/90.37/97.15/96.06/92.27分,东方雨虹、潍坊宇虹防水、科之杰新材料(贵州)获评19年优质供应商,总得分分别为91.70/97.40/96.08分,瓷砖企业上海悦心健康、佛山欧神诺、广东新明珠也均获评为合格供应商。

三、趋势展望:

收款及中标改善推动基建集采规范化发展

1、收付款管理转变,工程公司、政府不得拖欠账款

2019年开始,国家不断推出政策保障企业收款权益,未来工程公司收款有望持续改善。

2019年5月,《政府投资条例》出台,从根本上“加强对政府投资资金的预算约束”,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有关部门不得非法干预工期,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

2019年10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公布,重点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得违约拖欠工程、服务等账款。

2020年7月,国务院公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规范合同订立及资金保障,加强账款支付源头治理;规范支付行为,防范账款拖欠;以及加强信用监督和服务保障。

该条例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3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出现好转,有望带动上游建材企业现金流改善。

在政策的推动下,整个工程行业的收款情况会持续改善,从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7家央企的应收账款情况来看,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19年、20年前三季度出现明显好转,随着施工公司现金流的改善,对上游建材企业账款拖欠的情况也有望逐渐好转,防水、减水剂等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高的行业未来现金流有望得到改善。

2、集采由低价竞标向质量提升转变,集采价格有望提升

(1)最低价中标问题愈发严重,政策改革大势所趋

所谓最低价中标法,简单地说,就是在招标投标时,谁的报价最低,就由谁中标的评标方法。

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使招标人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

同时也能够驱动投标企业通过通过优化管理,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最低价中标法问题逐渐显现:

1)“豆腐渣”工程屡禁不止。

因最低价中标法着眼点在价格,助长以次充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优汰劣胜,极易引发偷工减料,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2)“半路抬价”工程屡见不鲜。

中标人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完成所承包工程后进行竣工结算,经验收合格,招标人向发包单位进行最终工程款结算。

但因中标人以最低报价中标,其利润空间有限,为获取不当利润,变更设计和工程量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可预见风险增大。

3)“围标串标”工程难以根治。

为增加中标几率,部分投标人采用了外借资质、私下打点等违规手段围标、串标,严重违反了招投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种行为在小型工程中尤为严重。

特别是乡镇50万元以下的小型工程数量庞大,管理难度极大。

(2)工程事故频出,最低价中标改革迫在眉睫

2008年底杭州地铁一号线塌陷、2009年上海在建住宅莲花河畔景苑高楼轰然倒塌,两起重大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最低价中标引起的安全措施费投入过少被认为是这两起事故的共同原因。

2017年3月,西安地铁三号线“电缆门”事件引起业内关注,整条线路所用电缆偷工减料,各项生产指标都不符合地铁施工标准,再次将最低价中标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7年5月,人民日报发文《质量应是企业立身之本》,首次诟病最低价中标:

“在招投标中,低价就能中标,造成大家不比质量,只比价格低。

2017年6月,人民日报30天内罕见再谈最低价中标问题:

“近日在江苏省的苏州和无锡、湖北省的武汉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阳,对3省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最低价中标成为企业集中诟病的问题,它影响正当竞争、降低产品质量,已经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障碍”。

关于最低价中标的争议愈演愈烈,政策改革迫在眉睫。

(3)质量考核愈发重要,综合评估法、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或成为新趋势

2017年7月,财政部印发财政部令87号《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该办法提出:

评标委员会认为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通过符合性审查投标人的报价,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或者不能诚信履约的,应当要求其在评标现场合理的时间内提供书面说明,必要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投标人不能证明其报价合理性的,评标委员会应当将其作为无效投标处理。

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建立最优品质中标制度的建议》,将调整最低价优先的交易规则,研究取消最低价中标的规定,取消综合评分法中价格权重的规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进优质优价采购。

201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将条例第五十五条“必须确定排名第一的为中标人”修改为“在中标候选人中甲方自行选定中标人”,并推荐不超过三个合格的中标候选人,且推荐中标候选人不标明排序,意味着第一名不一定中标。

同时明确了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异常低价竞标,提出了综合评估法、经评审的最低价投标价法等新的评估方法,加强对质量的考核。

随着政策趋向于加强评审和管理,我们预计传统的最低价中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施工企业对于上游原材料的品牌,质量等要求将会逐步提高,同时由于一些原材料对专业施工的要求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