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2636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docx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指导

摘要:

马斯洛提出层次需要理论,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这一理论深刻地探讨了需求的实质、需求的发展以及需求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把人的需要看作一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

这一理论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在基础教育及中等教育中同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需要和个性差异,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需要,随机有序、机动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智慧,在课堂评价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是关于人的多方面需要满足于发展的理论,在高中教学中注重运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各科的因材施教、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主体性课堂,有利于实现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目标的统一,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高中教学

在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仍然是独霸美国心理届的两大势力。

它们制造了美国心理学的神话时代。

因此,分别被冠以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和“第二势力”的称号。

但是,它们在人性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差。

在它们看来,人并没有任何可以独立自存的特性,因而将人放进了其他非人的类属中,如白鼠、机器、神经病患者等。

一些心灵敏感的心理学家对此感到愤怒和不能容忍,他们开始走自己的路,开始正视人之为人的特性,开始对诸如潜能、尊严、价值、爱、自我等这样一些只有人才具有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样的心理学家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汇聚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最终崛起而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即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三位创建者,分别是戈登·威拉德·奥尔波特,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和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与传统的动机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它不仅仅是一种动机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人性论和价值论,并且是他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

在这个模式中,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要,并且所有这些需要都是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排列的,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上述的需要中,越是低级的需要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的需要相似;越是高级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同时,这些需要都是按照优先顺序出现的,即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级的需要后,才开始出现比较高级的需要。

比如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被满足后,安全需要才开始出现;安全需要满足后,归属和爱的需要才开始出现;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后,自尊的需要才开始出现;自尊需要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开始出现。

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这虽然是基本事实,但是这个说法可能会造成这样的虚假印象:

一个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

而实际情况是:

这种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逐渐到有。

比如,如果优势需要A仅满足了10%,那么需要B可能还杳无踪影。

然而,当需要A得到25%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显露出5%,当需要A满足了75%时,需要B也许显露出50%等等。

[1]另外,各种基本需要的出现一般是按照上述描述的顺序,但也有很多例外。

比如,就爱和尊重两种需要来说,有的人可能更优先需要尊重而不是爱;一个长期失业的人,在基本的生理需要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却对安全感有着强烈的需要;历史上很多的英雄人物为了追求某种理想或信念而全然不顾基本需要是否满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对于这些基本需要我们是不是时刻都能意识到呢?

对于这个问题,马斯洛的回答是不一定的。

这些需要既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也不一定是无意识的。

并且,一般情况下,它们都是无意识的。

他说:

我们称之为基本需要的东西,通常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虽然对于富有经验的人,借助恰当的方法,它们可能变为有意识的.[2]

最后,人的行为与需要是什么关系?

我们全部的行为都是由需要激发的吗?

马斯洛说:

并非所有行为都是由基本需要决定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并非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即需要)的。

除了动机以外,行为还有许多决定因素。

[3]

引起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种,除了基本需要外,还包括个人的习惯、过去的经历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等。

一个行为往往是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

其中,当一个行为是由需要激发的时候,也并不是由单一的需要激发的,由单一需要激发的情况往往是例外,而绝大多数情况是由多种需要共同激发的。

此外,行为也可以由其他因素激发。

“在理论上,行为完全可以有外界决定,甚至由具体的、孤立的外界刺激决定,如联想或一些条件反射。

”[4]如听到桌子这个词,我马上想到的是记忆中的一张桌子或者椅子,而这种反应与基本需要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因此,马斯洛并不是基本需要万能论者,他并不是要用基本需要来解释人类所有的行为。

恰恰相反,他也看到了,需要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行为。

只不过在他的视野中,需要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因素。

从需要层次的角度来看,当生理需要到自尊的需要都基本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开始出现。

尼采说:

“成为你自己!

”这很准确地注解了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含义。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能。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按照自己的本性所指导路线成长。

马斯洛说:

已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他们现在主要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激发(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和禀性,定义为更充分地认识、承认个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调动作的过程)。

[5]

由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较高级的需要,虽然它是有机体内部先天就具有的,但它具有似本能的性质,即是一种很脆弱的本能,因此,它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和破坏。

马斯洛说:

人的这种内部本性,不像动物的本能那样,是强的、占压倒优势和清楚明白的,它是弱的、娇嫩的、微妙的,而且容易被习惯、文化压力和对它的错误态度治服。

[6]

因此,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并不多,其数量不到人口的1%。

并且这极少达到自我实现的人,也仅仅是那些到中年甚至老年的人。

马斯洛从他的相识、朋友、在世的与去世的名人以及大学生中挑选出一些在他看来已经自我实现或者可能自我实现的人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人中有我们熟知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奥尔德斯·赫胥黎、威廉·詹姆士等人。

马斯洛为自我实现者总结出如下一些特征:

(1)他们能准确地、全面地洞察现实;

(2)他们对自己及他人表现出极大的接纳;(3)他们表现出自发性和自然性;(4)他们有独处的需要;(5)他们独立于环境和文化;(6)他们以持续新奇的眼光欣赏事物;(7)他们经常经历神秘体验和高峰体验;(8)他们关心全人类,而不只局限于朋友、亲属和熟人;(9)他们往往只有少数几个朋友;(10)他们有强烈的道德感但并不一定接受传统的道德标准;(11)他们具有良好的、善意的幽默感;(12)他们富有创造力。

尽管自我实现者有令人羡慕的人格特征,但马斯洛告诫说,他们也具有很多普通人所具有的缺点。

例如,有些人表现出周期性的心不在焉、令人发指的无情;但他们无法摆脱冲突、偶尔的自我怀疑、错误、后悔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教学上极具意义。

根据这一理论,制定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顾及和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就生理层次的需要而言,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饮食和睡眠的需要。

上课时间过久易导致疲劳、困累或饥饿等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成效。

就安全需要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的安全,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产生的恐惧、过度焦虑和急躁不安的心理。

就社会性需要方面而言,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

学生之间的友谊、忠诚、关心、接纳和隶属感都是属于社会性的需要,教师要为满足学生这类需要,引导建立一个和谐、团结、温暖、亲密的班集体。

就自尊的需要方面而言,教师必须使学生获得尊重,体会到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性。

学生的荣誉、成就、信心、自由、独立自主等都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自尊的需要。

就自我实现方面而言,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爱寻求挑战,有的学生追求学业上的成就,有的学生则寻求尽一己之力去服务社会,因此教师必须以个别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动机源于需要。

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倾向,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数。

这样做,学生需要的层次是低的,即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

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理论应该是“满足—需要—价值”。

所以,只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营造出一片教育工作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62

[2][3][4]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64

[5]马斯洛,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1

[6]马斯洛,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