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5439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doc

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体育教育

摘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一个对于体育受教育者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研究视角。

体育教育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个体需要所产生的动力的影响。

因此,体育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体育教育目标,不断改进和调整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用科学的体育观引导学生的体育需要,使得学生形成正确、适宜的体育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自觉地、长期地维持这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与学习行为,进而达到终身锻炼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审视;体育教育

1引言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图型。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

“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 体育打好基础。

因此,我们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观念应该转变,应以个人终身需要的体育观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2马斯洛五个层次需要

2.1生理需要

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

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

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2.2安全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依赖和信赖。

2.3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归属需要就是参加和依附于一定组织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予爱和接受爱,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

2.4尊重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

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建立自信,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有力量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自卑感、无助感和失落感。

2.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上述几种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出现了。

这种需要是一种创造、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基金项目: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

ASS2013114)

作者简介:

杨皓(1983-),男,安徽省蚌埠市人,学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3体育教育的本质

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

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4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审视体育教育

4.1从生理需要审视体育教育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

体育教育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4.2从安全需要审视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逃生技能;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安全的需要紧密相关。

4.3从社会需要审视体育教育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

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

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健康等方面上来。

其中,体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4从尊重需要审视体育教育

4.4.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社会的认可。

体育锻炼中,同学之间的接触比学习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接触要便利、直截了当。

由于运动中的竞争性、协作性和对抗性,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就打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易增进情感,巩固友谊,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

4.4.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赢得对手的尊重。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队之间的竞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赢得竞争对手的尊重。

4.4.3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受到人们的好评。

首先,学校的体育活动中,各种练习、游戏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学生在从事这些体育活动时都要遵守相应规则,甚至在没有老师或裁判的情况下,也要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

这种“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规范。

其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参加体育活动时常常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角色具有相似性,参加体育锻炼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道德规范,而这些规则或规范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规范相似。

因此,通过参加多种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和学习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良好公德的好公民,赢得人们的好评,得到人们的尊重。

4.5从自我实现需要审视体育教育

马斯洛曾提出高峰体验这一概念,人们都注意到了高峰体验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

他指出:

“没有高潮,人类怎么能够得到休息与拥有平和的心境?

怎能够享受真正的具有存在性价值的娱乐?

没有高潮以及各种形式的高潮体验来提供一种完成感,我们就会总是感到自己处在游移不定的中间状态。

我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坚持,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如同一直在山腰攀登,永远达不到顶峰,得不到休息。

体育运动给我们创造了许多的高峰体验,小到每一次进攻的成功,大到一场比赛的胜利;小到个人、小组、班级的业余比赛,大到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奥运会,人们从体育运动的实践中、欣赏中得到无数次高峰体验。

这种高峰体验不仅对个人健康有利,对于社会的健全也是十分有利的。

只有在体育场上,人才能尽情地宣泄,只有在体育场上,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也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表现。

因为自我实现需要强调潜能的充分开拓和利用,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的是运动潜能的充分发展。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各方面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把自我实现需要应用到体育教育中,可以使学生树立对体育的正确态度,激发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相反,体育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技、技能和健康知识,在社会交往和比赛中充分展示自我的能力,进而从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奖励和回报。

其中最鲜明的例子是美国的NBA,他们的优秀球员都是从各个学校中选出来的。

经过在球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名誉和财富,进而实现了自我的需要。

因此,体育教育和自我实现需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5结语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清晰地将人类的众多需求予以结构化,揭示了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动机的激发和影响,强调了优势需要在动机形成中的重要性,指出人的内在需要是激励的主要诱因,揭示了“需要—激励—行为”的关系。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这些需要在一个人身上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必定会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成为推动行为的优势动机。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从教学目标的特征和功能来看它具有预期性和激励功能。

在教学活动之前即预见到体育教学活动可能促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健康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身心发展等方面发生哪些变化,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否科学、具体、明确。

体育教学目标激发动机功能的真正实现,取决于其价值是否被学生认同,只有体育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一个对于体育受教育者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研究视角。

体育教育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个体需要所产生的动力的影响。

因此,体育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体育教育目标,不断改进和调整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用科学的体育观引导学生的体育需要,使得学生形成正确、适宜的体育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自觉地、长期地维持这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与学习行为,进而达到终身锻炼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4

[2]王永祥.现代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之间关系的探讨[J].《体育世界》,2006.3:

58-60

[3]潘绍伟等.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龙宇等.体育与健康[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刘云民.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2.1

[6]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1

[7]梁利民.需要是体育生活化运行的内在动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

18-19

[8]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