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2673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策略.doc

摘要:

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中小学各学科面临着全面整合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怎样应对信息技术课的教育,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克服“纯技术化”倾向,淡化“学科本位”;二、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三、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

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面临着课程的全面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要与其它学科全面整合,怎样应对信息技术教育,本人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克服“纯技术化”倾向,淡化“学科本位”。

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的“双本体观”,信息技术可以分两个意义独立的本体。

什么是双本体观?

它认为: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认为是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信息技术分化为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本体。

大众信息技术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通过大众的参与,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重朔;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文化反而超越狭隘的“技术”成为更上层的建筑。

因此,大众信息技术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已经上升为关于素养要求的教育。

对于技术取向部分,是大众文化取向部分存在的基础。

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大众信息技术的存在。

我们以前的计算机课主要就是技术取向部分,计算机教育具有偏面性,过分强调技术的教学。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向教育信息化转变,信息技术教育应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技术本位,我们一定要注意克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纯技术化”倾向。

例如:

健盘、鼠标的学习可结合打字游戏、纸牌等进行,让枯燥的内容娱乐化,达到娱教于乐的效果。

画图软件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将自己最心爱的照片进行扫描,利用画图的工具再对照片进行编辑,最后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交流评比。

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轻松地学会了画图软件的使用。

Word的学习可与校报或班级小报的编排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真是学有所用。

二、            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按照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和生活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可能把现在教学内容与若干年以后的实际生活、工作需要对应起来,即使是“比尔·盖茨”也无法预见10年以后,信息技术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是信息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文化

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

组织学生到银行、税务、机关、工厂等参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正确地使用、发布网上信息,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正确把舵,避免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

2、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

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二点:

(1)、“基础性”,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例如:

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而有些学校在介绍键盘时,指法没讲;没有讲解Windows的窗口、对话框、图标等基本操作,而大讲OFFICE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所以,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还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搜索信息资源的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确立主题,分工合作,利用网上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如:

喜欢摄影的学生可以组织起来,到网上搜索摄影的相关知识,拓展了知识,开扩了视野,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用Word写出研究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以便与摄影爱好者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增长了摄影知识,提高了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使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这样的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中性”的工具,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因素。

例如:

网上的不良信息也会侵蚀我们的青少年;沉迷于电脑游戏,玩物丧志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加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三、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的报告中指出: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

信息技术作为应用技术,要与其他课程整合,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育教学工具,而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信息技术。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全面整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软件方面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而不提倡教师人人做课件,学科教师要把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二是相应的教师培训,在计算机技术培训方面也是着重提倡一般化的基本技能培训,例如:

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等;三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

目前这方面的实践比较热门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利用"几何画板"与数学、物理课程进行整合,突破难点、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乃至改变教学模式。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还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

只有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学科教育的全面整合,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阅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11期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11月14日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

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4期(刊号:

CN22-1214/G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