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320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0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平迪克版Word文件下载.docx

2、边际替代率vs边际技术替代率vs边际转换率

(1)边际替代率MRS:

即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的是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

其中,、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消费者偏好所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这是因为,当人们对某一种商品的拥有量增加后,人们就越来越不愿意减少其他商品来进一步增加这种商品。

事实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暗含了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其边际效用越来越小。

而在这里,当商品1的消费不断增加时,其边际效用不断减少,从而它的替代能力不断降低;

当商品2的消费不断减少时,其边际效用不断增加,从而他能交换到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

因此在这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2)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即为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其中,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着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为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主要原因是:

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知道,理性的生产厂商会把生产要素投入到使得等产量曲线递减的区域内。

这就意味着,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

其次,由于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某种要素增加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该要素所替代的其他要素数量就会减少。

因此,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3)边际转换率MRT:

即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每一点斜率的绝对值。

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利用既定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为增加一单位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为

其中,分别为产品的变动量。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而递增。

注: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如果不相等,则未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因此,生产与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是产品转换率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边际替代率是从消费论的角度,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边际转换率是从生产论的角度,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预算约束线vs等成本线

(1)预算线:

又称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

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假定以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

P1和P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

以X1、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

量,则相应的预算公式为:

P1X1+P2X2=I如图

在图中,预算线的横截距OB和纵

截距OA分别表示全部收入用来购买1和

2的数量。

预算线AB把平面坐标分成三个

区域:

不可能实现的组合点、还有剩余的

组合点、唯有预算线上的任意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点。

(2)等成本线:

既定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成本方程为C=wl+rK(解释一下)

如图,解释一下。

4、消费者均衡vs生产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

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时既不想增加也不想减少任何商品购买的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序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

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产品的价格是不变的,那么,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其中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均衡。

此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位于预算线上;

第二,必须给与消费者最偏好的商品和服务组合。

既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满足

(2)生产者均衡:

又称为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既定产量下总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总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

在图形上,生产者均衡表现为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切点所对应的要素组合。

这个切点,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之为生产者均衡点。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条件是由于等产量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所以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是MRTS=又由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实物产量的比率,所以此条件又可表示为:

该公式表示生产者的每一单位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获得的边际实物产量都相等。

5、正常品vs劣等品(低档商品)vs吉芬商品

(1)正常物品:

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又可进一步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低档物品:

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吉芬商品:

是指需求与价格呈正向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提出而得名。

-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图:

 

6、替代效应vs收入效应、攀比效应vs虚荣效应(连带外部效应)

(1)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如图所示,比较a,c两个均衡点,商品1的需求量增加量为

,这便是商品1价格P1下降的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如图所示,比较c,b两个均衡点,商品1的需求量增加量为

,这便是商品1价格下降的收入效应。

(3)攀比效应:

是连带外部正效应的一个例子,它是指个人的一种赶时髦的欲望,想拥有一件几乎所有的人都已拥有的商品。

在这一效应下,个人对一种商品需求的数量随着其他人对该商品的购买量的增加而增加。

攀比效应使得需求更富有弹性了。

(4)虚荣效应:

是连带外部负效应的一个例子,指拥有只有某些人才能享用的或者独一无二的商品的欲望。

在这一效应下,一个人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其他人对该商品购买量的增加而减少。

虚荣效应使得市场需求变得缺乏弹性。

(5)连带外部效应

当一个人的需求量直接受到其他消费者购买决定的影响时,就有了连带外部效应。

连带外部效应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如果一名典型的消费者的商品需求量随着其他消费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存在着连带外部正效应,反之,就存在着一个连带外部负效应。

7、消费者剩余vs生产者剩余vs经济利润vs经济租vs准租金

(1)消费者剩余:

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不同,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

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

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令反需求函数为

,价格为

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

,则消费者剩余为: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

如图,阴影部分AP0B的面积就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了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变。

通常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2)生产者剩余:

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目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可以用市场价格以下,厂商的供给曲线(即SMC曲线的相应部分)以上的面积来表示。

如右图阴影部分所示。

生产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定义。

定义反供给函数为

,价格为P0时,厂商供给量为Q0,则生产者剩余为

短期内,由于固定成本无法改变,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的收益和总可变成本的差额,如右图所示,生产者剩余可以由矩形P0EFG给出。

(3)经济利润:

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为超额利润。

其中,企业的总成本是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

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

(生产者剩余=PS=R-VC利润=R-VC-FC)

正常利润:

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4)经济租:

是一种要素收入,是指为生产要素所支付的金额与为得到或使用该生产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最小金额之间的差额。

经济租金是指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经济租金在一定意义上类似于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超过他愿意接受的收入部分。

如图所示,要素供给曲线S以上,要素价格

以下的阴影部分

为经济租金。

(5)准租金:

是指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一般说来,准租金是指某些质量较高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超额收入。

在一定条件下,其大小只取决于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而与其供给无关。

寻租:

花费大量金钱在社会非生产性努力上以获取、维持或运用其垄断势力。

包括游说行为,以得到令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更困难的政府管制,广告和避免反托拉斯调查的法律行为,也可能意味着配备但不利用多余的生产能力以让潜在竞争者确信他们不能销售足以使其进入有价值的数量。

8、边际报酬递减vs规模报酬vs规模经济vs范围经济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

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从理论上讲,成立的原因是:

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在这一点之后,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就偏离了最佳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2)规模报酬:

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的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三种情况。

设生产函数为Q=f(L,K),

如果

,则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则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

,则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一般来说,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呈现出如下规律:

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时,企业面临的是生产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生产效率的提高:

先进的技术设备、专业化分工、成本的节省等)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之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这个阶段可能比较长。

在这以后,若继续扩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单个要素生产者的报酬递增与规模报酬不变并不矛盾。

(2007年简答)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3)规模经济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做规模经济。

或者说,规模经济是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的情形。

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做规模不经济。

或者说,规模不经济是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的情形。

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充分利用生产要素、购买和销售方面的优势),规模经济通常用成本—产生弹性来计量,即,

时,存在着规模经济。

(注: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

也称为外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者收益增加的现象。

当一个行业拥有众多厂商时,只要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量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与企业有关的某些外部条件的改变。

如果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使得个别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外在经济。

外在经济表现在平均成本曲线上,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动。

(4)范围经济:

是指企业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

在相同的投入下,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商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存在范围经济。

它与规模经济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与规模经济不同,范围经济通常是企业从生产某种系列产品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着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等部门。

范围不经济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联合产出低于两家独立的企业所达到的总产量的情形。

与规模经济类似,范围经济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企业的产品种类不是越多越好,超过某个临界范围,就会变成范围不经济。

一般的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因素也是造成范围不经济的因素。

例如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越来越复杂,信息的交流和对成员的激励也变得十分困难。

而且,现代企业大多进行多种产品的生产,这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在产生规模不经济的同时,也会产生范围不经济。

范围经济的程度可以通过研究企业的成本来确定。

如果用C(q1)和C(q2)分别表示生产q1和q2产出所耗费的成本,

表示生产两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则范围经济程度:

若SC>

0,即表明联合生产成本低于各自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则存在范围经济。

9、会计成本vs经济成本(显性、隐形、机会、沉淀成本)

经济学中的成本与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是有区别的。

会计学中的成本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通常是指显性成本,而经济学中的成本除了显性成本以外,还包括隐性成本,此外,还引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1)显性成本:

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

如给工人支付的工资、为购买原材料所支付的货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

它们可以从企业的会计账簿上得到反映。

(2)隐性成本:

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

如企业所有者自身的劳动,生产中使用自己所拥有的厂房、机器等。

(3)机会成本:

是指与企业未将资源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最佳用途而放弃的机会相联系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资源是稀缺的;

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

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甲种产品时,这些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生产乙种产品上。

就是说,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甲种产品的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乙种产品是所能获得的收入为代价的,这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4)沉淀成本:

也成为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支出。

-通常是可见的,但一旦发生以后,在作出经济决策之时经常被人们忽略。

由于它是无法收回的,因而不会影响企业的决策。

例如一项按企业特定要求而设计的专用设备,假定该设备只能用于最初的用途,不能转作他用,这项支出就属于沉淀成本。

因为该设备别无它用,其机会成本为零。

从而不应包括在企业成本之中。

不管购置该设备的决策是否正确,这项支出已付诸东流,不应该影响当期的决策。

10、收入-消费曲线vs价格-消费曲线vs生产扩展线(扩张路径)

(1)收入-消费曲线:

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和

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在图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移到再移到,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E2、E3。

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即为图中的收入-消费曲线。

若两个商品都是正常品,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若商品1是劣质品,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品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反而减少了。

(2)恩格尔曲线:

由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可以推导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表示在商品价格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下对某商品的需求量,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如图所示,(a)图所示为正常品,(b)图所示为劣等品。

恩格尔定律:

是指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则是:

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3)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

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

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如图所示,当商品

的价格不断变化时,连结效用

最大化的均衡点

…便是价格-消费曲线。

根据商品1的价格和需求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把这些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两个特征:

效用水平、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需求曲线:

是指用来表示商品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是需求表或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它表明在其它情况不变时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4)扩展线(扩张路径):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

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它描述了企业在每一个产出水平下选择成本最小化的资本和劳动的组合。

如图所示,曲线ON便是一条扩展线。

扩展线上任意一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都是相等的,这意味着,扩展线一定是等斜线。

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

等斜线:

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如图所示,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它们分别有三条切线T1、T2和T3,而且这三条切线是相互平行的,在切点A、B、C三点上,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等的,连接这些点以及原点的曲线OS便是等斜线。

(5)补偿预算线:

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用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具体来说,在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消费者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相反情况,类似

分析。

如图所示,曲线FG为商品1价格下降时的补偿预算线。

学习曲线:

描绘了企业累积产出与企业生产单位产出所需投入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曲线表明了当累积产出增加时,每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时间下降的程度。

产品转换曲线:

描绘了能以固定数量的投入生产的两种产品的不同组合。

产品转换曲线向外弯曲是因为存在着范围经济。

11、完全竞争vs垄断竞争vs寡头垄断vs垄断市场vs自然垄断

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别程度、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以及厂商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这些特点,按照竞争激烈程度,市场和市场中的厂商可分为四类: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

其中,完全竞争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其市场效率也是最高的。

(1)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

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可以自由进出,因此长期均衡价格必定等于产品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

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

(2)垄断竞争是指一种由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

市场中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完全垄断。

两个特征:

第一,产品是高度可替代但不是完全可替代;

第二,自由进出。

垄断势力/勒纳指数:

是指垄断厂商借助其市场垄断地位获取高于边际成本的要价能力。

要价比边际成本高得越多,则表明厂商的垄断势力越大,垄断势力的大小可以采用勒纳垄断势力来测定。

,L[0,1],对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来说,P=MC,从而L=0。

是厂商的需求弹性,越小,L越大,垄断势力越大。

(3)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

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既具有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又兼具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但更接近完全垄断市场。

根据产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