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3651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doc文档格式.docx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

“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

“必于法外与之。

”公谓尹李绚曰:

“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

”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

“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

”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

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

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

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

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

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

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

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

(李白《蜀道难》)

(3)▲,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韩愈《师说》)

(5)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阿房宫赋》)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7)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

(《论语·

学而》)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

“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

“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

”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

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

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

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

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

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

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

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

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

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

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

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

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

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

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

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

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

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

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

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

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20.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

21.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人预言他能够安定天下;

许劭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没有恼怒,反而大喜。

B.《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C.《欧也妮·

葛朗台》中欧也妮请求临终的父亲祝福自己,父亲却要求她好好照看一切,到“那边”向他交账。

这个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老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

D.《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老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

E.《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晦气到家了,就连船帆都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不过,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23.简答题(10分)

(1)“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

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

”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

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

(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

夏四奶奶大声说道: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

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

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

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

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

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

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

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4.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请加以概括。

25.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

26.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1.A2.C

3.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

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4.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B6.D7.C

8.

(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10.

(1)积善成德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万里悲秋常作客(4)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不敢言而敢怒(6)只是当时已惘然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

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

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14.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

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

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

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15.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

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16.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

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

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17.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18.略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9.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20.《文选》(或《昭明文选》)

21.文章不群,大贤笃志。

(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

22.BD

23.

(1)黛玉辞世宝玉、宝钗成亲潇湘馆

(2)同:

都认为革命有罪。

异:

看客们嘲笑愤怒,夏四奶奶痛苦伤心。

24.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

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故;

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

25.客,指典故;

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26.这首词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这首词用典过多,减弱了艺术表现力。

(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