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3903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1)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2)理解在英国议会形成过程中,贯穿着封建主与王权的斗争、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的斗争及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大贵族的斗争。

二、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图文材料,总结启蒙思想家对英国君主立宪政治产生的影响。

4.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5.画示意图(教师课前制作逐步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分析内阁制各部门的关系,并据此分析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6.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5年4月9日是英国查尔斯王子再婚的日子,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机构早在半个月前就齐聚英国,并不惜花费巨资租下王子举行婚礼的教堂附近的民宅。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可能这是一次举世无双的特别婚礼吧!

不对,因为查尔斯是英国王储,现任国王逝世后他即成为英国国王,其特殊身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对,是王储的特殊身份带来了新闻效应。

发达的英国为什么还有国王呢?

国王在现今的英国政治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英国的制度创新》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推进新课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希腊和罗马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体系。

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罗马法为近代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罗马法为近代资产阶级立法提供了蓝本。

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确立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确立的情况。

 板 书: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3、14世纪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13、14世纪,中国处于元朝和明朝。

明朝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皇权极端强化。

13、14世纪的英国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议会制开始形成。

为什么英国形成议会制度而中国高度集权呢?

第一,英国王权与当时的封建主和市民等阶层斗争激烈,斗争中王权受到限制。

第二,欧洲国家受罗马法的影响较深,法制意识较强,如当时出现《大宪章》并确立“法律至上”“有限王权”等原则。

而明朝通过废丞相和实行特务统治,强化了皇权,而《大明律》则为君主专制服务,儒家纲常思想也强化了人们的皇权意识。

总之,我国封建时代缺乏地方政治力量牵制皇权。

14世纪,英国议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组成。

英国封建时代议会制的确立,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力量?

封建大贵族。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议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资产阶级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间的矛盾有哪些表现?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统治,甚至停开议会。

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

多媒体课件显示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画像和他的语录:

“Sovereigntyisultimatelyderivedfromthepeople……Thepoweroftherulerisabsolute,butkingsdonotboldtheirpowerbydivineright.”

主权最终来自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但国王所掌握的权力并非神授。

多媒体课件显示思想家洛克的画像和他的语录:

材料一:

“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

”而且又说:

“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

材料二:

洛克主张:

立法权应由民选的国会来行使。

在君主制国家中,两种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应联合在一起,委托于君主。

但行政权和对外权必须从属于立法权,君主必须服从民选的议会。

(指导学生阅读上述两段材料,总结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内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霍布斯反对君权神授,认为君权民授,实质上主张绝对君主制。

他的思想主张对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维护公众权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但他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人们绝对服从君主,又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洛克的思想通过分析两则材料进行总结。

材料一围绕法律进行阐述,其核心思想是法律至上,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思想实质是用法律限制王权。

材料二主张实行分权,即将国家的立法权与行政和对外权分开,其实质是主张削弱和限制王权。

洛克主张保留君主,但又主张用法律和分权手段限制君主权力,由此可以判断洛克主张的国家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他们的思想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向封建王权挑战,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4~35,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向老师提交总结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并评价)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权利法案》的颁布。

多媒体课件显示: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三: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材料四: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五: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六: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请完成:

(1)上述的法律文件是由什么机构制定的?

(2)上述文件通过的目的是什么?

(3)法律从哪些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又从哪些方面规定了议会的权力?

(4)上述法律文件通过的意义是什么?

上述文件通过的机构在教材中有表述——威廉接受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

文件通过的目的通过材料和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分析,材料的内容规定了国王的权力,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形式上是议会同国王的斗争。

因此,法律颁布的目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不受侵犯,即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材料一从立法方面、材料二从财政方面、材料三从军事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法令限制国王权力的同时,也保证了议会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权力,同时规定了议员的选举、言论、议会的召集等权力不受侵犯。

上述文件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知识拓展:

何谓君主立宪制?

它的政体形式如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所谓君主立宪就是保留君主,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约束限制,它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两种形式。

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在形式上对议会负责,这是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的类型。

在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

同学们思考一下,历史上哪些国家是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哪些国家是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法国实行过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

德国、日本建立过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政体。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教师指导阅读P35“内阁”及小字,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学生阅读后,教师问:

根据这段材料,英国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实行责任内阁制。

我国历史上什么时期一度实行过责任内阁制?

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初期。

法律依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英国责任内阁制在权力上是如何分配的?

(指导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根据教材介绍,画出“英国责任内阁权力分布”示意图)

(学生提交作业,教师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并评价,然后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英国内阁制权力分布”示意图)

英国内阁制权力分布示意图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君主、议会、内阁之间的关系如何?

君主只是形式上的政府首脑,并不掌握实权,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议会掌握立法权。

议会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可以提名组阁,建立新的“责任制政府”,因此,首相掌握行政、立法大权,成为事实上的政府首脑。

因为内阁由议会的多数党领袖(首相)提名组阁,所以内阁政府必须向议会或首相负责,而不向国王负责。

实行君主立宪制对当时的英国有何意义?

英国由人治转向法治。

任何政党都可以参与议会选举,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一方面,广大选民直接参与了国家政治,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另一方面,政党之间的竞争规定在一定的有序范围内,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这种民主实质上更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这种制度是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国王的斗争中实现的,当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既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它的另一层意义就是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且它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例如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第一次改革。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影响到议会?

视学生回答情况作进一步解释:

工业革命使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由于议会政治产生初期是由当时经济实力较强的大贵族控制,不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他们要求改革议会,在政治上提高自己的发言权。

通过这次改革,工商业资产阶级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

达到了。

这次改革使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了选举权。

工商业资产阶级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

教师总结:

由此可以体现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英国的议会制度也不断改革,因此说,英国的议会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课堂小结

从封建时代的《大宪章》到《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确立法治社会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历程。

封建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封建时代同君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英国留下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资产阶级为了取得政治权利,与封建君主更是展开了血与火的激烈较量,终于颁布了《权利法案》,建立了近代法治社会。

此后,英国国力蒸蒸日上,率先展开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由此可见,民众所向往的民主政治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力是何其巨大。

板书设计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时间

重大事件

特点

13世纪初

《大宪章》颁布

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4世纪上半期

议会开始形成

由国王和上下两院组成

17世纪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一度停开议会

1640年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议会打出“自由”的旗号

1688年

“光荣革命”

赶走詹姆斯二世,威廉与玛丽继承英国王位

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

国王“统而不治”,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

18世纪前期

内阁制形成

国王任命下议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名组成责任制内阁。

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19世纪中期

形成两党制

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1832年

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

活动与探究

1.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发现无法当堂解决的问题,布置课外查询解决。

2.课外查询相关资料,或者采访相关人员,进一步整理“内阁制权力分布”示意图中各部门的关系和政策运作过程。

习题详解

阅读与思考式

反映了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政治上出现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解析与探究

1.

(1)社会制度不同:

18世纪,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皇权权力不同:

英国王权受到限制,“统而不治”;

中国皇帝高度集权。

(3)阁员来源不同:

英国由议会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提名组阁;

中国内阁成员为君主任免。

(4)内阁与君主关系不同:

英国内阁实际上不向君主负责;

只向议会和政府负责;

中国内阁完全向君主负责。

(5)内阁权限不同:

英国内阁与首相行使行政权,控制下议院立法程序;

中国内阁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君主旨意。

2.

(1)维多利亚女王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自我克制,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实行“统而不治”,实质上是遵守1689年《权利法案》的相关规定,缓和了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君主立宪制政体。

她在位期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际,经济飞速发展,国势日上。

她的统治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符合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因此赢得后人尊敬。

(2)但维多利亚女王的行为也只是受当时历史形势所迫,英国限制王权是封建社会留下来的历史传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限制王权,曾经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颁布了《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从“光荣革命”开始,英王已处于无权地位。

维多利亚女王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职责,否则也会被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赶下台。

自我测评

1.

(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2)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2.

(1)封建时代,封建大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君主展开斗争,颁布《大宪章》,制王权,并形成议会制度。

(2)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引起资产阶级不满,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一度建立共和国。

(3)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18世纪前期,内阁制形成,国王任命下议院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名组成责任制内阁。

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5)19世纪中期,形成两党制,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6)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

备课资料

1.代议制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代议制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它是国家权力得以实现的主要形式。

公民通过由自己同意所选举出来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这种间接民主又被称为代议制民主。

代议制最初是中世纪欧洲君主和贵族的发明,到现代才实现了与民主制度的结合。

2.早期的英国议会

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最高立法机构——国会上、下两院的所在地,故也称议会大厦。

现代议会起源于中世纪,“自由大宪章”确立了立宪政治的基本原则即“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

1265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在伦敦召开。

17世纪以后,议会逐渐被改造成现代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

立法、决定国家财政、推举政府、监督政府工作、审理公众的申诉、辩论国事、为选民办事、审理上诉案等。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

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

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

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但是,这一时期的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相继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

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实施;

并规定,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可以任免首相、政府大臣、法官,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率军队、宣战和媾和等。

英国国王还是英联邦的元首,现在英王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

但实际上,立宪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主要在下院。

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从表面上看,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但这只是一种形式,18世纪以来,英王从来没有否决过议会通过的法案。

但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4.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英国在中世纪早期就曾有一个由大贵族和高级僧侣组成的所谓“大议会”,协助国王处理国事。

后来,一个由大约20人组成的枢密会议逐渐代替了“大议会”的职能。

枢密会议成员协助国王制定政策,并向国王提出建议。

后来,枢密会议的成员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

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时,枢密会议已经把一些具体工作转给它的一些下属委员会来负担。

同时,在枢密会议内,一些与国王关系密切的人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小集团,他们商议一些具体、切实的事情,向国王提出建议,原来的枢密会议逐渐形同虚设。

“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与这个小集团在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特别是外交问题的意见。

当时,这种会议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cabinet)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

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

后来,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有否决过内阁的决议。

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

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5.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形成与演变

辉格党和托利党是17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两个正在形成中的政党,当时,它们实际上还算不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政党。

“辉格”一词起源于苏格兰的盖尔语,意为“马贼”。

“托利”一词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

1679年,当议会讨论詹姆士公爵(即后来的詹姆士二世)是否有权继承英国王位时,议员们展开了激烈争论。

赞成的人被对方称为“托利”,反对的人则被对方称为“辉格”,渐渐地,双方各自都以此自称。

后来,双方的观点都发生了变化,辉格党对君主不再持完全的否定态度,因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的权力已经受到种种限制;

托利党也逐渐改变了坚决拥护专制君主制的立场,因为他们几次恢复旧王朝的企图都因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而失败。

久而久之,国王发现,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当其中一个在议会中占多数时,就最好任命这个党的成员为内阁大臣,内阁就不会同议会闹矛盾。

18世纪上半期,辉格党在政治上占优势,是议会多数党,故此,辉格党执政近半个世纪。

18世纪后半期,托利党才得以执政。

工业革命以后,两党的主张发生了一些变化。

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托利党改称保守党,辉格党改称自由党。

也有人认为托利党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

6.英国议会的选举情况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议会选举仍然实行沿袭已久的传统选举制度。

当时,选区不是按照各地区人口数量平均划分的,有关选举权的规定在各地区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自由产业所有者年收入在40先令以上者才有选举权。

但是也有例外,在包括威斯敏斯特选区在内的12个选区内,就实行与成年男子普选权相近的选举制。

当时的选举虽然是在公开方式下进行的,但普通选民很容易受到有权势人物的影响。

由于议会有很大权力,所以许多有权势的人都想尽办法通过选举进入议会。

他们操纵舆论,贿买选民。

1689年,哈威斯一位贵族为了当选议员,用了8镑6先令8便士的钱去贿买;

1727年,一位伯爵为了在议会获得一个议席,花去了900镑。

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时,一个议席标价为1500镑;

到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时,涨到2000镑。

一些有权势的富翁为了能进入议会,依仗自己的财势,到处拉选票。

有人统计,在18世纪中期,有106名权势人物操纵了192个议席的选举。

7.《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

……灵俗两界贵族与众议员等……宣告: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