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396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涅盘宗要大正藏1769部文档格式.docx

有大因缘佛说是经。

如愚痴人都无因缘有无所作。

智者不尔。

有深所以乃有所作。

如智度论云。

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因缘及小因缘而自动作。

诸佛亦尔。

不无因缘而有所说。

依是文意有因有说。

若依是意说此经因有总有别。

别而论之因缘无量。

大人发言必不徒说。

一偈一句各有因缘。

一言之内亦有众缘。

此经梵本有二万五千偈则有二万五千因缘。

随其一偈皆有四句。

则十万句有尔许因缘。

又一一句各有诸缘。

由是言之有无量缘。

别缘如是不可具陈。

总因缘者如来宜以大因缘而说是经。

所谓欲显诸佛出世之大意故。

如法花经言。

诸佛如来唯以一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乃至广说。

又此经菩萨品云。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

方乃得闻大涅槃经。

所以者何。

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

何等为大。

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之性。

以是义故名为大事。

今说是经之时正临一化之终日究意显示诸佛大意。

所谓总括成道以来随机所说一切言教。

悉为示一味之道。

普今归趣无二之性。

十方世一切诸佛悉同是意无二无别。

是谓诸佛出世大意。

是名如来甚深秘藏。

由有如是一大因缘。

是故如来说是大经。

如是总门一大因缘即摄别门无量因缘。

以其众缘不出一意。

问彼初师义无因无说。

此后师意有因有说。

如是二说何得何失。

二说悉得。

皆依经典不相妨故。

虽非不然故说有无无而非定然故不相违。

说经因缘应如是知。

  第二辨教宗者。

此经宗旨说者不同。

有师说言。

经文始终所诠众义以为经宗。

对问而言。

即有六六三十六义。

所谓第一长寿因果乃至最后诸阴法门。

四种大义为此经宗。

何等为四。

一者大涅槃圆极妙果具足三事及与四德。

二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烦恼?

故不能见。

三者三宝佛性同体无二。

四者阐提谤法执性二乘。

悉当作佛。

如是四义以为其宗。

出世因果以其为宗。

果即菩提涅槃。

因即佛性圣行。

如能陀章开菩提果。

叹章中开涅槃果。

如来性品显佛性因。

圣行品中说行德因。

其余诸品重显因果。

故知无上因果为宗。

当常现常二果为宗。

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是显当常如来所证大般涅槃。

是明现常圣行等因即助显于果非为正宗。

若据佛意欲使众生各证当果。

但当果未非恐难取信。

是故自说所证将成物信。

以是义故二果为宗。

但从现立题故名涅槃也。

圆极一果为是经宗。

所谓诸佛大般涅槃。

所以从宗而立题名。

璎珞经六种璎珞为宗。

大般若经三种般若为宗。

当知是涅槃经一大涅槃为宗。

诸佛秘藏无二实性以为经宗。

如是实性离相离性故于诸门无障无碍。

离相故不垢不净非因非果不一不异非有非无。

以离性故亦染亦净为因为果亦一亦异为有为无为。

染净故或名众生或名生死。

亦名如来亦名法身。

为因果故或名佛性名如来藏或名菩提名大涅槃。

乃至为有无故名为二谛。

非有无故名为中道。

由非一故能当诸门。

由非异故诸门一味。

如是无二秘藏以为是经宗旨。

但其题目之中不能并偏存诸名。

且随时事立涅槃名。

问六师所说何者为实。

答或有说者。

诸说悉实。

佛意无方无不当故。

后说为实。

能得如来无方意故。

并容前说诸师义故。

当知是二说亦不相违也。

总说虽然。

于中分别。

且依二门以示其相。

谓涅槃门及佛性门。

涅槃之义六门分别。

一名义门。

二体相门。

三通局门。

四二灭门。

五三事门。

六四德门。

名义门内翻名释义。

初翻名者诸说不同。

或说无翻。

或说有翻。

有翻之说虽有诸宗。

今出一义翻为灭度。

其文证者如法花经长行言。

如来于今日中夜入当无余涅槃。

下偈颂曰。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又此大经第一卷云。

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今日如来将欲涅槃。

六卷泥洹此处文言。

悟惔寂灭大牟尼尊告诸众生。

今当灭度。

以是等文当知灭度正翻涅槃也。

无翻之说亦有诸宗。

且出一义。

彼师说言。

外国语容含多名训。

此土语偏不能相当。

是故不可一名而翻。

其文证者如德王品第七功德文言。

涅者不槃者识。

不识之义名为涅槃。

槃言?

不?

之义乃名涅槃。

槃言去来。

不去不来乃名涅槃。

槃者言取。

不取之义乃名涅槃。

槃者不定。

无不定义乃名涅槃。

槃言新故。

无新故义乃名涅槃。

槃言障碍。

无障碍义乃名涅槃。

又下文言。

善男子槃者言有。

无有之义乃名涅槃。

槃者名为和合。

无和合义乃名涅槃。

槃者言苦。

无苦之义乃名涅槃。

此处略出是十种训。

上下诸文乃众多。

故知不可一语而翻。

问若立后师义是难云何通。

谓有难曰。

经说有翻耶得无翻。

如言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将欲涅槃。

岂随蜂蚁六道之音得翻涅槃之名。

而独不得此国语翻。

又当此处经文既翻云之灭度。

岂可得云不能翻耶。

彼师通曰。

涅槃之名多训之内且取一义翻为灭度。

即依此训普告众生。

非谓其名只翻灭度。

以是义故彼难善通。

问若立初师义是文云何通。

如德王品菩萨难言。

若使灭度非涅槃者。

何故如来自期三月当般涅槃。

师子孔品云。

诸结火灭故名灭度。

离觉观故故名涅槃。

以是文证明知灭度非正翻于涅槃名也。

此等经文是翻译家故汉互举绮饰其文。

若使令存外国语者。

既言若使涅槃非涅槃者。

又诸结火灭故名涅槃离觉观故故名涅槃。

如其令存此土语者。

既云若使灭度非灭度者。

下文例尔。

由是义故不相违也。

问二师所说何是何非。

二说俱是。

悉依经文而成立故。

是义云何。

涅槃之名即含二义。

所谓密语及显了语。

依显了语正翻灭度。

如初师说。

若依密语即含多训。

如后师训。

由是道理二说悉得。

若依是意通彼难者。

就显了义有正翻。

故随其类音普告众生。

就其密语含多义训。

是故后文亦得善通。

说言。

若使灭度者举显了语死灭度也。

非涅槃者取密语内不识义也。

难意正言。

若使死灭之灭度义非不灭之涅槃义者。

何故以是不识之名自期三月当般涅槃。

以先树下成道之时已得不识之涅槃故。

要有烦恼乃识生死。

故师子吼言。

诸结火灭名灭度者亦是显了语之灭度。

离觉觉故名涅槃者取密语内无苦之义。

入无余时苦报灭已方离觉觉分别心故。

由是道理诸善说通也。

次释义者。

且依显了之语以释有翻之义。

此土释之言大灭度。

所言大者。

古人释云。

莫先为义。

谓释胜之时莫是为先。

非约时前后言无先也。

依下经文大有六义。

一者广之莫先故名为大。

如经言。

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无所不至。

涅槃如是故名为大。

二者长之莫先故名为大。

所言大者名之为长。

譬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岁夫。

三者深之莫先故名为大。

大者名为不可思议。

一切世间声闻缘觉不能测量涅槃之义故名为大。

四者高之莫先故为大。

譬如大山一切世人不能得上故名为大。

涅槃如是凡夫二乘及诸菩萨不能穷到故名为大。

五者多之莫先故名为大。

譬如大藏多诸珍宝。

涅槃如是多有种种妙法珍宝故名大。

六者胜之莫先故名为大。

如世间中胜上主人名为大人。

涅槃如是诸法中胜故名为大。

大义如是。

所言灭者略有四义。

事灭理灭德灭择灭。

言事灭者。

还无为义。

义当应化身。

正智亦亡故名为灭。

如是事灭当体立名。

言理灭者。

寂漠为义。

谓从本来无动无起故名为灭。

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如是理灭寄全音。

言德灭者。

永离为义。

谓诸功德离相离性不守自性互相一味故名为灭。

如下文言。

受安乐者即解脱。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来即涅槃乃至广说。

如是德灭从义受名。

言择灭者。

断除为义。

佛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为灭。

若依是义。

涅槃非灭。

而受名者略有三义。

一者从处得名。

谓佛穷到无住之原。

是处能断一切烦恼。

断烦恼处故名为灭。

涅槃亦尔。

无有住处。

宜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

二者从因受名。

谓智灭或能显于理。

理显是果。

智灭为因。

从因立名名理为灭。

如此经言。

烦恼为薪智惠为火。

以是因缘成涅槃食。

令我诸弟子皆悉甘嗜。

三者从果受名。

谓智依理能灭烦恼。

理为灭因。

智是灭果。

从果立名名理为灭。

如佛性论云。

道依涅槃能使烦恼未来不生。

现在不灭因中说果故名涅槃为无生灭。

灭义如是。

所言度者略有二义。

谓究竟义及到岸义。

到岸义者显显断义。

烦恼灭者明非常义。

烦恼离灭众生得度。

非常非断故名灭度。

究竟义者灭德究竟故名灭度。

度义如是。

问若断烦恼非涅槃者。

何故德王菩萨品云。

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

大涅槃以见佛性故得名为常乐我净。

故断烦恼亦得称为大般涅槃。

若断烦恼称涅槃者。

何故彼品下文说言。

断烦恼者不名涅槃。

不烦恼乃名涅槃。

善男子诸佛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

前所引文为简涅槃大涅槃异故举二断以显断处。

非约能断名为涅槃。

后所引文为简诸佛与菩萨异。

菩萨断处犹有余惑。

故不得受涅槃之名。

诸佛断处毕竟不生。

所以得立涅槃之称。

是答德王菩萨难意。

彼前难言。

若言烦恼灭之处是涅槃者。

诸菩萨等于无量劫已断烦恼。

何故不得称为涅槃。

俱是断处。

何缘独称诸佛有之菩萨无耶。

为答是难故依断与不生简别。

通而言之。

菩萨亦不生。

诸佛亦是断。

别门而言。

断除之称遣于已生之辞遮于未起。

遣已生者望前之义义在不足。

故说菩萨。

遮未起者望后之义义在究竟。

故说诸佛。

依是道理精别而言。

不生烦恼乃名涅槃。

以是义故不相违也。

名义门竟。

  第二出体。

于中有二。

先出体性。

后简虚实。

出体性者诸说不同。

无垢真如是涅槃体。

始起功德非是涅槃。

即能证智是菩提故。

如经云。

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涅槃之体本自有之非适今也。

大品经云。

诸法性空即是涅槃。

占密经云。

烦恼生死毕竟无体。

求不可得。

本来不生。

实更不灭。

自性寂静即是涅槃。

如是等文不可具陈。

故知真如正知其是涅槃。

断灭烦恼所显义门即说真如名为数灭。

数灭即是无垢真如。

果地万德不问。

本始总束为一大涅槃体。

如此经中总说三事即为涅槃。

又下文说八自在已总结而言。

如是大我名大涅槃。

法花论云。

唯佛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惠名大涅槃。

摄大乘论云。

三身所显无上菩提。

既说三身皆是菩提。

当知皆为大涅槃体。

如是二说皆有道理。

涅槃菩提有通别。

别门而说。

菩提是果在能证德道谛所摄。

涅槃果之是所证法灭谛所摄。

通门而言。

果地道谛亦是涅槃。

所证真如亦是菩提。

例如生死有通有别。

别而言之。

内根始终名为生死。

生者新诸根起。

死者诸根灭尽。

通而论之。

诸杂染法皆是生死。

空者一切生死广说乃至无我一切生死。

对此生死以说涅槃。

故知涅槃亦有通别。

问若始有功德亦是涅槃。

是是即涅槃亦有生因。

若尔何故迦叶品云。

三十七解脱门三十七品能为涅槃。

作生因。

作生因亦为涅槃。

而作了因。

善男子远离烦恼即得了了见于涅槃。

是故涅槃唯有了因无有生因。

上下诸文之中皆说唯有了因。

未曾言亦有生因。

答始有功德虽是涅槃。

涅槃之义存于寂灭。

寂灭之德合于所了。

是故说言唯有了因。

如说菩提生因所生而亦有说了因所了。

即是义准当知涅槃了因所显而亦得言生因所起。

由是道理故不相违也。

体相如是。

次简虚实。

问生死之法是虚妄。

虚妄故空。

是事可尔。

涅槃之果真如为体。

为虚为实为空不空。

涅槃之体性是真决定不空。

如此经云。

如来者即是决定。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广说。

胜鬘经说。

三谛是有为是虚妄。

一苦灭谛是实乃至广说。

故知涅槃。

是实不空。

而余处说皆悉空者。

是遣妄心所取涅槃说真智所证涅槃。

若使涅槃亦是空者。

是即如来佛性皆空。

十一空内入于何空。

既非空摄当知不空。

生死涅槃皆是虚妄空无所得。

佛法之义无有一法而不空者。

如德王品云。

般若波罗蜜亦空。

乃至檀波罗蜜亦空。

如来亦空。

大般涅槃亦空。

是故菩萨见一切法皆悉是空。

花严经言。

生死及涅槃是二悉虚妄。

愚智亦如是二皆无真实。

当知悉空乃名平等。

而余处说生死虚妄涅槃不空等者。

为护浅识。

新发意者生惊怖故作方便说。

如大品经化品言。

若法有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所谓无诳相。

涅槃是法非变化。

须菩提言。

如佛自说诸法平等。

非声闻作乃至非诸佛作。

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

云何言涅槃一法不如化。

佛言。

如是如是诸法平等乃至性空即是涅槃。

若新发意菩萨闻一切皆毕竟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即惊怖。

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

世尊云何令新发意菩萨知是性空。

佛告须菩提。

诸法先有今无耶。

依是文证当知余处说不空者皆是方便语不尽道理也。

是涅槃空及佛性空十一空内何所摄者。

空空所摄故说是空。

唯佛所穷。

十八空中毕竟空故。

如前所引槃若经说。

若使诸经所说涅槃皆空是遣妄心所取相者。

是即诸经所说生死法空是遣遍计所执生死。

若此不尔彼亦不然。

又若涅槃是实有者。

即不能离实有之言。

其能离实有言者即谓实有。

宜是妄语。

是故当知彼说实有唯说自心妄耶境界耳。

问如是二说何得何失。

答若如言取二说皆失。

互相异诤失佛意故。

若非定执二说俱得。

法门无碍不相妨故。

若就德患相对之门。

即生死是空涅槃不空。

以妄心所取无境当知故说为空。

能取妄心不得自在故说无我。

真智所证道理称心故说不空。

能证真智无碍自在故名大我。

依如是门前师为得。

彼所引文是了义说。

若就相待无自相门。

则生死涅槃等无自性。

以不空待空我待无我乃至无待待于有待故。

如起信论云。

复次一切染法净法皆是相待无有自相可说。

依如是文后说为得。

其所引文非不了说。

又大涅槃离相离性非空不非空非我非无我。

何故非空。

离无性故。

何非不空。

离有性故。

又离有相故说非我。

离无相故说非无我。

非无我故得说大我。

而非我故亦说无我。

又非空故得言实有。

非不空故得说虚妄。

如来秘藏其义如是。

何蜜异诤于其间哉。

体门竟。

  第三明通局门者。

先小后大。

小乘之内二部异说。

犊子部说通于凡圣。

彼说涅槃有其三称。

谓学。

无学。

非学非无学。

凡夫等智断结所得涅槃名非学非无学有学。

圣位所得无为无学涅槃。

若依萨婆多部所说涅槃之名唯在无学。

无学人断结所得无为唯名灭等。

不名灭等不名涅槃。

离空处欲乃至非想地八种欲彼名断名灭名无欲名谛。

不名断智不名沙门果不名有余涅槃不名无余涅槃。

尽无生智非想九种结断彼名断名灭名无欲名谛名断智名沙门果名有余涅槃。

不名无余涅槃。

阿罗汉阴界入不相续彼断名灭名无欲名谛名断智名沙门果名无余涅槃。

不名有余涅槃。

若依大乘即有四句。

一极通门。

凡夫二乘菩萨与佛音有涅槃。

诸凡夫人依世俗道行断结行名入涅槃。

又言得少饮食亦名得涅槃乃至广说。

圣人涅槃不待言论。

二简凡圣门。

圣有凡无。

如地持经说。

三乘圣人定有涅槃名为正定。

外凡定。

无名为邪定。

内凡不定名不定聚。

三简大小门。

大有小无。

无二乘者谓无二乘所谓涅槃。

今此经云。

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

诸佛亦尔故。

四者简因果门。

因无果有。

唯佛一人证得涅槃。

是义具如德王说。

通局门竟。

  第四明二灭门者。

亦有二种。

先明性净及方便坏。

后显有余无余涅槃。

初明性净方便坏者。

真如法性本来无染故曰性净。

亦名本来清净。

涅槃即如如理凡圣一味。

是故亦名同相涅槃。

方便坏者。

智悲善巧坏二边着。

由是转依真如显现。

从因立名名方便坏。

由转二着不住二边故亦名无住处涅槃。

如摄论云。

诸烦恼惑灭名无住处涅槃。

故即此涅槃不通凡住。

故亦名不同相涅槃。

如地论云。

定者成同相涅槃。

自性寂灭故。

灭者成不同相方便坏涅槃。

尔现智缘灭故。

是二涅槃同一真如。

但依义门建立二种门耳。

问性净涅槃得涅槃名。

为在凡住亦名涅槃。

为圣所证乃名涅槃。

若如后者方便所证即同方便坏涅槃义。

若如前者自然所得诸凡夫人已入涅槃。

又若凡夫已入涅槃即应圣入不入泥洹。

如是错乱云何简别。

答性净涅槃得名有二。

如后问意在圣所证所证之有其二义。

对分别性证本来净。

望依他性证转依净。

由是道理同是所证二种别义不相杂乱。

通相而论。

如前问意亦在凡位。

若依是义得言凡夫已入涅槃。

又得说言圣人不入。

依是义故净名经言。

一切众生同涅槃相不复更灭。

起信论言。

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入于涅槃。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

楞伽经言。

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

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故。

当知诸佛法门非一。

随其所说而无障碍而不错乱。

菩萨不入胜于凡夫已。

以其善知本来涅槃故。

凡夫已入不如。

圣人不入未能知自入涅槃故。

由是道理无杂乱也。

虽无杂乱而非简别。

菩萨不入还同凡已。

凡已入不异菩萨不入。

以明与无明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故。

虽复凡圣其性无二。

而是凡圣不为一性。

以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故。

当知凡圣生死涅槃不一不异非有非无非入非不入非出非不出。

诸佛之意唯在于此。

但随浅识显设彼说耳。

次明有余无余灭者。

若依萨婆多宗义者。

涅槃体一。

约身说二。

如智度论说云。

何有余身界涅槃。

答或有说者身有二种。

一者有烦恼身。

二者生身。

阿罗汉无烦恼身而有余生身。

依此生身得涅槃故名有余身界涅槃。

云何无余身界涅槃。

答阿罗汉已灭四太诸根尽而入涅槃。

此文未分明故下即问曰。

此文不应作是说。

身诸根觉性灭名无余身界涅槃。

应作是说。

阿罗汉断一切结尽入于涅槃是名无余身涅槃界。

此不说者有何意耶。

答彼尊者依世俗言信经故而作是说。

杂心论中亦同是说。

问身智灭处何故非涅槃。

答依此宗明数灭无为体是善故名涅槃。

身智现亡是无常灭有为故非涅槃。

现在断因未来生后报法不起。

是非数灭无记故非涅槃。

以智从报亦同此说。

若依成实论宗。

假名实法二心无处是有余涅槃。

心空及身未来不起是无余泥洹。

身智现灭亦非涅槃。

故彼论云。

二空心处灭定及无余泥洹。

问此论宗无余泥洹为是数灭为非数灭。

答彼论宗说断集因故。

苦果不起亦是数灭智。

虽非报其无常边行苦所摄故。

其报起亦入灭谛。

若依譬喻部。

说断集因故苦报不起。

虽是涅槃而非数。

非非故是无记性。

如婆娑云。

有余身涅槃界是善是道果是谛摄。

无余身涅槃界是无记非道果非谛摄。

若就大乘即有四门。

一就化现。

二约实义。

三对大小。

四依三身。

化现门者同小乘二种涅槃。

其义同前二宗所说。

但彼谓实此似现耳。

第二约实义者。

就实言之。

是二涅槃同以转依真如为体。

但断因所显义门名为有余果。

已所显义门说名无余。

烦恼业灭故言即无种子。

此显有余涅槃。

果报悉灭故言一切皆尽。

此显无余涅槃。

又瑜伽论决择分说。

问若阿罗汉六处生起即如是住相续不灭无有变异。

更有何等异转依性而非六处相续而转。

若更无有异转依者。

何因缘故前后二种依止相以而今后时烦恼不转圣道转耶。

答诸阿罗汉实有转依。

而此依转依清净真如所显而彼真如与其六处异不异性俱不可说。

问又下言。

无余依中所得转依当言是常当言无常。

答当言是常。

清净真如之所显故。

非缘生无生灭故。

又问于无余依般涅槃者于色等法当言得自在当言不得耶当言能现在前。

答当言不现在前当言得一分能现在前一分不现在前。

谓诸如来于无余般涅槃已能现在前。

所余不能令现在前乃至广说。

第三大小相对门者。

二乘涅槃名为有余。

如来所证名曰无余。

如胜鬘说。

涅槃亦二种。

有余及无余。

有为生死尽灭之处所得涅槃名曰有余。

无为生死尽灭之处所得涅槃名曰无余故。

第四依三身说二涅槃者。

应化二身身智犹在名曰有余。

即离生死一切过患故名涅槃。

今我此身即是涅槃故于法身中身智平等名为无余。

离一切相毕竟寂灭故名涅槃。

如金鼓经言。

依此二身一切诸佛说有余涅槃。

依法身者说无余涅槃。

何以故。

一切余究竟尽故。

若依此义即取三身为涅槃体。

又有一义。

无垢真如正是涅槃。

但望二身说此真如名为有余。

别余故。

若望法身说此真如名曰无余。

无别余故。

如缘觉不观众生利益事住无余涅槃。

菩萨即不如。

是住波若波罗蜜不舍众生利益事。

般涅槃亦有余亦无余。

于法身是无余于应身是有余。

故言离住无余涅槃。

以不应彼处故。

又复即此转依真如涅槃望于三身说无住处。

二身生灭不同真如。

是故不住于彼涅槃。

法身离相无异真如。

故非能住于其涅槃。

故对三身说为无住。

如经说言。

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

为二身故不住涅槃。

离于法身无有别佛。

何故二身不住涅槃。

二身假名不实。

念念灭不住故。

数数出现以不定故。

法身不尔。

是故二身不住涅槃。

法身不二。

是故不住于般涅槃。

二灭门竟。

  第五明三事门者四句分别。

初出体相。

次明建立。

三明总别。

四往复。

出体相者。

法身体者佛地所有一切功德。

其体无二唯一法界。

法界举体以成万德。

万德之相还同法界。

法界之性不异万德。

随举一德无所不遍。

如是一切白法圆满。

自体积集故名法身。

其义具显金刚身品。

般若体者即此法身。

性自明达无所不照故名般若。

解脱体者即此法身。

离诸系缚无所障碍故名解脱。

三德实殊不可说一。

可相一味不说异。

以之故名如来秘藏。

是谓三法之体相也。

次明建立三事所由。

一体万德无非涅槃。

所以偏说此三法者。

以对生死三种患故。

何者。

生死万累不出三种。

所谓苦果五阴身故建立法身。

以除烦恼迷惑法故建立般若。

离诸叶障系缚因故建立解脱。

又复对彼小乘入涅槃时灰身灭智故说法身常存大智不灭。

对彼小乘身智存时未免苦报习气系缚故就身智立真解脱。

建立之由略说如是。

第三明总别者。

一性而言涅槃是总况。

于伊字三法是别喻对。

以三点总别成总其义有四。

一者要具三法方成涅槃。

独举一一即不得成。

如一一点不成伊字。

解脱之法亦非涅槃。

摩诃般若亦非涅槃故。

二者三法等圆乃成涅槃。

虽具三数若有胜劣不得成故。

如三点并必有右左。

三点若并即不成伊故。

三者三法一时乃成涅槃。

虽无胜劣若有前后不得成故。

如三点纵必有南北。

纵亦不成故。

四者三法同体乃成涅槃。

如说虚空不动无碍。

虽非前后而各别体不成总故。

如彼三点虽非并纵各宜别处不成一字。

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故。

如是三法具此四义乃成涅槃。

如世伊字故。

三是别涅槃是总。

一性虽然再论未必然。

所以足者尽理而言四种功德皆总皆别。

皆别义者。

涅槃是寂寂义。

法身是积集义。

般若是照达义。

解脱是离缚义。

故知四种无非别也。

皆总义者。

若无法身苦报不尽。

何成涅槃。

若无般若闇感不除。

岂得涅槃。

若无解脱不免业系。

故非涅槃。

如是余三其义同尔。

若无涅槃生死未灭。

何为法身。

若无般若烦恼所缠何名法身。

若无解脱诸业所缚故非法身。

法身般若解脱具三乃涅槃成。

准前可解。

故知总如说四种总别之义。

一切功德皆亦如是。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是故总别无所障碍不同。

伊字是总非别。

其中三点是别非总。

唯取小分以为譬耳。

第四往复决择门。

问如是如来实德法身当言有色当言无色。

答或有说者法身无色。

但有随机化现色相。

色是质碍粗形之法。

颠倒分之所变作。

诸佛如来永离分别归于理原。

法界为身。

由是道理不须色。

乃至凡夫至无色界离色分别故无色身。

岂说如来还有色身。

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

一切诸佛无有别法。

一切诸佛智惠具足故。

一切烦恼毕竟灭尽得佛净地。

以是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又言。

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

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故应化二身。

如日月影和合出生。

起信论云。

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

但随施众生见闻得益。

故说为用。

此用有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