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480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论述题汇总Word格式.doc

1)审美意识的形成。

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

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在类人猿的进化中,用自己解放了的双手,对石块加以砍削凿磨,制成了第一把石刀,这就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类社会的开始。

当初,人类加工石刀,是为了好用,这是一种实用意识。

后来,当他们觉得这种或方或圆或对称的几何形状不仅好用,而且好看,于是产生了惊奇感、喜悦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再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意识也得到发展,人们不但美化工具、美化生活用具,甚至进一步出现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

总之,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从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审美活动的发展,使审美意识更趋深刻和细致,为美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不过审美意识还不是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只是对审美现象的一种感性直观,而美学思想则是对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所进行的理性认识。

美学思想必须具备两大特点:

a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必须具有语言文字的形成

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B美学思想必须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很显然,美学思想的形成还是文明时代的事。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许多理论典籍中都记载着思想家对审美问题的自觉思考。

如伍举的无害为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庄子的虚静说等等。

在西方的古希腊时代也是如此。

自此以后,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美学思想显得非常丰富、深刻。

3)美学学科的建立。

美学思想毕竟还是一种零散的观点,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还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学科的建立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a要有代表性的美学专著,b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出版了,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美学专著,书中也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诞生了。

后经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努力,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德国古典美学。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使美学又出现了新的局面。

现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发显露出其勃勃生机。

3、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

美学研究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理论依据是: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美学研究必须以它为出发点。

a人的生活总要与现实发生一定的关系,否则人就无法生存。

b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就构成了人与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可分两大类:

物质关系.如满足人吃喝住穿需要的实用关系,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

精神关系。

如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

C不仅不同对象可与人发生不同的关系,即使同一对象也可与人发生多种关系。

如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可以保暖,这是实用关系。

对衣服的质料和制作进行研究,这是认识关系;

从色彩、款式是否好看,这是审美关系.d审美关系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它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审美关系由主客体两方面组成,因此,美学既要研究审美客体,又要研究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审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即美感的形成过程、美感的性质和特点等等,还要研究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美与美感、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以及研究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工艺品以及大量存在的包含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物质劳动产品。

2)美学必须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这是因为:

a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有利于我们为美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B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

3)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众多的研究对象中,必须有主次之分,这个主要对象应该是艺术,只有抓住了艺术,才能进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等问题。

因为:

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B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为,它最能代表审美的特点。

C艺术是高级形态的美,抓住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所创立的美学理论。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我们顺理成章地领悟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

此外,马克思还对美感的起源和发展都作了很好的论述。

2)美的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不是任意的活动,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活动。

在《手稿》一书中,他对比了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内涵,这就是人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人正是在劳动中运用这样的规律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这一美的规律,既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人类的审美创造作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批判了异化劳动的严重弊病,又指出了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他们认为异化劳动既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异化劳动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

4)艺术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首先强调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存在着依赖关系;

但是,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又比较远,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介,并不像政治、法律制度那么直接。

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

5)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真实性、典型性、还有悲剧、喜剧等问题都有深刻的论述。

5、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论断?

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

它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而揭开了美产生的奥秘。

2)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有的。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可以有许多具体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产生的终极原因也只能是劳动。

对于“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我们应该作许多方面的理解。

1)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器官。

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感觉既有动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美感也当如此。

正是由于劳动,人脑才能有别于猿脑,才能有马克思所说的具有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及恩格斯所说的能够从事绘画、雕刻和拉小提琴的手。

马克思说: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个世界历史,其核心就是劳动的历史。

2)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需要。

原始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审美需要。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他们最迫切的是维护自己生存的物质需要。

后来通过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不仅有了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于是美感也就产生了,他们不仅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且还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世界、欣赏世界,不断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审美关系。

3)劳动创造了美的对象。

有了审美器官和审美需要,于是原始人就会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如从审美角度把劳动工具制造得更加符合形式美的要求;

从野兽身上取来爪、牙、骨等作为装饰品来美化自己,他们还在实践中创造诗、歌、舞等艺术作品。

此外,也正是由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驽驭自然的能力,使原先陌生的、恐怖的自然变得亲近起来,从而渐渐成为美的对象。

总之,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美。

6、如何理解马克思对“美的规律”的论述?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对“美的规律”说过这样一段话: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2)这段话马克思的本意是要区别动物的活动与人的生产劳动的界线,但由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论断,因此,对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马克思认为,动物的活动,都是按照本能来进行的,人的劳动却是按照两个“尺度”来进行的,因此,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

4)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呢?

这就涉及到对两个“尺度”的理解。

对此,美学界存在很大分歧,但较多的人认为,所谓“物种的尺度”,是指客观的尺度,即人自身的目的性。

人的生产劳动就是按照这种合规律性(即真)与合目的性(即善)相统一的尺度来进行的,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

如造房子,既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施工程序,又要考虑房子的使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座美的房子。

5)如果人的劳动违背了这两个“尺度”,造出来的产品就是废品、次品,就是丑,正因为人具有能够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性和自身主观目的性从事创造的本质力量,并把这种本质力量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中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从而产生了美,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基本涵义。

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与以往的美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鲜明的特点: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恩格斯在论述从猿到人的过程中也强调了生产劳动对艺术起源的作用。

他们一致指出了生产劳动对发展包括美感在内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影响。

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美和艺术,也没有人的美感。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本源上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现实表现上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强调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强调从人的本质出发来探讨美的本质,这样就为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3)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能通过改造自然使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从而确证和显示自己作为人的特殊本质。

人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又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审美创造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融合的结果。

4)在美学中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娴熟地运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处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

不论是对美、艺术和美感,还是对悲剧和喜剧以及各种艺术思潮,都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论述,从而使他们的美学观点把历史和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

8、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说: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这是马克思从本源上对人的本质所作的重要论述。

我们知道,人与动物都会从事活动,但人的活动要超越动物。

所谓自由,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所谓自觉,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意思。

这就是说,人的活动既能按照客观规律,又能按照自身目的。

这种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相统一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

如果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显示自己聪明、智慧、才能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转化成一种光辉的生动形象,这就是美。

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的本质来抓住美的本质。

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既不自由也不自觉,完全是一种本能活动,因此,美也与动物无缘。

第二章美论论述题

1、评“美在关系说”的贡献与不足。

美在关系的说法,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论述中就有所涉及,后来,苏格拉底、贺拉斯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们也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但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并对此作系统论述的则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

他认为,在我们称之为美的一切物体中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品质”,这个“品质”是“关系”。

他说:

“是这样一个品质,美因它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

然而只有关系这个概念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他又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因而也就有三种不同的美:

一是事物内部结构关系所产生的美——“真正的美”;

二是此事物和它事物的关系所产生的美——“相对的美”;

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所产生的美——“关系到我的美”。

何以有了“关系”就会有美呢?

狄德罗又以“让他死”这句台词来对此加以论证。

“让他死”本是一句普通的话,当它单独出现时是看不出什么倾向的,可是,由于“关系”的不同,当这句台词分别出现在高乃依的悲剧《贺拉斯》和莫里哀的喜剧《司卡班的诡计》中时,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就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前者是崇高的美,后者却是卑鄙的丑了。

“美在关系说”贡献:

突破了以往孤立地来论证美的弊端,而是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来理解美,由于“关系”的不同,事物的审美价值也就不同;

不足:

他所谓的“关系”,毕竟还比较笼统、抽象,未能作充分的阐述。

特别是他还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来来探讨这种关系是怎样发生和变化的。

2、如何理解“美是生活说”?

这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他不同意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说法。

针对美是理念的说法,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命题,并说: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现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美从虚无缥缈的理念天国拉到了我们所处的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这样,美不仅不再那么神秘,而且把它视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爱的现象,这是一大功绩。

同时,这也可以使人更好地去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特别还可以提醒艺术家们更好地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保持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是,他的理论虽然是唯物的,却不够辩证。

1)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我们只能说美在生活中,却不能笼统地说“美是生活”。

2)他一方面说,凡是显示出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又说只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都是美的,那么,究竟以哪一个为准呢?

如果已经显示出生活,可又不是我们理解的生活,这究竟美不美呢?

如果说不美,就违背了前一条,反之,则又违背了后一条。

显然他的说法是矛盾的。

3)他特别强调把人的喜欢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这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的健康、愉快之类原因,这样,就容易滑到唯心主义的庸俗生理学的观点。

4)他强调生活美,却又轻视艺术美,不能处理好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总之,此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3、如何理解人是“世界的美”?

这本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颂扬人的价值的一句台词,原译为人是“宇宙的精华”,现直译为人是“世界的美”。

此说引用到美学研究中可作为以下的理解:

1)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有了人及人类社会才有美。

2)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

这就涉及到人的本质问题。

人是有意识的,能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其中包括审美关系,这是一种自由关系;

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的利害要求,而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的审美关系之中。

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这样的审美关系,因此保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3)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人,作为人的活动也不是一种个人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之中,人才能创造美的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4、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故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

这样,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

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能动地创造世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

因此,“对象化”就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2)对象化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的(如各种科学著作),也可以是感性的、形象的。

只有当人在感性活动中,把自己充满生命活力的本质力量在具体的对象中显现出来,使对象具有动人的光彩,这个对象才是美的。

比如演员演戏,人的服饰打扮,布置房间,建造大厦等都是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也都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说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居室的美、大厦的美,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a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b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

C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

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5、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1)凡美都是形象的,但形象也不一定都美,因为美除了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谐感以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

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也应当是自由的形象。

2)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3)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

只有当主体在一般感受的基础上,经过自由的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新内容转化成一种自由的形式,才能使形象活起来。

总之,美的理想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却离不开自由,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7、如何理解“美在创造中”?

1)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永远处在创造之中。

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

所谓创造,总是离不开“出新”。

一个人的创造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新鲜感。

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要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的感觉,层出不穷地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义和意蕴。

2)美的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的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到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

美的创造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系牢和各种因素,因此每一次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

3)我们说,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于:

a从美的形式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和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

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一旦各种主客观因素融合在一起,美就突然被你感受到了。

4)生活是发展的,人的本质力量也在不断丰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也自然永远处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之中。

只要你做一个审美的有心人,只要你对自然界、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保持新鲜的感觉,都会层出不穷地让你感受到你原先没有感受到的新的美。

8、运用“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来分析中山陵和夏夜星空的美。

美不是某种单一的实体,而是多种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因此,我们必须多层次、多侧面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

A先以中山陵为例。

人们来到南京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这种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中山陵是一个完整的、气势恢弘的形象,它的美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

它离不开紫金山的苍翠背景和头顶的蓝天白云,离不开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设计者的匠心,还有孙中山这位伟大人物的历史地位、观察者的心灵和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这种内外因素共同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中山陵美的形象。

我们可据此推论,天安门广场和万里长城的美,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B再来看看夏夜星空的美。

这是一种自然界的美,它的构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1)要有光彩熠熠的满天星斗,这是美的客观物质基础。

2)要有文化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关星空的神话传说,这能使星空的美更有神奇色彩。

3)观赏者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这能让他更好地品味出夜景特定的韵味和美。

4)观赏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影响下的特定情绪,也会在欣赏时感受到特定的人生意味。

显然,夏夜星空的美也是多种因素的层层积累,到了条件具备时,这种美才会突然地被创造出来。

据此类推,自然界大山名川、太阳雷电的美,也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9、在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上,为何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

从现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从那股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思潮的积极面来看,如今我们再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化的原则,给美下某种单一性的定义,其困难重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在美的可定义性问题上实现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具体化,我们一定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以由几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来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