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08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0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docx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解读

大单元七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第六节 其它常用血生化检查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  第七节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 粪常规检查     (两对半)

  第四节 肝功能检查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为我所用!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血常规检查

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

(2)血红蛋白

(3)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4)血小板计数

  

  

  

    一、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

(6.0-7.0)×1012/L

  婴儿:

(5.2-7.0)×1012/L

  儿童:

(4.2-5.2)×1012/L

  成人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

110-150g/L

  男性:

120-160g/L

  新生儿:

170~200g/L

  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增多:

  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

  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②生成减少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

  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如: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包括红细胞内异常:

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外异常:

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贫血——即RBC及Hb减少。

血红蛋白(Hb)比红细胞数量(RBC)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

  轻度贫血,Hb量在>90g/L;

  中度贫血,Hb量在61~90g/L;

  重度贫血,Hb量在31~60g/L;

  极重度贫血,Hb量<30g/L;

  →30→60→90→

  备注:

此处老师说的区间“30至60”具体指“31-60”,“60至90”具体指“61-90”。

  三、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炎症的意义:

  一、清除病原微生物!

  二、修复损伤!

  

  白细胞计数(WBC)

  ——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区间】

  成人末梢血:

(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

(3.5~10.0)×109/L(略不同于末梢血)

  新生儿:

(15.0~20.0)×109/L(显著高于成人)

  6个月~2岁儿童:

(11.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加

  

(1)生理性(了解)

  

(2)病理性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中毒、急性大出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感冒)、寄生虫感染(疟疾)

  ②物理化学损害

  ③血液病

  ④过敏性休克、重度恶病质

  ⑤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①核象变化

  核左移现象:

若白细胞总数不增高而核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或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如中毒性休克等。

  核右移现象:

核右移出现于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急性细菌性感染,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如阿糖胞昔或6-巯基嘌呤等)。

  ②毒性变化与退行性变

  在严重感染或中毒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或胞浆内出现空泡,核膨胀或核固缩等变性。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区间】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6(1%~6%)

  嗜酸性粒细胞成人0.01~0.05(1%~5%);

  儿童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与前面白细胞的临床意义相同。

  已述。

  

(二)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过敏、寄生虫

  ②药物:

应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等抗生素等

  ③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创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嗜碱性粒细胞(略)

  (四)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病毒、结核)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2)血液病(白血病)

  (3)其他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2.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五)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五、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区间】

  (100~300)×109/L

  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每个巨核细胞可以产生2000~3000个血小板,生存期为8~11天,具有黏附、聚集、释放等多种功能。

  作用:

①营养、维护、保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②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血液凝固。

  

“生理止血”过程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造血功能损伤(再障、白血病)

  

(2)血小板破坏过多——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体外循环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

  (5)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磺胺药

  2.血小板增多(略)

  

  六、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正常参考区间】

  男性0~15mm/1h

  女性0~20mm/1h

  

  

  

(二)临床意义

  1.血沉生理性增快

  见于:

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2.而病理性增快见于:

  

(1)炎症 结核病、急性感染所致的炎症。

  

(2)组织损伤及坏死

  (3)恶性肿瘤是鉴别恶性和良性肿瘤的重要指标之一。

  (4)高球蛋白血症

  (5)贫血 血沉增快与贫血程度相关,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

  (6)高胆固醇血症。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了解)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尿常规检查

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尿液酸碱度、尿比重

(2)尿蛋白、尿隐血、尿中白细胞、尿沉渣管型、尿沉渣结晶

(3)尿葡萄糖、尿酮体

(4)尿胆红素、尿肌酐、尿尿酸

(5)尿淀粉酶

  尿常规检查

名称

正常

异常

酸碱度(pH)

晨尿5.5~6.5

随机尿4.5~8.0

增高:

碱中毒、常见于频繁呕吐、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降低:

酸中毒、肾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尿比重(SG)

成人晨尿1.015~1.025

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

新生儿1.002~1.004

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力衰竭、糖尿病等

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等

尿蛋白(PRO)

定性:

阴性(-)

定量:

<100mg/L,<150mg/24h尿

肾损害(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组织性、假性、药物性)

尿隐血(BLD)

阴性(-)

1.尿血红蛋白阳性:

红细胞被大量破坏;

2.尿肌红蛋白阳性:

肌肉损伤;

尿沉渣白细胞(LEU)

阴性(-)

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染

尿沉渣管型

0或偶见

肾脏损害;

尿沉渣结晶

少量

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服用磺胺药、氨苄西林、巯嘌呤、扑米酮等药,可出现结晶尿;

尿葡萄糖(GLU)

阴性(-)

定量:

阳性+血糖↑:

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等;

阳性+血糖正常:

提示肾脏损害;

假性糖尿:

指尿液中含有还原性物质引起尿糖定性出现阳性反应。

如,含维生素C、尿酸、阿司匹林、异烟肼等

尿胆红素(BIL)

阴性(-)

阳性:

提示可能肝细胞或胆道阻塞性黄疸

尿酮体(KET)

阴性(-)

阳性:

提示酮症酸中毒、糖尿病、

呕吐、腹泻、重度营养不良。

第三节 粪常规检查(了解)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粪常规检查

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粪外观

(2)粪隐血

(3)粪胆原

(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颜色及性状

黄色

  正常便

稀便、粘液便,鲜血便,柏油便,白陶土样便,脓血便,凝乳便,细条状便

红细胞

阴性

阴性,阳性+,++,+++

白细胞

阴性

阴性,阳性+,++,+++

上皮细胞

阴性

阴性,阳性+,++,+++

肿瘤细胞

阴性

阴性,阳性+,++,+++

淀粉颗粒

阳性+

阴性,阳性+,++,+++

脂肪颗粒

阴性

阴性,阳性+,++,+++

肌纤维

阳性+

阴性,阳性+,++,+++

植物纤维

阳性+

阴性,阳性+,++,+++

致病菌

阴性

阴性,阳性+,++,+++

真菌

酵母菌

阴性,阳性+,++,+++

寄生虫

阴性

阴性

原虫

阴性

阴性

气味

酸臭

正常,酸臭,腥臭,恶臭

  备注:

粪常规的总结表,比教材内容多,除老师重点强调的内容以外,其他项目简单了解即可。

  

  一、粪外观

  ▲药物影响——

  ①口服药用炭、铋制剂、铁制剂、中草药者粪便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

  ②服用硫酸钡粪便呈白片土状或白色,氢氧化铝制剂粪便为灰白色或白色斑点;

  ③水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

  ④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

  ⑤抗凝血药华法林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

  总结粪外观:

  稀糊状或水样粪便——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

  脓血便——细菌性痢疾(以脓为主)、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

  米泔水样便——霍乱、副霍乱

  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

  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样便——阻塞性黄疸

  

 

第四节 肝功能检查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肝功能检查

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γ-谷氨酰转移酶

(4)碱性磷酸酶

(5)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6)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

  

NO

中文名称

结果

单位

范围

标志

NO

中文名称

结果

单位

范围

9

谷草转氨酶

30.7

U/L

0-40

10

碱性磷酸酶

125.0

U/L

40-150

11

谷草/谷丙

0.75

L

0.8-1.5

12

谷氨酰转肽酶

6.4

U/L

0-50

13

乳酸脱氢酶

159.8

U/L

109-245

14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

  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P)

  ▲总结两种转氨酶:

(ALT和AST)

  ①正常值参考范围均为<40U/L

  ②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等,指标升高,反应这些部位的损伤,尤其是肝胆疾病损伤。

  ③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ALT升高幅度大于AST;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上升的幅度高于ALT。

AST/ALT比值越高,肝脏病变越慢性化。

  ④使用肝毒性药物可使二者均升高:

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他汀类调血脂药

  (多选题)

  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药品有

  A.伊曲康唑

  B.灰黄霉素

  C.琥乙红霉素

  D.联苯双酯

  E.氟伐他汀

  

『正确答案』ABCE

  某患者,男,71岁,既往有血脂异常,胆固醇7.7×mmol/L,三酰甘油2.3×mmol/L,肝功能正常,患者连续服用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5个月,检测肝功能ALT:

142U/L(正常值40U/L),AST:

126(正常值40U/L),磷酸激酶CPK:

200U/L(正常值25U/L-200U/L),依据上述查结果判断患者

  A.肌肉毒性

  B.肝脏毒性

  C.心脏毒性

  D.肾脏毒性

  E.神经毒性

  

『正确答案』B

  

  三、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γ-GT主要存在于血清及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中,其中以肾脏最高。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1~50U/L

  女性7~32U/L

  ☆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γ-GT升高。

  

  四、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碱性磷酸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其中以骨、肝、乳腺、小肠、肾脏的浓度较高。

  【正常参考范围】  

  女性:

1~12岁<500U/L;大于15岁:

40~150U/L

  男性:

1~12岁<500U/L;

  12~15岁<750U/L;

  大于25岁:

40~150U/L

  ☆他汀类血脂调节药,可导致ALP升高。

  

  五、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和球蛋白(G)

  【正常参考范围】

  总蛋白(TP):

新生儿46~70g/L;成人60~80g/L

  白蛋白(A):

新生儿28~44g/L;成人35~55g/L

  球蛋白(G):

20~30g/L

  A/G比值:

1.5~2.5:

1

  ▲总结白蛋白(A)和球蛋白(G):

  ①白蛋白——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

  维持渗透压和营养状况,反应肝功能受损。

营养不良、消耗过多、丢失过多、合成障碍(肝)均可使之降低。

  ②球蛋白——急性时相蛋白。

  参与机体免疫,增高见于炎症、感染、自身免疫病、骨髓瘤、淋巴瘤;降低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A/G比值

  

(1)A/G比值小于1(白蛋白少):

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

  

(2)肝炎时A/G的变化:

A/G比值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观察肝炎病情的发展与预后。

  急性肝炎早期(“炎”为主)…因γ-球蛋白量轻度增多,白蛋白量可不变或稍低,A/G比值仍可正常(肝脏具有较强的代偿功能);

  病情恶化时(“肝功能下降”为主)…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提示预后较差。

  

  六、胆红素

  1.胆红素的来源

  

(1)大部分胆红素:

衰老红细胞(80%~85%)。

  

(2)小部分胆红素:

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

  (3)极小部分胆红素:

骨髓内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范围】

  总胆红素(STB或Tbil):

  新生儿0~1天34~103μmol/L

  1~2天103~171μmol/L

  3~5天68~137μmol/L

  成人总胆红素(STB或Tbil):

3.4~17.1μmol/L

  结合胆红素(CB或Dbil):

0~6.8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UCB或Ibil):

1.7~10.2μmol/L

  

  

(二)临床意义

  1.根据总胆红素值判定有无黄疸;

  2.根据检测值推断黄疸发生的病因:

  STB在——

  溶血性黄疸:

通常<85.5μmol/L;

  肝细胞性黄疸:

17.1μmol/L~171μmol/L;

  不完全梗阻性黄疸:

为171μmol/L~265μmol/L;

  完全梗阻性黄疸:

通常>342μmol/L。

  3.判定黄疸类型:

  ——根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水平。

  STB升高+非结合胆红素升高=溶血性黄疸;

  STB升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胆汁淤积性黄疸;

  三者均升高=提示肝细胞性黄疸。

  4.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CB/STB)协助鉴别黄疸类型:

  CB/STB,该比值——

  <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

  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

  >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肾功能检查

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血尿素氮

(2)血肌酐

  

  

  

  

  

  一、血清尿素氮(BUN)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

  尿素是人体蛋白质的代谢产物。

血清中的尿素氮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通过测定尿素氮,可了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参考范围:

  成人:

3.2~7.1mmol/L

  婴儿、儿童:

1.8~6.5mmol/L

  

(二)临床意义

  当此值高于正常时,说明有效肾单位的60%~70%已受损害。

  因此,尿素氮测定不能作为肾病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测定指标,但对肾衰竭,尤其是氮质血症的诊断有特殊的价值。

  

  二、血肌酐(Cr)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

  当肾实质受到损害时,肾小球的滤过率就会降低,血肌酐浓度就会上升。

  正常值范围:

  酶法

  成年男性:

59~104μmol/L,

  成年女性:

45~84μmol/L;

  儿童:

0~7天:

53~97μmol/L

  1周~1月:

27~62μmol/L

  1月~1岁:

18~35μmol/L

  1岁~16岁:

18~62μmol/L

  

(二)临床意义

  血肌酐增高见于:

各种类型肾病,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

  

 

第六节 其它血生化检查

细目

参考值

临床意义

1.淀粉酶

血清80~220U/L

1.淀粉酶增高——急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

2.淀粉酶降低——肝癌、肝硬化、糖尿病

2.磷酸激酶(CK/CPK)

男性:

25~200U/L

女性:

25~170U/L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

·脑梗死诊断指标

·他汀类和贝丁酸类(贝特类)药联合应用可增加发生肌病的危险,表现为CPK升高

3.血尿酸

男性:

180~440μmol/L

女性:

120~320μmol/L

增高:

痛风、甲亢、高嘌呤高木醇饮食、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

4.血糖(Glu)

空腹血糖:

3.9~6.1mmoL/L(70~110mg/dl)

餐后2小时血糖:

<7.8mmoL/L(140mg/dl)

①糖尿病;

②肾皮亢、甲亢、腺垂体亢进(肢端肥大)、巨人症、胰高血糖素瘤;

③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利尿剂

5.糖化血红蛋白(HbA1c)

4.8%-6.0%

反映测定前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用药的疗效观察。

  备注:

教材中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是:

能客观的反映测定前3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此处老师采用的是8-12周,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只是参考资料有细微差别,简单了解!

细目

正常值

临床意义

6.血清总胆固醇(TC)

<5.2mmol/L

1.胆固醇升高——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2.胆固醇降低——甲亢、严重肝脏疾病

7.三酰甘油(TG)

0.56~1.70mmol/L

同前

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2.1-3.1mmol/L

1.升高——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2.降低——严重肝脏疾病

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1.2~1.65mmol/L

升高无临床意义。

降低提示高脂血症

 

第七节 乙型肝炎血凊免疫学检查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科别:

肝病临床诊断:

送检标准:

血清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参考值

表面抗原(HBsAg)

阳性

阴性

表面抗体(HBsAb)

阴性

阴性

e-抗原(HBeAg)

阴性

阴性

e-抗体(HBeAb)

阳性

阴性

核心抗体(HBcAb)

阳性

阴性

HBV-DNA定量

1.43E+0.5拷贝/ml

≤4000拷贝/ml

  送检医师:

黄主任检验师:

王报告日期:

07-12-04

检查项目(两对半)

临床意义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

+

“澳抗”,为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的一种糖蛋白,表明体内有病毒存在。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HBsAb)

 

 

人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产生的中和抗体,为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

 

位于HBV病毒颗粒的核心部分,其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增殖、有传染性的指标之一。

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HBeAb)

 

+

e抗体是e抗原的对应抗体,非中和抗体(没有保护作用),不能抑制HBV的增殖,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后的一项指标。

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