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157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docx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八年级地理教案模板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

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

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

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

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

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

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

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

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

(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

(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

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

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

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

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

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

(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

(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 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

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

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

风级的表示方法是:

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

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

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

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简易晴雨表的制作

目的:

通过制作简易晴雨表,以显示睛、阴、雨天湿度变化及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材料:

  长约50cm,直径2.5cm木棍一根,直径20cm,厚1.5cm圆木盘一块,直径约为2cm的螺丝钉一颗,有机玻璃直尺,半圆尺各一把,一个百事可乐易拉罐,铁钉数颗,白纸一张,铁螺帽、脱脂棉、线、食盐。

工具:

小锤一把,胶水一瓶,小钉锤一把,螺丝刀一把。

步骤:

  1.用浓盐水浸泡脱脂棉,并烘干。

  2.在木棍一端切一宽6mm,深4cm的小槽。

  3.在有机玻璃直尺正中和两端分别用烧红的铁钉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小孔。

用剪刀从易拉罐上剪下一根长5cm的指针固定在直尺中间。

  4.在开槽的木棍一头,垂直于小槽横面,钻一小孔,把直尺放入小槽内并用螺丝钉固定,但直尺能灵活转动。

  5.把量角器背面用胶水贴上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待干后,用胶水固定在直尺后面的一半木棍上,当刻度盘。

  6.把木棍的另一头用钉子牢固地固定在底部圆木盘上。

  7.把小铁螺帽和烘干的棉球分别用线挂在直尺两端孔中,并调试平衡,使指针指到90°,这样简易晴雨表就做好了。

  8.然后放在通风避雨处,观察几周,在刻度盘读出晴、阴、雨的范围。

原理:

  盐类物质极易潮解,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重量增加,指针向右偏。

相反,水分蒸发,重量减少,指针向左偏。

实验观测:

 

 

结果分析:

  1.大致在90°附近5°以内为晴天。

  2.大致在95°—100°之间为多云天气

  3.大致在100°—120°范围内为阴天

  4.大致在120°以上为雨天

  5.通过看指针位置及变化,即可粗略预报天气情况。

城市天气预报图

  黄河的治理教案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

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准备:

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

“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

”据此提出问题:

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

如何治疗?

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

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

“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

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

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

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二、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

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

“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提出问题1:

黄河发源于哪里?

注入那个海洋?

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

主要支流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

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

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

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

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

通过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

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

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

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三、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

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

“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

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

  教师提供资料:

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

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

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

  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

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

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

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

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

  问题: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

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

学生归纳:

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

  问题:

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

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过渡:

“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四、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

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

“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

“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

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

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

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

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梯级开发。

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

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

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

目的有三:

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

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课堂小结:

  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作业: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板书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正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

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

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

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七)点评: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

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知识目标]1、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2、记住:

南北干线(5条),东西干线(3条),铁路枢纽(6个)。

[能力目标]

1、学会在填充图中准确地填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

2、应用全国铁路网的知识,结合地图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

教学重点:

记住南北、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铁路干线填充图

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看到画面,就知道了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和什么有关?

(火车运行画面配以音乐)

2、师:

前面我们了解到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大陆上除西藏外,已经形成了连通祖国各地的铁路网。

3、师:

同学们肯定乘火车去过祖国的不少地方,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

(学生发言)

4、师:

同学们去的地方可真多,可是你们想过是沿哪条铁路线去的,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城市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铁路干线。

屏幕显示板书: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

5、请同学们看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目标,一生读)

二、达标活动

(一)  学习南北干线

1、师:

我国幅员辽阔,铁路线纵横交错。

我们按方向分为南北和东西干线。

我们先来学习南北干线,一共有五条。

2、师:

第一条南北干线是由两条铁路构成,(电脑演示,学生看屏幕)我们以首都北京为起点,到达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这条铁路称作什么?

(京哈线)大家再看,还是从北京出发一直南下到广东省省会广州市,这条铁路叫什么?

(京广线)

(1)京哈线和京广线两条铁路形成了一条贯通祖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电脑演示,铁路线闪动)

(2)请大家找一找,京哈线和京广线途中经过哪些城市?

(提示可以看地图册5页图找。

3、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我国建成了一条连通首都和港澳地区的南北大干线,是什么铁路?

(京九线)

(1)它北起北京,南抵香港的九龙。

(电脑演示)

(2)它是新中国建立后兴建的路线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铁路。

它的建成,发挥了哪些巨大的作用呢?

(学生看屏幕,一生读,其它学生了解)

4、师: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有四大工业基地,其中有一条铁路连接了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同学们知道是哪一条?

(京沪线)

(1)京沪线是从首都北京到上海市。

(电脑演示)它是东部沿海的交通大动脉。

(2)途中经过了哪几个城市让学生查出。

(提示看地图册5页)

5、第四条南北干线先请大家看清它的起止地点及途中经过的主要城市。

(电脑演示)

(1)让学生说出城市名及所在省区

(2)起点是山西省的太原,终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途中经过河南省的焦作市和湖北省的枝城。

6、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西南地区修建了许多铁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宝成线、成昆线和南昆线。

(1)我们来看宝成—成昆—南昆线的位置(电脑演示)

(2)宝成线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它途中穿秦岭、大巴山、工程十分艰巨(录像)

(3)成昆线

[1] [2] [3] 下一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