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448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卷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语文二Word版含答案

【江苏卷】2015年高考仿真冲刺押题卷

(二)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在继承音乐传统的时候,应持的态度。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交流从未间断,少数民族的音乐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音乐也在各民族音乐融合的基础上,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A.开放密不可分百花齐放B.开阔亲密无间百花齐放

C.开阔亲密无间渐臻+佳境D.开放密不可分渐臻佳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且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

B.政府部门既要明确其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也要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管理,这样才能为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C.李娜在网球场上的坚韧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在为中国体育赢得全世界瞩目的同时,也有效传达了关于力与美的正能量。

D.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辞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3.下列标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A.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草坪标语)

B.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图书馆标语)

C.扬起希望的风帆,走上新生的坦途。

(医院标语)

D.司机一杯酒,亲人几多愁。

(公路标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

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③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①③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

“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A.写文章应先安排结构,选定材料。

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

C.写文章需要打好基础,注重积累。

D.写文章应当围绕中心,收放自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

父况,以明经为郎。

弇少好学,习父业。

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

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

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

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

因说护军朱祜,求归发兵,以定邯郸。

光武笑曰:

“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因数召见加恩慰。

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

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

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东攻张步,以平齐地。

帝壮其意,乃许之。

因诏弇进讨张步。

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相去四十里。

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名虽大而实易攻,乃敕诸校会,后五日攻西安。

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弇曰:

“不然。

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

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

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

诸君之言,未见其宜。

”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

张蓝闻之大惧,遂将其众亡归剧。

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

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

弇明旦复勒兵出,复大破之,杀伤无数。

十三年,增弇户邑。

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

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况,以明经为郎明:

通晓。

B.建旗鼓,肄驰射肄:

演练。

C.乃敕诸校会敕:

命令。

D.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妄:

狂妄。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B.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C.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侩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D.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敕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政治上善于审时度势。

父亲是王莽任命的官员,王莽失败后,为了巩固父亲的权力前去见更始帝,半道上听到光武帝的消息后就马上决定投奔光武帝。

B.耿弇作战时勇气超人。

他常主动请战,先是要带兵平定邯郸,后又主动请命攻打上谷等地;战斗中被箭射中大腿,自己悄悄用刀截断箭羽,第二天仍旧率兵出战。

C.耿弇作战时善于使用计策。

在带兵攻打西安和临淄时,故意放风说先攻打西安,而第五天的半夜,却令将士早吃饭,天一亮赶到临淄,出敌不意攻占了它。

D.耿弇深得光武帝的信任。

见到光武帝不久,就因被认为志向远大而多次被召见和慰劳,后来建立功勋后,每当各处有不同意见,皇帝就召他进朝咨询方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两首词,完成1~2题。

下方山【注】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方山:

六朝时渡口。

1.诗歌三、四句中“白”“黑”两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2.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表明自己对“思”与“学”的看法的句子是“,

”。

(2)王勃《滕王阁序》中“,”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渔歌悠扬的景象。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名句是“,”。

五、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月光下的喇叭手

林清玄

(1)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

(2)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

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落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我不由自主地站定,定定看着他从月光下缓缓步来,他的脚步零乱颠踬,像是有点醉了,他手中提的好像是-瓶酒。

(3)他一步一步逼近,在清冷的月色中我看清,他手中提的原来是一把伸缩喇叭。

喇叭斑驳锈黄色的音管因为有许多伤痕凹凹扭粗,缘着喇叭上去握着喇叭的手血管纠结,缘着手上去我便明白地看见了塞满整条街的老人的脸。

他两鬓的白在路灯下反射成点点星光,穿着一袭宝蓝色滚白边的制服,大盖帽缩皱地贴在他的头上.他真像一个打完仗的兵士,曳着一把还在滴着血的军刀。

(4)在凌晨的夜的小街,我们便那样相逢。

(5)老人吐着冲天的酒气告诉我,他今天下午送完葬后分到两百元,忍不住跑到小摊去灌了几瓶老酒,他说:

“几天没喝酒,骨头都软了。

”他翻采翻去从裤口袋中找到一张百元大钞,“再去喝两杯,老弟!

”他的语句中有一种神奇的口令似的魔力,我为了争取请那一场酒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老人粗声地欣然答应:

“就这么说定俺陪你喝两杯,俺噍首歌送你。

(6)我们走了很长的黑夜的路,才找到隐没在街角的小摊,他把喇叭倒盖在油污的桌子上,肥胖浑圆的店主人操一口广东口音,与老人的清瘦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老人豪气地说:

“广东,山东,俺们是半个老乡哩!

”店主惊奇问,老人说:

“都是个东字哩!

”我在六十烛光的灯泡下注视老人,不知道为什么,竟在他平整的双眉跳脱出来几根特别灰白的长眉毛上,看出一点忧郁了。

(7)借着几分酒意,我和老人谈起他飘零的过去。

老人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家里有一片望不到边的大豆田,他年幼的时代便在大豆田中放风筝,捉田鼠,看春风吹来时,田边绽放出嫩黄色小野花,天永远蓝得透明,风雪来时,他们围在温暖的小火炉边取暖,听着戴毡帽的老祖父一遍又一遍说着永无休止的故事。

他的童年里有故事、有风声、有雪色、有贴在门楣上等待新年的红纸、有数不完的在三合屋围成的庭院中追逐不尽的笑语……

(8)“二十四岁那年,俺从田里回家,一部军用卡车停在路边,两个中年汉子把我抓到车上,连锄头都来不及放下,俺害怕地哭着,车子往不知名的路上开走……”老人从车的小窗中看他的故乡远去,远远地去了,那部车丢下他的童年,他的大豆田,还有他老祖父终于休止的故事。

他的眼泪落在车板上,四周的人漠然地看着他,一直到他的眼泪流干。

(9)他辗转地到了海岛,一个识不得字的退伍老兵,只好靠吹喇叭营生。

十余

年来,老人用骊歌为永眠的人铺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他用的是同一把伸缩喇叭,

喇叭凹了,锈了,在这喇叭的凹锈中,不知道有多少生命被吹送了出去。

(10)海岛的天也蓝得透明,稻子从绿油油的茎中吐出他故乡田中小野花的金黄……渐渐地,故乡不想了,有时梦里活蹦乱跳地跳出故乡,他正在房间里要掀开新婚的盖头,锣声响鼓声闹,“俺以为这一回一定是真的,睁开眼睛还是假的,常常流一身冷汗。

(11)老人的故乡在酒杯里转来转去,他端起杯来一口仰尽一杯高粱。

三十年过去了,“俺的儿子说不定娶媳妇了。

”老人走的时候,他的妻正怀着六十月的身孕,烧好晚餐倚在门上等待他回家,他连一声再见都来不及对她说。

老人酗酒的习惯便是在想念他的妻到不能自拔的时候弄成的。

(12)当袁我告诉老人,我们是同乡时,他几乎泼翻凑在口上的酒,几乎是发疯一般地抓紧我的手,问到故乡的种种情状,我说“我连大豆田都没看过。

”老人松开手,长叹一声,眼睛红了。

(13)我们都有些醉了,老人一路上吹着他的喇叭回家,那是凌晨三点至静的台北,偶有一辆急驶的汽车呼呼驰过,我胡乱地跟着喇叭唱着,当唱到“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时,声音喑哑了,喇叭哇哇的长音悠长凄楚,在冬夜的空中流荡,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的吧!

(14)每次在凌晨的夜里步行,老人的脸与他的喇叭便毫不留情地占据我,可能我再也看不到他了。

我知道,老人永远记得他掀开盖头的新娘的面容,而那新娘已然是鬓发飞霜的老太婆了,时光在一次一次的骊歌中走去,老人酌生命已是伸缩喇叭凹凸扭扭的最后一个长音。

(15)在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

春天来了,他还站在那个寒凉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

1.篇首称“喇叭手”,为什么第(3)段改称“老人”?

2.第

(2)、(3)段多处描写“月”,其意图是:

3.简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对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5)段第一处引述可推断老人嗜酒成性却无钱买酒。

B、第(6)段老人为讨好小摊店主而与店主攀附半个老乡。

C、第(8)段引述交待了老人当年离开故乡的原因及情景。

D、第(10)段老人的话暗示生活中的他常错把梦境当现实。

5.联系全文,鉴赏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6.探究文中的“喇叭”对于塑造老人形象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形式主义侵蚀文化肌体

吴义勤

①形式主义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反对形式主义,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形式主义。

近年来,形式主义开始在文化领域大面积蔓延,因形态更隐蔽,其危害也就更大。

②文化领域的形式主义因为顶着“文化”的大帽子,常会被人忽略。

比如,为了增加出版物的销售量,各种图书排行榜、畅销榜应运而生,但在有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种“商业游戏”和“商业交易”,甚至出现了出版社、作家花钱打榜的现象。

热热闹闹的排行榜之后,其实是某些出版商的利益追逐,受损的则是上当受骗的读者以及我们的出版环境。

再比如,有的地方,从吃的到穿的、从地上长的到天上飞的、从植物到动物、从古人到现代人、从英雄到汉奸,竟然都能成为文化节的名目。

文化节不是不可以办,怕的是在主办者的眼里,只有经济利益的大小,而不顾其能对文化发展产生多少补益。

此外,一些电视节目引发的文物拍卖寻宝热、选秀热、相亲节目热等等,最终也荒腔走板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形式”与“表演”,离真正的“文化”很远。

③文化形式主义的最大危害是弄虚作假,损害文化发展的健康肌体,毒化社会风气。

从表面上看,文化形式主义是拜金主义在作怪。

正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才在文化活动中抛弃真诚的信仰和痛苦的反思,将文化创造变成了“吸引眼球”的金钱比赛和不伦不类的跟风模仿等。

而从深层意义来说,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正是文化虚无主义和缺乏文化自信、根本不懂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功利主义、媚上心理、跟风投机心理和畸形权力崇拜心理的典型表现,是掩盖自己思想能力、行动能力不足的保护色,从侧面暴露了我们的政绩评价、问责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的弊病。

可以说,假如任由文化形式主义泛滥,其恶果是形式取代了内容,现象取代了本质,虚假驱逐了真实,它只会践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破坏社会的信任机制,助长浮躁功利的习气,损害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

④因此,要真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警惕和根治形式主义。

特别要从制度设计上不给文化投机行为留有生存乃至效仿的空间。

我们的政绩评价应不仅仅看到兴建了多少楼堂馆所这样的工程,更应看到培育了多少精品力作、惠及了多少市民百姓这样的实绩;不仅看到一次性的文化建设,更应关注这种文化投入方向、投入方式的可持续性。

在考察用人机制上,更要给那些在文化建设领域真抓实干的人、坚持从实际和群众出发为政理念的人更多的鼓舞

和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7日24版)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文化形式主义大面积蔓延,且因其形态更隐蔽,更具危害性。

B.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热衷文化形式主义的直接动机和深层原因。

C.如果任由文化形式主义泛滥,将造成诸多恶果,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D.文章强调我们的政绩评价更应顾及实际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2.请根据第②段列举的现象概括文化形式主义的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第③④两段之间的关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俯视是一种愚蠢的自我夸张,仰视是灵魂的削价。

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整好焦距,再放出明亮的眼光----我们平视社会,平视别人,平视自己。

这段话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感悟?

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4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古无类书,无志书,又无字汇;故《三都》《两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

果能才藻富艳,便倾动一时。

洛阳所以纸贵者,直是家置一本,当类书、郡志读耳;故成之亦须十年、五年。

今类书、字汇,无所不备;使左思生于今日,必不作此种赋。

即作之,不过翻摘故纸,一二日可成。

可抄诵之者,亦无有也。

今人作诗赋,而好用杂事僻韵,以多为贵者,误矣!

(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2.材料中《两京赋》的作者是

A.张衡B.班固C.左思D.司马相如

3.袁枚倡导的,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4.根据文意,概括“洛阳纸贵”的原因。

二、名著阅读题

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刘姥姥夸大观园比画儿强十倍,惜春被贾母安排画园子而向诗社告假,众人埋怨刘姥姥,黛玉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探春点评她用了“春秋”的法子。

B.对母亲匆匆改嫁叔父一事,哈姆莱特饱含愤怒和怨恨之情,以至在母亲寝宫,他的激烈的怒斥使得鬼魂也听不下去,要他安慰母亲“正在交战中的灵魂”。

C.《边城》中翠翠告诉爷爷做了个有趣的梦,梦中听到歌声,还跟着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得一把虎耳草,但不知道要交给谁,这个梦暗示了她的爱情无果而终。

D.《子夜》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三线作战,有在公债市场上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争斗,有在裕华丝厂与工人罢工活动的斗争,也有在双桥镇与农民运动的斗争。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为了解决他弟弟破产后的债务问题,宴请了作为克罗旭叔侄,这是他结婚以来第三次请客,这件事在城里弄得沸沸扬扬。

6.简答题

(1)《三国演义》中葭萌关因战略地位重要,引来各路英豪争夺,请概括相关情节。

(2)请列举《呐喊》中塑造的三个旧知识分子形象,并分别概括其特征。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中国书法在国际艺术界受到特别的重视,与油画差不多。

别的国家,像以前的希腊、埃及,他们的书法也不能说一点也没有,但不能发展成为像中国这样一种艺术。

中国书法以象形为基础,内容也很丰富,有很多书体,将来还会有新的书体,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并且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风格。

我们中国人对艺术也特别注意到书法的艺术,因为这是中国特有的方面。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现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其他民族的文字,如拉丁文,是抽象的符号。

中国的书法,抽象中间还有象形,有了象形也就有了艺术的基础。

中国书法的发展,后来的用笔、结体、章法、一点一划,越来越讲究,发展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从前的传统,由王羲之的楷书、行书下来,同时在北方,北魏的隶书,也是承继着古代篆隶下来的。

日本人很早就重视中国书法,后来,有些西洋人也对中国书法特别感兴趣,作了不少研究。

中国书法的理论非常丰富,这也是很特别的,在别的国家也没有这么回事,对书法有这么浓厚的兴趣,只有中国有,而且特别高,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的散步》,有删改)

7.结合文意,概述别的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字与书法“不能发展成为像中国这样一种艺术”的原因。

8.文章画线句中的“节奏化了的自然”指什么?

9.作者对中国书法艺术持怎样的态度?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江苏卷

(二)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开阔,指(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思想、心胸)开朗。

开放,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

第一处说的是“态度”,使用“开阔”就不恰当了,应使用“开放”。

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亲密无间,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丝毫隔阂,多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没有隔阂”。

第二处说的是“音乐”,同时是强调“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华民族音乐”的关系紧密,故使用“密不可分”。

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

渐臻佳境,逐渐地进入好的境界。

第三处从后面说的“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绽放光彩”可以知道,此处是强调“中华民族音乐”的状态是越来越好,故使用“渐臻佳境”。

2.【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A项,递进关系颠倒。

“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且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句中有关联词“不仅……而且”,这表示递进关系,两句内容上应由浅入深,故应改为“不仅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而且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C项,动宾搭配不当,“传达了关于力与美的正能量”,“传达”与“正能量”搭配不当;D项,“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成分残缺,“呈现”后缺宾语中心词“弊端”

【举一反三】做辨析病句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解句意:

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②理主干:

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

如本题C项,句子的主干是“表现以及成就传达了正能量”,由此可以知道动词“传达”和宾语“正能量”搭配不当。

D项句子的主干是“汉赋呈现出”,可见缺少宾语。

③析关系:

要分析句间关系。

如本题A项,“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而句中两处的内容正好相反。

3.【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A项标语主要突出对表草的爱护。

B项主要强调保持图书馆环境的安静。

D项主要是强调酒驾的危害。

C项“希望的风帆”一般指的是精神思想上,“新生”指获得新的生活,“新生的坦途”可见一开始应是坎坷的,这些内容都应是思想精神方面的。

而“医院”主要是身体肉体方面的。

4.【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关注整个语段的意思,同时还要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段话主要围绕“寂寞”展开,根据“所以我说”可以确定第三处的内容应是对整个语段的小结,由此可以确定此处应是①,①是结论句,和第一个句子“我感到了寂寞”呼应。

“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 ,由这句话可以确定另外两处的内容;还可以分析②③两句话,②“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是总结句,一般放在句末,而③“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应放在前面。

【举一反三】考查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常见的句序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等)。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1)通读语句,大体把握,明确段落说了什么。

本段落主要是谈寂寞。

(2)确定能确定下来的东西。

①是对全段内容的总结。

(3)先易后难。

最后一处可以确定。

(4)检验。

放回文段中,看这样的顺序是否合理。

5.【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理解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首先理解李渔的话,然后看选项。

“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是讲文章的结构,“栋需何木,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