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55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docx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吴江林(共5篇)

第1篇:

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教-学-评一致性”学习心得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我从中领悟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

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

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

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

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

前者是指老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

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三、“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老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

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

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

认识与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

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思考;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对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

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理念的变革,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

第2篇:

尝试教学的心得体会吴江红

尝试教学的心得体会

长赤九义校

吴江红

一个崭新的21世纪时代来临,人类的文明也开始向一个新的里程迈进。

新世纪社会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资讯社会,这个资讯社会也必将会广泛地影响和支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在教育层面上来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也必将会改变我们今后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育技术、课程发展、教育效能等各个领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尝试“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儿,意思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和难解决的事,先去试试,尝试的过程也就是探索的过程。

我是任教数学,利用尝试教学法教学的方法观点鲜明,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即:

从尝试到讲解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且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例如尝试、自学、讨论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强调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共同活跃在探索知识的认知过程中。

这种教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自学能力之外,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善学生害怕学习数学的心理,同时减轻学生的功课负担,使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由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练习,而尝试教学法改变为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针对性地进行讲授。

这样一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对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简述如下:

第一,尝试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尝试练习,所以教学过程中便具有基本训练题、准备题与尝试题的进行。

“温故知新”便是尝试教学法的主要精神之一。

学生从复习旧知识的活动中,使其认知结构再度获得同化或顺应,也增强儿童的信心。

进而利用既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教师所提出的尝试题。

本训练题与准备题的呈现方式,视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常用的方法有快问快答法、分组游戏竞赛及小组搜集资料报告等,这些都是学生较乐意进行的活动。

第二,尝试题的设计,决定了整个尝试活动的流畅性,多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且与课本的例题相似,让学生藉以自学课本,操作学具及共同讨论,来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题的呈现方式可采用多元化,例如角色扮演、模拟问题情境、自由联想、属性列举、分合法、再定义等。

选用多样化设计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以准科学家研究过程与原则来进行学习。

经由各自独立研究思考之后,再由各组讨论,共同努力从困惑中运用能力所及的科学方法,或从自学课本中得到的信息,来探索问题的解法,并为小组争取荣誉。

第三,使用尝试教学法,会使概念很清晰地深植于学生心中,但“精熟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时,往往可配合课本与习作的题目来进行,或口头问答,或形成性评量等等。

应用尝试教学法后,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增强,常能举一反三,不需要教师题题讲解,可节省时间。

应多让学生共同订正,因为通过合作学习,大家都能互相帮助,使程度不一的学生能渐趋靠近,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学习成效。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操作性,采用尝试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先尝试探索,大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

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

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这就是我对尝试教学法的一些心得体会,盼望诸位朋友不啬指正。

第3篇:

教学评一致性百课千人活动听课体会于湖波

教、学、评一致性

奎文区百课千人活动心得体会

---奎文区孙家小学于湖波

2018年5月23日下午参加了潍坊市奎文区组织的数学“百课千人”活动。

本次活动由日向友好学校的刘老师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德信现代小学的潘老师执教《包装的学问》。

刘老师通过一个游戏的形式开始本节课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老师让学生自制长方体模型,因此课上老师提问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制作,你认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

然后几个学生分别谈了谈自己的发现,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板书学生的发现,课后进行辩课的时候,孙科长指出,如果这个地方能及时的把学生的发现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发现,这些发现都正确吗?

还有没有遗漏的呢?

怎么样验证你们的发现是对的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通过这样的改进,是不是会让探究活动更有意义呢?

孙科还指出,教师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有大观念,这节课除了让学生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外,还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其实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从宏观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而这节课要从微观上、细节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刻画,就如我们描述一个人一样,因此本节课在导入的时候,可不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一个人,然后引出如果让你介绍长方体,你会怎么样和你的同伴说呢?

进而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最后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再回头说一说如何介绍长方体,帮助学生构建起长方体的模型。

再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不可以设计一份探究单让学生更加明确探究的方向呢?

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四个人都上台呢?

因为看上去四个人都上去,其实只有一个人在讲解,而其他三个人站在那里有些尴尬,在台上的孩子我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快点结束这样的汇报呢?

孩子真心愿意上去吗?

所以我觉得在汇报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选择组里的一名代表或者组内商量是不是都需要上台汇报。

还有老师在设计挑战你的想象力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去掉一条棱,再去掉一条,最后至少要剩下几条的时候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这个环节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拿着实物进行拆分,这样的话会更形象直观一些呢?

而不是仅仅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就行了,鬼知道孩子们到底是不是在按照我们说的那样在想象。

潘老师执教的《包装的学问》,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通过如何包装6包牛奶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课后评价的时候,孙科指出,本节课是不是可以由两包牛奶引入,让学生先进行体验,两包牛奶不同的摆放形式,用到的包装纸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哪种形式的包装纸用的最少呢?

个人觉得这个地方也可以进行勤俭节约的德语渗透。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给你六包牛奶,你觉得哪种包装的方法用纸最少呢?

这里用纸最少在我们数学上其实指的是什么呢?

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哪种包装的方法用纸最少其实就是求组合之后物体的表面积。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探究出来的是4种方案,然后教师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把其余的五种方案都给学生展示出来了。

为什么学生会只出来四种方案呢?

其实是跟潘老师的问题设计有关系,我们可以看一下。

潘老师给出的活动方案是:

请给六盒牛奶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箱,并求出包装箱所需纸板的面积以及纸箱的容积,并找出最优方案。

通过这个问题的指向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要求找出最优方案即可,所以有一些方案已经被学生自动排除。

因此最后小组汇报的时候只有四种,怎么样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呢?

我个人觉得把问题加上一句话即可,仅供大家思考。

请给六盒牛奶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箱,并求出包装箱所需纸板的面积以及纸箱的容积,总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呢?

并从中找出最优方案。

这样修改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尽可能多的方案找到。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这样设计,估计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不一定会找全?

最后老师呈现的是9种情况,如果说让学生自己探究的话,能不能找全这9种情况也需要实际验证,再就是如果我们再换成给12箱牛奶包装,那还是不是9种情况了呢?

其实这个地方有涉及到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再就是孙科指出,当把所有的情况都贴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对这9种情况按照表面积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然后观察里面的规律,这样的形式比老师直接用课件呈现在屏幕上的策略会更好。

确实,这个地方如果换成这种形式的话,然后让学生去发现里面的数据特点,发现规律。

找到当体积相同时,随着长宽高三者之间的差越来越小,表面积就越来越小,而且这个图形越来越接近正方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呢?

在研究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知道,当周长相同时,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当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大于正方形的周长。

那为什么到了立体图形就出现这种现象了呢?

它知识背后的知识是什么呢?

当然这个学生可以不知道原因,但是他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感受到。

我还在思考,能不能把这个题目继续延伸,至少需要多少盒牛奶可以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体呢?

相同数量的牛奶的话,是不是这个时候的表面积最小呢?

这样这道题目会不会更能发挥它的价值呢?

当然可能这样的话,一节课是研究不完的,但是数学就是这样,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心,虽然本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思考仍旧是继续的。

以上是个人听课后的一点反思,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最后借用孙科长的一句话结束本次的反思:

“我们要做一名聪明的数学老师,因为聪明的老师会感染聪明的孩子”。

第4篇:

课堂教学评赛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评赛活动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强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学校于2012年11月20日至11月30日举办了全校范围内的“课堂教学评赛活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参与了此次比赛,收获颇多,当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所看所闻

1、参赛教师准备充分

首先,参赛教师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和理解,参照新课改要求,准确把握每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逐一进行突破。

其次,在讲课之前,对整个课堂过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设计,每一环节都准备得十分充分,做到对知识的处理既源于教材,又能有所创新。

2、参赛教师教学策略得当。

(1)教学过程中,做到三维目标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新课改要求相吻合。

(2)教学内容立足教材,整合教辅和教材内容,使二者合理组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3)在指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逐一再认识和巩固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知识网络结构。

(4)在各个知识点的落实上,做到通过变式教学、典型范例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关概念和原理的本质以及运用方法。

(5)让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选择的练习题层次分明,目的性强,通过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6)发挥了教师应有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应用学科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归纳和概括。

(7)通过采用启发和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质疑。

(8)学生回答问题能做到积极、准确,课堂练习效果好,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我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改方向把握不准,需要继续研究和不断学习。

2、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的不够准确,起点太高。

3、在讲课的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处理不准确。

4、课堂中学生参与面不广,学生参与研究、动手的时间不充分。

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没有做到引导学生多角度、联系地看问题,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6、理论了解部分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操作练习的环节时间不够。

7、没有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任务,只是停留在讲——练上,导致操作练习没有目的性。

8、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欠账很大,今后需要多加练习。

三、收获与体会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大赛,使我获益匪浅,让我在教学领域里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1、对新课改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近距离的接触。

2、更好地领悟和理解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3、增强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注重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

4、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5、注重了对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1、个人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新生的前沿科学不断更新,对于个人而言,及时的注入前沿的知识对我们的授课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展老师的知识面,同时可以作为导入新课时吸引学生兴趣的兴奋剂。

2、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

俗话说,“当局者迷”。

自己上课的缺点自己很难发现,有必要走出自己的课堂,一方面“走出去”——走进别人的课堂取经;另一方面“请进来”——欢迎同行、督导等听自己的课,提出宝贵意见。

3、备课不只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教师一般对教材比较熟悉,不过一堂好课似乎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综合情况的了解,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师生良好的课堂互动。

4、课堂气氛需要调度。

学生一进入机房就兴奋,而兴奋过度反而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探究。

最近我也一直在探讨课堂调控和组织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有经验的同仁多多指教。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

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效率、效果显著提高。

然而,使用多媒体不是教材“搬家”。

应该以生动形象的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在体验中学习获取知识,同时利用音频、图片等背景资料使自己的备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平时应有意识地积累材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只有平时多“存储”,才能厚积薄发。

这样,要用材料的时候,信手拈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在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及时改掉自己的不足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正!

第5篇:

听林主任《如何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听林敬华主任《如何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听了林敬华主任《如何听课评课》,我对听课评课有了新的认识: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

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

而且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可让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

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没有去了解大纲、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智能情况);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

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有于课程改革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

为此,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革新听课、评课。

一、怎样去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

学到什么程度?

情感如何?

)。

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2、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

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二、教师如何评课(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全面是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策略、文化策略等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参见课标);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担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

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

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①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或殴打能够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

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般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

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

④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

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⑤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

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3、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

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听课评课不要再流于形式了,不要再“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你好我好”了。

“这样的教研有什么意思呢?

这样,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

”我们应该学会听课评课。

学校:

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黄岗小学

姓名:

梁依利

时间:

2011-1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