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66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测试题.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14分)

1.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氢氧化钠溶液(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将氢氧化钠固体置于滤纸上称量    B.俯视量筒刻度读出所取水的体积

C.将氢氧化钠固体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置于左盘称量

D.将94mL水倒入盛有6g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中搅拌溶解

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B.矿泉水

C.白醋D.蒸馏水

3.20℃时,向l00g未知浓度的KCl溶液中加入5gKCl后,一定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变为105gB.溶质质量发生变化

C溶液浓度变大D.溶剂质量不变

4.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A.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B.将2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

D.在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固体

5.向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中加入200g水,搅拌后把所得溶液倒掉一半,剩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A.10%B.5%C.2.5%D.0.5%

6.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大

B.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C.A点所表示的KCl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9%

D.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

7.t℃时,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下列有关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仍为饱和溶液B.溶质的质量变小

C.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D.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8.按下列方法配制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是(  )

A.称取5.0g氯化钾,溶解在95mL水中,充分搅拌

B.称取5.0g生石灰,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C.量取5.0mL浓盐酸,倒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D.称取5.0g二氧化锰,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9.下图是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B.20℃时,M、N的溶解度相同

C.40℃时,将35gM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5g

D.40℃,M、N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M>N

10.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

B.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40℃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g

11.如图所示:

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生石灰和水B.铁粉和稀盐酸

C.硝酸铵和水D.纯碱和稀盐酸

12.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X、Y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aOH和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一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的溶解度曲线为b曲线B.降温可使X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C.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t3℃时,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X>Y

13.下图是甲、乙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降低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t3℃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50g水,可以得到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

14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填空题(16分)

15.某学校学生的午餐为米饭、炖牛肉、炒芹菜、油炸花生米等;餐具为竹制筷子、塑料饭盒。

(1)午餐中的牛肉富含的营养素是  ;

(2)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餐具是  ;

(3)午餐后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  原理。

16.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甲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

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

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17.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按要求填空。

(1)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

(3)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  g,若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的溶液获得M的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1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甲   乙(填“>”“=”或“<”)。

 

(2)t1℃时,若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则该溶液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9.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__________(填一种)。

(2)3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_______(只列出表达式)。

(3)90℃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溶液按图示进行操作:

90℃时的KNO3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图中n的数值为__。

三、简答题(10分)

21.请根据下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5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___的方法提纯。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它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高

22.如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甲 (填“甲”或“乙”)。

②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B (填字母)。

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8.6% (结果精确到0.1%)。

③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 > 乙(填“<”、“=”或“>“)。

23.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1)根据图1分析,20℃时,将20gNaCl加入50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

 

(2)在图2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溶解后甲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    ;乙试管内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四、综合应用题(10分)

24.24.金属和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用铁锅炒菜利用了铁的导热性

B.通过在金属表面涂油、刷漆等措施可以防止金属生锈

C.硬铝(铝合金)的硬度小于纯铝

D.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金属资源

(2)铜不与稀硫酸反应,但加热时铜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是有关金属性质的探究实验。

①利用右图装置探究Cu、Ag、Al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该装置中金属片和溶液中的溶质应分别选择什么物质?

(写出一组即可)

②向AgNO3、Al(NO3)3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呈浅绿色。

则滤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质?

(写化学式)

(4)利用下图装置可做CO还原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炭粉在高温下转化为一氧化碳。

①B装置玻璃管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达到实验目的,装置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装置不能重复使用)。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③实验结束后,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D装置内溶液的溶质成分(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5)称取1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