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意见--2013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5688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意见--2013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意见--2013Word格式.doc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意见--2013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意见--2013Word格式.doc(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意见--2013Word格式.doc

a:

7:

{i:

0;s:

14214: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

@#@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

@#@6题*3分=18分@#@三、简答:

@#@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

@#@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

@#@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

@#@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

@#@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

@#@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第三章人际关系@#@1、冲突时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2、美国学者潘迪(Pondy)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

@#@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结果阶段。

@#@@#@3、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

@#@亲密、激情与承诺。

@#@@#@4、自我表露:

@#@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5、侵犯行为:

@#@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6、利他行为:

@#@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7、旁观者效应:

@#@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8、亲社会行为:

@#@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侵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被别人侵犯而反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到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等。

@#@@#@11、人际关系的含义:

@#@狭义:

@#@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广义:

@#@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12、阿曼特对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四阶段?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第四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同表现为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2、首因效应:

@#@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3、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有哪些?

@#@@#@⑴他人的反馈;@#@⑵反射性的评价;@#@⑶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⑷社会比较@#@4、第一印象:

@#@在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

@#@@#@5、近因效应:

@#@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

@#@@#@7、文化认同:

@#@指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8、价值认同:

@#@指人们对社会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等的基本原则有趋于一致的倾向。

@#@@#@9、角色认同:

@#@指人们在社会中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一个人如果能够赞同社会为某个角色设定的行为标准,并按这个行为标准行事,就是角色认同。

@#@@#@10、社会认同的动机:

@#@⑴提高自尊;@#@⑵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⑶满足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⑷寻找存在的意义。

@#@@#@11、简述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利:

@#@能够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弊:

@#@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12、请论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第五章社会动机@#@1、亲和动机:

@#@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社会动机: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3、权利动机:

@#@指个体要在某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求。

@#@@#@4、成就动机:

@#@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地动机。

@#@@#@5、谈谈你对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的看法。

@#@@#@马斯洛对于人类行为动机的研究最优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在不断的追求之中。

@#@@#@第六章社会感情@#@1、社会集群情绪包括集体恐惧、集体敌意和集体欢乐等情绪表现。

@#@@#@2、社会情绪管理,包括社会情绪的管理、网络情绪型舆论管理、组织情绪管理等。

@#@@#@第七章社会态度@#@1、工作满意度@#@2、心理契约@#@3、组织承诺@#@第八章群体心理@#@1、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体现在:

@#@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和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2、团体按团体的组织结构分为:

@#@@#@正式团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团体。

@#@@#@非正式团体:

@#@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自然形成的。

@#@@#@3、团体规范是指团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是直接制约个人行为的某个团体所特有的共同观念。

@#@@#@4、团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团体的作用、认知标准化作用、行为定向作用和惰性作用。

@#@@#@5、凝聚力@#@6、请结合实例谈谈几种群体现象:

@#@(定义、原因分析、表现等)@#@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从众@#@服从@#@去个性化@#@7、请谈谈你对去个性化的理解(定义、原因)@#@原因:

@#@匿名性、丧失责任感、群体的淹没性@#@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1、社会心理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表现@#@传播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四种:

@#@⑴自我传播,又称内传播;@#@⑵人际传播;@#@⑶组织传播,又称组织沟通;@#@⑷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构成的。

@#@@#@认得自我传播是传播的基础,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在这个心理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的。

@#@@#@2、舆论形成的最终标志是社会的公认。

@#@@#@3、伊丽莎白•内尔-纽曼认为,大众传媒的三个特质是积累性、普遍性、共鸣性。

@#@@#@4、时尚的特点表现为:

@#@⑴标新性;@#@⑵时效性;@#@⑶个性化;@#@⑷消费性;@#@⑸周期性。

@#@@#@5、人际传播:

@#@指信息在社会个体之间的传播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保持着相互的影响与作用。

@#@@#@6、谣言:

@#@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7、舆论(备选):

@#@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公论”、公众意见,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众人对于某些社会实践的一致反应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

@#@@#@8、时尚(备选):

@#@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新近出现的或某权威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致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

@#@@#@9、如何理解人的选择心理?

@#@@#@⑴选择性理解:

@#@人们眼中的“外在世界”与个人理解(即心理印象)之间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人们的理解受愿望、需要态度、动机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⑵选择性接触:

@#@是人们在接触信息时,总是愿意接触那些与自己原有态度向一致的传播信息,进而避免基础与自己意见不相符合的传播信息,因为这样做会在受众心理上产生不和谐状态,这种不和谐状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舒服,因此,人们努力减轻这种不和谐,已达到和谐。

@#@@#@⑶选择性注意:

@#@人们无法事先决定信息的内容,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关注信息中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态度、行为相一致的或是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

@#@这既是一种认知和谐心理因素,又是一种文化期待现象。

@#@@#@⑷选择性记忆: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记忆,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记住那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一致的、需要的信息,进而忘却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不需要的信息。

@#@@#@10、舆论的形成过程及形式。

@#@(了解)@#@两种形式:

@#@显在性舆论和潜在性舆论。

@#@@#@形成过程:

@#@⑴舆论客体的存在,即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事件、问题等出现。

@#@这些社会事件、问题作为舆论课题表现为一种信息、符号发出来。

@#@@#@⑵舆论客体给主体所造成的认知,即社会公众对客体产生认知,这种认知在各种不同的动机、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转化为态度,态度再转变为各种行动。

@#@@#@⑶舆论本身,它是将个人的意见表达出来,在人们彼此交流、传播,使众多的个人意见在表达与交流中会集,并趋于一致。

@#@@#@第十二章性别社会心理@#@1、性别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的基本身份之一。

@#@因此,将性别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2、人的性别存在至少五个维度:

@#@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第十三章人格培育@#@1、人格特性: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2、气质分为哪四种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3、请谈谈人格测评中常见的投射测验(了解)。

@#@@#@4、请结合你自身人格特征,谈谈九型人格(举一例说明)。

@#@@#@第十四章心理健康@#@1、心理应激:

@#@又称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

@#@一般认为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2、、激源应和有机体一应激源:

@#@指机体内、外环境享有集体提出的适应或者应付的要求,并可能导致心理应激反应的紧张性刺激物。

@#@包括生物性的刺激、心理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刺激物。

@#@@#@3、社会支持:

@#@人类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网中生存和生活。

@#@在其社会环境中,个体都可受到来自社会关系网中各方面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注、支持和援助,这就是社会支持。

@#@@#@4、请简要谈谈常见心理异常或障碍(P376-380了解)。

@#@@#@

(1)行为和人格偏离:

@#@行为偏离问题、人格障碍、性行为异常、不良适应性反应;@#@@#@

(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

@#@神经症、癔症、轻度心因性反应症;@#@@#@(4)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患病及躯体却显示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

@#@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5、精神分裂症可分为多种类型:

@#@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和妄想(偏执)型。

@#@@#@";i:

1;s:

33351: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B)(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A、空间图形B、图形与几何C、几何与直观D、图形与直观@#@3、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A、一B、二C、三D、四@#@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B)@#@A、3-4题/分B、1-2题/分C、2-3题/分D、8-10题/分@#@6、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C)的意义。

@#@@#@A、分数B、小数C、负数D、万以上的数@#@7、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D)、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A、克服困难B、解决问题C、相信自己D、乐于思考@#@8、(B)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A、理解B、了解C、掌握D、经历@#@9、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C)的过程。

@#@@#@A、“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B、“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C、“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D、“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10、(D)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A、文本资源B、社会教育资源C、生成性资源D、信息技术@#@三、简答题。

@#@(每小题4分,共20分)@#@1、简述应用意识的含义?

@#@@#@答案要点:

@#@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2、简述行为动词“探索”的基本含义?

@#@@#@答案要点: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3、简述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可见,在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非常必要。

@#@@#@4、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并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答案要点:

@#@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5、简述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体现?

@#@@#@答案要点: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案例解析(第1题2分,第2题6分,共8分)@#@1、如右图,把三角形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让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出C点旋转后的位置。

@#@从课程内容上看:

@#@所考察的上位学习目标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2、李明和王佳在一起玩算“24点”的游戏,他们一共算对9次。

@#@

(1)两位同学算对的次数可能是多少?

@#@(请说明可以采用什么策略并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策略1分,表示次数3分,共4分)@#@答案要点:

@#@可以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能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

@#@(策略1分,列出完整的可能次数3分)@#@李明算对的次数@#@0@#@1@#@2@#@3@#@4@#@5@#@6@#@7@#@8@#@9@#@王佳算对的次数@#@9@#@8@#@7@#@6@#@5@#@4@#@3@#@2@#@1@#@0@#@

(2)请你解释为什么王佳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

@#@(2分)@#@答案要点:

@#@只有当算对次数是偶数的时候,两个人算对的次数可能都是奇数,可能都是偶数,这时王佳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

@#@由于9是奇数,它是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的和,因此,王佳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

@#@(只能用表内数字说明得1分,会用奇、偶性明确说明得2分)@#@五、案例设计(第1、2题各6分,第3题10分,共22分)@#@1、请举一例来说明是如何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每问2分,共6分)@#@答:

@#@〖例题〗:

@#@笼中鸡兔共20只,腿共50条,问鸡兔各几只?

@#@@#@〖分析与解〗:

@#@鸡和兔的只数是两个变化的量,鸡和兔的腿数是固定的量,当总只数和总腿数确定时,可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鸡数+兔子数=20@#@鸡数×@#@2+兔子数×@#@4=50用X表示鸡数,用Y表示兔子数,模型可简化为:

@#@@#@X+Y=20解得:

@#@X=15@#@2X+4Y=50Y=5答:

@#@笼中有15只鸡,5只兔子。

@#@@#@〖解答这类问题的模型是〗:

@#@@#@解答鸡兔同笼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X+Y=n(m,n是常数)@#@2X+4Y=m@#@(提醒:

@#@列表法和假设法都是算术方法,只能一个一个解决具体问题,而用代数建立模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具有普遍性。

@#@)@#@2、请举一例来说明是如何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每问2分,共6分)@#@答:

@#@〖例题〗:

@#@计算+++=@#@〖分析与解〗:

@#@观察数学发现,后面一个数是前面数的一半,联想到正方形可以象这样来分一分,结果有意外的发现。

@#@如图:

@#@@#@求四个分数的和就是求1-的差,结果为。

@#@@#@〖几何直观的作用是〗:

@#@数形结合是典型的几何直观思想的应用,化复杂为简明。

@#@@#@(提醒:

@#@此题的例子很多,有两个特征:

@#@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2页的内容(见附件图,也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教材),它的学段目标有: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每问5分,共10分)@#@

(1)请就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分解出具体学习目标。

@#@@#@答案要点: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经历同伴交流过程,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算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量关系,归纳出总价=单价×@#@数量。

@#@(学习目标的叙写可以采用“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方式,情感态度目标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关键是制定的目标便于后面的书面检测)@#@

(2)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几种习题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并简要说明设计的意图。

@#@(要求学生5分钟内能完成)@#@答案要点:

@#@可以设计这几类题目:

@#@再现过程的填空题(对竖式步骤的解析);@#@判断正误的说理题;@#@有速度要求的对比题(含中间有0的乘法等);@#@能归纳出新数量关系或运用已归纳出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也可以设计其它类的题目,但注意与学习目标对应。

@#@)@#@一、填空题@#@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 @#@ @#@ @#@ @#@ @#@ @#@ @#@ @#@ @#@ @#@),( @#@过程与方法 @#@ @#@ @#@ @#@ @#@ @#@ @#@ @#@ @#@ @#@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 @#@ @#@ @#@ @#@ @#@ @#@ @#@ @#@ @#@ @#@ @#@)。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 @#@ @#@ @#@ @#@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 @#@态度 @#@ @#@ @#@ @#@ @#@ @#@ @#@ @#@)、( @#@ @#@价值观 @#@ @#@ @#@ @#@ @#@ @#@ @#@ @#@ @#@ @#@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 @#@ @#@ @#@ @#@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 @#@定义 @#@ @#@ @#@ @#@)——定理——( @#@例题 @#@ @#@ @#@ @#@)——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 @#@问题情景 @#@ @#@ @#@ @#@ @#@ @#@ @#@)——( @#@建立模型 @#@ @#@ @#@ @#@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 @#@记忆 @#@ @#@ @#@ @#@ @#@ @#@ @#@ @#@ @#@)、模仿和( @#@ @#@训练 @#@ @#@ @#@ @#@ @#@ @#@ @#@)转变为( @#@自主探索 @#@ @#@ @#@ @#@ @#@ @#@ @#@ @#@ @#@)、(合作交流 @#@ @#@ @#@ @#@ @#@ @#@ @#@ @#@ @#@ @#@ @#@)与实践创新;@#@@#@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 @#@ @#@)、( @#@旧、浅 @#@)的现状,建设(宽 @#@ @#@)、(新 @#@ @#@)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 @#@基础性 @#@ @#@ @#@ @#@ @#@)( @#@层次性 @#@ @#@ @#@ @#@ @#@)( @#@发展性 @#@ @#@ @#@ @#@ @#@ @#@ @#@ @#@)(开放性 @#@ @#@ @#@ @#@ @#@ @#@ @#@)。

@#@@#@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 @#@几何体 @#@ @#@ @#@ @#@ @#@ @#@)和( @#@平面图形 @#@ @#@ @#@ @#@ @#@),感受( @#@平移 @#@ @#@ @#@)、( @#@旋转 @#@ @#@ @#@ @#@ @#@ @#@)、( @#@对称现象 @#@ @#@ @#@ @#@ @#@ @#@ @#@ @#@ @#@),建立初步的( @#@空间观念 @#@ @#@ @#@ @#@ @#@ @#@ @#@ @#@ @#@ @#@)。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 @#@ @#@统计与概率 @#@ @#@ @#@ @#@ @#@ @#@ @#@ @#@ @#@ @#@ @#@ @#@ @#@ @#@ @#@ @#@ @#@)的有关知识,( @#@空间与图形 @#@ @#@ @#@ @#@ @#@ @#@ @#@ @#@ @#@ @#@ @#@ @#@ @#@ @#@)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 @#@ @#@ @#@ @#@ @#@ @#@ @#@ @#@),( @#@计算器 @#@ @#@ @#@ @#@ @#@ @#@ @#@ @#@)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 @#@组织者 @#@ @#@ @#@ @#@)、(引导者 @#@ @#@ @#@ @#@ @#@ @#@)和合作者。

@#@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 @#@ @#@ @#@ @#@ @#@ @#@ @#@)和( @#@已有知识背景 @#@ @#@ @#@ @#@ @#@ @#@ @#@ @#@ @#@ @#@ @#@ @#@ @#@)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思想和方法 @#@ @#@ @#@ @#@ @#@ @#@ @#@ @#@ @#@ @#@ @#@ @#@ @#@ @#@ @#@)。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 @#@ @#@ @#@ @#@ @#@ @#@ @#@ @#@ @#@ @#@)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 @#@变化与发展 @#@ @#@ @#@ @#@ @#@ @#@ @#@ @#@ @#@ @#@ @#@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 @#@ @#@ @#@ @#@ @#@ @#@ @#@ @#@)、( @#@函数 @#@ @#@ @#@ @#@ @#@ @#@ @#@ @#@),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 @#@、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 @#@ @#@ @#@ @#@ @#@ @#@ @#@ @#@)、( @#@量与计量 @#@ @#@ @#@ @#@ @#@ @#@ @#@ @#@)、( @#@几何初步知识 @#@ @#@ @#@ @#@ @#@ @#@ @#@ @#@ @#@)、(应用题 @#@ @#@ @#@ @#@ @#@ @#@ @#@)、( @#@代数初步知识 @#@ @#@ @#@ @#@ @#@ @#@ @#@)、(统计初步知识 @#@ @#@ @#@ @#@ @#@ @#@ @#@ @#@ @#@)”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 @#@数与代数 @#@ @#@ @#@ @#@ @#@ @#@ @#@ @#@ @#@)、(空间与图形 @#@ @#@ @#@ @#@ @#@ @#@ @#@ @#@)、( @#@ @#@统计与概率 @#@ @#@ @#@ @#@ @#@ @#@ @#@ @#@ @#@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 @#@ @#@ @#@ @#@ @#@ @#@ @#@ @#@ @#@ @#@ @#@ @#@)”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 @#@( @#@ @#@有价值 @#@ @#@ @#@ @#@ @#@ @#@ @#@ @#@ @#@   @#@ @#@ @#@ @#@) @#@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有价值 @#@ @#@ @#@ @#@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 @#@ @#@认知发展水平 @#@ @#@ @#@ @#@  @#@ @#@ @#@ @#@ @#@)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 @#@ @#@ @#@ @#@  ) @#@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 @#@ @#@ @#@ @#@ @#@ @#@ @#@ @#@ @#@)、 ( @#@解决问题 @#@ @#@ @#@ @#@ @#@ @#@ @#@ @#@ @#@ @#@)( @#@情感与态度 @#@ @#@ @#@ @#@ @#@ @#@ @#@ @#@ @#@ @#@ @#@)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形状 @#@ @#@ @#@ @#@ @#@ @#@) @#@ @#@  ( @#@ @#@ @#@大小 @#@ @#@ @#@ @#@ @#@)(位置关系 @#@ @#@ @#@ @#@ @#@ @#@ @#@ @#@ @#@ @#@ @#@)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图形的认识 @#@ @#@ @#@ @#@ @#@ @#@ @#@ @#@ @#@)、(图形的测量 @#@ @#@ @#@ @#@ @#@ @#@ @#@ @#@ @#@ @#@ @#@)、( @#@图形与变换 @#@ @#@ @#@ @#@ @#@ @#@ @#@ @#@)( @#@ @#@图形的位置 @#@ @#@ @#@ @#@ @#@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 @#@研究性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3 @#@、“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 @#@( @#@ @#@实 @#@践 @#@ @#@活 @#@动 @#@ @#@ @#@ @#@ @#@ @#@ @#@ @#@ @#@ @#@ @#@ @#@ @#@ @#@ @#@ @#@) @#@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 @#@(综合应用 @#@ @#@ @#@ @#@ @#@ @#@ @#@ @#@ @#@ @#@ @#@) @#@ @#@ @#@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       ),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      ),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       ),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有隐有显      )。

@#@@#@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 整理)  )、( 描述  )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 @#@ @#@ @#@ @#@ @#@ @#@ @#@ @#@)。

@#@@#@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 @#@ @#@ @#@ @#@  )和( @#@ @#@生活经验 @#@ @#@ @#@ @#@ @#@ @#@ @#@ @#@ @#@ @#@ @#@),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    )、(持续    )、(和谐)   )地发展。

@#@@#@ @#@四、简答题@#@1、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 答: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 @#@答: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4、“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 答: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 5、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

@#@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

@#@ 这种基础性的“标准”,是对“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注解,也正是教学中面向全  体的“标高”。

@#@@#@6、第二学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将学习那些知识?

@#@@#@答:

@#@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7、第一学段(1—3年级)中,学生将认识哪些常见的量?

@#@@#@答:

@#@

(1)认识元角分。

@#@@#@   

(2)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

@#@@#@   (3)认识年、月、日。

@#@@#@   (4)认识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

@#@@#@8、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有所降低的内容有哪些?

@#@@#@答:

@#@较大数目的整数、多位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等。

@#@@#@9、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

@#@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10、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答:

@#@

(1)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 @#@(3)空间观念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11、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12、课程标准主要删减了哪些内容?

@#@@#@答:

@#@带分数的四则运算,一些繁杂的大数目计算,类型化的应用题解答知识等。

@#@@#@13、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

@#@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 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15、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 @#@答:

@#@ @#@ @#@ @#@ @#@ @#@

(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 @#@ @#@ @#@ @#@ @#@ @#@ @#@ @#@ @#@ @#@ @#@

(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 @#@ @#@ @#@ @#@ @#@ @#@ @#@ @#@ @#@ @#@ @#@(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16、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

@#@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17、“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答: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 @#@18、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哪些?

@#@@#@答:

@#@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19、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定位学生的角色?

@#@@#@答:

@#@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20、新教材为什么要引入计算器的初步应用?

@#@@#@答:

@#@引入计算器用来处理复杂的计算,解决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重复的运算,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五、论述题@#@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 @#@(10分)@#@答:

@#@ @#@

(一)坚持“一个为本” @#@@#@

(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 @#@@#@  

(二)搞好“四个调整” @#@@#@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

@#@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学的  @#@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 @#@  @#@ @#@2、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0分)@#@答:

@#@

(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

(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 @#@3、结合实际说明教师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15分)@#@答:

@#@

(1)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与研讨;@#@

(2)多渠道获取信息;@#@(3)行动研究;@#@(4)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 @#@4、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被细化为哪四个方面?

@#@(8分)@#@答: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5、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基本理念上有哪些新的特点?

@#@(8分)@#@答:

@#@①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②改变了过去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 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③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 @#@ ④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⑤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 @#@⑥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⑦改变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⑧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6、李老师在讲37+48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学生说出了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什么教学理念?

@#@(10分)@#@答:

@#@①算法多样化 @#@ @#@ @#@②数学学习是学生探索的过程@#@ @#@ @#@7、《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地提出“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还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以“9加几”或“圆的认识”为例,写出你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重点、教学环节及意图)。

@#@(14分)@#@ @#@8、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下面的漫画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青蛙老师在教学生们《怎样捕捉蚊蝇》@#@①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的。

@#@@#@②知识的获得不应单纯由教师传授,应充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自主探究重学习。

@#@@#@③课程内容应体现生活性、实践性。

@#@@#@9、.请你谈谈对下列情况的处理对策。

@#@@#@ @#@ @#@ @#@课堂教学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一般说来,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和意外情况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课堂纪律";i:

2;s:

20948:

"海天校园代理:

@#@苏凯(18801731900)中国考研辅导第一责任品牌——海天考研――数学学习计划@#@数学二学习计划@#@数学复习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将知识基础打牢,构建起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追求技巧以及方法,一座高楼大厦必定是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之上的,因此我们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安排在第一阶段,希望大家给予足够重视。

@#@@#@同时,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才能更迅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我们按照这个原则制定了详尽的数学学习计划,使得同学们能够迅速的巩固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加快数学学习的步伐,为今后数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生考试过程中先人一步,胜人一筹。

@#@@#@一、数学二试卷结构@#@此试卷结构参考12年考研大纲@#@种类@#@内容比例@#@题型比例@#@数学二@#@高等数学约78%@#@线性代数约22%@#@填空题与选择题约37%@#@解答题(包括证明题)约63%@#@注意:

@#@本计划对应习题涵盖在以下教材中:

@#@@#@  《高等数学》第五版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学习方法解读@#@  

(1)强调学习而不是复习@#@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由于高等数学学习的时间比较早,而且原来学习所针对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又加上遗忘,现在数学知识恐怕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这一遍强调学习,要拿出重新学习的劲头亲自动手去做,去思考。

@#@@#@ 

(2)复习顺序的选择问题@#@我们建议先高等数学再线性代数。

@#@高等数学是线性代数的基础,一定要先学习。

@#@我们并不主张三门课齐头并进,毕竟三门课有所区别,要学一门就先学精了再继续推进,做成“夹生饭”会让你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到时你反而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收拾烂摊子。

@#@同学们也可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调整复习顺序。

@#@@#@(3)注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定理的复习掌握@#@结合考研辅导书和大纲,先吃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定理,只有对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牢牢记住,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分析表明,考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理解不准确,基本解题方法没有掌握。

@#@因此,首轮复习必须在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重要的数学原理、重要的数学结论等数学基本要素上下足工夫,如果这个基础打不牢,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4)加强练习,重视总结、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数学考试的所有任务就是解题,而基本概念、公式、结论等也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

@#@试题千变万化,但其知识结构却基本相同,题型也相对固定,一般存在相应的解题规律。

@#@通过大量的训练可以切实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做到面对任何试题都能有条不紊地分析和计算。

@#@@#@(5)不要依赖答案@#@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力求全部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做题的过程中先不要看答案,如果题目确实做不出来,可以先看答案,看明白之后再抛弃答案自己把题目独立地做一遍。

@#@不要以为看明白了就会了,只有自己真正做一遍,印象才能深刻。

@#@@#@ (6)强调积极主动地亲自参与,并整理出笔记@#@注意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在书上以题注的形式或者就是做笔记,尽量深挖例题内涵,这一点很重要,并且要贯彻前三轮的复习,如果最后一轮复习我们有了自己整理的笔记,就会很轻松。

@#@有同学说学习线性代数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推导,这话很有道理,事实上如果我们学习什么知识都采取这种态度的话,那肯定都会学得非常好。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微积分研究对象是函数。

@#@极限是微积分的理论基础,研究函数实质上是研究函数的各种类型极限。

@#@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连续函数或除若干点外是连续的函数。

@#@首轮复习重在全面,要把大纲要求的考点统统复习一遍,打好基础才会有更大的突破。

@#@@#@日期@#@学习时间@#@复习知识点与对应习题@#@大纲要求@#@1.18-1.27@#@第一节内容: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常见的有界函数、奇函数与偶函数、单调函数、周期函数、复合函数、反函数、初等函数具体概念和形式,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第二、三节内容:

@#@数列定义,数列极限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P26(例1,例2)P27(例3)习题1-2:

@#@3(3),4,5@#@函数极限的定义,掌握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不等式性质、极限的保号性、极限的唯一性、函数极限的函数局部有界性,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等),理解左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关系。

@#@P33(例4,例5)P35(例7)习题1-3:

@#@1

(1),2

(1),6,7@#@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第四、五节内容:

@#@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极限的关系习题1-4:

@#@5,6,7@#@极限的运算法则(6个定理以及一些推论)P46(例3,例4),P47(例6),习题1-5:

@#@1(9-14),2,3@#@第六、七节:

@#@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夹逼定理、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并会利用其求极限。

@#@掌握两个重要极限(要牢记在心,要注意极限成立的条件,不要混淆,应熟悉等价表达式)@#@P51(例1)习题1-6:

@#@1

(1)(3),2,4@#@无穷小阶的概念(同阶无穷小、等价无穷小、高阶无穷小、k阶无穷小),重要的等价无穷小(尤其重要,一定要烂熟于心),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P57(例1)P58(例5)习题1-7:

@#@1,3,4@#@第八、九节:

@#@函数的连续性定义,左连续右连续的概念,间断点的定义与分类(第一类间断点与第二类间断点),判断函数的连续性(连续性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例1-例5习题1-8:

@#@3,4@#@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包括和,差,积,商的连续性,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例4-例8习题1-9:

@#@3,4,5@#@第十节:

@#@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零点定理与介值定理(零点定理对于证明根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例1-例2,习题1-10:

@#@1,2,3,4@#@总复习题一:

@#@1,2,8,9,10,11,13@#@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一元函数的导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极限,在几何上函数的导数即曲线切线的斜率,在力学上路程函数的导数就是速度,导数有鲜明的力学意义和几何意义以及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微性是函数增量和自变量增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本章主要是掌握导数的计算,是一些计算方法的问题,要求掌握扎实,计算熟练。

@#@@#@日期@#@学习时间@#@复习知识点与对应习题 @#@大纲要求@#@1.18-@#@1.27@#@第一节内容:

@#@理解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物理意义。

@#@单侧与双侧可导的关系,可导与连续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经常会出现在选择题中),函数的可导性,导函数,奇偶函数与周期函数的导数的性质,利用导数定义求极限.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例3-例7习题2-1:

@#@6,9,11,14,15,16,17@#@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第二、三节内容:

@#@掌握复合函数求导法则、会熟练应用该法则求复合函数导数,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分段函数求导法@#@例-例17习题2-2:

@#@2,7,8,9,10@#@了解高阶导数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归纳法,分解法,用莱布尼兹法则)@#@例1-例7习题2-3:

@#@2,3,4,6@#@第四、五节:

@#@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隐函数的求导法@#@例1-例9习题2-4:

@#@1,2,4,7

(2),8

(1)

(2)@#@函数微分的定义,了解微分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会求函数微分。

@#@@#@例1-例6习题2-5:

@#@2,3(偶数项),4@#@总复习题二:

@#@2、5、6、7、10、12@#@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连续函数是我们研究的基本对象,函数的许多其他性质都和连续性有关。

@#@在理解有关定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凹凸性和求极值、拐点,并体现在作图上。

@#@微分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一章是复习的重点,要加以重视。

@#@要掌握好,消化吸收好,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一遍就过去,要会用、会做题。

@#@@#@日期@#@学习时间@#@复习知识点与对应习题@#@大纲要求@#@1.18-@#@1.27@#@第一节:

@#@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重点是费马定理及其几何意义,罗尔定理及其几何意义,拉格郎日定理及其几何意义、了解柯西定理及其几何意义)例1,习题3-1:

@#@7-13@#@1.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2.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3.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简单应用.@#@4.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5.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第二、三节:

@#@掌握洛比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例1-例10,习题3-2:

@#@1(偶数项)-4@#@熟练掌握泰勒中值定理,清楚它的成立条件,熟记几类函数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例1-例3习题3-3:

@#@10@#@第四节: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区间,会求极值点、拐点、渐进线(选择题及大题常考)例1-例12习题3-4:

@#@4

(1)-(3),5,6,8@#@第五节:

@#@函数的极值,(一个必要条件,两个充分条件),掌握求极值的方法最,掌握最大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例1-例6习题3-5:

@#@3,5,6,7,9,10,11@#@第六、七节:

@#@简单了解利用导数作函数图形(一般出选择题及判断图形题),对其中的渐进线和间断点要熟练掌握,一元函数的最值问题。

@#@例1-例3习题3-6:

@#@1-3@#@了解曲率、曲率圆与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例1-例3,习题3-7:

@#@3-8@#@总结本章知识点,总复习题三:

@#@5,7,8,10,12,17,18,20@#@第三章测试题检验自己是否对本章的复习合格(合格成绩为80分以上),如果合格继续向前复习,如果不合格总结自己的薄弱点,还要针对性的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复习。

@#@@#@第四章:

@#@不定积分@#@积分学是微积分的主要部分之一。

@#@函数积分学包括不定积分和定积分两部分。

@#@在积分的计算中,分项积分法,分段积分法,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要求熟练掌握的,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在复杂的计算中才不会出错。

@#@本章不要求死记,要求会用,会计算不定积分。

@#@@#@日期@#@学习时间@#@复习知识点与对应习题@#@大纲要求@#@1.27-@#@2.7@#@第一节: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它们各自的定义,之间的关系,求不定积分与求微分或导数的关系),熟记基本的积分公式,原函数的存在性,原函数的几何意义和力学意义例1-例16习题4-1:

@#@1(11-26),2@#@1.理解原函数概念,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及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第二节:

@#@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第二类换元法例1-例27@#@不定积分的计算习题4-2:

@#@2@#@第三节:

@#@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例1-例10习题4-3:

@#@1-22@#@第四节:

@#@有理函数积分法,可化为有理函数的积分,例1-例8习题4-4:

@#@10-20@#@第五章:

@#@定积分@#@积分学的另一基本问题是定积分问题,定积分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关于定积分的题目也很多,要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以及定积分的计算。

@#@理解积分上限函数,会求它的导数。

@#@反常积分是定积分的推广,要会计算一些基本的反常积分。

@#@本章内容较多,而且比较繁琐,看的时候要有耐心,认真看完每一部分,认@#@真做题,争取获得最大收获。

@#@@#@日期@#@学习时间@#@复习知识点与对应习题@#@大纲要求@#@1.27-2.7@#@第一节: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可积存在定理)(定积分的7个性质)@#@习题5-1:

@#@2,7(结论),8@#@第二节:

@#@微积分的基本公式理解积分上限函数,会求其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例1-例8习题5-2:

@#@2,3,4,5,6,7

(1)

(2),8,9,10,11.12.@#@1.理解原函数概念,理解定积分的概念.@#@2.掌握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及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5.了解广义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广义反常积分.@#@第三节:

@#@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例1-例10习题5-3:

@#@1(偶),2,3,5,6-11(7)-(12)@#@第四节:

@#@了解反常积分会计算无界函数反常积分与无穷限反常积分例1-例5习题:

@#@5-4:

@#@1@#@总复习题五:

@#@1-1112@#@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日期@#@学习时间@#@复习知识点与对应习题@#@大纲要求@#@1.27-2.7@#@第一、二节:

@#@定积分元素法一元函数积分学的几何应用(求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求旋转体的体积,求平行截面为已知的立体体积,求旋转面的面积)例1-例14@#@1.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质心等)及函数的平均值等.@#@定积分应用的一些计算习题6-2:

@#@2

(1)-

(2),3,5

(1)-

(2)-13,15,19@#@第三节:

@#@定积分的物理应用(用定积分求引力,用定积分求液体静压力,用定积分求功)。

@#@综合题目的求解。

@#@例1-例5习题6-3:

@#@4-6,8-10@#@@#@第八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在一元函数微分学的基础上,讨论多元函数的微分法及其应用,主要是二元函数的偏导数、全微分等概念,计算它们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日期@#@学习时间@#@复习知识点与对应习题@#@大纲要求@#@2.12.22@#@第一、二、三节:

@#@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性、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例1—8,习题8—1:

@#@2,4,6

(1)(3)(5),7,8@#@偏导数(偏导数的概念,二阶偏导数的求解),例1—8,习题8—2:

@#@1,3,4,5,8@#@全微分(全微分的定义,可微分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例1,2,3,习题8—3:

@#@1,2@#@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第四节: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多元复合函数求导,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例1—6,习题8—4:

@#@2,3,4,5,6,7,8,9。

@#@@#@第五节:

@#@隐函数的求导公式(隐函数存在的3个定理),例1—4,习题8—5:

@#@3-5,8,9@#@第八节: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概念,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例1-9,习题8—8:

@#@2,3,4,9,10@#@总复习题八:

@#@5,6,7,8,9,11,12。

@#@@#@第九章:

@#@重积分@#@在一元函数积分学中,定积分是某种确定形式的和的极限,这种和的极限的概念推广到定义在区域、曲线及曲面上多元函数的情形,便得到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的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二重积分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的一些应用。

@#@@#@日期@#@学习时间@#@复习知识点与对应习题@#@大纲要求@#@2.13-2.22@#@第一、二节内容: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二重积分的定义及6个性质),习题9-1:

@#@1,4,5

(1)

(2)@#@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会利用直角坐标计算二重积分),例1-4,习题9-2:

@#@1(奇),2(奇),4

(2)(3),6(偶),7,8,9,10@#@1.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第二节:

@#@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会利用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例4—6,习题9—2:

@#@11

(2)(3)、13、14

(2),15

(1)(4),17,18@#@声明:

@#@@#@1.本电子版资料是海天教研室制作,版权所有,严禁其他机构抄用、冒名顶替。

@#@@#@2.欢迎广大学子在不改变其标签署名的前提下将其放于网络上分享。

@#@@#@大家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拨打上海理工海天总代理电话:

@#@18801731900(苏同学)@#@第11页共11页@#@";i:

3;s:

30000: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0.1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包括: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包括: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

@#@@#@0.2★两次转移:

@#@从作家到作品(20、30年代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兴起)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30、40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兴起;@#@60、70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

@#@)。

@#@@#@0.3两个转向:

@#@“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主要就人本主义而言。

@#@@#@★语言论转向:

@#@@#@古代: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17世纪:

@#@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笛卡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

@#@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

@#@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

@#@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第一讲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

@#@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象征主义的界定:

@#@音乐化@#@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他说:

@#@“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就是“诗情”,而所谓“诗情”,是“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

@#@……它是由于我们的某些内在情绪,肉体上的和心理上的,与某些引起我们激动的环境(物质的或者理想的),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而引起的”,作为“诗的艺术”,就是要用“语言手段”“引起类似的心情和人为地促进这种感情”,也就是使“语言结构”与“诗情”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

@#@诗人就是要通过个人的努力从“全部广泛的日常语言”的“杂乱无章的混合体中汲取”成分,“用最平常的材料创作出一种虚构的理想秩序”,这种诗的语言,“能够创造诗情世界”,能够使人“恢复”诗情,“并直至人工地培养这些感觉官能的自然产物”,也即使诗的语言与诗的感觉、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

@#@@#@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

@#@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

@#@《死者葬仪》母题:

@#@(无水――死亡)(正题)@#@第二章:

@#@《对弈》反母题:

@#@(欲――虽死犹生)@#@第三章:

@#@《火诫》变异母题:

@#@(火――求救)(火象征:

@#@太阳、光明、净化)@#@第四章:

@#@《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

@#@(水太多――死)(反题)@#@第五章:

@#@《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

@#@(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其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它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从这点上来说,诗情世界显得同梦境或者至少同有时候的梦境极其相似。

@#@@#@此外,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

@#@@#@概而言之,瓦莱里为象征主义规定的任务是“使我们感觉到单词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密切的结合”;@#@其象征主义诗论的核心,就是认为“诗的世界”实质上是:

@#@语言(词)——意(形)象——感觉(情)三者之间的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

@#@@#@3、对抽象思维和理性的重视@#@首先,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的思维能力。

@#@@#@在他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得多”。

@#@@#@其次,瓦莱里指出了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二是诗的构思过程,“不仅是我所说过的那个‘诗的世界’的存在,而且还要有许多思考、决定、选择和组合。

@#@”@#@再次,瓦莱里强调诗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指出“‘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这是文学的铁的规律。

@#@”@#@二、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人,代表作有诗集《莪辛漫游》、《芦丛之风》、《钟楼》、《盘旋的楼梯》、《驶向拜占庭》和诗剧《心愿之香》、《幻泉》、《胡立痕的凯瑟林》、《1916年的复活节》等,论文被收入《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等书中。

@#@@#@1、象征的内涵和象征主义美学风格@#@提出诗歌的“隐喻符号”与象征的“玄想符号”的区别在于“后者被编织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

@#@其意思是,象征的玄想符号包含隐喻因素,但在诗中被组织到完整的意象体系中了,也就是说,与隐喻相比,象征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体系化的,象征是隐喻的体系。

@#@@#@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认为“当隐喻还不是象征时,就不具备足以动人的深刻性,而当它们成为象征时,它们就是最完美的了。

@#@”这就是说,

(1)象征具有隐喻性,或隐喻是象征的基础;@#@

(2)象征高于隐喻,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和动人。

@#@@#@关于象征的内涵,他说:

@#@“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

@#@”这种全部形式与精确感情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应的象征关系。

@#@而且,“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之物——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的,也是没有生气的。

@#@”这就是说,形式与感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象征关系,一方面,形式通过象征能唤起对应的感情;@#@另一方面,感情也需要寻找对应的形式才能得到表现,获得生气灌注。

@#@因此,叶芝认为,“诗歌感动我们,是因为它是象征主义的。

@#@”@#@叶芝还对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风格提出了具体要求:

@#@@#@

(1)“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则”的做法,不满足于表现外在世界,而要使诗“显露它心中的图画”;@#@

(2)摆脱外在意志的干扰,努力追求“想象力的回复以及认识到只有艺术规律(它是世界的内在规律)才能驾驭想象力”;@#@(3)凭借这种想象力“找出那些摇曳不定的、引人沉思的、有生机的韵律”,发现“各种形式”和“充满着神秘的生命力”的美;@#@(4)“诚挚的诗的形式”“必须具有无法分析的完美性、必须具有新意层出不穷的微妙之处”。

@#@这四点要求实际上提出了用最丰富的想象力、最完美的形式和韵律,在排除外在世界和日常意志的干扰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微妙的内心世界。

@#@@#@2、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他认为所谓的“感情的象征”即“只唤起感情的那些象征”,而“理性的象征”则“只唤起理念,或混杂着感情的观念”。

@#@在叶芝看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

@#@叶芝对象征的要求:

@#@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3、在理性与神迷结合中创造象征@#@一方面,叶芝认识到象征的创造,往往有着非理性的、神秘的一面。

@#@叶芝认为艺术象征体验的获得与创造需要一种似睡似醒、出神入迷的精神状态,“在创作和领会一件艺术品时,尤其是如果那件艺术品充满了形式、象征和音乐时,会把我们引向睡眠的边缘”。

@#@这自然是一种近乎无意识的非理性状态,真正的象征须在这种似乎神秘的心意状态中才能萌发出来。

@#@@#@另一方面,叶芝更强调理性在孕育灵感和象征时的作用。

@#@认为凡是出色的艺术家,常常具有某种哲学的或批评的才能。

@#@他说,“常常正是这种哲学,或者这种批评,激发了他们最令人惊叹的灵感,把神圣的生命中的某些部分,或是以往现实中的某些部分,赋予现实的生命,这些部分就能在情感中取消他们的哲学或批评在理智中取消的东西。

@#@”于是“灵感就以令人惊叹的优美形式出现了”。

@#@他深刻地揭示了二者间的内在一致性,和理性对灵感的激发、催化、培育作用。

@#@@#@从重视理性的观点出发,叶芝也批评了某些非理性主义的美学观。

@#@@#@三、象征主义的“纯诗”论@#@象征主义的“纯诗”论的核心有两点:

@#@其一,诗不能沾染散文因素,纯诗是一种“用耗竭的手段逐步排除诗中的散文因素而得到的诗。

@#@”其二,诗应当富于音乐美。

@#@这个由波德莱尔倡导的主张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一贯信条,魏尔伦要求“音乐先于一切”,创造了“无词的的浪漫曲”。

@#@吉皮乌斯提出“诗是统治世界统治心灵的音乐”,写出了行云流水般动听并且有巫术般暗示魔力的诗句。

@#@瓦莱里要求诗以新奇的声音、节奏、韵律组成一个纯粹的音乐世界。

@#@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

@#@纯诗拒绝散文化,要有音乐性。

@#@@#@作为象征主义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西方的“纯诗”理论依次经历了爱伦•坡、波德莱尔、马拉美这样一个渐次的历史过程,才在瓦莱里手中得以最终的提出。

@#@1920年,瓦莱里在为柳西恩•法布尔的诗集《认识女神》所撰写的前言中首次提出“纯诗”概念。

@#@到1922年至1923年瓦莱里对“纯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我说的‘纯’与物理学家说的纯水的‘纯’是一个意思。

@#@我想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创作一部完全排除非诗情成分的作品。

@#@我过去一直认为,并且现在也仍然认为这个目标是达不到的,任何诗歌只是一种企图接近这一纯理想境界的尝试。

@#@……@#@“‘纯诗’这个术语并不妥当,因为在人的头脑里,它是与道德的纯洁性的概念联系着的,而我们在这里并不涉及这个问题。

@#@相反,我认为纯诗的思想完全是一种分析性的思想。

@#@总之一句话,纯诗是从观察中得到的一种想法,它当然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诗歌作品的一般原则,引导我们去进行非常艰巨和非常重要的研究,研究语言与它对人的感化作用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和多方面的关系。

@#@不提纯诗,而用绝对的诗的说法也许更正确。

@#@绝对的诗在这里应当理解为:

@#@对于由词与词的关系,或者不如说由词的相互共鸣关系而形成的效果,进行某种探索。

@#@实际上它首先要求研究受语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

@#@”@#@在这里,瓦莱里已将对“纯诗”的思考集中在语言方面上,并明确表示“纯诗”只是一种企图接近却难以达到的“纯理想境界”。

@#@后来,瓦莱里又通过“对诗歌意义强调”的论述,对自己的“纯诗”理论进行较为完善的修正与补充。

@#@@#@四、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1、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艾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人,出版了诗集《垂死之光》、《诗章》,主要理论批评著作有《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庞德文学随笔集》等。

@#@@#@“意象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叶。

@#@庞德将道利特尔和奥尔丁顿的是以“意象主义者”的名义发表在他编辑的《诗刊》1913年第4期上,并在第6期上发表《回顾》一文,提出他与两人一致奉行的诗歌创作三原则:

@#@“1.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

@#@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

@#@3.关于韵律:

@#@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这“三原则”后来被称为“意象主义宣言”。

@#@@#@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的诗,叫《神州集》。

@#@诗表面是一种形象,没有说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

@#@)@#@

(1)“意象”是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

@#@@#@

(2)庞德认为:

@#@“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出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按:

@#@亦释“情结”)。

@#@@#@(3)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

@#@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缺一不可。

@#@@#@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主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特别是感情的表现。

@#@“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述”,同时,“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诗的韵律、节奏等形式是靠感情组织起来的。

@#@可见,他强调的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之“意”。

@#@@#@例:

@#@庞德的诗《地铁站台》中写道:

@#@@#@“人群中的那些面孔/湿漉漉、黝黑枝头的花瓣”@#@外层用比喻写出人群中面孔的形象,内层却表现城市生活的易逝感。

@#@@#@庞德还对意象的创造和接受作了心理分析,精辟地指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的突然长得了的感觉。

@#@”所以他认为“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

@#@”@#@与此相关,庞德对诗歌的象征也很重视,这也许多少受到叶芝的影响。

@#@@#@据此,他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也有严格要求。

@#@具体来说,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不要用国语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在韵律安排上,“韵律结构不应当损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涵义”,使诗更富有音乐性。

@#@@#@从上述意象主义立场出发,庞德对未来诗歌的展望是:

@#@“它一定会反对废话连篇,一定会变得较为坚实,较为清醒。

@#@……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和阐释的力量(历来诗的魅力就在于此)。

@#@……它质朴、直率、没有感情上的摇曳不定。

@#@”@#@五、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1883-1917),主要论文收入《沉思录》和《沉思集》中。

@#@@#@首先,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形象(主要是视觉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意象上。

@#@认为“意象诞生于诗歌”,在散文中逐渐死去。

@#@提出诗人的“真诚程度,可以以它的意象的数量来衡量”的标准。

@#@他把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觉形象,提供给的这“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式”。

@#@@#@其次,休姆也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

@#@他说,诗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和明确的描写”。

@#@提出要与日常语言作斗争,要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须运用新鲜的隐喻、幻想的手法。

@#@@#@此外,也对强调类比、暗示、感应等的象征主义观点有所呼应,要求诗人“必须找出那些对每一类比加以补充并产生奇迹感,产生同另一神秘世界相联系的感觉的东西。

@#@”@#@三、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指20世纪初叶发端于德国的一场文学和造型艺术的创作活动和思潮,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斯特林堡、布莱希特、奥尼尔、卡夫卡都属于表现主义文学。

@#@@#@意义:

@#@一方面,对康德以来艺术自主理论,和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的继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是对19世纪后期诞生的崇尚主观感情表现和艺术形式探索的现代派艺术实践的总结。

@#@@#@一、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克罗奇(1866-1952),意大利人,最重要的著作是四卷本的《精神哲学》,包括《美学》、《逻辑学》、《诗论》等。

@#@受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维科的影响。

@#@被认为是新黑格尔主义者。

@#@@#@1.直觉与表现@#@直觉——形式——创造——表现@#@概念——印象——模仿——再现@#@克罗齐用直觉、形式、创造三个名词来界定表现。

@#@直觉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是一种形式,与心理的感受和印象区别。

@#@与感受和印象相连的是自然主义和印象派。

@#@与表现相连的是现代派。

@#@尤其是康定斯基的绘画——表现。

@#@直觉不是逻辑和概念。

@#@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和康德的艺术自主理论都强调了诗学艺术是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物,但克罗齐在此基础上比这些浪漫主义理论先驱的艺术主张更前进一步,他抛弃了传统理性文论对艺术源于模仿概念的定义和再现论,转而从哲学的方面来探讨艺术,他把“表现”引入到他的论著中,并肯定了表现(直觉)必定是艺术的著名结论。

@#@@#@知识的两种形式:

@#@直觉和逻辑(新批评派如瑞恰兹的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先声)。

@#@他把直觉的知识归结为美学和艺术。

@#@也并不否认逻辑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但他强调艺术之概念与哲学不同:

@#@“混化在直觉品里的概念,就其已经混化而言,就已不复是概念,因为它们已失去一切独立与自主;@#@它们本是概念,现在已成为直觉品的单纯原素了。

@#@”@#@但克罗齐所理解的直觉不是一个确实的可以被认知的概念,他的直觉指的是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

@#@直觉不是对事物和对世界的直觉感知,这称为感受或印象。

@#@一个是心灵的事实,一个是自然的事实。

@#@直觉是自在自为的真正能够说明直觉的,唯有表现:

@#@直觉与表现是同一回事情。

@#@@#@什么是表现?

@#@首先,它不是再现,也不是显现。

@#@对它的确定和说明必须和直觉联系在一起,分离它们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克罗齐认为思想就是语言,当思想形诸语言,它就得到了表现,不论是内在于心还是外显于物——这似乎是在说一种展现,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可问题是,除非我们能确定我们内心世界所呈现的原初形态,否则,即使是这种表现是一种展现,至少也不是克罗齐所认为的艺术的表现,因为这种表现不是来源于真正的直觉,任何艺术是在于心而不是在于物,而直觉也是源于心而不是物,我们的内心世界总是容易被外物所触动,大多数人总是被印象、感受、冲动、情绪之类的情感所困扰,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直觉是超越这一切的,是在心灵中最纯净的深处的触动。

@#@所以克罗齐为他的直觉表现下此定义:

@#@直觉的知识就是表现的知识。

@#@直觉或表象,就其为形式而言,有别于凡是被感触和忍受的东西,有别于感受的流转,有别于心理的素材;@#@这个形式,这个掌握,就是表现。

@#@直觉就是表现,而且只能是表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基于以上观点,克罗齐否定诗歌中用天才来阐释艺术,也反对用无意识在阐释天才,认为这把天才从高到不可仰攀的地位降低到人不俯就的地位。

@#@克罗齐确定了关于艺术是直觉的表现的概念,并肯定了“人都是天生的诗人”。

@#@@#@就艺术欣赏和批评来看,克罗齐认为这是一种二度创作活动。

@#@艺术家的创作是从印象始,从印象而达成一种内在的表现,这就是直觉,然后将这内在于心的表现外化为艺术形式。

@#@批评家和鉴赏家历经的心理过程则相反,是从作品一路而上直溯艺术家内心的情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欣赏和批评是一种近于神秘的内省经验,相反,其中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因素。

@#@@#@有鉴于把艺术表现判定为内在心灵的直觉活动,克罗齐反对艺术分类,对翻译也持怀疑态度,认为翻译不外是或者减少剥损,或者铸入译者的经验,成为一个新的表现品。

@#@@#@2.关于诗的新解@#@在他的《诗论》中,克罗齐区分了三种不同的诗:

@#@一为灵感和格律、表现和意象成功结合的“古典诗”;@#@二为单纯诉诸感觉、情感和为了修辞而修辞的形式主义诗;@#@三为重理智和说教的教诲诗。

@#@而他认为唯有第一种才诗真正的诗。

@#@@#@克罗齐反对雪莱把诗抬得过高,认为诗是理性和道德的不竭之源。

@#@同时也反对席勒过分的强调诗和艺术的救世功能。

@#@并指出诗和艺术的功用实际上并宥于政治一端,而且也远不足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基于以上的观点,克罗齐一方面反对“演讲诗”,也反对“纯粹的诗”克罗齐尤其批评了“演讲诗”。

@#@@#@用诗即是诗的同义复说并不能很好的说明克罗齐对于诗的界定,于是他解释道:

@#@“纯粹的诗,就这个词的纯粹意义而言,当然是‘声音’,但这声音很显然并不具有散文声音那样的逻辑意义。

@#@这就是说,它并不交流某个概念、某个判断、或某种推论……..但是说它没有逻辑的意义,并不是说它是一个单纯的物理音响,没有灵魂,一个体现在它的身体之中、与它的身体合而为一的灵魂。

@#@”显而易见,克罗齐对诗的理解超出了某个具体的实在的概念而引导向了诗的自身的最深处,克罗齐引用“直觉”来表达这样的一种概念,对诗的确定就是一个直觉和表现的过程,在这里,克罗齐明显把诗和散文区别开来,以表现他的理论的可印证性,诗和散文的“声音”之为的诗传达概念、判断、推理和讲述故事不同,诗诉诸我们的想象,进而诉诸我们的情感,让我们心醉神迷。

@#@@#@诗作为直觉和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克罗齐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不可分的观点。

@#@诗的愉悦是双重性的:

@#@它是一种充满痛苦的快乐。

@#@这便是纯粹形式和美所赐予的快感。

@#@既是古典的又是浪漫的。

@#@@#@二、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罗宾·@#@科林伍德(1889—1943),英国文学家、文论家。

@#@被公认为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在英国的继承人。

@#@《宗教与哲学》,《心灵的思辨》,《艺术哲学大纲》,《艺术原理》等。

@#@@#@1.巫术和娱乐的艺术@#@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的命题,并对艺术两分:

@#@一为巫术艺术,一为娱乐巫术。

@#@@#@巫术艺术:

@#@@#@巫术,其特点是追求一种实用目的。

@#@科林伍德发现巫术与艺术有极大的相似性,因为在于巫术中包含有舞蹈、歌唱、绘画的解释,就这些因素目的在于激发情感而言,它们是艺术;@#@就它们都是达到预期目的的手段而言,又都不是真正的艺术。

@#@科林伍德认为差别在于巫术艺术是把被激发的情感用于实用目的,娱乐艺术则使情感得到释放,不使其干涉实际生活。

@#@@#@巫术艺术的类型。

@#@其一是流行乡村的民间艺术,如民间童话、谣曲和戏剧等,其二是为上层社会不屑一顾的“低俗艺术”,如教士的布道、赞美诗、军乐队的器乐曲之类,其三为与上类似的宗教艺术,其四为爱国主义的诗歌、校歌、名人肖像、战争回忆录等。

@#@最后还有体育活动、社交仪典等也属于巫术。

@#@认为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通过这种艺术表现其功利性。

@#@甚至是那些包括鼓吹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样也应被归于巫术艺术一类。

@#@@#@娱乐艺术:

@#@@#@娱乐艺术的功利性引向某种外部的目的,不是引向艺术本身。

@#@他是为了表现艺术本身的娱乐的功利性,他的这种企图是表现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创造的是一个引向内心的愉悦空间,他和巫术艺术现实的功利性所表现出来的愉悦是释放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明显的不同。

@#@事实上,从具体的功用来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多娱乐艺术是受到巫术艺术的排斥的抵制的,科林伍德认为表现情欲主题的艺术就是娱乐艺术,他所提供的感官刺激并不是引向现实而是引向内心,是提供虚拟的情欲对象在想象中完成的一次愉悦的过程。

@#@除了表现情欲的艺术之外,恐怖、谋杀、堕落、血腥、狂乱的宣泄与反常的行为表现都是属于娱乐艺术。

@#@@#@概述:

@#@@#@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把艺术与实用的功利性割裂在科林伍德看来是错误的认知,科林伍德对艺术的无功利性提出质疑,并肯定了艺术的功利性都是为了唤醒观众沉睡的情感,唯一不同的是,这种被唤醒的情感在艺术中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情境下得以释放,这就是区别巫术艺术与娱乐艺术的根本。

@#@科林伍德否认了柏拉图断定娱乐艺术的过度发展会使一个社会中无益的情感超载,而肯定了亚力士多德关于情感在娱乐过程中就得到了释放的观点。

@#@这种坚持同时也是科林伍德早期的表现主义理论的基础,而且他情形的认识到他所处的时代(20世纪初)正处于一个声色感官的娱乐艺术泛漫无边的时代所以,作为一个社会和艺术的道德者,科林伍德认为社会还是需要虽然并不是真正艺术的巫术艺术.@#@2.作为表现和想象的艺术@#@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有涉情感,但它是表现情感而不是激发情感;@#@真正的艺术有涉制作活动,但它是想象性的创造而不是技艺。

@#@@#@

(1)表现首先指向表现者自己。

@#@@#@科林伍德认为表现不是针对哪一类观众而发,而是首先指向表现着自己。

@#@表现主义要求,一个表现情感的人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自己和观众,他使自己的情感对观众显得清晰,而那也正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艺术表现感情。

@#@@#@

(2)艺术创作不应为一般而忽";i:

4;s:

28624:

"@#@《土力学》第二章习题集及详细解答@#@第2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一 @#@ @#@ @#@ @#@ @#@ @#@填空题@#@1.粘性土中含水量不同,可分别处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种不同的状态。

@#@其界限含水量依次是 @#@ @#@ @#@ @#@ @#@、 @#@ @#@ @#@ @#@ @#@、 @#@ @#@ @#@ @#@ @#@。

@#@@#@2.对砂土密实度的判别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 @#@ @#@ @#@ @#@、 @#@ @#@ @#@ @#@ @#@、 @#@ @#@ @#@ @#@ @#@。

@#@@#@3.土的天然密度、土粒相对密度、含水量由室内试验直接测定,其测定方法分别是 @#@ @#@ @#@ @#@ @#@、 @#@ @#@ @#@ @#@、 @#@ @#@ @#@ @#@ @#@。

@#@@#@4.粘性土的不同状态的分界含水量液限、塑限、缩限分别用 @#@ @#@ @#@ @#@ @#@、 @#@ @#@ @#@ @#@、 @#@ @#@ @#@ @#@测定。

@#@@#@5.土的触变性是指 @#@ @#@ @#@ @#@ @#@ @#@。

@#@@#@6.土的灵敏度越高,其结构性越强,受扰动后土的强度降低越 @#@ @#@ @#@ @#@ @#@。

@#@@#@7.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 @#@ @#@ @#@ @#@ @#@ @#@、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8.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 @#@ @#@ @#@ @#@ @#@mm的颗粒超过总重量50%的土。

@#@@#@9.土的饱和度为土中被水充满的孔隙 @#@ @#@ @#@ @#@ @#@ @#@与孔隙 @#@ @#@ @#@ @#@ @#@ @#@ @#@ @#@之比。

@#@@#@10.液性指数是用来衡量粘性土的 @#@ @#@ @#@ @#@ @#@状态。

@#@@#@二、选择题@#@1.作为填土工程的土料,压实效果与不均匀系数Cu的关系:

@#@( @#@) @#@@#@ @#@(A)Cu大比Cu小好 @#@ @#@ @#@(B)Cu小比Cu大好 @#@ @#@ @#@(C)Cu与压实效果无关@#@2.有三个同一种类土样,它们的含水率都相同,但是饱和度Sr不同,饱和度Sr越大的土,其压缩性有何变化?

@#@( @#@) @#@ @#@ @#@ @#@@#@ @#@(A)压缩性越大 @#@ @#@ @#@ @#@ @#@ @#@ @#@(B)压缩性越小 @#@ @#@ @#@ @#@ @#@(C)压缩性不变@#@3.有一非饱和土样,在荷载作用下,饱和度由80%增加至95%。

@#@试问土样的重度γ和含水率怎样改变?

@#@( @#@) @#@ @#@ @#@ @#@ @#@@#@ @#@(A)γ增加,减小 @#@ @#@(B)γ不变,不变 @#@ @#@ @#@(C)γ增加,增加@#@4.土的液限是指土进入流动状态时的含水率,下述说法哪种是对的?

@#@( @#@) @#@ @#@@#@(A)天然土的含水率最大不超过液限@#@(B)液限一定是天然土的饱和含水率@#@(C)天然土的含水率可以超过液限,所以液限不一定是天然土的饱和含水率@#@5.已知砂土的天然孔隙比为e=0.303,最大孔隙比emax=0.762,最小孔隙比emin=0.114,则该砂土处于( @#@)状态。

@#@@#@(A)密实 @#@ @#@ @#@ @#@(B) @#@中密 @#@ @#@ @#@ @#@ @#@ @#@ @#@(C)松散 @#@ @#@ @#@ @#@ @#@(D)稍密@#@6.已知某种土的密度ρ=1.8g/cm3,土粒相对密度ds=2.70,土的含水量w=18.0%,则每立方土体中气相体积为( @#@)@#@(A)0.486m3 @#@ @#@ @#@ @#@(B)0.77m3 @#@ @#@ @#@ @#@(C)0.16m3 @#@ @#@ @#@(D)0.284m3@#@7.在土的三相比例指标中,直接通过室内试验测定的是()。

@#@@#@(A)ds,w,e;@#@(B)ds,w,ρ;@#@(C)ds,e,ρ;@#@(D)ρ,w,e。

@#@@#@8.有若干种粘性土,它们的液限wL相同,但塑性指数IP不同,IP越大,则土的透水性有何不同( @#@)。

@#@(湖北工业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 @#@(A)透水性增大;@#@(B)透水性不变;@#@(C)透水性减小。

@#@ @#@ @#@@#@9.评价粘性土的物理特征指标有哪些( @#@)。

@#@(湖北工业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A)天然孔隙比e,最大孔隙比emax,最小孔隙比emin;@#@ @#@@#@(B)最大干重度rdmax,最优含水量wop,压实度lc;@#@ @#@@#@(C)天然含水量w,塑限Wp,液限WL。

@#@@#@10.对无粘性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含水量;@#@ @#@(B)密实度;@#@ @#@(C)矿物成分;@#@(D)颗粒的均匀程度。

@#@ @#@ @#@ @#@ @#@ @#@ @#@@#@11.处于天然状态的砂土的密实度一般用哪一种试验方法测定( @#@)。

@#@@#@(A)载荷试验;@#@ @#@(B)十字板剪切试验;@#@ @#@(C)标准贯入试验;@#@ @#@(D)轻便触探试验。

@#@ @#@@#@12.某粘性土的液性指数=0.6,则该土的状态( @#@)。

@#@@#@(A)硬塑;@#@ @#@ @#@(B)可塑;@#@ @#@ @#@(C)软塑;@#@ @#@(D)流塑。

@#@@#@13.粘性土的塑性指数越大,表示土的( @#@)。

@#@@#@(A)含水量w越大;@#@ @#@(B)粘粒含量越高;@#@(C)粉粒含量越高;@#@ @#@(D)塑限Wp越高。

@#@@#@14.淤泥属于( @#@)。

@#@@#@(A)粉土;@#@ @#@ @#@(B)粘性土;@#@ @#@ @#@(C)粉砂;@#@ @#@ @#@ @#@(D)细砂。

@#@@#@15.粘性土的塑性指数越大,说明()。

@#@@#@(A)土粒比表面积越小;@#@(B)土粒吸附能力越弱;@#@@#@(C)土的可塑范围越大;@#@(D)粘粒、胶粒、粘土矿物含量越低。

@#@@#@16.不同状态下同一种土的重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A);@#@ @#@ @#@(B);@#@@#@(C);@#@ @#@ @#@(D)。

@#@@#@17.已知甲、乙两土样物理性质指标如表2-1:

@#@@#@表2-1@#@土样@#@/%@#@/%@#@/%@#@甲@#@32@#@20@#@37@#@2.72@#@1.0@#@乙@#@23@#@16@#@27@#@2.66@#@1.0@#@ @#@@#@判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具有更多的粘粒;@#@@#@(B)甲比乙具有更大的密度;@#@@#@(C)甲比乙具有更大的干密度;@#@@#@(D)甲比乙具有更大的孔隙比。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时,粘性土处于坚硬状态;@#@@#@(B)时,粘性土处于流动状态;@#@@#@(C)时,粘性土处于坚硬状态;@#@@#@(D)时,粘性土处于软塑状态。

@#@@#@19.下面有关粘性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粘性土是指塑性指数小于或等于10的土;@#@@#@(B)粘性土是指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 @#@@#@(C)粘性土是指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 @#@@#@(D)粘性土又称为粘土。

@#@@#@20.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砂土和粉土的分类界限是( @#@)。

@#@(2004年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A)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为粉砂,不足50%且塑性指数IP≤10的为粉土;@#@@#@(B)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为粉砂,不足50%且塑性指数IP>@#@3的为粉土;@#@ @#@ @#@ @#@@#@(C)粒径大于0.1mm的颗粒质量少于总质量75%的为粉砂,不足75%且塑性指数IP>@#@3的为粉土;@#@ @#@@#@(D)粒径大于0.1mm的颗粒质量少于总质量75%的为粉砂,不足75%且塑性指数IP>@#@7的为粉土。

@#@@#@21.某建筑物地基需要压实填土8000m3,控制压实后的含水量w1=14%,饱和度Sr=90%;@#@填料重度r=15.5kN/m3,天然含水量w0=10%,相对密度GS=2.72,此时需要填料的方量最接近下列( @#@)。

@#@(2004年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A)10650m3;@#@ @#@(B)10850m3;@#@ @#@(C)11050m3;@#@ @#@(D)11250m3。

@#@@#@22.在下列关于路堤堤防填土压实的说法中,( @#@)是正确的。

@#@(2004年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A)在最优含水量下压实可取得最经济的压实效果及最大干密度;@#@@#@(B)最优含水率取决于土类,与进行击实试验仪器的类型及试验方法无关;@#@@#@(C)压实度是指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之比;@#@ @#@@#@(D)压实系数随填土深度不同可以不同。

@#@@#@23.采用塑限含水量WP=18%的粉质粘土作填土土料修筑告速公路路基,分层铺土碾压时,下列( @#@)种含水率现对比较适合。

@#@(2005年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A)12%;@#@ @#@ @#@ @#@(B)17%;@#@ @#@ @#@ @#@(C)22%;@#@ @#@ @#@ @#@(D)25%。

@#@@#@24.对粘性土填料进行下列压实试验时,下列( @#@)选项是错误的。

@#@(2005年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A)在一定击实功作用下,能使填筑土料达到最大干密度所对应的含水量;@#@@#@(B)与轻型击实仪比较,采用重型击实试验得到土料的最大干密度较大;@#@@#@(C)填土的塑限增加,最优含水量减小;@#@击实功增加,最优含水量增加。

@#@@#@三、判断改错题@#@1. @#@ @#@ @#@ @#@在填方工程施工中,常用土的干密度来评价填土的压实程度。

@#@@#@2. @#@ @#@ @#@ @#@无论什么土,都具有可塑性。

@#@@#@3. @#@ @#@ @#@ @#@用塑性指数IP可以对土进行分类。

@#@@#@4. @#@ @#@ @#@ @#@相对密实度Dr主要用于比较不同砂土的密实度大小。

@#@@#@5. @#@ @#@ @#@ @#@砂土的分类是按颗粒级配及其形状进行的。

@#@@#@6. @#@ @#@ @#@ @#@粉土的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粒径大于0.075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5%的土。

@#@@#@7. @#@ @#@ @#@ @#@甲土的饱和度大于乙土的饱和度,则甲土的含水量一定高于乙土的含水量。

@#@@#@8. @#@ @#@ @#@ @#@土在最优含水量时,压实密度最大,同一种土的压实能量越大,最优含水量越大。

@#@@#@9. @#@ @#@ @#@ @#@两种不同的粘性土,其天然含水量相同,则其软硬程度相同。

@#@@#@10.地下水位上升时,在浸湿的土层中,其颗粒相对密度和孔隙比将增大。

@#@@#@四简答题@#@1. @#@ @#@ @#@ @#@什么是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哪些是直接测定的指标?

@#@哪些是计算指标?

@#@@#@2. @#@ @#@ @#@ @#@甲土的含水量大于乙土,试问甲土的饱和度是否大于乙土?

@#@@#@3. @#@ @#@ @#@ @#@什么是塑限、液限和缩限?

@#@什么是液性指数、塑性指数?

@#@@#@4. @#@ @#@ @#@ @#@塑性指数对地基土性质有何影响?

@#@@#@5. @#@ @#@ @#@ @#@什么是土的冻胀性?

@#@产生机理是什么?

@#@@#@6. @#@ @#@ @#@ @#@说明细粒土分类塑性图的优点。

@#@@#@7. @#@ @#@ @#@ @#@按规范如何对建筑地基岩土进行分类?

@#@@#@8. @#@ @#@ @#@ @#@甲乙两土的天然重度和含水量相同,相对密度不同,饱和度哪个大?

@#@@#@9. @#@ @#@ @#@ @#@简述用孔隙比e、相对密实度Dr判别砂土密实度的优缺点。

@#@@#@10. @#@简述野外判别碎石土密实度方法?

@#@@#@11. @#@什么是土的灵敏度和触变性?

@#@试述在工程中的应用。

@#@@#@12. @#@说明下图2-1中各图的横纵坐标,同时标出单位。

@#@@#@(a)级配曲线 @#@ @#@ @#@ @#@ @#@ @#@ @#@ @#@ @#@ @#@ @#@ @#@ @#@ @#@ @#@ @#@ @#@ @#@ @#@(b)击实曲线 @#@ @#@ @#@ @#@ @#@ @#@ @#@ @#@ @#@ @#@ @#@ @#@ @#@ @#@ @#@ @#@ @#@(c)塑性图@#@图2-1@#@13.影响土压实性的主要因素什么?

@#@@#@14.什么是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15.为什么含水量w<@#@最优含水量wop时,干密度rd随w增加而增大,w>@#@wop时,rd随w增加而减小?

@#@@#@16.在填方压实工程中,土体是否能压实到完全饱和状态?

@#@为什么?

@#@(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17.影响土击实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8.为什么仅用天然含水量说明不了粘性土的物理状态,而用液性指数却能说明?

@#@(长安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五、 @#@ @#@ @#@ @#@ @#@ @#@计算题@#@1.有一完全饱和的原状土样切满于容积为21.7cm3的环刀内,称得总质量为72.49g,经105℃烘干至恒重为61.28g,已知环刀质量为32.54g,土粒相对密度(比重)为2.74,试求该土样的湿密度、含水量、干密度及孔隙比(要求按三项比例指标定义求解)。

@#@@#@2.某原状土样的密度为1.85g/cm3、含水量为34%、土粒相对密度为2.71,试求该土样的饱和密度、有效密度和有效重度(先导得公式然后求解)。

@#@@#@3.某砂土土样的密度为1.77g/cm3,含水量为9.8%,土粒相对密度为2.67,烘干后测定最小孔隙比为0.461,最大孔隙比为0.943,试求孔隙比和相对密度,判断该砂土的密实度。

@#@@#@4.某一完全饱和粘性土试样的含水量为30%,土粒相对密度为2.73,液限为33%,塑限为17%,试求孔隙比、干密度和饱和密度,并按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分别定出该粘性土的分类名称和软硬状态。

@#@@#@5.经测定,某地下水位以下砂层的饱和密度为1.991g/cm3,土粒相对密度为2.66,最大干密度为1.67g/cm3,最小干密度为1.39g/cm3,试判断该砂土的密实程度。

@#@@#@6.已知某土样含水量为20%,土粒相对密度为2.7,孔隙率为50%,若将该土加水至完全饱和,问10m3该土体需加水多少?

@#@@#@7.某土样,土粒相对密度为2.7,孔隙比为0.95,饱和度为37%,现要把饱和度提高到90%,则每1的该土样中应加多少水?

@#@@#@8.某土样孔隙体积,土粒体积,土粒相对密度为ds=2.69,求孔隙比e和干重度gd;@#@当孔隙被水充满时,求饱和重度gsat和含水量w。

@#@@#@9.某土样的干密度为1.60g/cm3,土粒相对密度为2.66,颗粒分析试验表明,该土大于0.5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

@#@假设细颗粒可以把粗颗粒间的孔隙全部填满,问该土小于0.5mm的那部分细颗粒土的干密度约是多少?

@#@若经过压实后,该土在含水量为18%时达到饱和,问该土此时的干密度是多少?

@#@@#@10.某一施工现场需要填土,基坑的体积为2000m3,土方来源是从附近土丘开挖,经勘察土的相对密度为2.70,含水量为15%,孔隙比为0.60。

@#@要求填土的含水量为17%,干重度为17.6kN/m3。

@#@@#@

(1)取土场的重度、干重度和饱和度是多少?

@#@@#@

(2)应从取土场开采多少方土?

@#@@#@(3)碾压时应洒多少水?

@#@填土的孔隙比是多少?

@#@@#@(三峡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1.某饱和土样含水量为38.2%,密度为1.85t/m3,塑限为27.5%,液限为42.1%。

@#@问:

@#@要制备完全饱和、含水量为50%的土样,则每立方米土应加多少水?

@#@加水前和加水后土各处于什么状态?

@#@其定名是什么?

@#@@#@12.某饱和土的饱和密度为1.85t/m3,含水量为37.04%,试求其土粒相对密度和孔隙比。

@#@@#@13.已知一土样天然密度为1.8t/m3,干密度为1.3t/m3,饱和重度为20kN/m3,试问在1t天然状态土中,水和干土的质量各是多少?

@#@若使这些土改变成饱和状态,则需加水多少?

@#@@#@14.设有1m3的石块,孔隙比e=0,打碎后孔隙比为e=0.6,在打碎后孔隙比为e=0.75,求第一次与第二次打碎后的体积?

@#@@#@15.是推导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击实曲线(即饱和度Sr=100%的击实曲线)的表达式。

@#@@#@16.配置含水量35%的土样,取天然含水量12%的土重20t,已测定土粒相对密度为2.70,问需加水多少?

@#@(同济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 @#@ @#@ @#@ @#@ @#@ @#@填空题@#@1. @#@ @#@ @#@ @#@固态、半固态、可塑态、流动态、缩限、塑限、液限@#@2. @#@ @#@ @#@ @#@孔隙比法、相对密实度法、标准灌入法@#@3. @#@ @#@ @#@ @#@环刀法、比重瓶法、烘干法@#@4. @#@ @#@ @#@ @#@锥式液限仪、搓条法、收缩皿法@#@5. @#@ @#@ @#@ @#@粘性土的结构受到扰动时,导致强度降低,但当扰动停止后,土的强度又随时间而逐渐增大的性质。

@#@@#@6. @#@ @#@ @#@ @#@越多。

@#@@#@7. @#@ @#@ @#@ @#@粉土。

@#@@#@8. @#@ @#@ @#@ @#@2。

@#@@#@9. @#@ @#@ @#@ @#@体积、总体积。

@#@@#@10.软硬。

@#@@#@二 @#@ @#@ @#@ @#@选择题@#@1.A2.B3.A4.C5.A6.C7.B8.C9.C10.B11.C12.B13.B14.B15.C16.A17.A18.A19.B20.A21.B22.C23.B24.C@#@21题详解:

@#@压实前填料的干重度:

@#@@#@压实后填土的干重度:

@#@@#@根据压实前后土体干质量相等的原则计算填料的方量V1:

@#@@#@ @#@ @#@@#@答案(B)正确@#@三 @#@ @#@判断改错题@#@1.P。

@#@@#@2.×@#@,无粘性土不具有可塑性。

@#@@#@3.×@#@,对粉土和粘性土分类。

@#@@#@4.×@#@,是反映砂土本身的密实程度。

@#@@#@5.×@#@,去掉“及其形状”。

@#@@#@6.×@#@,将“55%”改为“50%”。

@#@@#@7.×@#@,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8.×@#@,同一种土的压实能量越大,最优含水量越小。

@#@@#@9.×@#@,液性指数相同时软硬程度才相同。

@#@@#@10.×@#@,保持不变。

@#@@#@ @#@四 @#@ @#@简答题@#@1.【答】@#@

(1)土的各组成部分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土的三相比例指标表示,称为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可用于评价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2)直接测定的指标:

@#@土的密度r、含水量w、相对密度ds;@#@计算指标是:

@#@孔隙比e、孔隙率n、干密度rd、饱和密度rsat、有效密度r’、饱和度Sr@#@2.【答】@#@ @#@ @#@w甲>@#@w乙,但Sr甲不一定大于Sr乙。

@#@因为Sr=wds/e,它不仅与含水量w有关,还与ds、e有关。

@#@@#@3.【答】@#@

(1)液限wL:

@#@液限定义为流动状态与塑性状态之间的界限含水量。

@#@@#@

(2)塑限wp:

@#@塑限定义为土样从塑性进入半坚硬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3)缩限ws:

@#@缩限是土样从半坚硬进入坚硬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4)塑性指数IP定义为土样的液限和塑限之差:

@#@IP=wL-wP@#@(5)液性指数:

@#@@#@4.【答】@#@塑性指数IP是土的颗粒组合、矿物成分以及土中水的离子成分和浓度的指标。

@#@土颗粒越细、粘土矿物含量越多、土粒表面反离子层中低价阳离子增加,IP变大。

@#@IP是粘性土的分类标准。

@#@IP>@#@17为粘性土,10<@#@IP≤17为粉质粘土。

@#@@#@5.【答】@#@

(1)当地层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土中水冻结形成冻土。

@#@某些细粘粒土在冻结时,体积发生膨胀,即冻胀现象。

@#@@#@

(2)产生机理是由于土层在结冰时,周围未冻区土中的水分向冻结区迁移积聚的结果。

@#@@#@6.【答】@#@土的塑性指数是划分细粒土的良好指标,它既能综合反映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以及土粒吸附阳离子成分等方面的特性,但是不同的液限、塑限可给出相同的塑性指数,而土性却很可能不一样。

@#@塑性图考虑了塑性指数和液限两个方面,因此对细粒土分类更加合理。

@#@@#@7.【答】@#@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

@#@@#@8.【答】@#@相对密度大的,饱和度小。

@#@@#@因为:

@#@@#@由此看出:

@#@ds大的,Sr就小。

@#@@#@9.【答】@#@

(1)用e判断砂土的密实度的优点:

@#@应用方便,同一种土,密实砂土的空隙比一定比松散砂土的小;@#@缺点:

@#@无法反映土的粒径级配因素。

@#@@#@

(2)用Dr判断砂土的密实度的优点:

@#@考虑了土级配因素,理论上完善;@#@缺点:

@#@用长颈漏斗测定emax或用振动叉和击实金属法测定emin因人而异,难以获得较为科学的数据。

@#@@#@10.【答】@#@野外判别碎石土密实度的方法:

@#@根据骨架颗粒含量和排列、可挖性、可钻性,将碎石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种密实状态。

@#@@#@11.【答】@#@

(1)土的灵敏度定义为原状土强度与扰动土强度之比,即:

@#@St=原状土强度/扰动土强度。

@#@土的强度通常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测定,即:

@#@。

@#@@#@土的灵敏度愈高,其结构性愈强,受扰动后土的强度降低就愈多。

@#@所以在基础施工中应注意保护基槽,尽量减少土结构的扰动。

@#@@#@

(2)饱和粘性土的结构受到扰动,导致强度降低,但当扰动停止后,土的强度又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粘性土的这种抗剪强度随时间恢复的胶体化学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

@#@@#@例如:

@#@在黏性土中打桩时,可利用土的灵敏度,桩侧土的结构受到破坏而强度降低,将桩打入土中;@#@利用土的触变性,在停止打桩以后,土的强度逐渐恢复,桩的承载力增加。

@#@@#@12.【答】@#@(a)横坐标是粒径,用对数表示,纵坐标是小于(或大于)某粒径的土重含量(或称累计百分含量),用%表示;@#@@#@(b)横坐标是含水量,用%表示,纵坐标是土的干密度,单位g/cm3;@#@@#@(c)横坐标是液限,用%表示,纵坐标是塑性指数。

@#@@#@13.【答】@#@含水量、击实能量、土的颗粒级配、试验条件。

@#@@#@14.【答】@#@在一定的压实能量下使土最容易压实,并能达到最大干密度时的含水量称为土的最优含水量,用wop表示;@#@相对应的干密度叫最大干密度,用rdmax表示。

@#@@#@15.【答】@#@因为含水量小于最优含水量wop时,土中水主要是强结合水,颗粒间具有很大的分子引力,阻止颗粒移动,压实比较困难,干密度较小;@#@当含水量适当增大时,土中结合水膜变厚,土粒间的连接力减弱而使粒易于移动,压实效果变好,干密度增加;@#@当含水量继续增加时超过最优含水量wop出现了自由水,击实时水不易立即排除,阻止土粒靠近,压实效果下降,干密度又下降。

@#@@#@16.【答】@#@粘性土渗透性很小,压实过程中含水量几乎不变,土中少量封闭气体很难全部赶走,要想击实到完全饱和状态是不可能的。

@#@@#@17.【答】@#@含水量、土类及级配、击实功能、毛细管压力以及孔隙压力等,其中前三种影响因素是最主要的。

@#@@#@18.【答】@#@对于粘性土,因粘土矿物含量高、颗粒细小,其物理状态与含水量关系非常密切。

@#@同一种粘性土随其含水量的不同,而分别处于固态、半固态、可塑状态及流动状态。

@#@但是由于含不同矿物成分的粘性土,即使具有相同的含水量,也未必处于同样的物理状态,因为含不同矿物成分的粘性土在同一含水量下稠度不同。

@#@在一定含水量下,一种土可能处于可塑状态,而含不同矿物颗粒的另一种粘性土可能处于流动状态。

@#@因此,考虑矿物成分的影响,粘性土的软硬状态不用含水量直接判断。

@#@@#@五、 @#@ @#@ @#@ @#@ @#@ @#@计算题@#@1. @#@ @#@ @#@ @#@解:

@#@@#@ @#@ @#@ @#@ @#@ @#@@#@ @#@ @#@ @#@ @#@ @#@@#@2. @#@ @#@ @#@ @#@解:

@#@设土颗粒体积为1@#@ @#@ @#@ @#@ @#@ @#@ @#@由得@#@ @#@ @#@ @#@ @#@ @#@ @#@ @#@ @#@@#@ @#@ @#@ @#@ @#@ @#@ @#@ @#@ @#@@#@3. @#@ @#@ @#@ @#@解:

@#@由@#@ @#@ @#@ @#@ @#@ @#@ @#@@#@ @#@ @#@@#@ @#@因为1/3<@#@SPAN>@#@所以该砂土的密实度为中密。

@#@@#@4.解:

@#@由@#@ @#@ @#@ @#@ @#@ @#@得@#@ @#@ @#@ @#@@#@ @#@ @#@ @#@@#@ @#@@#@因为10<@#@IP=16<@#@17,该粘性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因为0.75<@#@IL=0.81<@#@1.0,所以该粘性土的状态为软塑。

@#@@#@5.解:

@#@由得@#@因为2/3<@#@SPAN>@#@所以该砂土的密实度为密实。

@#@@#@6.解:

@#@由得@#@ @#@ @#@ @#@ @#@ @#@ @#@由,且,得@#@ @#@ @#@ @#@ @#@ @#@ @#@@#@当时,@#@当时,@#@故应加水@#@7.解:

@#@由得@#@ @#@ @#@ @#@ @#@ @#@ @#@@#@ @#@ @#@ @#@ @#@ @#@ @#@ @#@ @#@@#@8.解:

@#@@#@ @#@@#@9.解:

@#@设V=1m3,则@#@ @#@ @#@ @#@ @#@ @#@ @#@粗颗粒质量@#@ @#@ @#@ @#@ @#@ @#@ @#@细颗粒质量@#@ @#@ @#@ @#@ @#@ @#@ @#@粗颗粒体积@#@ @#@ @#@ @#@ @#@ @#@ @#@粗颗粒孔隙体积@#@ @#@ @#@ @#@ @#@ @#@ @#@细颗粒土的干密度@#@ @#@ @#@ @#@ @#@ @#@ @#@压实后的孔隙比@#@ @#@ @#@ @#@ @#@ @#@ @#@ @#@ @#@ @#@ @#@ @#@ @#@ @#@ @#@ @#@ @#@ @#@ @#@ @#@ @#@@#@10.解:

@#@

(1)@#@ @#@ @#@ @#@ @#@ @#@

(2)填土场@#@ @#@ @#@ @#@ @#@ @#@ @#@ @#@ @#@ @#@ @#@ @#@ @#@ @#@ @#@ @#@取土场@#@(3)洒多少水@#@11.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粉质粘土@#@加水前 @#@可塑状态@#@加水后 @#@ @#@ @#@流塑状态@#@12.解:

@#@@#@ @#@ @#@ @#@ @#@@#@联立求解,得@#@13.解:

@#@@#@ @#@ @#@ @#@ @#@ @#@ @#@ @#@@#@ @#@ @#@ @#@ @#@ @#@ @#@ @#@@#@需加水 @#@@#@14.解:

@#@@#@ @#@ @#@ @#@ @#@ @#@ @#@ @#@@#@ @#@ @#@ @#@ @#@ @#@ @#@ @#@@#@15.解:

@#@@#@ @#@ @#@ @#@ @#@ @#@ @#@ @#@ @#@ @#@ @#@@#@ @#@ @#@ @#@ @#@ @#@ @#@ @#@ @#@ @#@@#@16.解:

@#@由得. @#@由@#@ @#@ @#@ @#@ @#@ @#@ @#@ @#@ @#@ @#@ @#@ @#@得@#@ @#@ @#@ @#@ @#@ @#@ @#@ @#@ @#@ @#@ @#@ @#@需加水@#@12@#@";i:

5;s:

57:

"求函数极限方法和技巧汇总【26种技巧】@#@";i:

6;s:

130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包括申请人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外语程度、学风;@#@对申请人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的审查意见;@#@是否同意进行论文答辩和申请学位等。

@#@)@#@--同学积极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提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

@#@@#@该生在攻读硕士期间学习认真,完成了申请硕士学位所要求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优秀,进一步深化了专业方面的理论学习,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该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

@#@@#@该生在硕士期间,参加了教育厅科研项目的研究,参与教材的编写,并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技能。

@#@@#@该生所完成的毕业论文,研究设计合理,数据准确,结论可靠,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认为该硕士论文已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要求,特同意其进行硕士论文答辩,并推荐其申请硕士学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