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57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docx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

第15期

(总第460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2006年04月24日

国信观点:

如何看待中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现象?

最快预测:

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及调控建议

     如何看待一季度中国投资高增长?

政策前瞻:

我国将重拟产能过剩评判体系

     建设部:

今年房产政策将延续宏观调控基本点

     我国将取消进出口核销制度

权威之声:

IMF:

全球经济将强劲增长动荡因素不容忽视

罗奇:

中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影响全球经济

周小川:

全球经济面临三大挑战

产经动态:

三大因素影响二季度国际油价走势

     钢材市场将出现行情波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要情分析:

中国经济陷宏观陷阱泡沫因素持续扩大

     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时机成熟

如何看待中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现象?

2005年以来,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关于中国外贸依存度是否过大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研讨。

一、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呈现提高的趋势。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

1978年以来,我国放开了外贸经营权,改变了国营外贸机构垄断外贸经营权的状况;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实现了由国家指定汇率向市场汇率的转变,人民币汇率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高估的状况,形成了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水平;同时,我国放开并逐步扩大了外商来华投资的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在外贸总额中的份额逐步提高;这些改革措施,为外贸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使得外贸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大趋势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时期。

1978年到2003年,世界双边贸易额与世界各国GDP的比例从34.7%提高到38.9%,这是各国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等许多发展贸易措施的共同结果。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大趋势。

三、国际比较表明,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

从直观的国际比较来看,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

2005年中国的商品进出口外贸依存度为63.9%,这一数据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相比都有些偏高。

2004年美国外贸依存度为19.4%(只包括商品进出口,如果包括服务进出口,则为24.9%),2003年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商品外贸依存度分别为19.8%、61.2%、39.2%、48.2%和42.8%,2005年韩国外贸依存度为77.8%,在世界大型经济体中,只有德国的外贸依存度接近于中国的水平,其他国家都明显低于中国。

虽然韩国的外贸依存度要高于中国,但由于韩国的经济规模比中国小一半多,且人口和国土面积都很小,因此不具有可比性。

关于外贸依存度的合理水平,曾经有一些经济学家进行了研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H·Chenery)在其名著《发展的形式》一书中,曾经考察了26个大国的出口占GDP的比例,按1965年美元来计量,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分布于100-1500美元之间(目前中国1700美元的人均GDP大约相当于当时的400美元左右),但出口占GDP的比例都在15%上下,以此衡量,2005年我国34.2%的出口依存度显然偏高。

日本经济学家南亮进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日本的比较》一书中,也曾经以人口和经济规模等为解释变量,构建了一个关于外贸依存度的经验模型。

以该模型来估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明显偏高。

虽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平均而言各国的外贸依存度都有了明显提高,上述模型未必能符合近些年的情况,但由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出上述模型推算结果太多,还是能够说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

四、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

中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确实也存在特殊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如果在外贸总量中扣除加工贸易的数量,那么2005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仅有22.9%,这一比率与美国和日本的水平大体相当,属于比较正常的水平。

另外,能够说明中国外贸依存度异常偏高的指标是所谓实物贸易依存度。

实物贸易依存度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一个概念,考察的是商品贸易额与工农业增加值的比率。

从该指标来看,2005年中国为117.8%,美国2004年为124.80%,2003年

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外贸依存度分别为79.7%、239.2%、205.3%、260.5%和179.1%,2005年韩国为204.1%,与这些国家相比,只有日本的数据低于中国,其他国家的数据都高于中国。

这说明在商品生产领域,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并不比其他国家高。

从商品外贸依存度和实物贸易依存度的这种差别可以看出,中国外贸依存度异常偏高,问题可能在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事实也正是如此。

中国与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的明显不同之处是,中国工农业的比重明显高于这些国家,而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低于这些国家。

2005年中国工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高达54.2%,2004年美国同一指标为15.6%,2003年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24.9%、25.6%、19.1%、18.5%和23.9%,2005年韩国为38.1%,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数据明显偏高。

相反,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有40%左右,上述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多数都在70%以上,韩国服务业的比重也接近60%。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外贸依存度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也可以从外贸与内贸的比率来反映。

199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与国内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的比率为47.6%,到了2004年上升到83.8%,6年之间上升了36.2个百分点。

说明外贸增长比国内贸易增长要快得多。

国内贸易增长相对缓慢,折射出国内消费水平提高缓慢的情况。

因此,中国在继续发展外贸的同时,应该大力扩大国内消费,以此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适当放慢外贸依存度上升的势头。

(执笔:

张永军)

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及调控建议

中央决定今年我国将继续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也面临着“十一五”开局年等诸多促进增长的因素,因而一季度经济走势牵动着各方的关注。

最新数据表明,一季度国民经济总体上延续去年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各类指标的表现差异较大,其中有健康快速增长的指标,也有增速过高、潜伏着过热的指标,还有一些指标则低迷运行,与经济总格局相背离的状态。

一季度经济运行特征可以概括为“四高”、“三低”和“两大问题”。

一、“四高”

1、GDP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增长态势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3313亿元,同比增长10.2%,略快于去年同季和去年全年9.9%的增长速度。

应该说,这个增长速度略快于预期,但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经济普查之后我国经济统计更为全面和接近实际,经济平均增速上调了0.5个百分点,潜在增长率也相应提高。

从2003年到2005年的三年时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是10%,从季度数据看,许多季度的经济增速超过了10%,如2003年的一季度是10.7%,四季度是10.8%,2004年一季度和二季度都是10.3%,四季度是10.2%,2005年二季度为10.1%,所以今年一季度的10.2%,还是处在一个正常增长的区间,不是超越潜在经济增长率不合理过快增长。

但是,应密切关注未来走势。

 

2、消费需求实际增长再创新高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40亿元,同比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这也是1998年以来消费实际增长的最高点。

说明在国家各项扩大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稳步提高,老百姓正在越来越多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分月度看,3月份消费市场5797亿元,增长13.5%,增速明显高于1-2月的12.5%,对提升一季度消费的增速贡献较大。

从城乡市场看,一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410亿元,增长13.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030亿元,增长11.5%。

城乡消费增速差距仅为2个百分点,大大小于往年同期,农村消费增速加快是整体消费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

3、城市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增速大幅提高,且再度超过农民收入的增幅。

今年一季度,城镇收入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高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3293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0.8%,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

一季度城市居民收入已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随着下半年国家上调公务员的工资标准的措施出台,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收入增加将有利地扩大消费和改善消费预期。

4、工业生产增速提高,效益继续改善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822亿元,同比增长16.7%,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3月份6680亿元,增长17.8%。

其中,重工业增长17.6%,轻工业增长14.7%。

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等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1%和12.0%;钢材、氧化铝、铝材、十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分别增长21.7%、45.3%、36.4%和22.2%;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持机、传真机等电子通信产品分别增长40.1%、57.1%和21.5%;汽车增长36.3%,其中轿车增长70.5%。

工业企业利润继续较快增长。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363亿元,同比增长21.3%。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584亿元,增长9.2%。

二、“三低”

1、第三产业增速较为缓慢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10.2%的较快增长,但是,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0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1615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8498亿元,增长8.7%。

第三产业增速低于第二产业3.8个百分点,比2004年和2005年的增速降低1.3、0.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等各种服务业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速低、比重小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如果仍然是由于统计的原因,低估了三产,必须调整统计方法;如果三产确实发展缓慢,则应出台产业促进政策,支持和鼓励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2、物价水平持续走低

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1%。

与经济增长快于预期相反,一季度居民消费物价涨幅低于预期,大多数机构预计,一季度居民消费物价将达到上涨1.5%或更高的水平,但实际水平比低限预期还低了0.3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比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5.0%,其余商品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大体持平或略有下降。

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是带动居民消费物价走低的主要原因。

一季度食品里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4%,禽蛋类的价格也是下降了9.9%,仅这两项就使得CPI整个的涨幅比去年要低0.6个百分点。

一季度不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低,相关物价也处于较低水平。

商品零售物价同比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涨幅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降低。

 

物价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是在我国高增长和低通胀并存的局面已有一段时间,特别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再度提高,物价涨幅再度降低,两者的背离走势越来越大。

一个不通过物价水平反映供给和需求关系的经济增长将蕴含或严重短缺或严重过剩的生产局面,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来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我们期望,进入二季度后,国家通过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和力度,通过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和服务价格的合理上调,扭转物价持续走低的局面,建立经济运行和物价水平互动的良性循环。

3、农民收入增幅回落,值得关注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94元,实际增长11.5%,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

应该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1.5%这个速度不算低,但是与去年同期增长速度相比有所降低,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相比显得缓慢,是一个应该关注的信号。

今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3200亿元,增长4.6%,增速不算高,同时今年农业生产受到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自然气候复杂多变、农业生产两丰一欠的生产规律以及耕地面积增加有限(200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5亿公顷,仅比上年增加0.7%)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继续大丰收面临严峻考验,这也给农民收入增加平添了变数。

继续落实农副产品保护收购政策、将对农民的补贴落实到位、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业投入等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大环境。

解决好农民收入和农民消费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两大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显现过热增长的苗头

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投资增长过快。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608亿元,增长29.8%,而3月份完成投资6314亿元,增长32.7%;农村投资2300亿元,增长18.1%。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793亿元,同比增长20.2%。

 

本轮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先后出台了提高行业资本金比例、信贷控制等措施,但是,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速再度提高,全社会投资和城镇投资增幅均为近年较高水平,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投资增长过快原因有三:

一是全国各省、市、区地方政府把“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都订得很高,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确保实现计划目标,在开局之年,各地投资均大幅快速增长。

二是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多,累计了较大的后续资金和当期资金需求。

过去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在北方天气比较恶劣,往往在一季度开工项目比较少,施工进度也比较慢,但是今年情况也有一些不同,像内蒙、吉林这样一些北方的省份的施工也有所加快。

三是银行信贷超快增长,大量的信贷资金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源头。

截至3末,广义货币(M2)为3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26万亿元人民币,增幅13.98%,货币供应偏高。

今年3月末贷款总规模比去年3月末增长14.7%,这个速度比去年全年的13%高了1.7个百分点,今年全年信贷目标是2.5亿元,今年一季度银行贷款一下子就放掉了1.26万亿,和目标相比,一季度放贷已经超过了全年贷款预期目标的50%以上。

从投资来源,过去几年资金来源中银行信贷的增长速度是最慢的。

去年约为11-13%,而今年一季度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增速达到30%以上。

其他各类资金来源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共同促进了投资的增长。

信贷的投放过快,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必然会带来投资的高增长,在开始可能会推动经济增长得比较快,但是接下来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结构不协调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投资高增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因而国家应采取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等措施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如果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提高0.5-1个百分点,可以冻结银行1500亿-3000亿元资金,必要时还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防止货币信贷供应过于宽松,为经济过热增长提供条件。

2、净出口大幅增长,贸易摩擦在所难免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是1019亿美元的顺差,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左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指责也不绝于耳。

今年以来,我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出口,增加进口,以减少顺差,平息国际争端。

今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3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比上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1973亿美元,增长26.6%,回落8.3个百分点;进口1740亿美元,增长24.8%,加快12.6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差距明显缩小,但是,进出口相抵,一季度仍有顺差233亿美元,这个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

如果今后几个季度贸易顺差也以这样的速度增长,全年贸易顺差将难以控制在理想的范围。

外贸顺差大幅增加,不仅受到国际社会不断抛出的反倾销和贸易制裁,而且也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压力。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8700多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62亿美元。

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这样的规模不仅会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而且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货币结构不良影响。

比方说央行不得不用大量的票据或其他手段来进行对冲,购进外汇,放出人民币,这样就使得我们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被压得比较小,在某种程度上,它的独立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05年加工贸易的顺差达到了1425亿美元,是整个贸易顺差的1.4倍,而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是58.5%,而且,外商直接投资近几年都是五、六百亿美元的规模流入中国的。

要控制外贸顺差过快增长,除了降低出口退税率、限制资源产品的出口,还应调整加工贸易的增长结构,对外商投资企业采取限制和鼓励并重的措施,不能一味鼓励外资进入,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用国民待遇限制不为国内创造财富的外资加工出口业的发展。

此外,要在增加进口上下功夫,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利好条件下,增加企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用目前的最小成本完成我国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增加节能型、环保型的生产设备。

通过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化解贸易摩擦。

(执笔:

祁京梅)

如何看待一季度中国投资高增长?

——当前投资运行态势观点综述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7.7%,比上年同期加快了4.9个百分点,增速之快超出大多经济学家的预期。

如何看待当前投资的高增长,投资高增长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什么影响、下一步的投资运行的趋势和政策趋向如何,本文对上述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当前投资高增长态势判断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过快。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认为,一季度投资过高,当前怕的不是速度大幅度掉下来,而是投资反弹、速度继续居高不下、粗放扩张等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当前经济中主要问题是投资偏快。

一季度投资增长速度比2005年的数据要高,说明投资反弹的压力在加大,主要是新开工项目数量比较多,投资规模也很大,这又造成下一步投资增速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

国家统计局郑京平司长持同样的观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在一季度的增长明显过快。

2、一季度投资增长是一次强劲的反弹。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小广认为,2004年宏观调控之前,新开工项目有很多被压抑住了,有个一年半左右的调整。

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松动。

现在的反弹是对那时调整较多的报复性反弹,另外也跟“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有关系。

如果第二季度持续的话,“过热”的判断就没问题。

从中长期投资增长速度看,20%左右的增速比较合适,整个“十一五”期间保持在15%-20%区间为好。

3、高投资增长具有一定合理性。

与上两种观点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目前我国的高投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高投资主要是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工业化。

我国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正从原来的轻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重工业化需要有大规模的投资,所以我国的投资是很旺盛的。

其次是城市化。

工业化必然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除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其过程中还会刺激储蓄的上升,而储蓄和投资是正相关关系。

城市化表面看起来是人口的转移,其背后则是投资的积累。

第三是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通过两方面影响投资:

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使我国有了大量非国有的投资主体,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很高,这几年我国的高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是非国有企业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之后,老百姓突然面临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为了应付不确定的世界需要储蓄,或者节约一些钱买股票、买保险,或者是存到银行买外汇,这些钱最终大部分都会转化成投资。

二、关于投资高增长的影响分析

1、投资增长过快不利于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增长。

高投资的必然结果是产能过剩,不仅不利于结构调整,而且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我国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都与投资规模过大密切相关。

而信贷增长过快,开始可能会推动经济增长,但是接下来可能会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结构不协调等问题。

(来自《中国证券报》)

2、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可能导致投资效率进一步下降,进而引起金融风险。

已有数据表明我国投资效率过低。

而我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持,而投资效率过低就意味着贷款银行信贷支撑的增长,信贷回收的前景堪忧,如果这些投资不能收回,其结果便是金融系统风险的积累。

3、投资高增长和出口一道正在恶化中国的不平衡状况。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最近几个月贷款拉动的投资与出口的持续强劲增长正在恶化中国的不平衡状况。

一直以来,发展模式是政府增加投资,反过来刺激出口增长。

增加的出口收入提供政府进一步投资,导致消费不足、社会压力增加和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加剧。

因此中国需要改变发展模式。

4、过度投资将使供给过度增加,从而加大通货紧缩的危险。

雷曼兄弟近日在一份题为《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报告中指出,假如中国的投资继续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经济中潜在的过度供给将会增加,并且由于过分依赖出口使得中国经济易受外部冲击,包括保护主义的抬头。

假如中国出口突然下滑,而国内消费没有相应增加的话,这将很快导致已生产商品的过度供给,从而要求生产和价格大幅下降。

5、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大了调控的难度。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李慧勇认为,投资的增长超出了市场预期,但不能因为经济指标稍微超过预计就认为是已经很热了。

三、关于2006年全年投资趋势判断

1、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报告认为:

从发展趋势看,2006年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主要理由在于:

一是五年规划和政治周期刺激投资。

二是房地产投资、城市建设投资需求仍然有很大空间。

三是能源运输等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将得到政府支持和社会资金的青睐。

四是在建投资规模偏大,新开工项目增多,投资增长的惯性依然较强。

五是货币环境宽松,信贷增长加快。

当然,2006年也存在不少抑制投资快速增长的因素,如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等。

综合判断,2006年上半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5%,下半年投资增速将会有所反弹,全年投资增长26.5%。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也认为目前在建、新建和拟建规模仍然偏大。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会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投资热情继续高涨,投资反弹压力较大。

2、固定资产投资有下降的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为1-2月第二产业投资增速的下降,今年1-2月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比2005年全年投资增速下降了9.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投资增速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2006年度投资增速下降的可能。

3、企业投资积极性的降低影响投资增长。

国资委研究中心报告认为,今年绝大多数下游企业将因为资金紧缺和利润下降而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

而下游企业的投资下降,将导致对上游产品的需求下降和上游企业的效益下降,最终导致包括上游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投资积极性的下降。

从新一轮经济运行的情况看,企业自筹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占据绝对控股地位,而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却下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最低水平,这意味着企业投资热情随时可能降温,而企业投资热情的降温必然带来整个投资增长的减速。

四、关于针对投资下一步的政策建议

(一)总体方向方面

1、现在不需要全面紧缩。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李慧勇认为,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因为如果不调控可能会产生新的一轮过热;如果调控力度过大,可能会加剧经济回落。

因此,宏观调控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要抑制过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