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6066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o 2.docx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o2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六中学【最新】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葡萄酿成红酒B.浓盐酸挥发

C.石蕊遇碱变蓝D.铜器锈蚀变绿

2.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液氮可用作制冷剂B.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C.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D.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3.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合的是

A.洗涤剂清除油污——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B.汽油能清除油污——汽油具有乳化作用

C.清洗沼气池时严禁烟火——沼气池内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金刚石熔点高

4.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唾液(6.6﹣7.1)B.胃液(0.9﹣1.5)

C.血浆(7.35﹣7.45)D.胆汁(7.1﹣7.3)

5.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正确的是()

A.硫酸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烧碱溶液冲洗

B.氢氧化钠溶液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硝酸溶液

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慢慢的倒入浓硫酸中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6.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颜美容等功效,百合中含有秋水仙碱,其化学式为C22H25NO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秋水仙碱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秋水仙碱分子由22个碳原子、2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3个氧分子构成

C.秋水仙碱分子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比为22:

25:

1:

6

D.秋水仙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7.下列做法或举措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无关的是()

A.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B.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C.工厂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D.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8.只用一种物质一次就能将稀硫酸、水、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液体鉴别出来,可供选用的物

质是:

①pH试纸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碳酸钠溶液⑤石蕊试液,其中能用于鉴

别的是

A.①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D.③④⑤

9.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有关的4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氯都属于金属元素

B.氯化钠是由a,d两种粒子构成的

C.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g

D.a表示的是一种阴离子

10.古代“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Ag+2H2S+O2=2X+2H2O,X的化学式为

A.Ag2SB.AgSC.Ag2O2D.Ag2O

11.为确保生命安全,下列有关燃烧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

B.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CO)泄漏,马上点火燃尽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刻浇水灭火

D.桌面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12.小敏同学的化学笔记本上有如下记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碳的三种单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

B.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C.常见的三种还原剂:

一氧化碳、碳、氧气

D.燃烧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温度达着火点、与空气接触

13.下列生产生活中所体现的化学反应原理正确的是()

A.用赤铁矿和一氧化碳炼铁:

CO+Fe2O3

Fe+CO2

B.用硫酸除铁锈:

Fe2O3+6H2SO4═2FeSO4+3H2O

C.用甲烷做燃料:

CH4+2O2

CO2+2H2O

D.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症:

H2SO4+Mg(OH)2═MgSO4+2H2O

1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一氧化碳

C.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A.AB.BC.CD.D

15.氯气(Cl2)是一种有毒气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

所以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自来水的pH<7

B.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可检验市售纯净水是否以自来水假冒

C.氯气跟水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D.若工厂里氯气泄漏,可喷氢氧化钠溶液形成“水幕”,防止毒气扩散。

16.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n的数值是12

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7.某同学梳理归纳以下知识:

①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的溶液;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③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其测定结果偏大;④将纯锌片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到锌片表面有一层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锌的活动性大于铜;⑤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⑥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⑦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18.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

4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19.将一定量的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硝酸银溶液中,等充分反应后再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

A.滤纸上只有Ag

B.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滤纸上有Zn、Cu、Ag,滤液呈蓝色

D.滤纸上有Cu、Ag,滤液中有Zn2+、Cu2+

二、多选题

2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

常温下向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

向等质量的镁和氧化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C.

向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D.

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三、填空题

21.用化学用语表示.

(1)两个氢原子:

_____;

(2)饼干包装袋中常用的干燥剂是:

_____;

(3)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4)2个亚铁离子:

______;

(5)2Cu、H2、Si中表示意义最少的符号是:

______;

(6)“3H2”中,“2”的含义是:

______。

2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填序号)。

A蒸馏水B河水C自来水D矿泉水

(2)用下图甲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a和b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是____。

(3)图乙是某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图中小卵石,石英砂可除去水中的杂质,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

(4)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可涂厨房中的______止痒。

(5)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______。

(6)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

(7)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故中有一种叫电石(CaC2)的物质,遇水反应生成乙炔(C2H2)气体和氢氧化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

2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对它进行研究:

(1)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_____(任写一点);

(2)已知碘元素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与氯原子相同,则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__周期.碘单质的化学式为I2,把碘和铝粉混合后,滴上几滴水作催化剂,观察到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碘升华形成紫烟,反应后生成物是碘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

24.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1)铝和铜常用于制造导线,是利用了铝和铜的_____________性。

(2)世界上每年钢铁的产量很高,但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___________等物质作用的结果。

试举一种能防止铁器锈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铝热剂是修建铁路时常用的焊接材料,其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铝与氧化铁反应得到熔融的铁与一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向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生成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A.a为锌,b为铁

B.两份溶液中的硫酸一定都反应完

C.铁、锌一定都有剩余

D.反应掉的铁和锌的质量比为56∶65

四、推断题

25.已知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如果A、B均为黑色固体,C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则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C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A溶液与B溶液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验题

26.图甲是部分常用化学仪器或装置,图乙是部分微型化学仪器或装置(用“微型仪器”做实验,其试剂用量和废物排放量是通常用量的1/10或更少,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对比图甲、图乙,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图甲中,A的名称为___;若用D装置除去O2中的水蒸气,则D中应装入的液体是___,气体应从_____(填字母)口通入。

(2)用图乙中的微型仪器做实验,固体只需极少量、液体用量也很少(或只需1~2小滴),相对于图甲,则图乙仪器做实验的优点是_____(填序号)。

①节约药品用量②能完全消除实验污染③方便个人或家庭实验④若需加热也能节约燃料

(3)请写出用图甲中的C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7.在一次实验中,老师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钾溶液的小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的现象.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表格。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经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溶质是X。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

只有X;

猜想二:

有X和HCl;

猜想三:

有X和KOH;

猜想四:

有X、HCl和KOH.

乙组同学认为猜想________是不合理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

(实验探究)

(1)小红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猜想____不成立.

(2)小君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认为猜想一成立.甲组同学认为小君同学的判断不科学,理由是:

_______

(3)小兰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断定猜想二成立.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实验拓展)

(1)请你用与

(1)

(2)(3)不同类别的试剂,设计另一种方案验证猜想二成立.

实验操作:

______;现象:

________

(2)在分析反应物成分时,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

七、计算题

28.某次实验后的废液中只含有硝酸银,取该废液100g,向其中小心滴加氯化钠溶液,当滴加至不再产生沉淀时,消耗氯化钠溶液114.35g。

将沉淀过滤后,得到滤液200g(提示:

NaCl+AgNO3=AgCl↓+NaNO3)。

求:

(1)该废液中所含硝酸银的质量是多少?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若最后结果不能整除,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葡萄酿成红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

B、浓盐酸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项正确;

C、石蕊遇碱变蓝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

D、铜器锈蚀变绿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绿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B

【详解】

A液氮在气化时能够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此项正确。

B氧气有助燃性,可作助燃剂。

此项不正确。

C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填充气球。

此项正确。

D植物发生光合作用时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素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以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此项正确。

所以应选B项。

3.C

【详解】

A、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功能,使油污与水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均一的乳浊液而除去,A分析错误;

B、利用汽油能溶解污染而除去油污,此现象是溶解而非乳化,B分析错误;

C、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C分析正确;

D、金刚石硬度大,用来切割玻璃,D分析错误。

故选C。

4.B

【分析】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B、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C、血浆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D、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B。

5.D

【详解】

A、硫酸洒在实验台上,不能立即用烧碱溶液冲洗,烧碱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不能用硝酸,硝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防止液体暴沸溅出伤人,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6.C

【详解】

A、根据秋水仙碱的化学式C22H25NO6,秋水仙碱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选项A不正确;

B、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根据秋水仙碱的化学式C22H25NO6,一个秋水仙碱分子由22个碳原子、2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选项B不正确;

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根据秋水仙碱的化学式C22H25NO6,秋水仙碱分子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比为22∶25∶1∶6,选项C正确;

D、根据秋水仙碱的化学式C22H25NO6,一个秋水仙碱分子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最大为264,所以秋水仙碱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故选C。

7.D

【详解】

A、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利于节约能源,有关;

B、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保护环境,有关;

C、工厂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有关;

D、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是保护身体健康,无关;

故选D。

8.A

【分析】

【详解】

①稀硫酸、水、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液体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分别测定pH,大于7的是石灰水,等于7的是水,小于7的是稀硫酸,可以鉴别;

②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稀硫酸、水、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液体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无色、无色、红色,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

③稀盐酸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与稀硫酸、水均不反应,不能鉴别;

④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⑤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稀硫酸、水、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液体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使石蕊溶液分别显示红色、紫色、蓝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故①④⑤可以鉴别。

故选:

A。

9.B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选项氯化钠是由a、d两种粒子构成的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D选项a表示的是一种阳离子;故答案选择B

考点:

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微粒结构示意图

10.A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结合化学反应:

4Ag+2H2S+O2=2X+2H2O,可以推出X的化学式为Ag2S,故选A。

【点睛】

11.D

【详解】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二氧化碳不能帮助呼吸,含量高时易造成窒息死亡,故不能继续前进,故A错误;

B、可燃性气体泄露不能见明火,所以一氧化碳泄露不能点火燃尽,故B错误;

C、油锅的油着火需要用锅盖盖灭,不能立即浇水灭火,否则易造成油滴飞溅,故C错误;

D、湿抹布能隔绝空气。

酒精灯内的酒精着火燃烧一般应湿抹布盖灭,故D正确;

故选:

D。

12.C

【详解】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碳的三种单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正确;

B、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正确;

C、氧气通常在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错误;

D、燃烧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温度达着火点、与空气接触,正确;

故选C。

13.C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

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详解】

A、该反应未配平,正确的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故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不是硫酸亚铁,故错误;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方程式应用原理正确,化学式符号客观规律,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D、胃酸中含有盐酸,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症,指的是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故错误。

故选:

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不能随意捏造;掌握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方法、技巧。

14.A

【详解】

A、图1可知甲烷能够燃烧,烧杯内壁产生水雾,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不能说明含有碳元素,错误;

B、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在高温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此法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正确;

C、图中实验,软塑料瓶变瘪了,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正确;

D、用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划,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划出痕迹,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正确。

故选:

A。

15.C

【详解】

A、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自来水的pH<7,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AgNO3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自来水常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可以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可检验市售纯净水是否以自来水假冒,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氯气跟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氯气(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盐酸和次氯酸(HClO)均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工厂里氯气泄漏,可喷氢氧化钠溶液形成“水幕”,防止毒气扩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解析】

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11g,即n=11,错误;C、20℃时10g水中能溶解5g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50g甲,故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正确;D、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

故选C。

17.B

【详解】

①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是碳酸钠属于盐,错误;

②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酸和金属氧化物也能生成盐和水,正确;

③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湿润有水,碱浓度减小,碱性变弱,pH变小,错误;

④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纯锌片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到锌片表面有一层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锌的活动性大于铜,正确;

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错误;

⑥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水中含有氢元素,不是酸,错误;

⑦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种类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错误;

故选B。

18.A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g:

100g=1:

4,故A正确;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所以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丙没有析出,但析出的甲和乙质量不能确定,故D错误.

19.C

【分析】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锌>铜>银,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锌会先于铜与硝酸银反应,因此锌粉完全反应后铜粉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由于等充分反应后,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硝酸银完全反应,溶液中含有两种情况只有硝酸锌或硝酸锌、硝酸铜;滤渣可能为银或银和铜或银、锌和铜。

【详解】

A、滤渣可能为银或银和铜或银、锌和铜,所以滤纸上可能只有Ag,故正确;

B、滤渣可能为银或银和铜或银、锌和铜,如果锌过量,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故正确;

C、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锌会先于铜与硝酸银反应,滤液呈蓝色说明,铜已经与硝酸银反应,那么锌反应完全,滤纸上不可能有Zn,故错误;

D、如果锌反应完全,铜反应一部分,则可以滤纸上有Cu、Ag,滤液中有Zn2+、Cu2+,故正确。

故选C。

20.BC

【详解】

A、常温下向pH=10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稀释,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不会小于等于7,错误;

B、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则镁和氧化镁全部反应,由于等质量的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小于镁中镁元素的质量,故氧化镁生成的硫酸镁的质量小于镁生成的硫酸镁,正确;

C、向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反应完毕,硝酸铜开始反应,故生成铜的质量不会是从0开始,当硝酸铜反应完毕,铜的质量不再改变,正确;

D、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则盐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的质量不会从0开始,错误;

故选BC。

21.2HCaO

2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