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6127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年大学课程表.docx

老年大学课程表

老年大学课程表

 

专 业

上课时间

学制

任课老师

授课地点

书法班

3月到8月每单周周二上午

8:

30~10:

30

6个月

解国华

老干部中心

健身秧歌

3月到8月每双周周三上午

8:

30~10:

30

6个月

修华

老干部中心

太极拳班

7月到12月,每单周周四下午

2:

30~4:

30

6个月

修华

老干部中心

 

2012龙泉镇老年大学太极拳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历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历代圣贤依据中医的经络学综合地创造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

太极拳被称之为“国粹”,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地的重视,并蓬勃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太极拳通过教学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因人施教,活动筋骨,特别是中老年人能使之身心愉悦,增强体质。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基本功训练,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做到简单易学,强度宜小,幅度适中,动作柔缓,从头到脚活动有序,全身伸展,用力适度。

使身体素质得到发幅度提高。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1、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实践情况,坚持循序渐进。

动作由简到繁,强度由小到大的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反复细分来教,手把手的纠正,使之动作尽量做到规范。

3、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组织学员参加一些体育运动会及一定程度的武术表演,有机会学习高手们的技艺,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4、课堂采用集体授课方式,课外进行适当辅助。

三、教学时间安排

太极拳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每两个月为一个阶段

1、第一阶段7月到8月

①讲解示范秧歌基本步行、基本招式。

②讲授太极拳的基本功训练方法、训练招式、训练目的。

2、第二阶段9月到10月

①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②通过马步、丁步、弓步、并步、跟步等步型组合的前后左右行进变化,增加腿部力量。

③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分解、分步教学。

第三阶段11月到12月

①巩固复习太极拳的基本招式。

②加强基本功训练,特别是抱球姿势基本桩功练习,改善练功姿态,调节呼吸。

③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

④安排一次汇报演出

 

2012龙泉镇老年大学健身秧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健身秧歌是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运动生理规律,把运动和舞蹈结合起来创编而成的,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学习舞蹈的一项新兴的群众体育项目。

通过参加健身秧歌运动使中老年女性体脂百分比下降,体力增强,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能状况和健康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1、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实践情况,坚持循序渐进。

动作由简到繁,强度由小到大的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反复细分来教,手把手的纠正,使之动作尽量做到规范。

3、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组织学员参加一些体育运动会及一定程度的武术表演,有机会学习高手们的技艺,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4、课堂采用集体授课方式,课外进行适当辅助。

三、教学时间安排

健身秧歌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每两个月为一个阶段

四、教学内容安排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第一阶段3月到4月

①讲解示范秧歌的基本步行、基本招式。

②讲授秧歌的基本功训练方法、训练招式、训练目的。

2、第二阶段5月到6月

①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②通过各种步伐组合的前后左右行进变化,增加腿部力量。

③健身秧歌的分解、分步教学。

第三阶段7月到8月

①巩固复习秧歌的基本套路。

②加强基本功训练。

④参加市组织的汇报演出

 

2012龙泉镇老年大学书法班教学计划

1、教学目的:

通过举办书法班开展艺术教育,培养老年人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实际表现水平,组织学员自愿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2、教学形式:

通过课堂教学,辅之以互相观摩、单独辅导、组织小型展览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3展览形式:

书法班的展览可分为作业展览和作品展览两大部分。

作业展览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步骤,选择完成较好的作业进行展览;作品展览是在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半,学员掌握了一定基础之后,规定内容,完成作品,在学习结束后举办作品展示活动。

4、教学进度:

以月为单位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5、教学内容:

本期的书法教学主要以基本笔画的教学为主,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同时,把笔画应用到写字当中。

三月:

教会学员站姿、坐姿;执笔姿式。

认知各种书体,了解其特点。

进行简单的运笔训练。

四月:

进入基本笔画的教学:

学习点、横、竖几种笔画。

与临摹范字同步进行,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笔法。

五月:

基本笔画的教学:

学习撇、捺、折几种笔画。

与临摹范字同步进行,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笔法。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

六月:

基本笔画的教学:

学习提、钩两种笔画。

与临摹范字同步进行,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笔法。

举办一次作品展示活动。

根据书法教学的特点,书法班的学习以单独辅导为主,以上内容(进度)根据书法兴趣班每月报名的学员情况随机调整。

 

龙泉镇老年大学书法教学内容

第一讲:

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

教学内容:

1、陶文(公元前六七千年),笔画简单、古拙而质朴

2、甲骨文(公元前六七千年),意象合一

3、秦汉,硬笔书法退守民间

a秦代陶文b秦汉金文c汉代砖文

4、晋唐以降、漫漫求索

a竹丝笔、荆笔、藤笔、竹笔、木笔

5、钢笔从欧美来到中国(清化末年)

6、现代硬笔书法

a中日硬笔书法交流b现代硬笔书法的蓬勃发展

第二讲硬笔书写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目的:

了解多种工具、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做到得心应手。

一、书写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1、羽毛笔(羽毛笔的制作)

2、钢笔(最普及的书写工具)(弯头)

3、铅笔

4、圆珠笔

5、粉笔

6、竹笔(竹笔的制作)

7、纸张:

宣纸、书写纸、牛皮纸、报纸

二、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三、进行不同工具材料的书写示范

第三讲:

临贴——硬笔书法学习的基本思路

教学目的: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碑贴,借鉴毛笔书法的用笔特点,感受运笔、结体的一些技巧,领略提、按、轻重、急缓等有益硬笔书法的东西,促进硬笔书法的学习。

教学内容:

一、读贴:

认真观察整体形态、用笔特征、结字规律、揣摩范贴的风格韵致、读贴与临贴相互联系。

二、临贴: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对临b背临c意临

在临习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先后关系,先形似后神似,先结构后笔法,先专后博。

三、出贴:

融合贯通、博采众长、写出自己的风貌和个性,“临”是手段,“出”是目的。

临习《张猛龙碑》、《曹全碑》

第四讲:

楷书技法教学目的:

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楷书的基本笔划和简架结构,为行书的书写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楷书的基本笔法

a八种基本笔画b衍生的笔画

二、楷书的偏旁部首练习

三、楷书的结体原则

a重心平稳b比例适当c疏密匀称

四、楷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唐代《钟绍京灵飞经》b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c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d元代赵孟《汲黯传》

以上碑贴均可作为硬笔楷书学习的范本。

 

龙泉镇老年大学秧歌教学内容

秧歌是中国民间歌舞体裁的一种。

流行于中国北方汉族地区。

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

因源于农民劳动生活中所唱之歌而得名。

  秧歌的历史据清代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

“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

”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1000余年的历史。

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即:

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

秧歌演唱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此外,有些小段如《于七抗清十二月》、《宋景诗造反》、《洪秀全起义》等,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

秧歌表现男女爱情大胆、直率,曾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容,屡遭查禁。

到了近代,秧歌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以后,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去,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

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由于陕北的影响,出现了山东解放区的秧歌剧《张得宝归队》、河北的《宝山参军》以及东北的改革大秧歌等。

1949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各种欢庆集会都有秧歌表演。

秧歌的舞蹈语汇,已成为舞蹈创作与教学的重要素材。

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随同出国访问演出的艺术团体登上了世界各国舞台。

  秧歌的表演形式 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

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种人物,手执扇子、手帕、伞、鼓、棒等道具。

舞蹈开头和结尾为大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

大场是集体舞,由1~2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

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1步1拍,以4拍为1组,前3拍向前行进,后1拍退后1步。

小场为2、3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3个部分:

①小场演唱;②锣鼓打击乐;③唢呐吹奏。

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

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

开场时由秧歌头1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

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在尾句前后加入锣鼓过门。

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

这类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

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狗相咬》、《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

唢呐曲牌常用的有《句句双》、《满堂红》、《小翻车》、《赶子》、《小磨房》、《五匹马》、《柳摇金》、《小对五》等。

以上3部分音乐结合秧歌舞步,大都是4拍,个别地区快速秧歌也有3拍。

  各地秧歌的表演特点 东北秧歌 流行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是营口、抚顺、海城、金县、扶余等地。

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带故事的小戏较少。

一般为男女2~5人,由1人领唱,众人和。

开场的小曲叫“秧歌柳子”,音调高亢、泼辣。

演唱的小调有50余种,其中以《闹五更》、《铺地锦》、《放风筝》、《茉莉花》、《绣花灯》、《文武咳咳》等最为常用。

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锯大缸》、《小老妈开□》、《瞎子观灯》、《合□》、《蓝桥会》、《张生戏莺莺》、《姜太公钓鱼》、《孙悟空与猪八戒》等。

舞蹈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3大类。

前两种属于高跷。

地秧歌当地又称“地崩子”。

表演者扮成克力吐(持长鞭)、傻公子、渔夫、樵夫、田夫、秀才、唐僧、孙悟空等各种人物。

表演分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程序。

花场在傻公子的率领下走各种队形,有“长蛇阵”、“八卦阵”、“盘肠”等。

小场有放风筝、扑蝴蝶等舞蹈。

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还有二胡、笛子、竹板等。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统一:

泼辣、风趣、热情、爽朗。

节奏鲜明,富于棱角。

它吸收了河北、山东秧歌的一些因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间艺人称之为“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

  河北秧歌 以冀中秧歌(定县、蔚县)、榆林秧歌(榆林)最有特点。

冀东秧歌,开场小秧歌叫“秧歌绺子”,以演唱小曲为主,曲调有数十种,多为当地流行的传统小调。

舞蹈由扮成梁山泊好汉武松或鲁智深的表演者打棒开路、出场,后面跟着《八仙过海》、《西游记》、《白蛇传》中各种人物,手提花篮、拂尘等随舞。

舞蹈队形图案有“编花寨”、“马蜂窝”、“筛子眼”、“葫芦蔓”等几十种。

男角动作神态幽默、风趣;女角活泼、优雅,以舞扇技巧见长。

冀中秧歌以定县最为闻名,它以演唱秧歌剧为主,在棚内台上演唱,已从歌曲形式发展为戏曲表演。

伴奏乐器主要有鼓、锣、钹、旋子等。

曲目有50余种。

其中最具当地特色的有《借□□》、《借女孝》、《崔光瑞打柴》等。

蔚县秧歌吸收了梆子的腔调,形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板腔体秧歌唱腔。

冀西北张家口一带的榆林秧歌,明末清初较盛,曲牌众多,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河北各地秧歌风格不一,其中以冀东秧歌的淳朴、抒情最为典型。

  山东秧歌 流传在山东北部平原的称北路秧歌,以鼓子秧歌为代表;流传在胶东半岛的称东路秧歌,以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为代表。

鼓子秧歌以商河、惠民两县为代表,风格较为□悍粗犷。

它的演唱部分主要是“哈尔虎”,又名“摇葫芦”,为一种说唱性歌曲形式,有头腔、尾腔、中段叙述性部分组成。

所唱曲目,大都幽默诙谐风趣,其中有《大观灯》、《大实话》、《鸳鸯嫁老雕》等,有领有和。

舞蹈分文武两种场子,角色有伞、鼓、拉花、丑等。

持伞者左手握伞,伞把插在腰间或扛在肩上,右手握牛骨板或响铃,为秧歌的指挥和领舞者。

丑角穿插在秧歌队中间插科打诨或表演小场节目。

队形有“黄瓜架”、“八条街”、“东四门”等。

平阴秧歌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品种,所唱曲调大都是历史悠久的曲牌,其中有《耍孩儿》、《山坡羊》、《叠断桥》、《清江引》、《照凤阳》、《桂枝香》等。

它的代表性曲目有《十八大姐斗王皮》,内容为讽刺权贵,滑稽幽默。

唱腔是十几个曲牌联缀而成。

海阳秧歌常唱的小曲有《小货郎》、《小机匠》、《卖油郎》、《小罗匠》、《小二姐作梦》、《十二棵树》、《十根手巾》、《吹大气》、《绣花灯》等。

胶东秧歌受京戏影响,形成《拨子秧歌》、《二簧联弹秧歌》等。

胶东秧歌的扭步、舞扇都有独特风格,为山东秧歌中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其大场气氛热烈,小场细腻风趣。

胶州秧歌在演唱音调上吸收了当地的地方戏曲茂腔、柳腔的唱腔,分“女腔”、“小腔”、“老腔”等。

常唱的曲调有《南锣》、《东坡》、《扣腔》、《上庙调》、《打皂调》等。

曲目有《梁祝》、《打水》、《寻亲》、《闹学》等20余种。

胶州秧歌的跑场动作火热夸张,扭的幅度大,动作柔韧舒展,脚步重抬轻落,婀娜多姿,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在舞蹈上自成一派。

鲁西秧歌,又名“小荡子”,以演唱小曲为主,代表性曲目有《长工与二姐》。

山东秧歌的风格特点是:

北部粗犷、豪放;中部典雅、抒情;东部火热、活泼;西部淳朴、细腻。

各有秋。

  山西秧歌 以祁县、太谷、沁源、武乡、襄垣、朔县等地闻名。

祁太秧歌也叫晋中秧歌,以唱小曲为主,曲调十分丰富,约有300多个调子,常唱的有《拣烂炭》、《卖烧土》、《捡麦根》、《卖樱桃》、《走西口》、《十二月》、《珍珠倒卷帘》、《绣花瓶》、《打冻漓》、《踢银灯》、《小赶会》等。

秧歌小戏有《张琏卖布》、《起解》、《借粮》等。

其风格特点是高亢、粗犷、豪放、明快。

襄垣、武乡秧歌已逐渐向戏曲过渡,唱腔有“快板”、“慢板”、“哭腔”等简单的板腔体式。

朔县秧歌舞蹈丰富,男角称“踢鼓”,女角称“拉花”,当地又叫“踢鼓子秧歌”。

表演时,“踢鼓”引路,每一“踢鼓”后跟一“拉花”。

队形单引场有“小五柱”、“单盘”、“满天星”等。

双引场有“剪子股”、“十字梅花阵”等。

表演中间观众可以进场同舞,称“串会”。

两队比赛演出称“算会”,两队合演称“合会”。

  陕北秧歌 以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等地闻名。

所唱曲调多来自□□。

最常用的有《岗调》、《银纽丝》、《对花》、《戏秋千》、《紧符调》、《大挑菜》、《小放牛》等。

以大鼓、大锣、大钹、小锣、小钹和一对唢呐伴奏。

演唱时用板胡托腔。

也有秧歌小戏,半说半唱,生活气息浓厚。

常演曲目有《张良卖布》、《牧牛》、《□草帽》等。

陕北秧歌舞蹈丰富,大场以一个“伞头”领舞,人们持有彩灯、绸巾等道具,基本舞步有平走步、前走步、跳跃步、抖肩步、斜身步、十字步、圆场步等。

舞姿潇洒大方、活泼。

小场有2~8人,表演“旱船”、“推小车”等节目。

表演顺序一般为:

①引场;②安四门;③豁四门;④剁四门;⑤收场。

队形图案有“剪小股”、“牛眼睛”、“里外城”等。

陕北秧歌的风格健壮、有力,节奏自由、奔放,演唱富有高原音调特色。

  秧歌的艺术特征 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系由诗歌、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成分组成,是4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

②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发展变化。

从只有锣鼓伴奏的民间舞蹈,发展为歌舞表演的民歌小唱;再进一步形成比较成熟的载歌载舞的形式;到分扮人物的小型戏曲,一直在不断变化,往往几种形式同时存在。

③它是一种复合体的艺术。

秧歌很少单独存在,大都与小车、旱船、花灯、打连厢、打花棍、莲花落、霸王鞭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演出。

④它是风俗性活动中的一种产物,按照特定的时间、场合演唱,集体性较强,非少数人能表演,无职业艺人。

⑤秧歌中的“歌”与“乐”,都是直接从民间小调与民间鼓吹乐中移植选用的,在音乐上个性特征较少。

而舞蹈部分则不同,它有着多种风格特色,为中国汉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泉镇老年大学太极拳教学内容

 

太极拳知识

(一)

按:

太极拳基本技法。

“太极十三势”之一。

亦为太极推手八法之一。

按法主要为防守、化解之法。

可破挤、肘、靠的攻击。

降敌来势阻截,并引而向下,卸于无形。

有平按、斜按、截按等之分。

拳谱中云:

“按劲意何解?

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激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其外形是:

手心向外、下,迎截外劲。

身体后坐稳固。

劲力感觉:

整体下沉,劲走下盘。

神意:

手臂中的劲道与足跟上下随应,如天际来水,顺流入海。

卦象:

属兑卦,卦象为泽,方向为西,对应人体的膻中等穴,养生中主练肺经。

太极拳知识

(二)

[八卦学说]

中国古典哲学、拳学理论。

以八卦为基本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定量关系。

“八卦”是古人在太极、河图、洛书等思想的基础上推演而成的体系,它包含了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等要素。

《周易》是一部系统地阐述八卦学说的著作。

八卦学术的基本理论为:

一、八卦源于无极,可按爻的重叠推至无限大,其核心为阴阳互动。

二、八卦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各代表不同的功能阶段。

三、卦与卦之间有相互作用的连带关系。

四、世上万物均可以八卦分类,以六十四卦来解说功能与结构。

五、八卦是一个特殊的时空系统,事物的运动符合卦象理论。

六、八卦与人体相对应,即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卦的结构。

基本的对应关系式:

头-——乾,腹——坤,耳——坎,目——离,口——兑,股——巽,手——艮,足——震。

[白鹤亮翅]

太极拳式之一。

双臂分张开如鹤之展翅,前脚虚起又如鹤之独立,故名。

基本要领为:

一脚实一脚虚,手臂上展下按,悬顶圆裆。

行式时气贴脊背,收敛入骨,势虽开展而不散乱,尤需尾闾中正。

含仰之弥高、俯之弥深之意。

[白蛇吐信]

太极拳式之一。

有时为“转身白蛇吐信”。

此式中翻身转臂有如蛇之探头吐舌,故名。

基本要领为:

先以一臂向外翻转前探,再收回腰前,进而以另一掌前推。

目视前方。

此式有两次打击功效。

在技击中,当地从后方袭击时,翻身以一手揉化,并开步以另一手进步击其胸、面部。

[百会]

太极拳修炼的重要穴位。

位于头顶正中,入前发际5寸,约在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

太极拳练习中头微上顶即以百会为帅,统一身阳气。

拳论中有“头悬顶”之要领,即与百会穴有关。

[百炼不如一站]

太极拳拳谚。

站桩是中国武术中独具特色的训练方式。

通过特殊的静态练习,使形体放松、神意安然、内气顺畅,使拳法体用兼备。

没有内在基础的拳架乃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拳界又有“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桩”之说。

故站桩为练习太极拳不可缺的必修课。

[避风如避箭]

太极拳名言。

在中医里,风被认为是“邪”,风入体,易损伤气血,降低免疫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处于开放的状态,此时如有邪风,极易深入体内,对身体造成危害。

故练拳时应选择避风所在。

太极拳知识(三)

[人身太极解]传统太极论文,作者不详。

将传统太极论说、八卦论、五行论与人身各部位及一些生理现象、过程相对应,是古典养生理论的一种典型模式。

原文如下: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

主宰,“太极”也。

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

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脘,合之为“三才”也。

四肢乃“四象”也。

    肾水、心火、肝目、肺金、脾土。

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也,兹为内也。

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土也,兹为外也。

    神出于心,目眼为心之苗。

精出于肾,脑肾为精之本。

气出于肺,胆气为肺之源。

视思明心动神,流也。

听思聪脑动肾,滑也。

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

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亮、火焦、金润、土滃、水漂。

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

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

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

此内也。

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

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

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

  

夫离:

南、正、午、火、心经;坎:

东正、卯、木、肝经;兑:

西正、酉、金、肺经;乾:

西北隅、金大肠化水;坤:

西南隅、土、脾化土;巽:

东南隅、胃土化火。

此内八卦也。

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把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

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

内九宫亦如此。

表里着:

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

此十天干之内外也。

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

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太极拳知识(四)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拳谚。

太极拳练习达到一定水平时的技击境界。

由于高度的体察力与反应灵敏度,使我处处占得先机,使对方茫然不觉。

太极拳知识(五)

[太极处处皆是手]太极拳拳谚。

人体为一太极,处处含阴阳。

太极体处处无极,每点相等。

每一点都可以为发力点。

一动无有不动。

太极拳知识(六)

    丹田:

太极拳内功名词。

也是中国古代人体科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一般有以下几种含义:

1、指人体一定的部位。

有三丹田之说,分别为“上丹田”,位于头部两眉中间;“中丹田”,位于心窝部;“下丹田”,位于腹部脐下。

2、指具体的穴位,如“关元”穴等。

3、指意念凝注之处,可以是体内也可以是体外。

4、指与练功过程有关的人体任何一处,所谓“处处皆丹田”。

道家将一定方式的修持称炼丹,这种思想也贯穿在太极拳当中。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言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将丹田视为内功练习的重要部位。

太极拳知识(七)

    丹田内转:

太极拳内功术。

在陈式太极拳中,尤其得到提倡。

有动练与静练之分。

静练时取坐式或站桩,以意念默守丹田,引气内转,形成以丹田为中心的内气旋动模式。

动练即结合拳式,“以腰为主宰,结合丹田带动”,“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

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

太极拳知识(八)丹田学说

中国内功养生学及拳学理论。

“丹田”在中国传统内练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围绕着丹田的位置、功能及修炼方法,建立了一套系统理论和实践程序。

丹田的概念:

1、认为丹田为内功修炼产生内丹的部位;2、认为丹田为意念注处;3、认为丹田为内气转换的核心处等。

丹田的部位:

对于丹田的位置有不同层次的几种说法,1、定位说法:

即认为丹田处于小腹部位,有的指其为脐下一寸三分,有的指其为脐下三寸。

2、三丹田说法:

认为丹田有三,上丹田位于脑部,乃藏气之府;中丹田位于胸部,为藏神之府;下丹田位于腹部,为藏精之府。

3、多部位说法:

认为处处皆丹田,只要是人练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