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655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报道专题文档格式.doc

实力:

在国际关系上的概念可以被形容为一国拥有的资源、潜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程度。

这通常被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与武力的使用有关,而软实力通常与经济、外交和文化影响有关。

外交:

是各国的代表们进行谈判的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其他所有国际关系的工具都可以被视为是外交的失败。

战争:

是对于武力的使用,通常被视为是国际关系的最终手段。

国家身份的四个面向:

团体:

国家是一个能与外在划清界限的团体自我,具有群体层面上的自我认知能力,否则就不是一个国家。

这种身份是其他身份的基础。

类属:

是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各国内在特征进行归纳聚类形成的判断。

如韩国是儒家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角色:

单个国家在与他者的互动关系中的身份。

集体:

源出于对共同角色的“认同”。

二、中国的国际观

1.夷狄秩序论

中国古代天下观,发展了强有力的文化排他性。

山海经的海外奇谈、邹衍的大九州说,张骞凿空之行、郑和七下西洋,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的职方外记和南怀仁的地球全图,中国人不乏了解世界的契机。

华夷之辨与民族的自我意识、四夷八荒的世界图式、天朝上邦的文化自信预设,定格在前近代国人的观念世界里。

他者形象和异域文化始终是那么模糊、鄙陋、无足轻重,甚至怪异荒诞。

“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世界中心,也意味着文明和教化的先进。

中国不仅在向世界输出自己灿烂发达的文化,也形成了雄视万方、胸怀天下的文化情结。

2.传统的中华文明帝国瓦解

鸦片战争以来,“千邦万国敬依从”、“八方四海庆太平”、“共享太平之福”的世界秩序想象,被西方世界的船坚炮利、资本主义商品的低廉价格,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及西方现代国家的民主政治、法律体系和科技文明所震撼和冲击。

3.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传输西方知识,并形成建立一个像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共识。

但限于争论和始终未解决的,是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文化认同,即如何实现现代、世界与传统、自我的统合。

4.融入世界与维护主导意识形态和权力需要的平衡博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了全面融入世界的大门。

2001年加入WTO,中国进一步汇入全球化浪潮,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体系,成为多极世界的重要力量。

强调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鼓励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在经济、金融、反恐、环保等全球议题上合作。

另一方面,现有政治体制又极力强调维护中国民族国家的核心利益、保持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发扬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

民族主义成为拥抱全球化的协奏曲,以既融入世界、又契合国内格局的“平衡博弈”,共同建构了一个整合的外部世界。

5.主流媒体:

民族主义和跨国进程的共谋

一方面,民族主义叙事始终是中国大众媒介的主旋律;

一方面,进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并力图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中国大众媒介呈现和构筑国家想像和世界图景的重要方面。

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盛世中国、和谐社会,开幕式借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再现,传递温和绥四方,礼仪通天下的传统天下观,以及中国的文明、有趣和诗意之处;

汶川地震:

凸显国人的高度凝结,营造出四海一家、血浓于水、国家凝聚力的国族认同;

上海世博会:

竭力铺陈这场耗巨资打造的国家嘉年华舞会所代表的所谓盛世图景,营造万邦来仪、邻邦朝觐的国家形象,以此向世界表达中国的所谓大国责任和气度。

中日钓鱼岛冲突:

以民族主义的符号,通过制造敌人、划清敌的外在方式进行着自我确证。

三、国际报道与跨文化理解

国际报道是国家之间相互认识、消除误读、增强理解的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手段;

通过报道异文化和他者,作为认识自我的参照,反省自己的文化模式,瓦解人们的常识,发现和揭示自身文化的弱点与局限,消解自我中心主义,超越本土主义的束缚,获得文化反思的认知能力.

1.集体无意识:

原型沉淀:

在新闻传播中,人们往往无意识地遵循着一种套路和潜在模式,即原型。

在许多新闻中,蕴藏着沉淀久远的、亘古不变的东西。

集体想象的形成:

不断重复的意象虽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意义,然而一旦完形,便获得了一种自在性与独立地位,并成功地取代了作为现实存在的他者形象。

西方媒体中的伊斯兰世界、非洲、中国、日本

2.集体记忆

法国学者莫里斯·

哈布瓦奇:

现实的社会群体都有其对应的社会记忆,或曰集体记忆,它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台湾学者王明珂:

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从社会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中拾回、重组这些记忆;

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藉此,该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

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因为每个社会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

中日相互报道

3.刻板印象

李普曼,“我们不是先看见,才确认。

我们是先确认,才看见。

我们认识的,都是从文化中的固有形态里提取的一些见解。

刻板印象是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沟通的基本元素,是一种与其代表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固定印象,其基本假设是属于一个群体(民族、宗教、性别等)的成员具有类似的行为和态度。

刻板印象通常伴随着对另一群体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即“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

污名化和贴标签。

4.身份认同

由于感到自身不够完整,所以我们才四处交往。

身份为报道者设定了一种先行立场,而这种立场是报道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的基点。

关于他国的报道是国家文化身份的竞争:

传媒依赖自己的文化和民族观点,支持自己社会中稳定与持久的核心价值观念,制造代表国家利益的文化象征符号。

认同是某一特定的文化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特征,它是一个民族和个人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并且随时需要予以回答的问题。

在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上:

表现为民族认同及公民认同

民族认同:

是一种自然集合体观念,单纯的自我肯定,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种族、语言、地域、宗教或传统这一类粗浅的实在因素之中。

公民认同:

政治性的文化集体认同,与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现代国家或社会有关,维系这种现代国族公民身份认同的价值原则有自由、平等、人权等。

四、国际报道与现实权力

1.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世界观、特有的信仰系统、保证了整个社会的凝聚与统一;

传媒的意识形态的霸权:

制造社会同意,将不可预料的、非凡与异常的人与事,放在可预料的、平凡而正常的构架里进行过滤。

意识形态的内容:

核心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权威话语、代表国家利益的文化象征符号。

香港回归报道

伊拉克战争报道

美国的外国报道

中国的民族主义

2.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家安全、政治经济利益、国内议题决定国际报道的主旋律;

神舟飞船发射报道

3.精英共识

国际新闻的媒体注意力放在高官和精英阶层的代表身上

媒体精英:

通过媒体从事和制造舆论的人,是权力精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媒体管理层—社会上层精英

作为新闻源、重要事件的发言者、媒体管理者的精英,实现精英利益与公众利益的连结。

向名人授权、影像符号的运用、他国的神秘化、新闻与背景的融合。

1.组织文化内化

国际新闻名人化和权威化:

记者名星化、评论名人化权威化,

记者职业理念与组织文化的内化:

为了高效地制作新闻,基于编辑部对于新闻职业理念的认知共识作出决策,报道要符合国内编辑和受众的要求。

驻外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的有限性。

2.新闻价值观的过滤

接近性:

他国新闻的选取角度多与国内事物相关,政府介入、军队到场保证媒体关注。

结合媒体技术特点和组织原则:

电视—激动人心的画面,报纸—生动传神的图片,减少遥远事件的陌生感,制造眼见为实的效果;

非洲饥荒报道,伊拉克战争秀。

冲突性和变异性的强化:

暴力、战争、毒品、灾难等高冲突性事件的高爆光率,移情作用。

培养同情,关注人类利益,描写感人故事。

3.新闻框架的简化

国际新闻包装:

神秘化与戏剧性,

神秘化:

借用文化传统和文化的神话描述事件;

戏剧性:

个人英雄主义与个人受难行为;

危机、屠杀、正义与邪恶.

索马里—一个失败国家的饥饿问题,卢旺达—部落制的复活,波斯尼亚—民族主义的危机;

美国空难报道:

1983年苏联击落韩国客机—无辜受难;

1988年美国击落伊朗客机—海湾复杂局势

城市报道

一、关于城市

1.城市是人类需求和表达的集大成者

城市源起于人类的社会需求,又极大丰富了这些需求的类型和表达方式。

城市积累着、包蕴着本地区的人文遗产,同时又以某种形式、某种程度融汇了更大范围内的文化遗产。

城市是一种象征形式,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总和。

它既是神圣精神世界的所在,又是世俗物质世界的所在,它既是法庭的所在,又是科学团体的所在。

城市这个环节会促使人类文明的生成物不断增多,不断丰富,也化育出各种体制、制度。

2.城市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

城市是大地的产儿。

乡村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对城市的诞生和存在有所贡献。

城市是时间的产儿,城市是一座座巨大的铸模,多少人终生的经验积累都在其中冷却这、凝结着。

通过对空间的具体而形象的利用,控制,城市自身不仅负载了实用的生产活动功能,而且为居民的日常交往提供了场所。

3.城市是有性格的

城市就像一座剧场。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性格,也有独特的外观和标志性建筑,自然和人造景观、真实或想象的地理面貌成为其中的布景,人则是主角和看客;

城市是经济、环境、文化的结晶;

城市性格的一半是是由其中的建筑赋予的,另一半是由其中的人赋予的;

城市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4.城市形象

感官识别系统:

能够直接被感知的城市信息的载体

城市外观形态:

格局、建筑物、道路、广场等;

标志物;

招牌广告、交通工具、居民服饰等

行为识别系统:

城市中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的服务行为、经营行为和全体市民行为的总和;

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教育活动、文艺体育、社会公益活动、日常行为。

规范识别系统:

城市居民的学习、工作、生活所具有的规范作用的组织管理手段总和。

城市法律、公约、规划、规章等

理念识别系统:

城市的社会组织和市民的精神信念、心智状态;

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思想境界、创新意识。

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和等级上,更表现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综合实践上、科教研发、文化建设、环境生态。

纽约伦敦巴黎每10万人拥有剧场数是上海的3-4倍,博物馆数是上海的3-25倍。

5.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前,城市建设遵循单向资源配置模式,大量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被极端简化为工业。

今天,城市资源配置渠道多样化,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方面,遵循不同价值标准和历史传统演进。

城市发展观:

城市经济资本效益

城市形象建构:

肤浅的视觉感受系统层面

由1000座相同城市组成的国家,简单工业化,遍地城市化。

城市化问题:

经济逻辑与经济伦理的简单片面,城市景观的千篇一律,城市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的丢失,城市扩张与弱势群体失地,城乡二元分立,城市市民的身份焦虑与安全感问题,城市各阶层断裂,经济发展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矛盾,城市间对政策经济智力等各种资源的无序竞争。

二、上海和世博会报道

1.上海:

西方城市化的道路

上海1843年开埠

1877年纽约时报:

上海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商业大都市,一个更早开埠的国际商业城市,商贸业也有更丰厚的利润。

1935年英文《上海指南》:

上海,世界第六大城市;

东方的巴黎、西方的纽约。

旧上海是社交的天堂:

花园、舞厅、跑马厅等娱乐设施

20世纪末,浦东开发,上海回到全球化舞台,城市化引发矛盾和城市居民利益受损,社会矛盾激化,拆迁、污染、交通拥堵、教育、医疗

2.世博会:

工业文明的产物

世博会诞生于工业文明时期,展示工业化时代伟大发明的盛会,如火车、电话、印刷机;

工业化文明鼎盛期各国争办世博会;

美国曾多次争办,芝加哥万国博览会;

后工业时期世博会进入低潮。

3.世博会报道:

(1)国内媒体

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反映上海城市文化、经济、科技、城乡发展等内容,传播上海和谐城市的形象

会徽、吉祥物海宝

文化娱乐演出、旅游推广、会歌征集等活动:

参与和互动,反映上海的包容和对世博会的重视;

网上世博会:

上海的创新能力;

各国场馆、旅游人数:

上海的国际吸引力;

世博报道:

介绍世博会筹备情况、场馆建设、志愿者、开幕式,对上海核心形象的解读和传播缺乏,对上海政治经济人物等环境缺乏系统、全面、深入挖掘。

(2)《纽约时报》上海及世博报道

shanghai1993.1.30-2001.4.222174篇2002.1.30-2010.4.223823篇

Travel13%,GlobalBusiness18%

Arts13%,AsiaPacific39%,

World9%,Technology4%,Business4%

主要内容:

城市空间面貌:

城市变化、城市改造带来的贪污腐败、市民生活受影响、商业化娱乐化

城市化让上海失去比得到更多;

改变形象的工程并未改变中国人缺乏国际视野,磁悬浮引发拆迁问题,城市问题:

居住环境不平等、拆迁、缺乏民主

高楼大厦缺乏特色;

世博会选址强制拆迁;

城市建设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中心城区被腾空;

面子工程贪污腐败;

磁悬浮带来辐射、噪声、污染暴力拆迁不民主

上海人:

老市民私密环境信仰基督教、佛教;

外省人被冠以外来者被歧视;

市民没有安全感;

拆迁中的贪污腐败;

市民渴望民主;

市民弱势

同性恋报道:

弱势地位

政治经济:

城市交通投资过大是否引发财政问题;

经济发展机遇,

世博会带来的影响

中国允许迪斯尼进入上海

政治内讧;

政治历史问题:

文革、天安门、派系斗争

跨国公司贪污腐败;

文化:

世博会:

过时的,多余的,复古的博览会;

投资数百亿,游客将有7千万,来自国内省份,与以前比奢侈浪费;

目的是拉动经济、提升国家形象、体现大国责任和气度;

北京与奥运会:

上海想赶超北京,投资超过奥运会各国出资参与如同中国古代王朝要求邻邦朝觐,世博外交是外交核心;

世博对上海也是契机。

三、城市的媒体建构

1.城市空间

都市生活的空间特殊性是完全鲜活的空间,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化的,既是结构化主体的位置,又是集体的经验和动机,不仅是地理的还是心理的。

城市边缘边界:

行政区划、经济地理、特定空间区域;

城市作为自身存在的空间范畴,其边缘或边界的确定,将带来不可忽视的文化和经济意义。

城市是一个由诸多中心和边缘构成的同心圆的复合系统。

交通、城市建设报道;

税收、财政、户籍制度、交通法规、功能规划;

特区、新区、城市圈、城市一体化。

城市空间扩散过程中发生的异变:

城市郊区化,城市人口离散化、乡村城市化:

宋庄报道;

城中村、拆迁、土地征用报道;

《金融时报》“中国城市化”系列调查报道:

城市移民生存状态调查;

城乡户籍制度调查;

城市土地出让政策调查;

城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调查

《新周刊》对城市移民与城市空间的报道

2001不一样的北京、回到北京专题;

2006.8街角社会之广州的广西人;

2007.2胡小川的新农村生活;

2007.7愤怒的房子系列报道

城市地点:

历史遗迹、社区、公共场所、消费场所等城市地点的组合使得城市空间具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地点彼此作用所形成的景观能够提供集体记忆及价值认同。

每一个地点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因而形成不同的意义,人们通过不同地点所聚合成的城市文化体验寻求自己的归属感;

城市地点就是公共符号,是有意识建立的,他们

的意义被赋予和控制。

对地点的认识:

传媒通过对地点的描述营造身份认同和地点感。

身份认同感:

我们是谁

社区感:

大集体或邻里人群的归属感;

过去和将来感:

在家感:

舒适感;

《三联生活周刊》与城市地点意象:

2007年12月“城市升级:

四大建筑的新北京”

1,城市升级、

奥运的中国:

历史动力

横空出世:

大建筑

首都地区,北京的升级版

中轴线:

从亚运到奥运的心理轴线

国家大道的格局变迁

新北京中的新朝阳

我们期待的朝阳:

更现代、更时尚、更前卫

南锣鼓巷:

传统与传统文化街

英国人江森海在南锣鼓巷的创可贴。

2007年4月2日,“旧上海、新上海—世博会重新定义城市”。

旧上海、新上海

世博会,更新上海的可能

船坞、厂房和烟囱:

世博会里的遗迹背影

以世博会重塑上海/黄浦江边的上海

2.城市主体

城市的作用在于改造人。

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社会结构本质和文化本质的一种反映。

城市的主体是人,创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也是创造现代人的过程。

由于城市中社会分工的不断加强和社会结构的日益优化,强行促成一种狭隘的角色专门化,一度以家庭为中心的广阔的生活范围,日益被一些专门机构所占领,角色的设定更加明确,任务与角色高度专门化。

在城市,个人已不是完整的个人,而是一个角色体系和专门职能体系,都市人是彼此以高度分化的角色相遇的。

在城市,人通过媒体,进行交流,形成社会身份确认的参考系,人们在这套坐标中,在一定的集体规范的指引下,寻找自己的位置并为他者定位。

3.城市政治经济

历史政治文化的相关背景;

横向竞争与建设的比较;

去精英化、与市民生活结合的经济政治报道

4.城市文化形象的媒体建构

景观文化;

原始居民与外来移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的交融和结合。

四、城市媒体与城市报道城市靠媒体建构自己的形象,媒体话语也在对城市的形象进行建构过程中逐渐丰富;

媒体起到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的集体无意识、再生产城市文化心理结构、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与城市之间关系的作用。

1.中国的城市媒体

倡导新都市生活方式或消费主义的城市生活方式杂志:

新周刊、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TimeOut,外滩画报、大武汉

《城市画报》

城市是人们诗意栖居之所,城市报道向人们呈现城市中多种样态的人及其生活,游走于人们的精神层面;

以都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话题为主题,将资讯、时尚、新闻与娱乐结合,注重“私人感受的发掘与镂刻”,全方位地展现城市话题,捕捉城市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方式的趋向,挖掘城市文化,建立属于他们的新的生活意识形态。

关注城市文化:

《荒岛图书馆》系列

2007年度少数派阅读报告;

2008年: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书的秘密;

2009年:

你好,独立书店

2008年第20期

《上海最隐最瘾的弄堂—田子坊速写》

关注城市人:

2002年10月:

我们生于七十年代;

2006年3月:

超级80年代

2010年10月:

谁是中国普通青年

《TimeOut》thecity’slistingbible

1968年创刊于伦敦,全球首席城市生活指南杂志,城市指南圣经,发行近20个国家100座城市。

包含文化、娱乐、生活指南等内容,刊登实用和精彩信息,拥有独具深度的专题和独特的城市生活见解。

如果你想过伦敦式的生活,《TimeOut》必不可少,它证明你对伦敦生活的激情,证明了伦敦生活的个性。

《TimeOut消费导刊》

负责一切享乐:

有选择的生活;

注重城市精神和城市的消费品质:

通过一本杂志,读一座城;

具有社会性的特定城市生活指南:

将文化品质与实用

消费指导相结合,将目标群体锁定于城市新兴中产阶层;

把玩城市的饮食、休闲、时尚、夜生活、音乐、电影等流行文化,关注城市人群的消费趣味,充当城市生活的风向标。

《TimeOut北京》

吃喝Food&

Drink城记City'

sDiary

影视Film&

TV艺术Art

音乐Music演出Performance

阅读Books风尚Style

旅游Travel健康Health

派对Nightlife车生活Auto

专题Features生活家People

微博Twitter

城记:

北京表情、城市客厅、嘴大漏风、话题雷达、北京秘境、性情城市、最爱北京人、timeout世界

城市地理专刊:

满足旅游向往、涉猎域外风情的旅游媒体:

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华夏地理、旅行家;

综合性媒体专刊:

《南方都市报》广州地理专刊;

《新京报》北京地理专刊

都市类媒体

2003年《新京报》创刊始便已有的版面,而且是《新京报》最早成型、成熟、形成自己特定读者群的版面之一,反映北京历史人文和地理民俗的城市文化系列报道。

从细小的环节入手,致力于展示古都北京的无限魅力,并将北京城市的细节与所有在北京居住的人群密切联系起来。

开辟城市人文地理报道先河。

将视野投向正在被现代性与城市化忽略的城市文脉,以老北京和新北京相互映照,折射出一座城池生长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