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689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毛邓三》复习重点串讲资料文档格式.doc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3-5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的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P6-7

(1)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2)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3)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P10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的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

P11

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5.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P14

6.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7.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

8.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P11-12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9.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P12

(1)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

(2)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0.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P13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的理论。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表述:

P12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地研究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14-15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1.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P16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功绩有:

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5.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P16

6.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商品经济理论P17

7.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强调“两手抓”的战略方针。

P17

8.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9.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南方谈话的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

基本路线;

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共同富裕。

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P17

10.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1.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

1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

邓小平理论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P18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18-19

(1)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2)邓小平理论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世情)P20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国情)P20-21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情)P21

4.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P22

5.2000年5月,江泽民在上海召开的党建座谈会上指出: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7.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8.2004年0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

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 (P23)及其相互关系 (P24)

(1)集中概括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者的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①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

②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③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4-25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P25-26

“两个没有变”: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P26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4.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P27

5.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P28

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P29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P30

第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第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P33

2.1929年6月毛泽东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信中)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3.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初步形成.P33

4.1935年遵义会议,实事求是路线指导全党.P33

5.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为实事求是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P33

6.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7.1945,中共七大,实事求是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P33

8.1978年邓小平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P34

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对实践标准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提出了生产力标准:

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主要标准。

11.1992年春,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P35

12.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13.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P36

2.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37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客观;

(2)全面;

(3)发展;

(4)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4.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讲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

“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

马克思主义之箭,必须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P37-38

5.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P38

(1)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3)重视理论的创新。

6.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P38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2)“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3)“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7.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邓小平指出:

①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③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江泽民指出:

①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根据时代变化,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②不能采取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胡锦涛指出:

①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②求真务实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实事求是落到实处。

8.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3)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9.怎样做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P40

(1)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2)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1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基本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即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中国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从“本本”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

第三,实事求是:

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即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2)相互关系:

第一,“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

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和方法;

第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条件和目的。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P40-41

第一,它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第二,它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大规律)

第四,它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性P42

(1)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160余年了,世界和中国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马克思主义却始终保持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就没有成功的革命运动;

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3)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P42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P43

(1)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

(2)理论创新必须同实际紧密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求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P43-45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P44

(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2)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我们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科学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真正做到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P46

2.近代中国的特点: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日益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3)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世界上少见。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P47

(1)一是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2)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两大历史任务:

(1)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2)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5.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