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24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Word下载.docx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d.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9)陶行知,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

(10)陈鹤琴,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主要教育著作有:

《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国外:

(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当中论述他的教育思想。

主要教育思想包含论国家管理教育、论学前教育、论普通教育、论高等教育。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受同样地教育,著作《政治学》,另外还著《伦理学》。

(3)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科学形态)的教育著作。

(4)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教育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他中学。

还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5)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6)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著《教育漫话》,他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7)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产婆术闻名。

(8)昆体良著作有《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他认为教育者应当看到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9)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代表著《人的教育》。

在《人的教育》中,福禄贝尔把“统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万物的本质和原因,而教育的实质和任务在于帮助人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神的本质,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顺应自然进行教育。

他以辩证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为一个分阶段的、连续不断地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10)卢梭的《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11)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主要教育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他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12)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教育过程》(1959)、《教学论》(1966)》、《教育过程再探》(1971)等。

其基本思想是:

强调在科学革命和知识激增的条件下,必须按结构主义原理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强调得到的概念越基本,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面就越广;

断言在结构主义课程前提下,任何学科都能够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强调不仅要教出成绩良好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智力上的发展,为此就要抛弃传统的复现法,代之以有利于开发智力的发现法。

(1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学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孟禄(1869-1947))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恩格斯、凯洛夫)

4.教育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1)原始教育

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征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3)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5.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a.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

性别差异对教育差异具有很大影响。

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

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对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b.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d.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目标选择;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政策。

反之,教育对文化的承传;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

一是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二是教育对文化的整理,三是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6.教育与人的发展

a.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发展的顺序:

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互补性:

b.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8.“遗传与环境”中曾出现的错误观点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教育万能论: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论点。

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想国》。

10.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

《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7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中国已经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度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地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确立的依据:

a.政治因素:

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制度。

b.经济因素: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决定了这个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c.文化因素:

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d.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

e.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

12.现代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注重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提前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类型日益多样化;

终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

(补充: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1.双规学制英国2.单轨学制美国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1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

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年,“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从类别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师范教育体系五个类别。

按照教育程度划分,我国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

a.学前教育(幼儿园),主要由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等机构实施,招收3-6、7岁的幼儿。

b.初等教育,即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的儿童入学。

学制为5-6年。

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业余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初中为3年,高中为3年。

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术学校2-3年。

属于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中学的修业年限可以适当延长。

d.高等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级形式的业余大学。

高等学校的招收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

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是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是4-5年,业余学校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硕士研究生修业2-3年,招收对象是获得学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

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对象是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

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15.教育目的

a.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规范功能;

选择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

1.教育目的: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

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b.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宗教本位论)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a.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个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18.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a、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体性)

b、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性)

c、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主体性)

d、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与教育的各个方面(发展性)

(二)中学课程:

1.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1.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

活动中心课程论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

3.社会中心课程论:

金蒂斯和布迪厄。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3.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1.课程内涵:

广义的课程:

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的课程: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2.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性质

学科(分科与综合相对)

综合

活动

课程修习

必修、选修

课程管理

国家

地方

校本

课程形态

显性、隐性

(三)中学教学: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统一;

5.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得当;

④表达清晰;

⑤重点突出;

⑥组织严密;

⑦课堂气氛热烈

3、布置和检查作业

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

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和提高质量。

5.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补充)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③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3、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4、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量力性原则

6.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发、研究法。

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7.教学组织形的概念、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演变历史: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

特殊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优缺点,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

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

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

(要求改革的原因)

个别教学及其优缺点

个别教学:

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

(最早采用)。

优点:

教师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

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