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7346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地理复习赵济(3)Word文档格式.doc

暗色表土层。

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

104hm2。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

大兴安岭北段

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

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

104h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

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多种牲畜饲养。

(4)本区内陆水面约333.3×

104hm2,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

 

2)水资源比较丰富

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

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

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1653×

108m3。

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为330×

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约为1530×

104kW(大于10000kW),其中可开发的约为1370×

104kW。

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3)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配合较好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已探明储量的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达45种。

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

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

非金属矿产有菱镁矿、石墨、滑石、白云石、石棉、钾长石、硼、金刚石等。

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

4、社会条件特点

历史基础:

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汉、满、蒙、朝鲜等民族共同为东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清代以前主要是少数民族游牧、渔猎的活动场所。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进入、华北破产农民进入,东北大规模开发开始。

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点建设地区,是中国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是老工业基地,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5、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1)、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

A、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是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钢、本(溪)钢为主,建起了包括大连钢厂、抚顺钢厂、北满钢厂,以及通化、齐齐哈尔、凌源等钢铁厂在内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B、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主,形成机床、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

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运输机械制造中心,能够生产汽车、内燃机车、船舶、铁路客车、拖拉机、收割机等。

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动力机械制造业基地,能够生产大、中型水电、火电发电机组及先进的输变电设备。

C、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

煤是本区主要常规能源。

全区煤炭储量约723×

104t,煤集中分布在本区东部和西部。

石油储量和产量长期约占全国的1/2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储油和产油区。

其中80%的储量集中分布在大庆。

D、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

石油加工能力占全国29%,以硫酸、纯碱、烧碱、硼酸为主的基本化工原料工业,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等为主的化学工业在全国有相当的优势。

化工产值占全国的12.6%。

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全区最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

E、其他骨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

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食品工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远景;

建材工业也有相当规模;

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也具有优势

(2)、农业基地建设

①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

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玉米、大豆、甜菜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45%和54%,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甜菜、亚麻、柞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90%和82%,均为本区的重要工业原料作物。

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

本区畜牧业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

全区产奶量约占全国的1/4,是中国主要产奶区。

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

东北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全区林地总面积约4665×

104hm2,其中有林地3550×

东北林区基本上为国有林区。

全国130多个森林工业局有82个分布于本区。

②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今后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

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

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

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③三江平原的开发治理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积而成的低湿平原。

1949年以来,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40×

104hm2扩大到目前的370×

国有农场机械化程度高,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达耕地的99.5%,93.4%和87%。

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④东北区是重工业基地,每年要向全国提供大量的粮食、木材、机械产品、钢铁、石油及石化制品。

(3)、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A、比较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居主要地位,约有70多条,营业里程占全国的28%。

铁路密度达125km/km2,高于全国57km/km2的水平。

纵横交织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东北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

公路总长已达14×

104km,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不同层次的辐射公路网。

以大连港为中心,以及营口、丹东、锦州港的海上运输已展开。

管道运输主要是从运输大庆、扶余油田的石油至东北、北京各炼油厂,部分经大连鲇鱼湾港外运。

B、邮电通讯业:

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电话普及率低,长途电路不足,农村通讯严重落后,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4)、对外开放与边境贸易发展

①东北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

周边有俄罗斯、蒙古、朝鲜,与韩国、日本也相距不远。

从世界地缘角度看,我国东北区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共同构成“东北亚经济圈”。

东北区正处于这一经济圈的中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南部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港口群,在北部形成了满洲里陆上最大口岸。

②图们江地区开发

图们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国界河。

以图们江口为中心,以900km为半径,可以到达东北亚各国。

图们江下游地区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央部位,它是我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惟一水路通道,也是实现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互补的重要结合点和经济联系的枢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将“小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区,把“大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开发区。

图们江开发一般指“小金三角”的经济开发。

6、东北区经济发展特点:

生产部门比较齐全,经济体系完整;

以重工业为主;

城镇人口比重大。

存在的问题:

东北现象(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体;

设备老、技术旧、更新慢、资金少,加上体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结构不协调、能源不足;

加工深度不够、竞争能力不足;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大。

7、今后的发展方向

①老工业基地的改造②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体③设备老、技术旧、更新慢、资金少。

④能源不足问题⑤自然资源衰竭问题⑥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加强轻工业的发展⑦环境保护问题

8、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1)主要问题:

(1)能源工业发展滞后,高耗能产业过于集中,缺电少煤的状况不断加剧。

(2)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工业集中区缺水。

(3)原材料深加工不足,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缺少支柱产业,经济开发不足。

(4)交通运输紧张,通讯设备落后。

(5)生态破坏严重,一些大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加重。

东北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西部水资源短缺,特别是辽中南地区,城市密集、工业集中,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跨流域调松花江水入辽河是解决南部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2)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的另一重点是松花江、辽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标准,同时加强辽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3)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森林资源丰富是本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

森林生态严重破坏:

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

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9世纪末至今,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5.55%,林缘平均后退150km。

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变坏,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合理开发措施:

第一,坚持合理采伐。

第二,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

第三,积极营造人工林。

4)开发旅游资源

①冰雪旅游②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等火山熔岩风景名胜旅游③自然风景有千山、林海雪原、兴凯湖、以及扎龙等自然保护区④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旅游

5)生态环境建设

大量采伐森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采育严重失调,森林日减,森林相渐趋恶化,特有的野生动植物也在迅速减少,有的濒临灭绝。

草原建设投资很少,而开垦草原,以农挤牧的现象严重,加上草原普遍超载过牧,导致土地沙化、碱化,草原退化加剧,产草量下降。

从农业上看,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机质明显减少。

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环境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过剩或不足,而引起的地方病也较普遍。

主要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

东北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与环境的治理。

依靠法律和经济、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土、森林、草场、野生动物、水产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

积极治理三废污染,净化生态环境;

对地方病多发区加强环境的改善,逐步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达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6)能源建设

为了解决能源不足,需加速建设东西部和南北两头能源基地建设。

西部煤电新基地建设。

重点开发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相应新建和扩建元宝山、伊敏河、通辽、海拉尔等电厂,建设坑口电站。

开采北部煤炭资源,建设一批火力、水力发电站,扩建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煤矿及相应的电厂,将来可与俄罗斯合作在黑龙江中上游建设大中型梯级电站。

开发东部的珲春煤田,新建扩建白山水电站等。

扩大南部的能源建设,利用铁法煤建铁岭电厂,用晋煤建绥中电厂、鲅鱼圈港口电厂,同时筹建核电站。

二、西南区

西南区由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5省(市、区)组成。

全区面积137.69×

104km2,占全国14.34%,人口2.44亿(2001年末),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1%,人口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多达40余个。

本区地理位置具重要意义:

(1)占据了我国三大地形阶梯的各一小部分,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显著,农牧业生产的立体性强。

(2)所在纬度较低,使本区的热量有充分的保证。

(3)离孟加拉湾和北部湾较近,使它可以得到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降水,同时又可凭借北海、防城两港发展对外贸易。

(4)紧邻中南半岛诸国,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一)地理区位

地处西南边陲,人口占全国的14.21%,面积占11.8%,与七省相邻,与三国接壤,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最主要的陆路通道。

1、战略后方与“沿江、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

1)位于祖国的心腹地带,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

2)拥有“三沿”区位优势的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使本区成为三个经济开发开放地带的结合部:

沿江:

以浦东为龙头以重庆、四川为龙尾的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开放

沿边:

湄公河—澜沧江次区域合作(中、老、缅、泰、柬、越六国构建一条中国西南通向中南半岛的经济走廊。

3)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地区

(二)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1)地质环境:

西南区属于亚欧板块内中国板块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地层和岩性之复杂为国内罕见。

有3个构造单元:

(1)西部中生界褶皱带,新构造运动中属强烈上升区,新老断裂活跃,地震既频繁又强烈,常造成灾害;

(2)扬子地块;

(3)华南早古生界褶皱带。

2)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

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

(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

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多山地、高原。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区的分布极其普遍。

较为集中的数滇东地区、贵州、四川盆地南缘和广西。

(3)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

西南区在我国以多深而长的峡谷著称。

川西、滇西山地,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纵向构造谷地,大多以峡谷占优势。

重庆市东部切穿巫山形成了著名的三峡。

(4)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影响巨大。

(5)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西南区的许多山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十分发育。

(三)气候与水文

北回归线横穿云南南部和广西中部,西南区大部分处于副热带高压带范围。

高原季风、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都是西南区重要的水汽来源。

云贵高原的隆起使云贵与四川盆地间出现了热量南北倒置现象。

秦巴山地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使西南区少受寒潮影响。

1、辐射与日照:

西南区是全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低的一个区。

峨眉山以3300MJ/m2成为全国最低。

低辐射是短日照的必然结果。

川西北山地高原、横断山地及昆明以北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400~2600h之间,这是西南区惟一的日照较丰富的地区。

而四川盆地西部至东南的弧形地带仅有1000~1200h,盆地边缘及贵州大部不超过1400h,广西大部在1400~2000h。

2、气温:

西南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在14~24℃间,有5个高值区:

①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带谷地>20℃;

②川南—重庆长江谷地18~20℃;

③怒江下游及德宏州>20℃;

④红河下游谷地20~22℃;

⑤广西大部20~24℃。

气温年较差小。

3、降水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呈自东南向西北和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但海拔高度和地面坡向变化也造成降水量的局部差异。

西南区降水量丰富,广西全境(1200~2000mm)、云南南部(1000~2500mm)、贵州大部(1100~1400mm)和四川盆地(1000~1300mm)是区内降水高值区。

横断山“干旱”河谷的成因问题。

多数人认为焚风效应是首要的原因。

横断山地各山脉的走向既近似垂直于西南季风来向,又近似垂直于东南季风来向,迎风坡多雨,背风雨影区焚风效应显著,产生干旱现象,且向内陆愈突出。

4、河流与湖泊

西南区河网密集,河流众多,这些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和珠江7大水系。

大河多为过境河,且其中不乏国际河流。

长江、珠江两水系共占全西南面积的81.28%,居于主导地位。

大部分河流雨水补给比重超过年径流量的70%。

地下水补给率以云贵高原诸河最高,一般占30%,横断山地和四川盆地诸河分别为20%和10%。

冰雪融水补给只限于横断山地各河流。

径流丰枯悬殊,季节分配与降水量一样不均匀,年际变化也较大。

年径流总量为8237×

108m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30.38%。

径流年内分配夏季一般占40%~60%,秋季25%~40%,春季10%~20%,冬季8%~12%。

主要湖泊集中分布于滇中和滇西,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分水岭地区和横断山地东侧。

多为断陷湖,水位季节变化明显。

本区湖泊都是外流湖、淡水湖,且除程海等少数湖泊外没有突出的天然萎缩现象,人为因素如修渠排干、引水灌溉、发电、城镇供水、围垦、工业废水污染等,对湖泊的演变影响至深。

5、植被与土壤

植物最为丰富。

云南省被称为植物王国。

印支及燕山运动后本区绝大部分已成陆地,若干起源古老的植物相继迁入,第四纪期间基本上未受冰川作用影响而得以保存,故而古老孑遗植物相当丰富。

植被类型除不含青藏区腹地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西北区的温带、暖温带荒漠、荒漠草原外,几乎包容了东部季风区的所有地带性植被。

从滇南到川北,或从桂南到渝陕边界,基本上是纬度因素导致亚热带内部植被的变化,而西南区西部山地高原植被的垂直变化却近似地再现了东部季风区植被类型从热带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纬度变化;

高黎贡山、大雪山等山地垂直带谱由7~8个垂直带组成。

6、土壤地理特征

(1)土壤类型以热带、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占绝对优势,广西赤红壤、红壤断续覆盖全省各地,云贵高原以红壤、赤红壤、燥红土和黄壤占地最广,重庆市大致是黄壤和黄棕壤分踞南北。

(2)岩成土类型多,岩成土分布广。

四川盆地由于中新生界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广泛出露,其风化物作为母质在亚热带暖湿气候和常绿阔叶林条件下发育为紫色土。

在碳酸盐岩风化物上发育的石灰土,依有机质含量高低可分为黑色、黄色和红色石灰土三个亚类。

此类土壤虽较肥沃,但通常土层较薄,且缺水,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

大山灰土,仅见于云南德宏州之腾冲一带。

(3)与植被垂直带性相适应,土壤垂直带性分异显著,各垂直带土壤大大丰富了本区的土壤类型。

以砖红壤为基带有足够高度的山地,自下而上可依次出现山地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高山石砾土等类型。

(四)农业

西南区耕地面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12%,略高于全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数。

全区人均占有耕地0.077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数0.1hm2。

耕地数量有限和低产田较多,是长期以来困扰西南农业的难题。

粮食作物居主导。

水稻分布于四川盆西平原、盆南长江沿岸及岷江、沱江、嘉陵江下游浅丘区,广西盆地特别是桂东南地区,滇中、滇南亚热带及热带坝区,黔中盆地和黔东河谷坝区。

四川-重庆水稻产量占全国的11.6%。

小麦分布于我国五大产地之一的四川盆地北部和西部。

玉米主要分布于贵州西半部山地,其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9%,产量则超过粮食总产量的30%。

云南省东北、东南和西南海拔1000~2000m间的山地,广西西部山地,川西山地和四川盆地内的丘陵区也是玉米产地。

薯类主要分布于黔西、黔东北和黔中温凉山区。

经济作物种类极多。

以油料、甘蔗、烤烟、麻、蚕桑、茶叶、橡胶、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名贵药材为主。

油菜籽是西南区产量最多的经济作物,除川西北高原种植春油菜外,其余地区多为冬油菜。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基地,商品率超过80%。

甘蔗以广西为全国最重要产地,产量独占全国糖料的1/3强,全区产量占全国糖料总产量的一半。

烤烟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其产量约占全国的30%,因而云、贵两省与山东、河南同列我国四大烤烟产地。

橡胶树种植仅限于西南区最南部的热带地区。

茶叶主产于川、黔、滇三省。

蚕桑主产于重庆市及四川南充、绵阳、内江三地区。

 畜牧业十分发达。

川西北高原及横断山地以放牧牦牛、犏牛为主,农区则普遍圈养猪、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和家禽。

四川-重庆生猪的年末存栏率长期高居全国首位,黄牛和水牛都居全国第二。

(五)工业

西南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总值占全国23.29%。

其中,矿产、水能资源与农林牧资源约各占一半。

金属矿产和化工原料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已建成部门齐全、结构渐趋合理、富有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1.78%。

冶金工业是全区重要工业部门,主要分布于四川攀枝花、重庆市、云南昆明和广西柳州。

攀钢作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钢铁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以锡、铜、铅、锌、铝、锑、汞为主。

机械工业在重庆历史比较悠久,对其余四省(区)而言或多或少具有新兴工业的性质。

煤炭工业比较发达。

化工原料矿产丰富,使西南区的化学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纺织工业以棉纺业最为发达,毛、麻、丝、化纤纺织也有一定规模。

(六)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落后曾经是长期困扰西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不仅蜀道难,重庆市和滇黔两省更难,只有广西情况略好。

现在西南区的交通运输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公路铁路建设使进出西南区的通道日益增多:

国道公路干线四通八达;

区内则以重庆市和四省(区)首府城市为枢纽,建成了密集的公路网。

高速公路迅速发展。

铁路有宝成线、襄渝线、枝柳线、湘黔线、黔桂线、黎塘—茂名—广州线勾通西南区与相邻区,并已成为交通运输的骨干。

(2)水上运输条件大大改善:

川江及其支流、澜沧江、南盘江、西江及其支流河道都经过了整治,设置了必要的航标,沿长江东下至武汉、南京、上海,沿西江至广州,沿澜沧江至老挝首都航道畅通,运力大大提高。

三峡工程完成后,万吨轮可直达重庆港。

(3)有了最近便的入海口岸——北海和防城港。

西南区长期没有独立入海港口,对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

重庆直辖市建立前,四省五方的经济协作关系促进了北海和防城港的建设,使其吞吐能力迅速增加。

加上南昆铁路已全线通车,川、渝、滇、黔四省市到上述两港口的距离都不再遥远。

(4)航运发展迅速。

区内以重庆、成都、昆明、贵阳、南宁、桂林为中心,与首都和东部各大城市间开设了定期航班,与一些东南亚国家间开设了国际航班,区内主要城市间也有航班往来。

可以认为,西南区正在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西南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近二十年来旅游业发展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