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86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沈阳市高一上期中考语文卷B卷Word文档格式.docx

B.④⑤③①⑥② 

C.④⑥②①③⑤ 

D.⑤④⑥②③①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

共28分)

4.(6分)(2017高三上·

鹰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

“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

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

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

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

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

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

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

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

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

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

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

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

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

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质素,它发育并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

B.中华文化门类众多、级次不同,各有不同的个性化元素。

如“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属于民间风俗文化中的个性元素,“刚柔并济、讲究武德、技艺合一”属于武术文化中个性化元素。

C.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华文化元素在世界视野的观照下,也被外域文化所吸纳,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夹杂着中华文化元素。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元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汉字从象形文字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形声字便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字。

B.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有学者称之为“东亚的拉丁文”,可见其在汉字文化圈诸国影响之大。

C.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它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D.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具有原创性和传承力的特点,在古代,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国长期是其文化供应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蕴藏于中华民族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因此中华炎黄子孙身上就流淌着中国文化因子的血液,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

B.中华文化元素依托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它无法独立存在,从来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C.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既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因为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同时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开掘、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的敬畏感,提升民族的自信心、认同感。

5.(12分)(2018·

东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受自然的颤动

赵丽宏

①夜晚,在离开上海数万里外的南太平洋之岸,半个残缺的月亮从海面上静静升起。

天空是深蓝色的,而天空下面的海水,是墨一般的漆黑,星光月色洒落在海面上,泛起星星点点的晶莹。

远方有一条白色的细线,在黑黢黢的水天之间扭动,这是海上卷起的潮峰,它们集聚了大自然神秘的力量,正缓缓地向岸边涌来。

风中,传来隐隐的涛声。

一只白色鸥鸟从我身边飞过,像一道闪电,倏忽消失在黑暗之中。

②这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一个名叫凯尔斯的海边小镇。

这个小镇,离繁华的墨尔本200多公里,在地图上未必能找到,镇上只有几家小店和旅馆闪着灯火。

离开小镇,穿越一片草坪就是海滩。

我一个人站在海滩上,站在星空下,站在望不到边际的夜色里,沉浸于奇妙的遐想。

和我一起伫立于海边的,是一棵古老的柏树。

斑驳的树皮,曲折的枝干,树冠犹如怒发冲冠,月光把古柏巨大的阴影投在海滩上,如同印象派画家异想天开的巨幅作品。

这样的古柏,在中国大多生长在深山古庙,想不到在异海岸上也能遇到这样一棵古树,这是奇妙的遭遇。

树荫中传出知名的夜鸟的鸣啼,低回婉转。

③古树,残月,孤鸦,星光荡漾的海,这样的景象,神秘而陌生,却似曾相识。

它们使我联想起唐诗宋词中的一些情境,但又不雷同。

这是我以前从未看到过的风景。

我就着月光看上的手表,是夜里九点,此时,中国是傍晚七点,在我的故乡上海,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刻,淮海路上涌动着彩色人流,南京路上回荡着喧闹人声,灯光勾勒出外滩和浦东高楼起伏的轮廓……而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久居都市,被人间的繁华和热闹包围着,很多人已经失去了抬头看看星空的欲望,也忘记了天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④此刻,大自然正沉着地向我展示着她本来的面目。

能够沉醉在大自然幽邃阔大的怀抱中,是一种幸运。

在天地之间,在浩瀚的海边,我只是一粒微尘,只是这个小镇、这片海滩上的匆匆过客。

然而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情境,却会烙进我的记忆。

⑤在澳洲,很多天然的景象使我陶醉,也使我心灵受到震撼。

我一次又一次走到海边,看海浪在礁石上飞溅起漫天雪浪,听涛声在天地间轰鸣,面对着激情四溢的海洋,我却感受到一种无法言传的宁静。

也有平静的海湾,海水平静得像一块蓝色水晶,白色的游艇在海面滑动,悠然如天上的白云。

凝望着平静的海洋我却想起了风暴中的海,想起了我曾经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过的最汹涌激荡的海。

海的运动,遵循的是自然永恒的法则,没有人能改变它。

这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力量。

在悉尼的邦迪海滩,我看到了海洋永无休止的运动。

不管气候晴朗还是阴晦,不管是有风还是无风,在这片海滩上永远能看到滔天巨浪,潮头如崩溃的雪山,成群结队呼啸而来,前面的刚刚在海滩上溃散,后面的又轰然而起。

冲浪者在潮峰上滑翔,展现着人的勇敢和灵巧。

如果把大海的运动比作一部壮阔的交响曲,人在其中的活动只是几个轻巧的音符罢了。

⑥海边的牧场也是悦目的景观,草原的起伏形成了大地上最柔和的线条,而在草地上吃草的羊群和牛群,仿佛是静止不动地被贴在绿色屏幕上。

如果海上有风吹过来,吃草的牛羊应该能听到浪涛拍击海岸的声音,应该能听到树林在风中的低语。

但些草原上的生灵,大概早已习惯了身边那种安宁,它们已经没有了奔跑的念头。

只有野生的袋鼠,箭一般出没在灌木丛中。

⑦一天黄昏,我离开海边一个著名的景点,在暮色中坐车回墨尔本。

公路穿越一片丘陵时,车窗外出现了我从未见过的奇妙景象:

西方的地平线上,残阳颤动,晚霞如血,东方的天边,金黄的月亮正在上升。

道路两边,是广袤无边的草原,羊群、牛群和马群仍站在那里吃草,它们沉静地伫立在自己的位置上,在夕阳和月光的照耀下,入定一般贴在墨绿色的草地上,天色的昏暗丝毫没有引起它们的不安。

这是一幅色彩深沉、意境优美的画,一幅世界上最平和幽静的油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绘了美丽的海上夜景,月色、星光、波涛等,照应题目,引出后文对异乡大自然美景的描写,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②段,海边古老的柏树与中国深山古庙的柏树形成对比,突出异乡古柏带给“我”的奇妙感受,树皮枝干、树冠,甚至月光下的树影都显得神秘而陌生。

C.第⑤段,写到“我”面对激情四溢、平静的大海时,“我”有着不同于大海的心理感受,写出大自然富有最伟大、最神秘的力量。

D.结尾两段两次写牧场的牛羊的状态,“静止不动”“沉静地伫立”“贴在墨绿色的草地上”突出表现了海边牧场的安宁幽美,从而深化主题。

(2)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①此刻,大自然正沉着地向我展示着她本来的面目。

②如果把大海的运动比作一部壮阔的交响曲,人在其中的活动只是几个轻巧的音符罢了。

(3)结尾为什么要描写车窗外“我”从未见过的奇妙景象?

6.(10分)(2018高一上·

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两倍。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

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

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

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

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

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

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

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元。

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

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

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

①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②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过暑假花费上万元。

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

对于调查中的“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

对于有机会是否参加海外游学,50%以上的网友认为孩子去不去海外游学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

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子有失落感”。

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

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

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

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

早在《史记·

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

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

波罗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

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

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

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

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

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

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

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

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光明时评》

(1)根据图表,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主动性很强。

D.16%的网友因怕有失落感而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而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为例,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

D.面对游学热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学会摆正心态,客观冷静的加以对待;

而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认知。

E.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3)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

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11分)

7.(11分)(2017高二下·

长春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逊,字友道。

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

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

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

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

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

及逊至郡,余乱未殄。

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

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

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

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

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

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

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

时逊代严绶镇襄阳。

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

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

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

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

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

逊请身先讨贼,不许。

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

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

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

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

李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左授”,官职变动。

“左授”是降职的意思,文中“左授太子宾客分司”的“左授”就是“左迁”。

C.“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废朝”,停止朝会。

始于隋朝,为哀悼皇室重要成员、立过大功勋的大臣,在其死后废朝,以示哀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上奏请求临时增兵三千名,但兵乱平定后,他并没有缩减增兵编制。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皇帝派遣朝廷官员去襄州查访,使者回奏是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在讨伐幽州、镇州叛乱时,虽然没有身先士卒,但出兵迅速,因此升任检校吏部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②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四、默写(共1题;

共8分)

8.(8分)(2016高一上·

亳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

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4)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

(5)羌管悠悠霜满地。

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1题;

共7分)

9.(7分)(2019·

黑龙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

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