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897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D.墨子认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一点儿都不难,关键是统治者要把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付诸实践为关键。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

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

《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

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

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

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

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

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

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距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

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

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

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

《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

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

《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

”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

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

论语>

编辑·

流传小史)

6.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作“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救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以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做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安危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

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

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

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

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

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

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

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

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无有,则轻法。

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

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

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

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

忍痛,故扁鹊尽巧;

拂耳,则子胥不失。

寿安之术也。

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

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

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

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

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

失所长,则国家无功;

守所短,则民不乐生。

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

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

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

杀天子也,而无是非;

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

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

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

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

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

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

说林下》第二十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爱:

喜欢

B.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幸:

希望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称:

相称

D.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遗:

丢失的东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使伛以天性剖背

B.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

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

C.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

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

D.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

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论证“国不得安”的一组是()

①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②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③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

④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⑤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⑥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B.③⑤⑥C.③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5分)

 

(2)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

子曰:

“人而无信,。

”(《论语·

为政》)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思而不学则殆。

(3),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梁惠王上》)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五、(12分)

1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②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③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

(1)请简要概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2分)

(2)从子路与孔子的对答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孔子形象?

17.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

“闻斯行诸?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8.将下面五个句子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语意连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①②⑤④③B.②⑤③④①C.①②⑤④③D.④①②⑤③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

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

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

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

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

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

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

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

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

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

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

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

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9.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

答:

(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

21.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

22.第②段中,作者说:

“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请通览全文作答,探究“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尽心》)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

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

(1)文体自选;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语文参考答案

1.D

2.C(A项“代”应为“待”;

B项“人”应为“仁”;

D项“遗”应为“贻”。

3.B

4.A(B项,“面目一新”的意思是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不合语境。

C项应为“同日而语”。

D项,自相矛盾,与原文语意相反。

5.A(B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仅是”表示递进关系,应与“而且是”相呼应;

C项犯了一对多的语病,应将“境界”后加“的大小”;

D成分赘余。

6.C(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之“经”有关系。

7.B(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

”“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该是指“南北朝以前”。

8.C(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

9.A(怜惜,爱惜。

10.A(A项前一“以”字,介词,表凭借,靠;

后一“以”字,介词,表原因,因为。

11.C(①是使国家久安的论据;

⑥是论证的结果。

12.D(举这个例子是说要重德,不是为了证明不需要制订法令。

13.

(1)像这样的话,君主就无法役使臣下,臣下就无法侍奉君主。

(采分点:

“则、无以、使、事”各1分,大意1分)

(2)能够把古代尧舜作为榜样来确定治国原则,并把恩德永久留传给后代的君主,就叫做英明的君主。

“立道、于、谓、”各1分,句式(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使国家安定的方法有七种,使国家危乱的途径有六种。

假使天下人都能在法令范围内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在法令范围内竭尽力量,用来打仗就能取胜,用来治国就能安定。

太平社会使人乐于生存去干好事,爱惜身体不做坏事,小人少而君子多。

所以江山长存,国家久安。

在狂跑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所以法令就是国家的船和车,平安时智慧和清廉的人才能出现,危乱时争夺和贪鄙的人就会蜂起。

所以给国家带来安定的法律,像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是不用命令而自然需要的。

先王把法令书写在竹帛上,它的道理顺应了客观规律,所以后人都能信服。

如果让人们去掉饥寒时吃饭穿衣的自然需要,即使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做不到;

违背客观规律,即使沿用先王之道也行不通。

强制人们去做勇士也做不到的事,君主就得不到安宁。

君主以永不满足的贪欲去搜刮已被搜刮尽的民众,民众就会回答说“再也没有了”;

民众一无所有,就会轻视法令。

法令是用来治国的,一旦被轻视了,君主的功业就不能建立,名声就不能获得。

听说古代名医扁鹊疗治疾病时,插入刺骨的刀子;

圣人挽救危国时,进献逆耳的忠言。

刀子刺骨,所以身上一时疼痛,自己却能得到长远好处;

忠言逆耳,所以心里暂且难受,国家却能得到长远利益。

因此,危重病人从疼痛中得到好处,勇猛刚毅的君主为得福不怕进言的逆耳。

病人忍住疼痛,所以扁鹊能竭尽技巧;

君主不怕进言的逆耳,就不会失去伍子胥那样的忠臣,这是长治久安的方法。

生病了却不能忍住疼痛,扁鹊的技巧就无法施展;

危险了却害怕进言的逆耳,圣人的忠心就无法进献。

这样一来,长远利益就不能传留后世,功名就不能永久建立。

君主不要求自己像尧,却要求臣下都像伍子胥,这好比巴望殷人都像忠直的比干那样,都像比干那样,君主自然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臣下自然不会背弃君主。

君主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下面又有田成子那样图谋篡权的臣子,还要巴望他们都像比干,所以国家得不到一点安宁。

假如圣君被废,暴君得立,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发挥长处,却要时常为短处所忧虑。

失掉了长处,国家就建不起功业;

拘束在短处里,民众就不再乐于生存。

用没有功业的国君驾驭不乐于生存的民众,这在全国百姓中是行不通的。

像这样的话,君主就无法役使臣下,臣下就无法侍奉君主。

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

国家的存亡在于君主是徒有虚名还是握有实权,而不在于臣属的多少。

所以,齐国是大国,但由于名不副实,君主在国内被架空了,名位和实权都已旁落,所以臣下得以篡夺君位。

桀是天子,但没有是非观念;

对无功的人给予奖赏,使阿谀奉承的人凭着欺诈手段得以尊贵起来;

对无辜的人横加刑戮,使驼背的人因为先天不足而被剖背。

把欺诈当成正确的,把天生缺陷当成错误的,所以小商得以战胜大夏。

明君巩固内部政权,所以不会被别国所灭亡。

如果国家内部治理得不好,却又不被别国所灭亡的,从来不曾有过。

所以周朝夺取殷朝的政权,就像在庭院内捡到别人的东西一样容易。

假使殷不在朝廷上丢失了什么,那么周人连殷境内的一根毫毛也不敢觊觎,何况敢于改变君位呢?

明君的治国原则是适合法制的,这种法制适合民心。

所以,贯彻法制,国家就能治理好;

脱离法制,民众就会思念。

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

舜没有立锥之地留给后代,却结下了恩德。

能够把古代尧舜作为榜样来确定治国原则,并把恩德永久留传给后代的君主,就叫做英明的君主。

14.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2分)“摩”字表现出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

(2分)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15.

(1)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知其可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学而不思则罔

(3)谨庠序之教胜人者有力

(每小题1分,共6分)

16.

(1)君子想的是法度,小人想的是自己。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坦荡;

小人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

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2)“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者风范;

这次对答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固穷”的风度。

17.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万法。

(2分)孔子解答学生的疑异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中,标准化试题却泛滥成灾,这种标准化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结果,而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求同,不能求异只能唯一,不能举一反三,这样既扼杀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又会导致语文教学的程式化、刻板化(意思对即可得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18.D(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

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宜区别其他四项另述。

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

)(4分。

错一处,该题不得分)

19.

(1)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

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

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

②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的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