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908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docx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

“五元文化”立德树人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沐浴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风,在黔东大地上茁壮成长。

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08年被推荐代表贵州省参加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的申报答辩,2009年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建院以来,学院立足黔东经济社会发展,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凝炼出“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了“五元文化”德育工作特色。

一、立足职教,丰富“五元文化”德育内容

我院立足职业教育,在深入分析高职学生思想、心理和知识状况的基础上,选择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职业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黔东文化这“五元文化”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用丰富的先进文化引导人。

马列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养分而不断创新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总趋势。

马列主义先进文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成果,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文化因素,其指导地位不可动摇。

二是以长征精神为旗帜,用绚烂的红色文化鼓舞人。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

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不朽精神。

铜仁是革命老区,有贺龙、关向应等革命前辈长征留下的光辉足迹,有周逸群、旷继勋等先烈可歌可泣的壮丽事迹,是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感、奋斗精神和创新品质的宝贵教育资源。

三是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用良好的职业文化塑造人。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

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

立足职业岗位所需的品德,以爱岗敬业、诚信合作、勤勉创新为主要内涵的职业文化培养师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四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巨大的现代价值和优良成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对于我们教育师生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用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师生,批判地吸收“亲仁”、“尚礼”、“贵和”、“忠信”、“善艺”等思想,引导师生修身诚化,让师生在认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树立起担负民族责任的意识。

五是以地方人文生态为补充,用朴实的黔东文化熏陶人。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是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典型的农业地区,生态奇美、民风淳朴,人文生态文化渊源流长。

侗家风雨桥、苗家花鼓戏、土家摆手舞风韵多彩;明清才子陈珊、儒将徐如澍、“天下玉尺”张元臣、书法家严寅亮等文武将才贤德智慧。

用绚丽多姿的黔东人文生态文化培养师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增强他们扎根家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心。

二、积极探索,构建“五元文化”德育体系

学院积极开展“五元文化”高职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其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1、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五元文化”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专业课教学的各环节;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开发校本特色教材;把新农村政策、职业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黔东文化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近几年编写了《铜仁故事》、《文化笔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黔东当代作品选》、《社会知识》、《桃源铜仁》、《春秋文集》、《铜仁.五溪生界古文化》、《铜仁职院党团知识培训教材》、《邓小平文化观研究》、《校园文化学导论》、《校园文化略论》等专著、教材。

2、加强“五元文化”教育研究

学院成立“五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开展“五元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新农村建设政策与策略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侯长林教授主持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被列为2009年中共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特助项目;侯长林教授主持的《高职教育与铜仁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高级政工师李朝安副书记主持的《高职院校文化德育模式研究》、田银萍副教授主持的《铜仁地区人文生态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开发利用》、彭明生副教授主持的《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邓川副教授主持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文化管理研究》、宫盛花讲师主持《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关系---以苗族、布依族为例》、杨敏讲师主持的《<周易>德育思想研究》、征玉韦讲师主持的《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西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吴慧倩副教授主持的《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研究——以服务贵州经济为视觉》、李萍讲师主持的《中高职学生流失现状原因及应对措施》、勾文明讲师主持的《思南土家族民俗整理与研究》等12项课题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田银萍副教授主持的《“五元文化”高职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和《铜仁职院护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陈慕鸿副教授主持的《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贵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代亚松讲师主持的《铜仁乡村旅游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15项课题被列为院级课题。

其中,《“五元文化”高职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田银萍副教授主持的《铜仁职院护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分别被评为2009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92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6篇。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文化;以长征精神为典型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爱岗敬业为基本内容的职业文化;以孔子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绚丽多姿的人文生态文化为重点内容的黔东文化的“五元文化”德育理论体系。

三、打造基地,营造“五元文化”德育环境

学院以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德育资源,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校内人文氛围浓厚

学院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修广场、筑长廊、建陶园、塑雕像、赋路名等方式,将“五元文化”展示在师生的眼前,渗透进校园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于师生心里。

学院设计了文化建设方案,建成了“孔子文化园”、“陶园”、“黔东红色文化园”、“中华诗歌文化长廊”(翰墨路),并对每一个楼场馆所进行文化命名,如教学楼被命名为“格物楼”、“致知楼”;学生宿舍被命名为“钟灵楼”、“毓秀楼”,还有“求真大道”、“笃行桥”等,让广大师生走过“笃行桥”,踏上“晨曦路”、“求真大道”,通向“明德路”、“自强路”,使师生顿悟重行之理;临河诗歌路,俯睨“坞泥河”,懂得出淤泥而不染;走进“格物楼”、“致知楼”,使学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闲游“照壁山”,怜古人勤学而无烛;栖身钟灵楼、毓秀楼、惜福楼,更惜堂煌楼宇快成才;聆听于“寅亮厅”,吸取科学与真理的智慧;静读于“孔子书屋”,品味“亲仁、尚礼、贵和、立志、笃学、善艺”的精髓;慢步科技馆,从简陋粗劣的器物中探视中国科技曲折迷茫而悠久灿烂的革新之路,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感和开拓创新的勇气;驻立“逸群广场”,回首红色黔东的激情岁月,励志图强、不畏艰难、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

2、校外文化基地类型多

——红色文化基地:

如“周逸群纪念馆”、“旷继勋故居”、“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印江木黄三•六军团会师旧址”、“印江沙子坡红军群众大会旧址”、“松桃石梁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松桃甘龙红军烈士纪念碑”、“石阡甘溪红军纪念碑”等。

——自然文化基地:

如梵净山、九龙洞、铜仁十里锦江、乌江百里画廊、思南石林等。

——历史文化基地:

如世界唯一的戏剧活化石-铜仁东山傩文化博物馆、苗王城、南长城和凤凰“沈从文故居”等。

——乡村文化基地:

如印江团龙民族文化风情村、寨英古镇、江口云舍民族文化风情村、沿河南庄土家民族文化村等,这些都是我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地。

通过打造基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内外“五元文化”德育氛围,,让学生时时受感染、处处受熏陶、人人受教育。

四、创新载体,找准“五元文化”德育突破口

1、围绕“五元文化”,突出“四项主题”教育

第一、热爱生命教育,突出优秀传统文化。

学院关爱每一个生命,从观念的树立到具体的行动都突出对生命的关爱。

院长侯长林教授带头开设的《做一棵高贵的苇草》等一系列热爱生命讲座,强化师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各系开展了防火防灾演练及安全知识宣传,扎实抓好安全教育;从2006年起设立安全专项奖,对全年无事故的部门进行奖励,构筑安全防护体系。

由于安全工作制度完善,措施具体,学院几年来无一重大事故发生。

学院以学生为本,关爱生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2009年生物工程系学生蒋荣俊患尿毒症、经济与管理系学生丁丫患肾衰竭,学院领导带头捐款,职工慷慨相助,充分体现了全院师生的大爱精神和对生命关爱的拳拳之心。

第二、艰苦奋斗教育,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红色文化。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不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为搞好该项教育,在学生中开展“每天节约1元钱,每次节约一滴水”、“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勤工俭学”等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尤其是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几千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杂物清理、路面平整、校园绿化等公益劳动。

第三、立志成才教育,倡导良好的职业文化。

针对高职学生起点低、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实际,我们注重立志教育,并从心理疏导和克服生活困难着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实践,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护理系党总支开设的“心语信箱”,成为师生的交流窗口,排解了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很多障碍。

总务处、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对生活贫困学生,不是施以简单的资金资助,而是给他们提供解决困难的办法。

如:

通过介绍兼职,教会一门手艺,师生接对子帮扶等措施,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安心学习。

第四、感恩教育,渲染朴实的黔东文化。

为教会学生懂得感恩、自觉感恩,学院开展系列感恩活动。

感亲恩,通过给父母写封信、为父母生日祝福、与父母说说心里话等活动表达对父母和亲人的感激;感师恩,开展与老师促膝谈心,美化讲台,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感友恩,开展“与你同行”、“今天我值日”等活动,培育学生互帮互学互进的风尚;感党恩,获奖、助、贷的学生带头做不少于七天的义务工,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用奉献报答党恩,用知识回报社会。

2、紧扣“五元文化”主体,扎实开展“三节”活动

学院每年3至5月举办“长征火炬节”,5至6月开展“技能展示节”,9至12月为“传统文化艺术节”,寓“五元文化”教育于“三节”活动。

第一、长征火炬节——传递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精神。

“长征火炬节”期间,举办大型的启动仪式,组织党团员宣誓、红歌演唱、红剧展播等系列活动,开展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教育,培养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

2009年6月,在纪念建国60周年举办的《桃源铜仁—多彩贵州为祖国喝彩万人红歌会》上,我院5000多名师生徐徐展开的3600平方米的五星红旗 震撼人心,也进一步激发了我院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激情。

  

第二、技能展示节——突出职业文化教育。

“技能展示节”是我院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展示职业形象、学习规范操作的重要载体。

学院有专项经费支持,学生人人有项目,个个都参与。

三年来,我院医学系的急救技能比赛、护理系“5·12”护士节护士礼仪表演和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比赛、生物工程系的园林植物识别技术比赛、计算机应用系的网页制作竞赛、经济与管理系的株算竞赛等已成为传统的竞赛项目。

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职业的规范要求,感受职业文化,培养职业兴趣,锻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心理素质。

第三、传统文化艺术节——渲染人文教育。

“传统文化艺术节”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渲染地方人文生态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化沙龙、读书活动、校园论坛、辩论赛、歌手大赛等活动各具特色,如100场人文讲座、100本好书推荐、100部爱国影片展播。

计算机及应用系要求学生背诵50首古诗,人文社科系要求学生会唱10首地方民歌、熟悉掌握铜仁的历史名人和人文风情等,护理系学生能讲南丁格尔的故事,能背诵护士誓言。

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区内举办的大型活动,如数千名学生参加2009年4月28日的“第四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暨贵州铜仁龙舟文化节”,4月30日的“梵净山文化旅游节”等。

五、建章立制,完善“五元文化”德育考核评价机制

“五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将五种文化知识内化为良好的个人品质、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为了检测教育效果,学院从多层面、多维度设计考核方案,如将学生参与课程讨论、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情况和表现作为考核内容,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地方文化课程必修课或选修课,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五元文化”学习。

为确保“五元文化”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制定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五元一体”德育工作实施意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五元一体”德育工作实施方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五元一体”德育工作考评细则》等系列制度,不断完善“五元文化”德育考核评价机制。

并设立专项资金,为“五元文化”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六、常抓不懈,彰显“五元文化”德育成效

1、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学院学风浓、教风正,全体师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养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的良好习惯,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气魄,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引领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仍然永不止步。

2、培养了一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教师队伍。

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学院在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拿出300多万元,实施“教授培养工程”、“研究生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加强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开展送教下乡,为百姓传授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推广与技术指导,深受地方政府及农民的赞誉。

如杨辽生副教授到江口县推广的西瓜立体栽培技术,成为江口2007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央电视台以“教授送科技进大棚”作了专题报道,该同志还被当地百姓亲密地称呼为“杨西瓜”;王文强讲师受地委组织部的指派,受聘担任铜仁市川主科技助农有限公司业务副总及养殖部总经理,负责在我区广大农村推广白鹅养殖技术,被当地农户称之为“财神爷”;饶茂阳副教授2009年被评为全省首届“青年创新人才”。

同时,学院在松桃县水竹村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学院领导和生物工程系的干部,经过深入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帮扶,使该村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贵州省的“省级示范新农村”。

3、毕业生回归家乡,社会满意率高。

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社会对毕业生评价好。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明,企业对学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较高,生物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各专业毕业生的称职率为97.75%;医学系、护理系毕业生的称职率为99.3%;计算机及应用系的称职率为91.01%;经济与管理系的毕业生的称职率为97.44%;全院平均为97.43%,以“肯干、实干、能干”享誉省内外。

毕业生达返乡率62.3%,分布于医疗卫生、农林牧种养植、社会服务等基层一线,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并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

如我院2007年毕业生张阳成为全国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曹鑫代表“三支一扶”大学生到全省各地巡回演讲,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执行人,带领家乡人民建设农村奔小康。

4、产生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7日对我院“五元一体”高职德育工作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标题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五元文化”德育工作模式》),2010年3月,《“五元文化”主题教育彰显特色扎实推进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被列为全省高校学生党建典型材料,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铜仁地区行署副专员陈达新来学院视察时指出: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发展先进文化、传授实用技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默默耕耘、顽强拼搏,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科教兴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省教育厅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张华主任在对学院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检查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铜仁职院上下重视,齐抓共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工作扎实,卓有成效,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走到了全省高职院校的前列。

”在主管部门高度肯定学院就业工作的同时,其他的行业部门及各兄弟院校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实践证明,“五元文化”教育,符合我院学生思想、心理与行为特点,凸显针对性,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特色,使我院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贴近职业岗位的要求,更贴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五元文化”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拓展创新,是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探索,提升了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品位和育人效果,取得的成绩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尚需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与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