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稿1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9131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稿1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完稿1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完稿1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完稿1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完稿1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完稿1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完稿1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完稿1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完稿1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稿1戴.docx

《完稿1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稿1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稿1戴.docx

完稿1戴

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

摘要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教育急剧变革的时期。

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与改革,国民教育是其中重要思潮之一。

民国初期的国民教育围绕教育制度、基本内容,形成了内容多样化、教育与实践结合、兼顾各层次教育公平等特点,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

“五四”时期;国民教育;学制;特点

 

Themayfourthperiodofnationaleducation

ABSTRACT

ThemayfourthperiodisaperiodofmodernChineseeducationchangesharplyHavesprungupallsortsofeducationideasandreform,thenationaleducationisoneoftheimportanttrendsIntheearlyoftherepublicofChina'snationaleducationaroundtheeducationsystemBasiccontent,formedthecontentdiversitycombiningeducationandpracticeAlllevelseducationfairetc,providesvaluableexperienceformodernChineseeducationdevelopment.

KEYWORDS

Themayfourthperiod;Thenationaleducation;Length;Thecharacteristicsof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1

一、选题1

二、学术成果回顾1

三、本文总体构思1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2

一、“五四”前教育体制的改变3

1.清末国民教育思想的萌芽

2.民国初期国民教育体制的建立

二、“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与主要内容4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国民教育改革

2.“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五四”时期国民教育的特点7

1.国民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2.国民教育注重个性的发展

3.国民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国民教育兼顾教育公平

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9

“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

绪论

一、选题

1.选题的依据、学术价值和意义

(1)“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在这个特殊时期,影响深远,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并不算多,但大部分都局限于其中的某个部分。

关于“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研究虽也有所涉及,但都不够深入,尤其是关于其在内容和特点的研究。

(2)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全面认识、分析“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内容和特点,在深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有借鉴意义。

(3)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教育面临困境,教育经费不足,应试教育的弊端束缚了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创新。

我国明显意识到当前国民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正着手进行国民教育革新,建立一个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

经过本文对“五四”时期国民教育进行深入探究,在完善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革方面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相当程度的促进作用。

二、学术成果回顾

当前学术界对“五四”时期教育的研究主要有:

(1)刘琪的《冲突与选择—对“五四”时期教育改革观的探索》(发表于《教育评论》1989年第4期),文章中主要叙述了“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在新旧文化、思想剧变的背景下艰难展开;

(2)李桂林的《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发表于《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主要介绍了各种教育思想与主张的概况;(3)易慧清的《“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发表于《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文章讲述了“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北大率先进行了教育改革,成为大学改革的先驱。

三、本文总体构思

第一部分:

“五四”前教育体制改变;

第二部分:

“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与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

国民教育的特点。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专著:

[1]王炳照、阎国华: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2],[3],[5],[7],[8],[11],[12]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345页、第361页、379页、第380页、381页、386页。

[4]《颁定教育宗旨》1915年1月,转引自: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页。

[6]《1919年教育调查会:

教育宗旨研究案》,转引自:

朱有献主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8-629页、665-666页。

[9],[10]陈青之:

《中国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106-107页。

2.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材料分析法、比较法,多方面地分析“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

 

1912年,封建保守势力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特别是北洋政府的复古倒退,一场尊孔读经的逆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

由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它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顶峰。

“五四”期间,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在中国传播。

教育实践者积极加以选择和吸取,促使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在中国教育界形成和发展。

在此期间,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也展开了一些教育改革。

在沿袭民国刚成立时的教育体制基础上,在国民教育内容、宗旨上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五四”前教育体制改变

1.清末国民教育的萌芽

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过程中,稀疏零星的涉及“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等国民教育问题。

维新运动高涨期间,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进一步发展,开始构建国民教育体制。

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开始形成了国民教育思想。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的代表康有为曾在1998年《请开学校折》中提出借鉴德国的教育制度,兴“国民学”,这是一种具有爱国性质的义务教育。

他主张国民教育,一方面要全国人民都能受教育,另一方面要使国民有国家观念,甚至已经提出了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

[1]可以说他是晚清国民教育最有力的倡导者。

通过康、梁等人的鼓动和宣传,清末知识界、教育界对“国民”日益注目。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将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运动联系起来,还将国民教育与推翻清朝封建政府统治的革命联系起来,鼓吹“革命教育”。

他们要求教育培养革命的“国民”,为中国民主革命服务。

近代人经过艰辛的探索,国民教育思潮声浪高涨。

1904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发展的需要,颁布了“癸卯学制”,它旨在培养拥护清政府的统治的顺民。

学制主系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属研究院性质。

[2]除却主系之外的各类学堂中,主要有实业类和师范类。

在学制中包含了国民教育思想,它重视美德和智慧的培养以及修身课课程的开设,把学校和基础教育的开展作为实现国民教育的重要手段。

清末学制的出台是向西方学习的重要象征,它是中国向近代教育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促进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近代化。

它借鉴和吸取了不少日本和欧美的学制内容和特征,它是清末教育传统性和近代性结合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科举制度阻碍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它被废除一方面是清末中国传统教育的危机的体现,同时也是近代新式教育的契机。

1906年,清政府颁发《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在文件中着重阐述了要发展基础教育,要扩大和发展国民教育。

文件的颁布改变了精英教育的初衷,它动摇了传统教育的根基。

当然清末的中国教育体制是一个过渡型的教育体制,具有近代教育行政的因素,但又是属于封建官僚体制的范畴,具有不新不旧,有新又旧的特征。

教育的决策权仍在封建帝王之手,教育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本。

2.民国初期国民教育体制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随着旧政治向新政治的变革成功,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加快。

在孙中山的关怀和重视下,教育部及下设机构相继成立。

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总长为最高行政长官,受命于大总统负责管理部务。

接下来设置三司一厅。

司下设科、处,负责分管教育有关的各种事宜。

他驳斥了传统中国的以忠君尊孔为宗旨的封建教育制度,创建了适合民国的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民国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国民教育方针。

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个教育方针蕴含了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种育人思想,表现了要让人身心和谐发展的观点。

将德育作为培养具备民主共和思想观念的国民的第一任务。

用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培养具有德育和智育的国民,希望通过国民教育可以在维护国家主权、预防军事政治、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

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的主系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不分男校女校;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女子中学校;高等教育段不分级,设立大学,大学实际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层次。

[3]在主系之外的各类学校中,主要有师范类实业教育类。

学之中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除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复古气息。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成立后的首个学制,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重视,它是之后一段时期内学制改革的参照标准。

符合民主共和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及“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体现了新教育体制转换的基本完成,它为中国近代的教育开拓可广阔的空间,对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五四”时期的国民教育与主要内容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国民教育改革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假借国民教育为其复辟帝制服务。

1915年1月,袁世凯强调要重视国民教育的发展,谓“兴学为立国要图,……使中华民族为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之国民,则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缺”[4]。

他要求教育部切实筹办教育。

同年7月,教育部公布颁布了《国民学校令》、《高等小学校令》。

把初等小学改成四年制的“国民学校”,取消民国初年政府颁发的《小学校令》中有关初等小学、高等小学的规定。

国民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忠孝节义”。

袁世凯强调把读经讲经重新列为国民学校、高等小学的必修科目。

他鼓吹的“忠孝节义植其基”,实现“法孔孟”的所谓国民教育,完全是为其复辟封建帝制造就人才。

是通过颁行教育宗旨来限定学界的行为,来维护其即将崩溃的统治机制。

这种强奸民意的政治教育是对孙中山蔡元培提倡的社会教育、义务教育的公开背叛。

由此在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的新文化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文人墨客激烈批评了封建教育的弊病,指出教育的不足之处,大力提倡资产阶级新教育。

在这以时期,教育改革也开展起来。

1916年6月袁世凯倒台,9月,政府撤销了袁世凯所颁布的教育纲要,根据纲要而制定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教育要旨。

同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删除有关读经的内容的规定。

1917年5月,在舆论的推动下,政府拒决了定“孔教为国教”的议案。

1919年教育部调查会通过了“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

[5]所谓共和精神者:

一、发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人治为立国之根本;二、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俾人人能负社会国家之责任”。

[6]同年10月,议案呈报教育部采用实行。

它的主张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鲜明特点,比如有关人发展和个性发展,还有平民思想、民主精神、国民的培养,跟民国初期相比有了更大的进步。

“五四”期间,教育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补充。

在民国初期,“壬子癸丑学制”直到1922年新学制推出之前,中间虽然有过部分改动,但是它的总体构造没有太大的改变。

1922年年底,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

它的标准为: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伸缩之余地。

这七项标准开始代替了民国初期颁布的国民教育宗旨,它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教育改革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民主和科学的要求以及迫切发展教育的思想主张,对以后的国民教育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体来说,“新学制”的制定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它在之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除了少部分得到调整之外,直到新中国解放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里面成果的结晶。

1922年新学制的意义不言而喻,是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巅峰之作。

2.“五四”时期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注重职业教育。

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很迫切,加上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教育家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社会上要求发展职业也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1917年,黄炎培发起和组织了中国职业教育社,他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理论研究和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很快职业教育达到了一个高潮,之后职业教育活动的在国内产生。

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1918年全国职业教育机构有531个。

[7]]国内的职业教育思想对1922的新学制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新的教育制度中有许多职业教育的规定。

“五四”之后,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注重中小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五四”时期,国内的中小学教育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中等教育规模有所扩大,1915年全国中等学校数为444所,学生为69770人,到1922年,已有学校547所,学生103385人。

[8]相对于中等教育,小学教学时间为六年,分初、高两级等。

中学校学习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等。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规定而已,但也不能否认此期间政府和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视。

“五四”期间,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有明显的进步。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了的改革,将北大从一所传统教育模式的大学,便成为成一所现代的大学。

北大的改革成为大学改革地先导和示范,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1922年新学制对高等教育的规定也比较详细和规范。

比如在大学里面设置多科或者单独一科,学习时间为四年到六年。

在推行白话文和国语。

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开展,文学作品开始使用白话文,学校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作为学生的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书籍,它在学校中逐渐推行白话文和义务教育的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7年10月,第三届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

国语和白话文课本在学校教学中推行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它为各级学校在教学中彻底淘汰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在1920年,教育部颁发规定,凡是民国学校都要废除在教学中实用的文言文课本,用白话文代替,至1922年止,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课本。

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教育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为教育的普及、文化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扫除了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

重视儿童教育和女子教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思想家们倡导以“个人为本”的思想,对扼杀个人独立人格和束缚个性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里有关人的发现里面的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要重视儿童与生俱来的人格和个性,教育中要以儿童为出发点。

“五四”期间全国小学教育继承了袁世凯时期颁布的小学教育双轨制,一为国民学校,二为高等小学校。

在学校中以“施行国家根本教育,以注重儿童身心之发展,以施适当之陶冶,并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9]为宗旨。

只要是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他们的父母或者监护人有让他们接受学习的义务,没有达到入学标准的不准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高等小学药以完成初普通教育为宗旨。

在1922年新学制中对中小学教学也有详细的规定,这是根据学校入学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来划分。

初级小学为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也放入初级教育阶段,让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相连接。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胡适等人抨击旧制度,呼吁解放女性,男女均匀平等,男女教育平等即使女子解放运动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为“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文化舆论方面,胡适等人大力提倡大学开女禁,这种观点得到蔡元培的支持。

1920年,蔡元培在北京开始招女大学生,人数虽少却打破了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校不招收女生,把女生排除在外的限制。

三、国民教育的特点

1.国民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在1922年颁布施行的新学制中,它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规划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公用园艺、音乐、体育等十一科目;初级中学课程分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体育科六个学科;高级中学根据改革令,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

[10]师范教育分六种,一是完全六年的师范学校,二是后期三年的师范学校;三是高中师范科;四是师范专修科;五四师范讲习科;六是师范大学。

关于大学及专门学校的课程,则由各学校自己规定。

总的来说,“五四”期间国民教育的内容比较繁杂。

2.国民教育注重个性的发展

1919年底教育部公布了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这个教育宗旨对人的个性追求、个人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有很大影响,对民主政治、民主精神、公民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得到众人的倡导,加强了对文化传统文化的的弊端进行揭露以及对军阀专政进行批判,他们在教育中得到体现。

也就是加强众人对价值的肯定和提倡个性化教育。

个性主义思想体在教育中得到体现,首先,它强调在在教育平等方面大家都有平等享有的机会,并且不会被政府部门所限制。

其次,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学校以个人和儿童为根本出发点。

其三,尊重个性意味着不以固定的模型来塑造个人,让社会淹没个性,让社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其四,学校教育不能够随随便便教育,作为老师要善于研究和改进。

个性主义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们已经开始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去考虑教育的相关问题。

3.国民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社会上长期存在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和生活向脱节、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现实状况。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乘隙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不适应尤显明显。

胡适对此批评道:

“社会需要的是做事的人才、学堂所造就的是不会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

”“学校只管多,教育只管兴,社会上的工人、伙计、帐房、警察、兵士、农夫······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11]。

实业界人士穆藕也感叹:

“在失业者嗟叹生计之难,在实业界方忧虑需要的人才之无多”[12]。

可以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矛盾非常尖锐。

“五四”时期教育家们倡导的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的人才。

职业教育在1922年新学制中得到体现,它最显著地特征便是保证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

比如在小学高级阶段,就要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增加职业教育准备;在中学增设各种职业科目,让学生不仅能够着手准备好升学,还能尽快从学校毕业。

学校教育增加职业科的规定,不仅促进了实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1922年的新学制里面,指出了“注重生活教育”作为其教育改革的中的一个标准。

这种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劳动相结合的观念有助于日后教育改革实践,它的作用也是积极向上的。

4.国民教育兼顾教育公平

在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推行义务教育案》要求政府落实义务教育计划,地方也响教育部门的号召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计划。

同年,教育部通电全国各地,各地方要积极落实和完成义务教育的分期计划。

虽然全国各地普及教育的计划落实效果往往不明显,但教育界人士在为此作着努力。

五四期间,出现了平民主义教育思潮,教育思想家们积极提倡平民教育,其中有不少偏向于坚持“庶民”教育,冲破了以往教育中存在着贵贱秩序的阶级教育。

他们迫切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改变教育被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所占据的不合理现状,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为平民大众能够享受教育而奋斗。

“五四”期间,陈独秀等人呼吁解放女性、男女平等,胡适等人也在舆论上呼吁大学开女禁。

1920年,北京大学首招女性学生。

大学开女禁,为男女教育平等迈开了关键一步。

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在“五四”之后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结语

“五四”期间不但是名家辈出的时代,而且也是各种教育思想的出现时代。

各种教育思想主张在中国教育界生根发芽,“五四”期间的国民教育汲取了它们的精神并在教育领域内付诸实践。

其中许多将于地向主张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雏形。

在此期间,中国的教育实践者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活动。

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也进行了一些教育改革,继续完善中国近代教育体制。

我国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形成。

“五四”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此期间,国民教育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发展,它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阎国华: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2],[3],[5],[7],[8],[11],[12]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345页、第361页、379页、第380页、381页、386页。

[4]《颁定教育宗旨》1915年1月,转引自: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页。

[6]《1919年教育调查会:

教育宗旨研究案》,转引自:

朱有献主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8-629页、665-666页。

[9],[10]陈青之:

《中国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106-107页。

 

致谢

本文是在徐公喜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

论文的选题、资料的选材、论文的设计、论文的研究、编排以及修改,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在徐老师细心的指导下完成的。

徐老师务实的态度和勤奋的工作态度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值得我学习。

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在论文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希望老师们能够帮我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