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9252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经Word文档格式.docx

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

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

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第二,轻视科技著作。

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

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

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

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

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永乐大典》

明成祖敕解缙等撰,后复敕姚广孝等与解缙同监修。

原名《文献大成》。

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永乐元年(1403)闰七月始修,终成于永乐五年(1407)冬。

全书体例仿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及宋钱讽《回溪史韵》,并以《洪武正韵》为纲,按其单字排列,先注音义,又依唐颜真卿《韵海镜源》例,注楷、篆、隶各体。

“用字以系事”,即“随字收载”有关文献。

每首字及标目以下,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摘引数句;

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

甚至全录一书,以书名分韵,如《水经注》,即全书录入。

就其体例而言,实兼有字书、韵书、类书、丛书之综合功用。

采掇搜罗,极为浩博,且中多世所不经见之书。

所收各种文籍大致有七、八千种之多。

明代之前大量秘籍佚文,赖此以传。

又其引文“皆直取全文,未尝擅减片语”,“兼容并包”,故又有极高校勘价值,为唐宋类书所不可企及。

此书正本原藏文渊阁,清初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上曰:

“文渊阁制既庳狭,而牖复暗黑,抽阅者必秉烛以登,内阁辅臣无暇留心及此,而翰苑诸君所称读中秘书者,曾未得窥东观之藏。

至李自成入郡,付之一炬,良可叹也!

”据此,可知正本毁于明崇祯末年。

或谓被明世宗即嘉靖皇帝死后葬入永陵。

藏于皇史宬之副本,明清易代之际亦有散佚。

乾隆间开《四库全书》馆辑佚,所据即为副本,据当时清点之数,已缺二千四百二十二卷。

嘉庆、道光之间,因官员挟带、偷窃,亦有部分散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绝大部分被焚毁,兵燹之余,亦被入侵者劫走。

现散藏于近十个国家和地区。

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共七百三十卷,缩印二百零二册,另附原书卷二四三五至二四三七“乌”字韵仿制本一册,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又将新征集之六十七卷影印出版,又连同原影印本七百三十卷合并影印成十六开精装本,分装十册出版,为目前最齐全之本。

三、简答:

(10分,4个)

1.古代书籍常用的装帧形式

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

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

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

“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

《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

“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

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

”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

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

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

"

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大约盛行于唐代。

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

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

《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

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

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

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

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2.简述“文献”涵义的演进。

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1、“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不能征之矣。

文献,文指文化典籍,献指年高而有道德学问之人.何晏集解引郑玄解为"

文章贤才"

.所谓"

贤才"

即指年高而有道德学问的人.这些人有丰富的阅历,见广识多,许多材料,特别是史料,都是靠他们口耳相传.

2、宋末元初著名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此书命名的来由: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

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已意,附其后焉。

命其书曰《文献通考》。

马端临也讲得十分明了,文是指书本记载,献是指名流口传议论.明谢肇氵制《滇略》卷六《献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志乡贤也."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献"

也是这个意思.

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新的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运用,"

文献"

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而且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从二十世纪初起,文献的材料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光记录,即感光材料胶卷,胶片,即用摄影方法保存文献.几乎在同时或稍早(1900年)出现了磁记录,即磁性材料磁带,磁盘,这是将声响,图象和数据变成电信号使磁性材料发生选择性磁化以保存声音,图象和数据的方法.至四十年代,出现了电记录,即电子存贮器,用计算机操作程序来存贮文献.这些以科技革命为基点的新型载体,与传统载体相比,尽管仍具备物质属性与信息属性,但从视觉(直视)看,符号属性消失了,符号为光,磁,电所代替.它必须借助于特殊的器械将光,磁,电转换成或还原成文字.这是传统学科面临的新问题.

3、198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下了简明的定义。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国际通用的《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对"

的释义是:

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

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

另一种说法是:

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

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

简言之,就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3.简述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

一、 

 

甲骨

甲骨四堂

对甲骨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四位研究家:

罗振玉,字展堂。

王国维,字观堂。

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

人称:

甲骨四堂,罗董郭王。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

“四堂”分别从古文字学、史学、考古学、社会历史学等方面开拓了甲骨研究的新领域,其中又以雪堂起步最早。

二、金石

古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一般分礼器(即祭器)和乐器两大类。

礼器以鼎为最多,乐器以钟为最多,故铜器铭文也称为钟鼎文。

铜器铭文的字数多寡不一,字数较多的如西周时的大盂鼎。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东周时期的“石鼓文”。

唐代初年在陕西宝鸡出土,在十个形似鼓状的石柱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及贵族游猎之事,故又称为猎碣。

出土之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韦应物、韩愈等都曾写诗吟咏过,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郭沫若有《石鼓文研究》一书。

古代常常将重要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标准本。

如在我国古代由于对儒家经典的重视,所以还有将整部儒家经典可在石碑上作为标准读本的,称为“石经”,历史上著名的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

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丹,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

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

因其为汉代所刻,故一称“汉石经”。

因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三国时魏文帝正始年间,用古文、小篆和隶书3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2部。

也称“魏石经”或“三体石经”。

三、简牍

居延汉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对这一带的烽燧遗址进行了考察,首次发现了约10200枚简牍,先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后来胡适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后,通过与美国国会图书馆交涉,1965年将这批稀世珍宝交付给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72~1976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再次在这一地区的烽燧遗址中发掘了近2万枚汉简,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这些简牍年代约在西汉武帝末年(前1世纪初)至东汉中叶(公元2世纪初)之间,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

这些简牍的内容涉及汉代长城沿边的边防屯戍及有关典章制度、屯戍吏卒的日常勤务和他们使用的兵器工具、吏卒及其家属的生活,沿边交通驿传的管理制度等,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居延汉简甲乙编》由中华书局出版。

银雀山汉简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发掘出土了大量竹简。

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

1号墓出竹简(包括残简)4900多枚,内容包括若干种先秦古籍及古佚书。

其中《尉缭子》、《晏子》、《六韬》等书,唐宋以来被疑为伪书,这次发掘,证实它们在西汉前期已经传世,并非后人伪托。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证实了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

2号墓出土《元光元年历谱》简32枚,以十月为岁首,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历谱。

所记的晦朔干支,订正了宋代《资治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的错误。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等兵书的出土,极大地推动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化,并确立了中国古代兵法在中国古代史、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

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墓葬,从其中的11号墓出土了1155支秦代竹简,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等。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大量秦简,有一半以上是关于秦代法律,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

云梦秦简的出土,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之前,还未出土过秦简。

历史学家对于秦朝的法律制度了解很少,因为秦朝统一以后所制定的很多法律都已散失,而现存的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只是不成体系的一些片段,无法了解全貌,云梦秦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些竹简是研究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助于秦文化的深入研究。

秦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郭店楚简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出土战国楚简804余枚,计1.3万余字年代經推定為戰國中期偏晚。

郭店楚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经古文字专家研究整理得知,郭店楚简全部为先秦时期的18篇典籍。

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

四、 

缣帛

马王堆帛书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大批帛书,总计28种古籍,2幅地图,1幅导引图,共计12万余字。

这些帛书出土时放在一涂漆木匣中。

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

字体有篆、隶之分。

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

共 

12万余字,均破损严重。

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和《老子》甲乙本,其中甲乙本《老子》为所见最古的本子。

篆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五. 

赫蹏纸西汉时长安的一种薄小纸.纸质.《汉书·

外戚·

孝成赵皇后传》载,成帝时宫中有这种纸.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皇后赵飞燕之妹赵昭仪为害死得子的后宫宫人曹伟能,遣狱丞籍武送去"

裹药二枚赫蹏,书曰:

'

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

赫蹏,薄小纸也."

又引孟康曰:

蹏犹地也,染纸,素令赤而书之,若今黄纸也."

敦煌卷子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汉武帝所设河西四郡之一,为当时丝绸之路通往中亚之要道,是汉唐时代东西方文明荟萃的枢纽。

汉魏之际,西域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很深,敦煌也因而成为我国最早的佛教中心之一。

自东晋时佛教信徒开始在此凿窟造像,至唐代,莫高窟已拥有1000多个内有精美壁画、佛像的石窟,故又称"

千佛洞"

建窟造像一直延续到宋初,前后达700余年。

大约公元11世纪的某个时间,大量经卷、文书、绘画、法器被集中在一个洞窟的复室里封存起来,然后在外面重新绘上壁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清理第17号石窟(藏经洞)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洞窟。

洞中藏有一层层的经卷和抄本书籍,还有画着佛像的绢幡、织物、法器,总数约5万件。

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遗书。

遗书多数为手写本,不少写本是书法精品,也有少量稀世罕见的雕版印本。

内容以佛经居多,另有不少道家、儒家经典,以及天文、地理、历史、医药、占卜、信札、帐册、户籍、契约等文献。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现。

六、缩微胶片(胶卷) 

1909年,1913年,1917年,伯希和数次将部分敦煌文献的胶片送给罗振玉,罗振玉分别编印成《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等敦煌文献丛书十五部.1934年,著名学者王重民,向达分别到巴黎和伦敦,拍摄了大量的敦煌文献胶片.王重民并撰有《巴黎敦煌残卷叙录》,《敦煌古籍叙录》等.除了劫余部分外,被劫掠到国外的敦煌文献都是靠胶卷重新流传到国内的.直到现在,国家图书馆对某些珍本,孤本及解放前出版的报纸,杂志等仍采取拍摄缩微胶卷,以保存文献.

七、.磁带,磁盘

磁带,磁盘属于磁记录.磁记录是把声响,图象和数据变成电信号使磁性材料发生选择性磁化以保存声音,图象和数据的一种方法.在电子存贮器,光盘,互联网出现之前,磁与胶片都对记录文献作出了贡献.

八、电子存贮器,光盘,互联网

4.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1)考察古籍概况,确定研究目标:

目录是文化发展史的缩影,通过目录,可以对本专业的古籍数量,学术价值如何,哪些古籍亟待整理出版,哪些需要辑补或辑佚,等从而确定研究的目标。

(2)搜集版本,选择善本:

整理古籍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校勘。

因此,搜集多种不同版本,是进行整理的条件。

通过目录,可以了解一部书的刊刻情况,版本的多少及其优劣,为下一步的工作创造条件。

(3)考篇目之分合:

一部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多经过数次整理和刊刻,篇卷往往有分有合。

如《素问》一书,《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其中有《素问》九卷;

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为九卷,其篇目与今通行王注本不同。

王注本整理为二十四卷,后世刊行版本,有九卷本,十二卷本,二十四卷本,而明正统道藏刊本为五十卷。

这类情况,从历代目录对《素问》的著录,可以反映出来。

(4)考书之真伪:

利用历代目录是否著录,可以考辨古书的真伪。

如《银海精微》,旧题唐孙思邈撰。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根据唐宋各代的目录中未见著录,并结合宋代王安石等关于“银海为目”说,断定此书为宋以后之书。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指出:

“此书不惟不见于唐宋艺文志,亦绝不见于明以前藏书家目录。

考《千顷堂书目》卷十四医家类有《银海精微》二卷,在明代不知撰人之内,书名、卷数,皆与《四库》著录本同。

然则此书乃明人所作,本不题撰人,亦未尝依托古书,不知何人忽题为孙思邈,盖方技家辗转传钞,因其书不著姓名,恐其书不足以取重,遂妄取古人之名以实之耳。

(5)考亡佚之书:

历代典籍的散亡,已述于前。

有的全书亡佚,有的残缺不全。

因而辑失工作也是整理古籍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目录,可以了解书的亡佚状况,如书名、卷数、作者、书的性质等,为辑佚提供有关的线索。

5.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自从有了图书的收藏,也就有了对图书的分类的研究。

从西汉到现代,我国先后出现了《七略》、《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有代表性的图书分类法。

1、六分法: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西汉文化知识结构观念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经典文化观念。

“七略”的“略”是区划的意思,等于说一大块、一部分。

《七略》将当时的图书分七种,其第一略是“辑略”,是叙例,被班固分别摘零编列在总序、六略序及各类小序。

所以七略实则是六略,分为六大类,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体系。

《七略》原书已失传,我们只能从《汉书·

艺文志》识其概貌。

六艺略  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物。

下分: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  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

下分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其中小说家不入诸子之流,所以称为“十家九流”。

兵书略  收入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

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  收入阴阳术数的著作。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  收入神仙方技的著作。

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诗赋略  收入歌词与辞赋创作。

赋:

屈原之属、陆贾之属、荀卿之属、杂赋;

歌诗(歌词)。

2、七分法:

南朝时宋代的王俭于公元473年编撰了《七志》。

《七志》的分类法主要是继承《七略》之体,在六大部分之外另将图谱志列为一大类,将佛、道两家列为二类附于《七志》之后。

比王俭稍晚一点的梁朝阮孝绪也采用了七分法编制了《七录》。

《七录》的体系,严格说来与《七略》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术数、方技合并了,兵书、诸子合并了,加上史部——记传录等,《七录》严格说来是五分法,只是因为将佛法录、仙道录正式作为大类,才勉强凑成七部分的。

按《隋书经籍志·

序》载王俭《七志》的类目:

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诸子志古今诸子

文翰志诗赋

军书志兵书

阴阳志阴阳图纬

术艺志方技

图谱志地域

佛、道附见

《七录》类目:

内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