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0173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进国学Word下载.docx

经部——儒学经典

   

重要书目如:

《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重要书目如: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重要书目如:

《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有人拟了一个作为中国学人最低限度应读的古籍: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後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我们先不去读上面这些书,但看这些书目,足以叫人头昏了,所以,要想达到一定境界谈何容易。

如此看来,能真正称为中国学人的人似乎不是很多,可我又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的确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学人。

所以我汗颜至极。

姑且称自己是一直在学习的学人吧。

二、国学的厄运与兴起

从国学今天被再次提倡,这期间经历了清末洋务运动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文化及社会改良;

经历了“五四”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彻底怀疑一切、“批林批孔”,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传统文化及知识分子被彻底摧毁,文化出现断层,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国学一度似乎成了民族的包袱和历史的垃圾。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和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要真正屹立于国际强族强国之林,文化的昌盛和影响力才是根本,才有未来。

这样,国学也才有了今天的气象。

三、教学相长,乐在其中

有人把中华国学比作一个大观园,进得园来风光无限。

因为它是那么博大精深、那么妙不可言——在此,非常感谢张校长使我成了有幸踏进这道门槛的幸运儿。

虽然只是刚刚进门而已,但它给我带来的知识、乐趣、感悟、提升与憧憬等等,言之不尽。

我由此而致力于带领我的学生们一起游园探幽,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只期望自己能早日摆脱王姥姥的境地,做一个很好的导游。

自教国学以来,我主要教学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论语》《大学》《孟子》《庄子》《老子》中的一些内容及一些唐诗宋词和经典名句,这些对于一个真正的国学大师来讲,他可以信手拈来,可要想通过我这个国学底蕴浅薄的老师交给根本没有国学功底的学生,并非一件容易之事。

但我非常欣赏荀子说的一句话: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困难和不易操作的事情变得简单而容易操作。

在《弟子规》中也有这样一句: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意思是见到德行高尚的人,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向人家学习,即使你离这种品行、这种上人距离还很远,但只要你学,你就会慢慢赶上,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只要肯下功夫一点一点地学,知识总会与日俱增的。

所以我就经常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学生。

在刚接受教国学这个任务时,虽然很欣喜但也很担心,担心自己教不明白,担心学生不爱学或学不懂,可是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很爱学国学,而且收获也是相当可观的。

下面就采撷一些教学片断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喊起口号,我们一齐启程。

首先我确立了国学课的口号: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我对同学们讲这句十个字的口号意义非凡,第一,证明你很幸运,因为你们是在一所开国学课的学校上学。

第二,证明你们的起点很高,读的书是经典,交的友是圣贤啊!

何为经典?

那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洗涤和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

何为圣贤?

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有超凡才智的人。

同学们想想,我们从小就与他们相识相交,那将来我们会多了不起,也许,你们将来也会写出经典之作,也会成为圣贤。

同学们一听我这样讲,就立刻有了雄心勃勃的感觉。

所以,我们的国学课经常是高亢地和喊着口号开始的。

其实,细想想这不仅仅是句口号,它更应该是一种理念和一种行为,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一生都能“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将是多么快乐,我们的社会将不会再提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之类的口号了。

因为和谐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老子》的文章思想极为深刻,怎样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兴趣呢?

有时我就采取游戏体验式的方法。

比如,一次,上课开始我就说咱们这节课来做个游戏,请前三排的同学为一组,踮起脚尖站着,其余后面的学生为一组,就像平时那样站着,你们两组比一比看谁能站的时间长久?

同学们都很高兴,口里唠叨着:

那还不容易。

结果,前三排的同学不一会功夫就东倒西歪站不住了,后面的同学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地继续站着。

我让同学们说说原因,前面的同学说因为是用脚尖站着,站不稳,所以一会儿就站不住了。

那同学们想想,平时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这样站着呢?

很多同学都说看热闹啊围观啊等等前面人挡着看不到但又非常想看到时就踮起脚尖,有时还往起跳着看,等等。

我问:

这样站的感觉怎么样?

生答:

一会就脚酸了,脚脖子累了,站一会就受不了了,想看也没有看到多少,等等。

我顺势引领:

是啊,有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本想通过换一种方式想要快点达到目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或者是适得其反。

这个道理其实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给我们讲的十分透彻了,大家请看老子的话: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说: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

迈起大步想要前进的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

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像剩饭赘瘤一样,因为它们都是让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是绝对不要这样做的。

这段话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是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是短暂而不能持久的。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为精要的一部分。

虽然,深奥难懂,但同学们结合着游戏,结合着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及其观察的生活实例,也能理解得较为深刻。

这些深刻的道理不管当下是否能指导学生的为人处世,但相信也会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留下印记。

三、让学生在歌唱中乐。

在第一学期,五年级我主要选择了婉约词和豪放词来教。

词是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所以说词是一种音乐文学。

但那时人们怎样唱,没有录音,无从考证,可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谱了很多曲子,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尽量把能唱的词都搜出来,课上理解学习吟唱欣赏。

比如:

一剪梅、蝶恋花、水调歌头、醉花阴等等,下面插入一段录像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件打出词:

一剪梅 

李清照插图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放录像王禹衡)同学们听得很欣喜,很陶醉,大家看王禹衡同学,简直都如醉如痴了。

此外,在学《弟子规》《三字经》时,只要能唱的都要让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陶冶、增趣,学生学得很快乐。

学生们不光喜欢听唱,还喜欢创作。

四、让学生在创作中喜。

还回到学生们学词上来,那是我们在学柳永的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时候,我们刚刚品味完词的意境,王禹衡突然举手问我:

“老师这首词咋唱”,我说: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咋唱,而且很遗憾,我在网上也没有搜到。

”他稍感遗憾地坐下了,不一会他又举手说:

“老师我会唱。

”这一下把我和同学们都惊住了,“好啊,就请你为大家唱唱吧”我们一起鼓掌欢迎,原来,他来了一个创新,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曲子填上这首词唱的,唱的非常好听。

同学们再一次热烈鼓掌,他的脸灿若桃花,非常高兴。

然后同学们又学着他一起用这首曲子唱了两遍,课堂掀起了高潮。

后来到别的班学这首词时我就开始挑逗他们说:

一班学生自己搞创作唱这首词,唱的如何如何好等等。

后来,二班的张瑞洋用“让爱传出去”这首曲子把这首词声情并茂地演唱出来,其他班有一些学生就现场创作去唱,就这样在同学们南腔北调,五花八门的演唱创作之中,同学们学会了这首词。

也许也有人会说感觉这样玩、笑,似乎有悖于词的基本情调,但我认为此时孩子们尚小,让他们体会词人那么深厚的情感是不可能的,而让他们对诗词感兴趣,愿意学,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将来爱上诗词,而品味就会自然而来,而这种品味就绝不会停留在一诗一时,很可能就是一生一世。

教学生学是为了让学生会学会品会用会写。

一次,我们学习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很著名,其中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已成名句。

这首词,虽然词人重在抒情,我们后人也觉感人之处在下阕。

但是学生并没有那么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所以,针对小学生教学应该有所改变。

所以我在强调了解了词人的感情及名句之外,我对上阕的写景铺排做了生动的教学,因为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而“山映斜阳”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真的是太美了!

如果学生能将这些美文用在作文之中,会相当增色,如果学生学会这样去写就更好了。

而那天,恰逢下大雪,于是我就留了一个创作性的作业,即:

用苏幕遮这个词牌,模仿这首词,结合外边的景致,也当一回词人来填词。

要求是学生自愿去写。

结果很多学生感兴趣,当然初次尝试,肯定会乱七八糟的,其中五年二班王春翔写的相当不错,请大家欣赏:

“ 

苏幕遮(冬)云暗天,银裹地,北风狂歌,鹅毛漫天舞。

千里冰封万里雪,玉树琼花,人间作烟罗。

雪中行,胜闲庭,风刀霜剑,无情似有情。

疾风劲雪摧青松,寒入松骨,化作松更挺。

”后来我又多次留了这样的作业。

在那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最后出了一个默写和创作二选一的题,结果有二十多名同学选择了创作,且不说创作的好与坏,同学们有了这样的愿望和行动才是最宝贵的。

五、 

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想。

一次,在教学《论语》第十二篇里的一章时,我先让学生来扮演国王,我来向国王请教:

“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做好哪些方面的事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我在黑板一一列出比较重要的一些方面:

如:

军队呀、粮食呀、金钱呀、武器呀等等,然后,我又向这些国王们请教,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你想去掉什么?

如果再不得已去掉一项,你又想去掉什么?

结果,不同的国王有不同的见解,而且去的龇牙咧嘴,直心疼。

最后我亮出底牌,那么咱们还是看看孔子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于是我们开始学习子贡问政一章: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

当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提出了三大要件。

而当子贡一再追问三者中的“必不得已而去者”时,孔子将“民之信”留到了最后,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同学们没有料到孔子会把“ 

民之信”提出来,而且还留到了最后,便七嘴八舌地议论驳斥,教室里顿时开了锅。

真理真是越辩越明啊,最后学生们还是达成了共识。

这样说并不是说足兵和足食对国家不重要,而是说,相对而言,获取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拥护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国家政权的兴亡。

如果领导得不到信任,政权得不到拥护,即使兵再多,粮再足,政权社稷也不会稳固。

接着我就给他们讲了武王伐纣的故事,从商纣王的暴行说起,讲到当商纣王的军队遇到周武王的军队时,不但不与其作战,反而调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 

最后商纣王见大势已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所以,子夏指出,君子去从政时首先应当设法获信于民与君,应当“信而后劳其民”、“信而后谏”,这是取得政绩的前提条件;

反之,对百姓而言,“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对君王而言,“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出示:

子夏曰: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那么如何取信于民呢?

接着我又讲了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故事,战国时,商鞅辅佐秦国,决心改革政治以充实国力。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他就想了个办法,在都城的正门前放了一根粗原木,上边贴了一张告示:

“将此原木搬至北门者,赏黄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谁也不肯去搬。

商鞅将黄金增至五十两。

这时,一个男子半信半疑地将木头搬到了北门,他马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五十两黄金。

围观的人后悔不已。

这以后,商鞅很快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变法得以顺利推行。

在这里,商鞅看到了“民之信”对于变法的极端重要性,因而采取策略获得了这宝贵的“民之信”。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从而变法取得成功。

如此看来,取信于民多么重要。

但是,只讲到这,学生也许会觉得当王,治理国家离自己太遥远,那么,育人还要结合现实。

于是我话锋一转,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一个人都要讲究诚信,国家要取信于民,一个人就要取信于他人。

于是就引导学生说到现实生活中诚信的重要,最后,我们又回到论语中关于“诚信”的一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

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軏:

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 

行走。

孔子说: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可见一个“信”多么重要啊!

“人无信则不立”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啊。

成语“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许人一物,千金不移”“言行一致”等等都是在告诉我们,人要具备“信德”。

如此这般,学生便对“信”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实,在《论语》中多处都谈到了“信”很值得去学习品味。

六、 

让学生在监督中做。

这种做法我主要应用在《弟子规》的教学之中。

《弟子规》主要是放在

低年级教学的,因为学生的生活历程很短,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些内容学生只能是了解文字而已,落实不到行为上,那怎样才能使之印象深刻,进而形成习惯呢?

我就对同学们讲,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都没有学过弟子规,你们知道吗?

在台湾,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的,他们一起学,一起背、一起做,但是在咱们这,你们的家长没有机会来学习,那么你们既然学了,就来给你们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等当老师好不好?

一听当老师,学生们都来了劲。

那么,如何当呢?

一是有时间就教家长背一段《弟子规》,二是,你可以监督他们,看他们是否按照《弟子规》去做了。

如果他们什么地方没做好,你们就给他们背一段,他们就会不好意思,然后就会改正。

(孩子们一听可以监督他们家长都挺高兴地。

)然后我就举例子:

“比如,你发现爸爸或妈妈跟爷爷奶奶吵架了,你就可以给他们背‘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或者背‘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再比如,假如你妈妈因为爸爸不给钱或者没有钱买好衣服而生气或吵架时 

,你就可以告诉妈妈: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假如你发现谁挑食了或是吃多了或是想多吃了,你就可以说: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如此种种,凡是能跟家长联系上的,我就告诉孩子们都可以这样去监督做,当然,我也告诉他们见机行事,把爸爸妈妈悄悄拉到一边,或是等他们冷静的时候等等,不然在家长暴怒之下,你也有可能受到伤害。

然后在教学中再不断地反馈信息,引导。

相当有趣。

有一天,我刚到靖老师班(他们一年级时),靖老师就笑呵呵地告诉我:

“你教的《弟子规》有效果啦!

”我连忙询问原委,又把那个学生叫过来询问一番。

原来她班的丛新月的爸妈因为一些事吵了起来,丛新月就对她爸妈说:

你们别吵了,我们国学课上的《弟子规》里都讲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家和万事兴!

’然后他爸妈就不好意思吵了,还夸了孩子。

而且对此事非常有感慨,第二天一大早送孩子来上学,就满怀欣喜和感激地向靖老师学了这个过程,还大加赞扬地说,你们的国学课真有用啊。

看来真是细节之处见功夫啊!

然后,我又告诉学生除了监督教育家长之外,你们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监督提醒,谁什么地方没做好,你就用一段《弟子规》告诉他该怎样做。

同时,自己也要学会监督自己,给自己当个小警察,遇到事情的时候,或者什么事没做好的时候,看看《弟子规》告诉我们怎样做,其实这就是在培养孩子养成善于反省的习惯,我想长此以往,就会在孩子身上卓见成效的。

其实,一部《弟子规》,看似简单,仿佛是小儿科的事,但其中都是我们处世立身的法宝。

如果真能全部做到,也能称之为圣贤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的第一句便是根据这句话改编而来。

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扩展开来讲具体应该怎样做的。

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非常全面地告诉了我们怎样做才是个优秀的人。

那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做事谨慎,讲究诚信,善良博爱,亲近仁者,读书学习”,在这七条之中,前六条讲的都是如何塑造自己的灵魂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行,也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修养。

然后强调要想使自己再有所提高就必须读书学习,因为古圣今贤的智慧皆藏于书中,当然仁人君子的高尚情怀与人格魅力也隐藏于书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先树德”这是最近这些年我们教育经常探讨强调的理念,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圣尊先师早已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然而,至今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能做得好呢?

现在台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讲传统文化的老师叫蔡礼旭,他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

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专精研修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他曾陆续应邀到中国大陆深圳、上海、北京等许多大城市及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大型演讲活动,获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与好评。

他的《细讲弟子规》非常著名,他不光给孩子们讲,更多的是给成年人讲。

我看了他的演讲之后特别感动。

在他讲到《弟子规》中《出则弟》前一部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时,引用了法昭禅师写的一首描写兄弟之情的诗,我读了特别有感触,现在呈献给大家分享: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他还讲到,有一位姐姐听了他的讲座之后,马上就给她妹妹打电话,因为她与妹妹一次发生了口角,之后两年没有互相说话。

她一拿起电话就对妹妹说:

“对不起”,仅这三个字就让妹妹眼泪稀里哗啦落下来,原来两个人心中都有,只是都憋了一口气,何苦呢?

一个道歉整个间隙就没有了,姐妹和好了,父母的心情就好了,家庭就和谐了,每个家庭都和谐了,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其实,世界这么大,能彼此在一个屋檐下做兄弟姐妹是多大的缘分啊。

同理,世界这么大,我们能在一个学校教书,甚至是天天在一起吃饭,我们又有多么大的缘分啊。

这一切我们如果珍惜就会无比幸福

有人说,国学已成为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人们已离不开它,尽管我们有很多内容没读过没背过,但我们所说的所做的几乎都可以在国学中找到依据或答案。

就拿《弟子规》来说,我几乎随时随地都会和它打交道。

比如每次我转过有棱角的地方时,我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宽转弯勿触棱”;

每当和许多人在一起行走或吃饭时,我就不由自主的想到: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等。

有时想随手乱放衣服时“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就会冒出来;

有时买衣服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吃东西时会提醒自己 

“对食物,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站行坐卧鞠躬敬拜之时,就会想到这样的规矩: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每当忙得不可开交时,我就告诫自己“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当面对别人的表扬或批评时,应该有很好的心态,因为《弟子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