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74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怀古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前代的都城:

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

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

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6、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1)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A.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B.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2)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A、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B.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

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C.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

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

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

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

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

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3)揭示社会关系;

(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

(1)突出季节特征;

(2)表现地域风光;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

(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

(6)奠定感情基调;

(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

(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

(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

(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

(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

(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

(18)丰富、深化主旨;

(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

【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

(1)特点:

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

(2)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

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Ⅲ12题: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

第一次出现在首段,烘托出幽冷的环境、凄清的夜晚,情节就此展开;

第二次出现在鲍勃和吉米一番对话之后,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这是情节转换的标志。

这两处完全相同的景物描写,两相映照,其作用是不相同的。

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

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

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

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

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2008年浙江卷19题: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相关原文: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此段景物描写围绕乌米展开,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描绘出乌米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静谧的气氛同山下和集市上的声音形成对比,突出了乌米的孤独,同时也暗示出乌米夫死子亡的悲惨命运。

由此不难发现此处描写的作用。

作用:

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

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2007年湖北卷16题:

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

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第一段描写村西那条河的特点:

流水清澈、河滩平阔、水浅、细沙耀眼等,第二段主要描写姑娘给“我”的印象,对姑娘的描写体现了“我”的喜悦之情,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节的发展自然让人期待。

描写黄昏的美景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表现场景的美丽,从而衬托出姑娘的美丽,对美好场景的描写目的是体现“我”的欢悦之情等。

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5、联系作品主题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乌米》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以景衬人,用周围灰色的山峰、半塌的土屋、弯弯曲曲的藤蔓、零零散散的村落、集市上咖啡馆附近人们的喧嚷声、淙淙的溪水、闪着寒光的大海……来衬托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再联系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那并不优美甚至有些单调的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歌声,此时“肃穆静谧的气氛”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衬托出乌米的这种执着而又无望的期待,令人唏嘘不已。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

由高及低,由低及高;

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2008年浙江卷《乌米》(俄 

阿·

马·

高尔基)】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1)手法:

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三、环境描写寓意题

景物的寓意:

双关含义,表面(本义)义、象征义、比喻义等。

例题:

(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含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环境描写特点题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描写和煦的阳光、流淌的河水、溢香的麦秸以及游戏着的狗,突出了秋日乡野静寂怡人、温馨祥和的特点。

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愉悦舒适的心情,为下文主人公悲剧命运形成大的“反差”作铺垫。

五、环境描写赏析题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①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

②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一、小说基本知识概述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三、赏析小说情节安排

  1.小说的情节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最常见的题型是概括故事情节。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3.情节安排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

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

(平叙的方式有二:

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4.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思路:

  ⑴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⑵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5.情节安排的评价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注意】

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

因此要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

四、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常见题型: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2.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

  

(1)表述要点: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表述格式:

×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五、赏析把握小说主题

  1.赏析把握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

  ⑴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⑵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谈谈你的体会);

  ⑶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小说主题分析概括题解题思路:

  ⑴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⑵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⑶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六、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1)文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塑造形象?

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正侧结合、对比、衬托、抑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巧合、象征等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小说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七、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

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