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062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20年来,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0.54亿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3000公斤;

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

2005年至2010年,连续两期被定为宿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镇,2007至2009被列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试点项目镇。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改进了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我镇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产粮大镇、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镇和宿州市商品粮基地镇。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关键措施,在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我镇仍然有中低产田近4.8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50%,蕴藏着巨大的增产增收潜力。

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促进我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意义重大,全镇干群的愿望迫切。

1.1.5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必须科学地编制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以确立明确的开发目标、合理的建设区域、综合的开发措施、切实的建设内容、可靠的资金投入、高效的开发机制等,为今后的开发建设指明方向。

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竞争立项工作,在规划的基础上,把组织编制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搞好项目建设的切入点,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立好项、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省市农开办要求,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以副镇长为副组长的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规划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同时组织了农开、财政、土地、水利、林业、农业、农机、科技、电业、交通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我镇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勘测、设计、评估论证,并充分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编制出了镇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

1.2.1规模与范围

镇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7万亩,涉及村的杨阁、唐元、暗楼、瓦房、朱庄、陈土楼、马常庄、孙庙、邵庄、张寨、徐洼、老XX等12个行政村。

项目区位于镇城西部。

1.2.2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有新打机电井96眼,配套农电线路118公里,开挖整修排水沟渠218.6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293座,建设喷灌20000亩;

新开及整修农田机耕路110公里,其中硬化道路26公里,植树16万株,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4050亩等。

1.2.3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期一年,2013年6月--2014年8月。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3.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2902万元。

水利措施投资17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7%。

农业措施投资7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

田间道路投资74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

林业措施投资16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

科技推广投资130万元,占财政资金的5.5%。

项目管理费31万元,占财政资金的1.3%。

工程管护费23万元,占财政资金的1%。

1.3.2资金筹措

其中财政资金2558万元(包括中央投资1714万元,省级财政投资548万元,市级财政资金96万元),群众筹资投劳344万元。

1.4项目预期效益

通过开发建设,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4300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0.7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00亩,年节约水量114万立方,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16万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2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开发前增加1200元。

科技在项目区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60%,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土地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保障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顺利实施,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以副镇长为副组长,镇财政所、农业站、水利站、林业站、农机站、审计站、供电站、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镇、乡、村及镇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项目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行,努力打造品牌工程。

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计划审批制、资金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财政资金镇级报帐制和检查验收制等,注重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区。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水文气象

项目区地处暖温带南缘,受暖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属温暖半湿润区,秋末到冬春季基本受中亚大陆气流和北方冷空气控制,春末至中秋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低气温(-17.64℃)(1955年1月6日),年平均活动积温(≥10℃)5185℃,多年平均日照2186.7小时,无霜期216.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712mm,年内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雨量占全年的65%以上。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为64-68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以亚粘土、亚砂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2.07g/㎏,全氮含量1.01g/㎏,速效磷10.05㎎/㎏,速效钾113.71㎎/㎏,缓效钾676.64㎎/㎏,pH值7.8。

2.1.4水资源

项目区所处地理位置为平原井灌区,水资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一般埋深在4-6米,该区地下水丰富,属强富水区。

水质良好,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

地质结构为中沙、亚沙土结构,比较松散,富水性40吨/时,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和河道侧渗补给。

项目区主要灌溉方式为井灌,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灌溉定额将会大大降低。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耕地面积总计7万亩,土壤类型主要以砂姜黑土和粘质潮土两类,适宜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但由于受旱涝影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沟渠堵塞、淤积,排水不畅,项目区大部分耕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近1.67万亩农田粮食单产不到450公斤。

现有耕地土壤肥力高,无盐碱、无沙化,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现代农业和循环农业等,增产潜力大,亟待开发挖掘。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通过喷灌、深耕、秸杆还田、配方施肥等工程和农艺节水措施的应用,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挖掘耕地的潜力。

项目实施后,区内小麦、玉米亩产可提高110公斤。

同时粮食、经济作物的品质也将大幅度提高,开发成效十分显著。

2.1.6自然灾害

由于降雨年份变化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故而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农业发展。

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据统计,1979年以来,30年间发生春秋冬旱22年,其中轻旱15年,平均2年一遇,重旱7年,3年一遇,春旱发生频繁,由于正值小麦拔节、抽穗、灌浆期间,对小麦单产影响严重;

涝灾多发生在秋季,1980年以来发生18年,平均1.7年一遇,主要在秋作物开花、灌浆期,造成减产、绝收。

今年雨水偏多,造成大面积农田积水,大豆花生等低杆作物几乎绝收,玉米也减产一半。

由于林木稀少,干热风、龙卷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地方经济造成很大损失。

项目区大部分耕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冷浸、板结,粮食生产季节旱涝频繁发生,农民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涉及村的杨阁、唐元、暗楼、瓦房、朱庄、陈土楼、马常庄、孙庙、邵庄、张寨、徐洼、老XX等12个行政村。

总人口19928人,耕地面积7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亩,农业劳动力11780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9%。

其中外出务工4300多人,从事农业生产7480多人,农业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2.8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万亩,村庄面积0.45万亩,林地沟渠及道路等占地0.4万亩,林木覆被率19%。

2.2.3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内有耕地面积7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复种指数一般为180%,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造成农业生产管理粗放,土地产出率低。

小麦播种面积1.8万亩,亩产在440公斤左右,玉米播种面积1.6万亩,亩产460公斤,粮食总产量1719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926万元。

经营形式多为分散经营,面积17000亩,土地流转返租承包3000亩,实行了规模经营。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8.7亿元,财政收入91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镇、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技术力量雄厚,镇设有农业、水利、林业、畜牧等技术推广站和品种改良站、植保植检站、土肥站等,技术设备设施齐全,现有在职技术人员167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75人;

可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镇共有种植、养殖、加工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个。

乡设有农业服务中心,有农业技术人员8人,完全可以承担项目各项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镇属淮河流域。

全镇共大沙河、小沙河、黄杨沟3条,流域面积在40KM2以上的除涝河道。

在河道上共建有7座拦河蓄水闸,还有一条27.5KM大沙河贯穿镇南北,为镇区供水,对干渠两岸提高地下水位补充水源,为工农业服务起了很大作用。

全镇有一座小型水库,库容152万立方米,另外还有幸福渠和大令口两个小灌区。

项目区内有大沙河,水土保持较好。

项目区在夏季集中降雨后,形成积水,流入大沙河。

区内没有拦河闸坝,没有水库。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主要水利工程是排涝沟渠和机井,现有排涝沟渠34条,43公里,这些沟渠多属季节性排洪沟渠,夏季雨水较多时形成径流。

冬、春两季季节性干旱,很多农民在沟渠中种植作物,造成原有沟渠堵塞严重。

现有机井119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或损坏,亟待维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现有桥涵25座,部分需要加宽、加固等维修。

水利设施的产权以村集体所有,由于产权不明,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人修状态。

农村浇地用的是柴油机,耗能、耗力、耗时,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截止2010年底,项目区拥有大中型动力农机具15台,小型拖拉机86台,收割机18台;

农机总动力2156千瓦。

小麦、玉米是项目区传统的农作物,2010年播种面积3.6万亩,机耕面积3.34万亩,机播面积3.23万亩,机耕率93%,机播率89%,小麦收获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秸秆还田面积3.24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

目前镇农机服务体系较分健全,不需要加大机耕、机播、施肥、植保、收割、运输等专业服务组织。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位于镇城西部,交通四通八达,但田间通行及运输能力较低,农业生产较为不便,现有农田道路64公里,田间生产道路缺乏统一规划,损毁严重,蜿蜒曲折,年久失修坍塌、凸凹不平,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行人车辆无法通行,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区内现有电力设备15台,总容量1800KVA,只能满足群众正常的生活需要,和部分离村较近地块生产用电,大部分农田灌溉无法使用电力设施。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自然因素

3.1.1.1旱涝灾害发生频繁。

项目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12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数年份春季、初夏和冬季易发生干旱,夏季易发生内涝。

因此,旱涝灾害时常发生,对农业造成很大影响。

3.1.1.2田间道路规划不合理。

项目区现有田间生产道路64公里,多为6米以下生产土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不仅数量少分布不合理,而且路面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3.1.2社会因素

3.1.2.1规模效益不高。

项目区耕地多为分户经营,地块分散,规模小,效益低,对年久失修的田间基础设施,无力投入;

土地使用权流转进度慢、不规范,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3.1.2.2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项目区属平原井灌区,区内现有机井153眼,都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淤积,平均每66亩耕地一眼井,由于现有机井的配套率低,加之一部分机井缺乏维护,旱时不能满足供水。

此外,多年来群众均无打畦习惯,区内农田灌溉成效不明显,水资源利用系数不高,干旱年份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项目区内原有的排水沟渠已基本填平,每逢雨季,田间积水无法排出,多数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渍害,涝灾几乎连年发生。

3.1.3技术因素

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近几年来,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项目区内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习惯传统经验,影响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加上由于多方原因,项目涉及的12个行政村均未配备专门农民技术员,对农民缺乏必要的培训与指导,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滞后,科技贡献率不高。

3.1.4经济因素

农业和农民收入较低,扩大再生产能力不强。

项目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作物种植以粮食生产为主,林木、蔬菜等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足5%,农业和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2010年,项目区农业总产值为49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3元,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

由于土地产出率低,多数农民扩大再生产的后劲不足,热情不高。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粮食核心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镇有8万人,全镇每年消费粮食达6902公斤,养殖业每年消费粮食2158公斤,每年商品粮调出4549公斤。

镇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镇的社会稳定和全国的粮食安全。

而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

目前耕地数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二是人口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

三是社会发展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在财政支农投入中,农业综合开发是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关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项投入。

同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非常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是一项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的战略性措施,在我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对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显得尤为必要。

3.2.2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坚持产业带动,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品质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我镇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方面具有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华龙方便面生产区就在镇,距项目区只有5公里。

在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成套的经验、技术和渠道。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装备水平,能够大力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升级提效,使项目区内的农民纯收入得到稳步提高。

3.2.3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种田水平。

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节肥、节能等新技术、新成果,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耕作栽培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同时,引导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优质专用小麦、大豆、特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更加注重内涵式开发,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既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又严格保护自然资源,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4建设高标准农田能够改善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在我镇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内,尽管自然条件较好,但生产设施落后,土地产出率低下,粮食单产和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增产增收潜力巨大,急待改造治理。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制约因素,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在项目区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有效地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可以有力地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通过项目实施,可有力地改善农村电力、交通条件及生活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3.1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我镇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历届镇委、镇政府领导都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镇委、镇政府的重要工作、重点工程,镇长亲自抓,主管镇长重点抓。

专门成立了有农业、财政、水利、林业、供电、农机、交通等为成员单位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设有办公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认真落实镇级配套资金,把镇级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农、林、水、机、财政、电力、交通等部门的职能和技术优势,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自1988年以来,镇农业综合开发走过了20年多的光辉历程,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经验,锻炼培养了一支战斗力强的工作团队,为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尤其是近几年,镇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也多次为省、市、镇的农业、林业、水利等提供会议现场,镇因此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产粮大镇、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镇、宿州市商品粮基地镇、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镇等。

因此,镇有能力、也一定会把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做得更好,更扎实。

3.3.2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

镇位于宿州市北部,地处暖温带北缘,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带,温暖半湿润区,气候可利用率高,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对发展粮食和蔬菜生产十分有利。

镇距观音机场仅40公里。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两大工程穿越镇境。

陇海铁路、济祁高铁和301省道纵贯南北,310国道横穿东西。

高速铁路、国道、省道与及镇乡公路纵横交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镇居于安徽中原城市群隆地带,尽享宿州市构建中原城市群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3.3.3农产品消费市场大,发展势头强劲

镇有8万人,全镇每年消费粮食达6209亿公斤,同时也是畜牧生产强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6%,家禽、牲畜每年消费原粮近1亿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多,项目区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以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做出新贡献。

3.3.4农作物种植技术基础好,人才充足

项目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较好,近年来,镇承担并组织实施了“粮食、油料高产创建工程”、“小麦良种补贴”、“高标准粮田建设”、“新型农民培训”、“油料倍增计划”、“粮食丰产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一大批作物新品种和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广大农民的素质明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更新。

加上镇环抱市,更有利于市级技术人员到我镇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所有这些为进一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3.5开发乡镇班子过硬,村组干群参与开发积极性高

项目区所在的XX镇党委、政府班子团结,凝聚力、战斗力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专门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主抓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农业中心全体人员专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具体开发规划,落实责任,积极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拟定项目区涉及杨阁、唐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