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170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docx

儿科健康知识宣传栏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简称“上感”,是指鼻、鼻咽和咽部的炎症,90%由病毒引起。

轻症患儿表现为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轻咳、不同程度的发热。

重者畏寒、高热、头痛、无力,甚至高热惊厥。

健康教育:

 1、饮食:

给予清淡、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

 2、休息:

发热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体温、神志、面色变化。

 4、高热者做好基础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年长儿童可用温盐水漱口,做好皮

肤护理,勤换内衣。

 5、用药指导:

抗感染治疗,向患儿家属讲解相关抗炎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服用的注意事项。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多见于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

主要表现为咳嗽,初为干咳,以后有痰,可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一般无气促和发绀,喘息性支气管炎除外。

 健康教育

 1、休息:

患儿应减少活动,增加休息时间,环境要安静、整洁,室内空气清新。

 2、饮食: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

 3、保持呼吸道通畅:

痰多可予负压吸痰,清理呼吸道。

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应多饮水,勤变换体位,必要时予超声雾化,或用手多叩击胸背部协助排痰。

 4、氧疗:

出现呼吸急促或气憋,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给氧。

 5、积极防治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各种传染病,按时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小儿肺炎

  肺炎是因不同病原体或其它因素(吸入或过敏反应等)所致的肺部炎症,病原体多由呼吸道入侵,也可经血行入肺。

好发于秋冬两季。

  一般上感数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型不一)、咳嗽、气促、肺部可闻及固定的干湿啰音。

严重者呈点头样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

重症肺炎由于严重缺氧及毒血症,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其它系统受累表现。

 健康教育

 1、饮食:

少量多餐,多吃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以流质为主。

 2、休息:

高热期应卧床休息,并发心衰者,需严格卧床休息。

 3、保持居室环境安静、舒适,通风良好。

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指导患儿休息,经常翻身及更换体位,教会家长帮助患儿有效咳嗽、拍背协助排痰方法。

 5、教会家属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和神志变化的方法,如呼吸突然加快、面色苍白或发绀、鼻翼煽动、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为病情加重的表现,应及时就诊。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性疾病。

病因主要影响因素是遗传和环境。

诱因因素是吸入或食入变应原,如尘螨、各种花粉、屋尘、皮毛、冷空气、煤烟等。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哮喘发作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用支气管扩张剂不能缓解,为哮喘持续状态。

 健康教育及指导

 1、饮食: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严禁食用诱导发病的食物、鱼虾等。

 2、休息:

急性期应限制活动,缓解期间可适当参加活动。

 3、体位:

采取使肺部扩张的体位,可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4、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和哮喘缓解情况。

 5、介绍呼吸治疗仪的使用方法。

 6、指导家长给患儿正确用药。

 7、增强患儿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

 8、避免接触过敏原,除去各种诱发因素。

 9、教会患儿及家长根据患儿自身表现进行病情监测,及时就诊。

 10、教会患儿及家长选用长期预防与快速缓解的药物,正确、安全用药。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大多为未结合胆红素)的累及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表现为皮肤发黄、厌食、呕吐、体重不增、尿色深黄、有时反应差、拒奶等。

新生儿黄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即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60mg/L。

  2、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0mg/L。

4、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L,早产儿>150mg/L;

血清结合胆红素>20mg/L。

 健康教育及指导

  1、指导家长观察皮肤黄染情况,防止复发。

  2、按医嘱继续观察并口服退黄药。

  3、坚持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添加辅食要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注意合理喂养。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尿布、玩具、奶瓶的消毒工作,以防感染。

  5、注意气候变化,按时添加衣服,避免过热和受寒。

  6、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并定期复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是指外周血小板减少、引起皮肤、粘膜,甚至内脏出血的一种原因未明的出血性疾病。

与免疫因素、脾脏因素、毛细血管因素,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

表现为起病急骤,主要为自发的皮肤及粘膜出血;多数为散在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亦可见大片的瘀斑、以四肢为多。

半数以上的患儿有鼻衄、齿龈出血。

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史。

呈自限性,少数可转为慢性。

 健康教育及指导

 1、饮食:

进食清淡、易消化、少刺激、无渣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

 2、活动:

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出血严重时绝对卧床休息。

 3、不要用力擤鼻涕、宜用软毛牙刷刷牙。

 4、活动时避免身体挤压和外伤,进行各种穿刺检查后要局部施压5~7分钟。

 5、内衣柔软、宽大、舒适、常擦澡、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

 6、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香蕉。

 7、注意观察大、小便颜色、性状、皮肤紫癜、瘀斑情况。

 8、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受凉感冒。

 9、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停止吸用,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

10、复查时间及指征出院后1~2周检查血小板计数,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

 

如何预防输液室患儿跌倒

 一、进入输液区时,请留意透明玻璃的防撞提示。

 二、进入厕所时要注意防滑,看护及扶好患儿,以防跌倒。

 三、患儿在洗手时,请使用患儿专用洗手池,请勿让患儿站在成人使用洗手池上,以免不慎造成跌倒。

 四、请勿让小孩在光滑的地面到处打闹、玩耍,以防跌倒。

 五、穿刺时,把患儿放在穿刺台上时要注意看护扶好,勿把患儿放上穿刺台后,去取其它物品或让患儿离开自己保护范围及视线,造成意外跌倒。

 六、勿让患儿随意攀爬输液室内建筑,以防跌倒。

 七、不要让患儿睡在输液凳上补液,以免翻身时不慎跌倒。

 

小儿输液的健康教育

为了保证宝宝的输液安全,请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输液前:

  因小儿血管较细,或因疾病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大、脆性增大,再加孩子哭闹不配合或者过于紧张血管收缩等因素,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希望家长理解及共同配合:

  1、安抚与鼓励患儿,减少恐惧。

  2、穿刺时要配合护士做好患儿固定。

  3、如果您的宝宝有药物过敏史,请告知医护人员。

 二、输液时:

  1、输液时护士会根据小孩病情、年龄、药液的性质、浓度调节输液的速度,请家长不要擅自调节输液的速度。

  2、输液过程中家长应留意小孩输液局部皮肤及患儿的变化,如有红肿、肿胀、疼痛、皮疹、发冷等不适,请及时告知护士。

  3、输液时应在输液室内,请勿自行外出,以免药物滴速发生改变及发生输液反应时未能及时处理,导致意外发生。

  4、如输液完毕时,有可能针管前端会有少许回血,此为正常现象,请勿惊慌,家长可先将输液调节器下调关上,并呼叫护士。

  5、如果出现输液管内有气泡、针头或输液管脱落时,请勿自行处理,可先将输液调节器下调关上,并呼叫护士。

 三、输液后:

  1、输液拔出针头后按压棉签下的针眼3~5分钟,至针眼无渗血为止,不要揉擦及松手,以防皮下淤血。

棉签请丢弃到医疗垃圾桶内。

2、输液完后20分钟方可离开医院。

感谢您的配合!

 

发热宝宝的家庭护理

宝宝为什么发热?

  发热,大多是因为宝宝身体感染了各种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菌的一种表现,也是宝宝身体抵御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

小儿发热,是儿科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

 一、小儿发热的分类:

小儿正常体温为℃~℃。

  1、低热:

℃~℃2、中热:

℃~℃

  3、高热:

39℃~40℃4、超高热:

40℃以上

 二、宝宝发热了怎么办?

  1、低热:

一般不用退热药,给宝宝多喂水,解开衣服被褥散热。

  2、中热:

可服退热药,多量体温,观察宝宝体温变化情况。

  3、高热:

服退热药同时辅以物理降温,以温水擦浴最佳。

  4、宝宝发热就诊回家后,除了观察体温外,还要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及反应情况,如比平时异常时,要及时就医。

 三、有关知识:

  1、发热宝宝要多喝水,每次量不要太多,但也不要等宝宝想喝的时候再喝。

  2、服用退热药后应给宝宝多饮水,30分钟后测量体温观察用药效果,用药后不会立即退热。

一般30分钟后开始出汗退热,退热药服用后体温暂时降至正常;药物作用消失后,体温仍会升高,常用退热药作用时间4~6小时,如果体温再次升高,可按药物说明书或医嘱再次使用有关退热药。

3、物理降温:

①将宝宝衣被解开,皮肤尽量暴露在空气中,以达到散热作

用。

②温水擦身,即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下、腋下、腹股沟及宝宝四肢,毛巾不要太湿。

③温水浴前后测量患儿的体温。

 四、常见误区:

  1、过度保暖:

宝宝高热时,仍担心着凉,过度穿着。

正确做法——宝宝高热时,应减少衣着,利于散热退烧,退烧后可适当补充衣服。

  2、就诊用药后当天完全退热:

发热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完全退烧需要等疾病消除后才能实现,任何疾病的治愈需要一个过程。

 五、温馨提示:

  1、家里备一只体温计,如发现患儿精神不振、面色潮红、呼吸加快、额头发热应立即测量体温。

  2、家里常备小儿退热药,当体温达℃以上时,可在家里服退热药后再看医生。

  3、高热抽搐的紧急处理:

若宝宝在家高热时,突然出现瞪眼,四肢强直、嘴唇发黑时。

立即指压人中,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吐误吸而发生窒息,并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什么样的宝宝容易生病?

1、不爱喝水的宝宝

 水参与了人体的所有代谢,重要性不言而喻。

身体丢失水分多时,宝宝抵抗力就会下降,生病机会自然增加,因此让宝宝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是很重要的。

  应对方法:

经常告诉宝宝喝水很重要,渐渐让宝宝铭记于心;在孩子外出时,让其随身带上水瓶。

2、不爱吃蔬菜的宝宝

 挑食和不爱吃蔬菜的宝宝,饮食结构不均衡,可能引起贫血和一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容易引起反复感冒。

  应对方法:

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如把菜切得很碎),用色、香、味来吸引孩子。

3、抱奶瓶入睡的宝宝

 一些宝宝睡前要喝一瓶奶,或抱着奶瓶就睡着了,也不刷牙或漱口。

殊不知,细菌最喜欢牛奶,最喜欢在隐蔽的咽喉部繁殖,于是,宝宝就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了。

  应对方法:

如果睡前喝奶的习惯改不掉,就提前一小时喝奶吧,喝完让宝宝喝几口温水漱漱口。

对呼吸道常反复感染的宝宝,不仅要睡前刷牙,还要每顿饭后立即漱口。

4、有过敏体质的宝宝

 这种宝宝大多有家族病史,比如爸爸或妈妈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

爱出湿疹、有黑眼圈、睡觉爱打滚、爱揉鼻子眼睛、多动、尿床、打呼噜的宝宝,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比一般宝宝多。

他们咳嗽的原因不一定是感染,有可能是得了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或碰到了引起过敏的物品。

  应对方法:

1、提倡母乳喂养;2、避免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或环境(如:

花粉、动物皮毛、海鲜等);3、严重的过敏症可考虑脱敏治疗。

5、睡眠太少的宝宝

 睡眠充足是宝宝发育的先决条件之一。

如果晚上任其贪玩,变成“夜猫子”,第二天还要上幼儿园,久而久之疲乏过度,就容易生病。

  应对方法:

晚上9点家长带头开始做睡前准备,关闭大灯,营造一个良好而安静的睡眠环境,或给宝宝讲一个睡前故事,让宝宝乖乖入睡,然后大人再悄悄离去忙自己的事。

6、生病后不及时治疗的宝宝

 有的妈妈总担心吃药会出现副作用,宝宝生了病不及时治疗,让宝宝像大人那样“扛着”,这是不正确的。

病情变化很快,有病还是要及时吃药,及时遏制住疾病的发展过程。

如果体内病毒或细菌不被消灭干净,细菌很快就死灰复燃,疾病带来的危害远比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要高得多,况且短期吃药,大都不会出现多少副作用。

 

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如同一把双刃剑,用之科学合理,可以为人类造福;不恰当则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尤其对小儿危害极大。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1、滥用抗生素的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

  2、滥用抗生素还可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

  3、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危害后果严重。

 临床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能用窄谱,不用广谱;

  2、能用低级,不用高级;

  3、能用一种药,就不联合用药;

  4、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

  5、预防疾病不用抗生素;

  6、尽量不要皮肤用药;

  7、抗生素的联用要遵循协同原则。

 小儿不宜用的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2、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

  3、氯霉素,早产儿、新生儿禁用,可引起“灰婴综合征”,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磺胺类药物,早产儿、新生儿慎用,此类药物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粒细胞减少等;

  5、喹诺酮类抗生素,12岁以下禁用,18岁以下慎用,此类药物可有使儿童骨骺软骨细胞提前骨化,影响儿童身高。

 

小儿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什么是发热?

 腋温>℃(测温时间5分钟)

 口温>℃(测温时间3分钟)

 肛温>℃(测温时间2分钟)

 高热:

腋温39℃-41℃

家长怎么确定小儿发热?

 1、母亲在喂奶时能感觉到婴儿口腔温度,较容易发现发热。

 2、较大的孩子则通过触摸前额发现发热;小婴儿应该触摸孩子的颈部和背部以发现发热。

 3、发现有发热应马上用体温计测温,知道确切的温度。

家中如何降温及护理

 1、多补充液体:

为防止孩子脱水必须补充大量的液体,如白开水,稀释的果汁或汤等。

婴幼儿应继续给予喂食母乳或其他代用品。

2、物理降温:

孩子的物理降温禁用酒精擦浴,比较安全的方式是给孩子温水洗澡或是在孩子的头部用毛巾冷敷。

 3、年龄小于4个月的婴儿一般以物理降温为妥,4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遵医嘱服用退烧药,但是连续服用退烧药应该间隔4—6小时。

 4、发热患儿在降温的过程中,出汗较多,家长应及时帮助孩子更换清洁干燥的衣服。

 5、服用退烧药后1个小时或温水洗澡后1个小时必须给小儿重新测量一次体温,以便家长评估孩子的退热情况。

 6、降温不易过急过快,一般以每小时降低1℃为好,以免因降温过快,机体无法及时调整而导致孩子虚脱。

 

住院部温馨提示:

 1、请将物品尽量收于柜内,以保持走道宽敞。

 2、请穿防滑鞋,切勿打赤脚,着硬底鞋,慎穿拖鞋。

 3、夜间应保持床头灯开启状态,以防不慎跌倒。

 4、下床时请先将床档放下。

不要翻越。

 5、当您服用安眠药或感到头晕时,应暂时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至跌倒。

 6、当您需要任何帮助而无家属在旁边时,请立即按呼叫器告知护士。

 7、家属或陪伴发现病人有躁动、意识不清时,请拉起床档,并通知护士适时给予保护性约束。

 8、若发现地面有水渍,请告知工作人员,并避免在有水渍处行走,以防不慎跌倒。

 9、若不慎跌倒,请尽快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并可将伤害降低最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