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57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34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8页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8页
亲,该文档总共1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docx

学年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全册教案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

你去过草原吗?

草原是什么样的?

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2.播放歌曲《天堂》和草原风光视频,将学生带入空旷辽远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板书课题:

草原)

4.作者介绍。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初读要求: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解词。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字的读音。

渲(xuàn)染 勾勒(lè) 迂(yū)回 蒙(měng)古包 鄂(è)温克

羞涩(s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毯”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炎”中两个“火”的末笔都变为点。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稍”右下部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撇。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本文指草原辽阔、平坦,开车时可随心所欲。

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辅助理解,意思是: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③“翠色欲流”一词可以用解释难字法来理解,这个词语中“欲”是理解的难点,“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好像在流动。

这个词语写出了草原的绿,以及草原的生机与活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是一篇访问记。

何谓访问记?

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的文章。

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

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2自然段:

接近目的地,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3自然段:

蒙古包外,主客相见,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4自然段:

蒙古包内,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5自然段:

“我们”与蒙古族人民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

齐声说: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了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小丘、平地、羊群等景物,想到了草原的风光无限美好)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感觉舒服,为什么愿意久立四望;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美得让他愿意久立四望,美得让他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语句,理解意思。

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

(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对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对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1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

(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裙带。

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飞动的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请发挥想象。

(这场面好盛大呀!

蒙古族人民好热情呀!

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①读这些句子,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民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

听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听到了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3、4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何忍别:

怎能忍心分别。

话斜阳:

在夕阳下话别。

(2)由“天涯碧草”你想象到了怎样的大草原?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色欲流的大草原)

(3)这句话描绘的情景是:

在夕阳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4)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

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

 

草 原

初入草原→接近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歌曲,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美。

2.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

1.会写“缀、幽”等13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品读优美语句,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借景抒情的写法。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古诗词,体会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感悟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板书课题:

丁香结)

2.作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小说《南渡记》和散文集《丁香结》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

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字的读音。

①参差(cēncī) 芭(bā)蕉 妩(wǔ)媚 花蕾(lěi)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

一个读bó,当“迫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等;还有“轻微,少”“不庄重”“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薄酬”“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ò,组词是“薄荷”,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áo,表示“(感情)冷淡,(情义)不深”“(味道)淡”“不肥沃”等意思。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单薄”,“簿”组词是“练习簿”。

“妩”右部是“无”,不要写成“

”。

“糊”是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

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

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

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1—3):

从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4—6):

写作者因雨中的丁香花以及古人对丁香结的看法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是赏花;二是悟花。

3.导入新课。

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花”,感受丁香花的美,体会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一起“赏花”,感受花的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

丁香花像什么呢?

给你什么感觉呢?

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③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

“星星般”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可爱和繁多,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

“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

“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同时给人一种力量感,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是一种怎样的香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

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

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

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

不是桂花香的浓烈,也不是兰花的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闻出来了。

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好!

(3)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

表面写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

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以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部分,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丁香花?

(梳理关键词:

形态 颜色 香味 感受)

三、一起“悟花”,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花苞的样子,自然过渡到“丁香结”,使上下文浑然一体。

2.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结合“阅读链接”想一想诗词中“丁香结”有什么寓意?

(1)学生阅读诗词名句,理解诗词名句的意思。

(2)由诗词名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

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

“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画面中有雨,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愁怨与理不断的思绪了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

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愁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作者不仅借花抒情,还借花喻理。

丁香花引发了作者什么生活感悟呢?

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

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

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

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

人生中离不开愁怨,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发愁、埋怨,我们要快乐地生活。

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

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

就是要有豁达的胸怀!

生:

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

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被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丁 香 结

人生之结

豁达看待

1.出示丁香花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的美,感悟出丁香花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等分析、感悟优美的语句。

2.通过反复朗读课本中的诗词名句,想象画面与意境,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义,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这样不但会让学生懂得“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会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1.会写“德、鹊”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感受诗词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王维说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就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看一看,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2.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诗的每一句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词每一句的字数不都是相同的,而是有多有少,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

另外,题目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介绍作者,解释题目。

(1)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省襄阳市)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

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

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2.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学生闭目想象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的内心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

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

孤独之愁,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

由“野旷”二字可以感受到荒野空阔的感觉,使诗人感到乡关万里,归程遥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更使人觉得孤寂凄凉。

生:

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

“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

江水清澈,俯身观看,倒映在水中的月影离“我”是那么近。

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同学们的描述,让人感觉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

其实,此时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意。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西湖是杭州美景之一。

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shì)(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文学成就也都很高,人们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主要作品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3.初读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

黑云翻墨:

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

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

湖水一片汪洋,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美景。

(1)出示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

黑。

雨:

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②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说一说。

夏天,天气变化不定,刚刚是晴天,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打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

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

白色的雨点像一颗颗珍珠往船里乱跳。

(2)出示诗句: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雨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雨水特别大。

②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黑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的特点。

2.借景抒情。

《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

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听到的:

蝉鸣、蛙声、说丰年

C.嗅到的:

稻花香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