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809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docx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

【精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单元《年、月、日》优秀教案

本单元教学有关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的知识。

教材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

教材首先安排一张生活中常见的年历,让学生在观察、整理、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大月和小月;然后安排12张不同年份2月的月历,引导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

在教学24时记时法以及求简单的经过时间时,都创设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的情境,以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在“想想做做”中,教材也提供了大量学生熟悉的素材,内容十分丰富,如第29届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银行的营业时间等。

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进一步的探索思考提供支持,有助于他们逐步加深对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以及24时记时法的感知和体验。

))

第1课时 年、月、日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1.提问:

你知道你出生的具体时间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

×年×月×日,有的同学还知道×时×分,你知道这些信息里都包含哪些数学信息吗?

(年、月、日、时、分)

2.揭题:

这些都是时间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年、月、日。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44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1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年历,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反馈,师相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有7个月有31天,有4个月有30天,还有1个月有28天。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一张年历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为便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怎样把刚才发现的有用信息整理出来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引导学生明确:

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

教科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就请同学们仔细填写表格,填好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认识大月、小月。

(1)师:

哪几个月的天数是31天?

哪几个月的天数是30天?

哪个月的天数是28天呢?

(引导学生继续认真看年历)

全班交流反馈,师相应板书:

31天: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30天:

4月、6月、9月、11月

28天:

2月

(2)师:

这些有31天或30天的月份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让学生齐读第45页表格下的文字)

(3)师:

这么多的大月、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它们不产生混淆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充分交流后,出示下面的两句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A: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B:

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4)介绍拳头记忆法。

①教师示范;②学生跟着数;③学生练习。

3.教学教材第45页“试一试”。

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2014年每个月的天数,你会计算这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计算后交流自己的算法,师相应板书:

31×7+30×4+28=365(天)。

师生共同小结:

2014年全年有365天。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交流题中节日的具体日期,再独立在年历上圈出来,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先填空,再集体交流,最后订正答案。

4.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观察年历,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元旦是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今年的最后一天过完了,下一天就是下一年的元旦。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有7个月有31天,有4个月有30天,还有1个月有28天。

31天: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30天:

4月、6月、9月、11月

28天:

2月

31×7+30×4+28=365(天)

2014年全年有365天。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课题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小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是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概念容易混淆,因此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及深化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教学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部分的教学占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前松后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合理调控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新知。

 

第2课时 认识平年和闰年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

重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难点:

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

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

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

这个问题涉及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了。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47页例2。

(1)课件分别出示2005~2016年的年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年份2月的天数。

师:

这是200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

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

2005

……

2014

2015

2016

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

2005

……

2014

2015

2016

2月的天数(天)

28

……

28

28

29

②师: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

生:

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师引导学生明确:

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师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师:

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师小结: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师:

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哪一天了吗?

(指名回答)

生:

2月29日。

2.数学文化。

师: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

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

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设计】

认识平年和闰年

年份(年)

2005

……

2014

2015

2016

2月的天数(天)

28

……

28

28

29

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日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究活动的重点有三个,一是探究平年和闰年的一般分布规律,二是探究闰年年份数的一般特点,三是探究有关平年和闰年规定的依据。

这三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展开思考,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第3课时 24时记时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间。

2.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3.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进行相互转换。

【教学准备】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

羊村要召开羊羊运动会,这一天,懒羊羊通知喜羊羊:

“明天5时到羊村体育场参加跑步比赛。

”第二天,喜羊羊天没亮就出发了,早上5时赶到体育场却发现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一直等到傍晚5时才开始比赛,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

原来,一天有2个5时,懒羊羊在通知的时候没有说明是早上的5时,还是傍晚的5时,导致喜羊羊在早上5时就到达了。

生活中经常因为这样的描述出现错误,为了简易、不出错,广播、电视等部门都用24时记时法。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1页例3的节目预告表。

师:

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表,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怎么会有14:

00呢?

师引导学生明确:

这里用的是24时记时法,14:

00是下午2时。

2.探索两种记时法的联系。

谈话:

我们知道,一天有24小时。

那么你知道一天24小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吗?

出示钟面(指向12时)。

引导:

新的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出示彩条图)。

想一想,这时我们在干什么?

在钟面上拨出8时,提问:

这是什么时间?

想一想,这时我们通常会干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教材左边一幅情境图(升旗),强调:

上午8:

00,用24时记时法仍然记作8:

00。

在钟面上拨出12时,提问:

这是什么时间?

想一想,这时我们通常会干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教材中间一幅情境图(午餐),强调:

中午12:

00,用24时记时法仍然记作12:

00。

在钟面上第二次拨出8时,提问:

这是什么时间?

想一想,这时我们通常会干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教材右边一幅情境图(睡觉),强调:

晚上8:

00,用24时记时法记作20:

00。

进一步启发:

你知道“20”是怎样得到的吗?

在钟面上第二次拨出12时,提问:

这是什么时间?

想一想,这时我们通常会干什么?

这一时间又相当于第二天的什么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夜里12:

00,用24时记时法记作24:

00。

这一时间也是第二天的0时。

3.探索两种记时法的转换方法。

师: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那么,你能把这两种记时法互相进行转换吗?

师:

16:

00是下午几时?

18:

30呢?

(指名回答)

生:

16:

00是下午4时,18:

30是下午6时30分。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提醒学生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3.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要求,再启发他们想一想题中给出的四个时间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各是几时,然后要求他们各自动手在钟面上画上时针。

4.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再启发他们思考:

每个钟面表示的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

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

这些时间你可能在做什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24时记时法

14:

00是下午2时。

16:

00是下午4时,18:

30是下午6时30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主动探索、发现并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习24时记时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是比较抽象的知识。

在教学时,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羊羊运动会”的通知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

“明天5时”引入24时记时法。

再通过介绍生活中24时记时法的应用,让学生感受24时记时法的价值。

(2)采用课件演示的直观手段,使学生理解24时记时法。

除了进行演示外,还加强对两种记时法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对比切实掌握24时记时法的有关知识。

第4课时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

2.探索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时间计算的问题,体会遵守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重难点】

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难点:

会计算非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

【教学准备】

教材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记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记时法吗?

引导学生回顾24时记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例4的节目预告表)

师:

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记时法吗?

(指名汇报)

师:

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记时法,24时记时法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探究新知】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出示教材第53页例4情境图。

师:

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

你最喜欢哪一个节目?

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

你是怎么想的?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

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

《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

(14:

00)什么时候结束?

(16:

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提示学生用钟面拨一拨)

师:

钟面上时钟从14:

00到15:

00经过几小时?

(1小时)从15:

00到16:

00经过几小时?

(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

(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师:

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如下图:

师:

从14:

00到16:

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师:

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

(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

(8:

10播出,8:

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

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起点是8时,终点是9时)

师:

8:

10应该怎样表示?

中间的这段线段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开始是8:

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教师演示从8:

10到8:

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图略)

师:

现在你能计算从8:

10到8:

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指名汇报)

生:

40-10=30(分)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同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引导学生利用计算经过时间的经验推算红领巾广播站结束播音的时间。

5.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课堂小结】

请大家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计算经过的时间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16-14=2(时)

答:

《动画剧场》播放2小时。

40-10=30(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小组内用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时间来进行相互讨论学习。

我在处理教材例题的时候,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进行小组反馈交流,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

从课堂练习反馈的情况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对计算经过的时间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正确率较高,但有个别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凭借直觉做题,直接用大数减小数,导致有些题目出错。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第56~5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换方法,能灵活运用24时记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巩固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3.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时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

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化方法。

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

师: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记时法和计算经过的时间的相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练习指导】

1.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2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

教师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3题。

从9时开始,每一次向后推4小时,可用加法计算。

4.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从问题中找到数学信息,进行分析理解。

5.教材第56页“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填空,再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6.教材第57页“练习七”第6题。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题中的问题,再鼓励他们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并有选择地进行解答。

7.教材第57页“练习七”第7题。

(1)先全班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明确思路。

(2)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

(3)提问:

王叔叔11:

40到车站,准备乘车去机场,能赶上什么时间的班车?

8.教材第57页“练习七”思考题。

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检票”和“开车时间”,再引导他们根据车票上的开车时间以及提前检票时间、从家到火车站的时间依次往前推算,求得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课

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转换

1时=60分   1分=60秒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前面两个课时的复习,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否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1天中的不同时间,能否解决一些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能否从日常生活中提出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