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919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人民服务 之二doc.docx

为人民服务之二doc

(为人民服务)之二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会议上所作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2、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形式,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提出自己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

同学可能提出问题: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工作。

”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怎样理解?

司马迁是谁?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个“目标”是什么?

4、毛主席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毛泽东同志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

分几层意思讲?

每层意思是什么?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①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②死意义: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③不怕批评,坚持好,改正错

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⑤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4层,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层:

为人民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本文中心,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后面四个段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

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句子。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工作。

)启发同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这两个词语说明,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目,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话来说明生命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

人总是要死,但死意义有不同,有比泰山还重,有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引用话选自《报任少卿书》。

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

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个谁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

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这部分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这篇作品写于1944年9月8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革命仍需艰苦奋斗,所以毛主席提出,为了全民族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不怕牺牲,要互相关心,搞好团结。

⑤这段是整个演讲词.总结语,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五、再读成诵,以情激情

让同学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段落背给组内同学听。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

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

一方面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不确定”与“确定”间走一遭——《桃花心木》重点难点教学

作者/郭连芬

《桃花心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散文。

作者借树苗生长来比喻人成长。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我”从种树人话中感悟到深刻道理。

浙教版作业本第5题

(一)作业正是针对这个教学点设计。

题目如下:

种树人笑了,他说:

“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它几天下一次?

上午或下午?

一次下多少?

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养分转化为巨大能量,努力生长。

(1)读画线句子,注意其中加点词语。

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是_______;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是_______。

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_______;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_______。

这是一种_______写法。

(2)联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生活中“不确定”?

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不确定”呢?

分析:

(1)题第一组空格有点难度,第一格必须在梳理这个自然段表达几层意思基础上进行;第二格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在理解了种树道理后领悟到。

第二组两个空格答案就在画线句子里,没有难度。

最后一个空格也没有难度,因为以前已多次学习过“借物喻人”写作方法。

只要第

(1)题迎刃而解,第

(2)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题目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前两个空格学生可以尝试做,但是答案正确与否是“不确定”,因为他们思考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

想要获得一个“确定”正确答案,需要教师适当引领。

因此,在学生独立完成第

(1)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评价对题目答案正确率把握,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前两个空格答案没有把握。

于是,一起合上作业本,打开课文,深入阅读。

一、学推理,悟原因

1.聚焦“不确定”。

师:

从刚才题目中,你捕捉到了一个什么重要词语?

生:

“不确定”。

师:

课文写到了种树人什么事“不确定”?

生:

给树浇水,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间隔多久等都不确定。

2.默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思考:

种树人为什么给树浇水不确定?

这种不确定行为产生了怎样结果?

出示板书,学生思考推理:

通过这样推理,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了种树人浇水不确定,是在模仿老天下雨不确定,以促使树能扎根地下,找到水源,茁壮成长。

这样处理,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有效地训练了思维。

二、找句式,悟表达

1.默读这两段,思考:

为了讲清这个原因,作者是如何表达?

为什么要这么表达?

画出相关句子,写出批注。

2.在学生交流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特点与目,并有感情地朗读。

(1)追问:

“老天下雨是算不准,它几天下一次?

上午或下午?

一次下多少?

”(突出老天下雨不确定性)

(2)一连三个假设关系复句: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树苗,(如果)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突出了浇水不确定重要性)

三、读结果,悟辩证

1.齐读课文结尾(第14、15自然段),思考。

画出能概括现在桃花心木特点词语,写出你体会。

2.交流。

师:

透过“优雅自在”,你看到了什么?

读着“勃勃生机”,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

透过“优雅自在”,我看到了现在桃花心木美丽,也看到了它曾经扎根地下汲取水源顽强。

生:

读着“勃勃生机”,我读懂了桃花心术必须克服缺水困难才能茁壮成长。

师:

是啊,树在生长过程中,克服了“老天下雨是算不准”这样不确定因素,所以得到了一个确定结果——树茁壮成长。

四、学做人,悟道理

1.思考:

树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扎根地下,就有了确定结果——茁壮成长。

那么人呢,如何从不确定走向确定?

(我们要经受生活挫折,战胜神种困难,才能自立自强,逐步成长。

2.点拨明确:

作者就是这样,由桃花心木生长悟到了人成长道理。

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3.齐读第14自然段,引领提升: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可能会面对哪些“不确定”?

该如何面对?

小组合作交流。

要求:

(1)试着用上刚学到追问或者连续假设方法;

(2)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通过这四个环节学习,学生在“不确定”与“确定”间走了一遭,对于作业本第

(1)

(2)题解答自然驾轻就熟了。

同时,教学重点难点也得以有效突破。

教师将作业指导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主动阅读、求知、解决问题,真正经历了从不会到会学习过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

浙江海宁市桃园小学)我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

长坡中心小学 程巧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胸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共鸣。

学习思路:

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对话中,在充分读中,围绕“哪些句子最能拨动你心弦?

”为轴心,铺设“周晔泪——小孩泪——青年泪——老人泪——巴金泪”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预设过程:

一、回想画面,为体会“爱”而起航

1.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我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走进先生内心世界……

2.通过初读,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哪些事呢?

生:

“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师: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

生:

(幽默、风趣、关心他人、充满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受到很多人爱戴。

师:

是呀,先生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都是来自于他内心那颗博大爱心。

(板书:

爱)

3.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走了,特别是周晔,她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大屏幕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听不到他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来,谁来读读周晔感受?

(指名读)

评价预设:

孩子,老师从你朗读中,感受到你心在流泪,你是在表达小周晔对失去伯父悲伤之情吧?

可见,你上节课学得多么深刻啊!

4、指导读书

师:

是呀,对于这突如其来噩耗,小周晔手足无措、木然发呆,“我呆呆地望着”,接读……

师:

小周晔她脑海中浮想起往日跟伯父在一起时那点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我呆呆地望着”,接读……

5.此刻,就站在伯父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学生想象)

评价预设:

——若学生说会回想起伯父和她“笑谈《水浒》”:

是呀!

那是一段多么惬意茶余饭后欢乐时光呀!

——若学生说会回想起伯父和她“趣谈碰壁”:

【1】 【2】 【3】 【4】 【5】 【6】 下一页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线索,理清它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

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

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经过看成借箭前准备和借箭过程。

(出示课后题1/

(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准备:

草船、军士

经过借箭过程:

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

师问:

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

周瑜是知道,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呢?

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

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话,一个说周瑜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

“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陷阱。

生:

“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

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心理活动。

交流:

“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圈套,让周瑜。

计划得逞了。

真是这样吗?

思考:

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

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原因?

(全文第一句。

)指名回答。

师: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句子什么关系?

指名2人对读。

(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

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

神机妙算——惊人机智,巧妙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

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句子来表达句子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

齐读。

板: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

“希望你能借……船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

用哪句好?

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具体要求。

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

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

这排一千多个草把子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

(出示小黑板:

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相符。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

相符吗?

(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

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

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

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

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

(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

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

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

(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

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