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121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方案0205文件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主要负责组织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统一部署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根据《国家方案》的目标和原则,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具体的自然资源环境情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需要,自治区发改委、气象局协调组织了《内蒙古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下简称《内蒙古方案》)的编制工作,提出内蒙古自治区近期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在《内蒙古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挪威王国政府的资金支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并得到了自治区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第一部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区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已初步形成以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具有相当规模和层次的产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我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电力输出在全国位居第一,煤炭外运位居全国第二,对保障周边地区的能源供应和全国能源供需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别是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朝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

一、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

东起东经126°

04′,西至东经97°

12′,横跨2400多公里;

南抵北纬37°

24′,北至北纬53°

23′,纵跨1700公里,纵横跨度均居全国首位。

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2.3%。

我区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分布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等特点。

全区水资源分布差异明显,其中,东部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境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沁、科尔沁、呼伦贝尔五大沙地。

全区以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为气候分界。

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山脉以南以及河套地区,为宜农气候区;

大兴安岭以西及阴山山脉以北,为宜牧气候区,与大兴安岭邻近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北温带天然草甸草原;

大兴安岭主峰两侧,是全国著名的林业区;

农区和牧区过度地带为全国最大的农牧交错区,同时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极具能源资源优势。

含煤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

煤炭资源具有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煤层厚的特点,易于露天开采,全国的5大露天煤矿在内蒙古境内有4个。

内蒙古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量也很丰富,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870.9亿立方米,预测石油总资源量为30~40亿吨。

内蒙古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极其丰富。

全区日照时数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最长达3400小时,总辐射量在4500~6500兆焦耳/平方米·

年之间,是全国的高值地区之一。

内蒙古风能资源储量(10米)为8.9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1.50亿千瓦,约占全国技术可开发总量的50%,居全国首位。

阿拉善盟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和锡林郭勒盟北部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200瓦/立方米,年平均有效风速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是国内风力资源最好的地区。

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运行态势。

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2405.06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29.8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1.88%。

同期城镇总人口1206.1万,城镇化率达到5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第十位,居西部各省区首位。

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6091.12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393元,居全国第八位、中西部地区首位。

2001~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7.67%,其中2002~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22.8:

37.9:

39.3演进为2007年的12.5:

51.8:

35.7。

200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2.1亿元,比2000年增长50.7%,年均增长6%,粮食总产量达到362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突破1亿头(只),牛奶、羊肉、细羊毛、羊绒产量跃居全国首位。

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6%,其中农区畜牧业占全部畜牧业比重达到70%。

“十五”以来,全国能源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了我区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我区已成为国家“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基地,能源产业位居我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首。

2007年,全区能源生产总量26725.88万吨标煤,是2000年能源生产总量的5.7倍。

其中,原煤、原油、天然气和水电生产量分别为25312、238、938、48万吨标煤,分别占到能源生产总量的94.71%、0.89%、3.51%和0.18%。

2007年规模以上能源产业增加值922.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

我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非常迅速。

截至2008年10月底,我区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05.68万千瓦,约占全国的30%,是我国首个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的省区。

全区已形成小型风力发电机年生产能力3.5万台,累计推广小型风力发电机16.6万台、户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11597套。

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已建成装机容量205千瓦的光伏示范电站。

在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2×

1.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4个,其中秸秆发电项目2个、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2个。

三、内蒙古自治区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1.温室气体排放量

我区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占全部温室气体排放当量的79%。

二氧化碳排放的96%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

初步计算,2005年我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4.0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21亿吨;

甲烷约为686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氧化亚氮约为169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8亿吨。

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82万吨,其中水泥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为649.8万吨,占工艺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0.8%。

2007年,我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5.6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5年增加了38.1%,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64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44.4%;

甲烷排放约为78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5年增加了15.0%;

氧化亚氮排放约为189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5年增加了11.8%。

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42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43.5%。

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107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64.3%,主要是由水泥产量大幅度增加造成的。

2.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

2005年,我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排放量为17.05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单位GDP排放量为10.44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当年价),折合为9.1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美元(2000年不变价),单位能源消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78吨二氧化碳当量/吨标煤。

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6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排放量为23.35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单位GDP排放量为9.33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当年价),折合为7.0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美元(2000年不变价),单位能源消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83吨二氧化碳当量/吨标煤。

五项指标分别比2005年增加或减少38.1%、37.0%、-10.6%、-23.5%和1.3%。

我区2005年与化石燃料消耗相关的CO2排放总量占全国的6.05%,人均排放量为全国平均的3.32倍,单位GDP排放为全国平均的2.86倍,单位能源消耗排放为全国平均的1.84倍。

作为我国新兴的能源基地,能源工业是我区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排放源,其中电力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区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半左右。

2005~2007年,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为30.11%。

近几年,随着我区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很快,2007年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增加了24.79%,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5年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6.5%上升到2007年的30.1%,两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以上。

与我国南方地区甲烷排放主要来自水稻田的情况不同,我区的甲烷排放主要是来自于煤炭开采和畜牧业生产。

据估算,煤炭生产的甲烷排放2005年为138.8万吨,2007年增长到195万吨,增加了40.5%;

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量2005年为162.5万吨,2007年为159.4万吨,略有降低。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我区向区外净输出煤炭1.6亿吨,占全区煤炭产量的44.6%;

净输出电力686亿千瓦时,占全区发电量的37.15%,这些输出产品的排放在我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第二部分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变化趋势与影响

气候变化观测事实表明,我区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国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增温明显,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危害加剧,对我区水资源、生态系统、农牧业生产、能源需求和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和持续的影响。

一、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1.气候变化特征

我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和全国气温变化总趋势一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全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等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全国。

从1961年到2006年内蒙古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1986年之后的最近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时期;

四季气温均呈变暖趋势,并且以冬季增温最为显著。

全区降水量呈略增加趋势,从1961年至2006年增加了约19毫米,并呈波动式变化。

20世纪60、70年代降水量接近常年,80、90年代为降水偏多期,从90年代末期即1999年之后又进入少雨期,并且各区域变化不同步。

全区年降水变率从西至东为50%~12%,属于全国降水变率较大地区之一,与年降水量的分布相反。

冬季和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从1961到2006年分别增加了约4毫米和9毫米;

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略减少趋势,近50年减少了1毫米左右。

全区年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从1961年至2006年下降了约250毫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蒸发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进入80年代后下降趋势明显加快,但进入本世纪后蒸发量略有增加。

各地区蒸发量下降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地区从1961到2006年蒸发量下降了280多毫米,东部和西部地区下降了约200毫米。

四季蒸发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显著。

2.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我区出现次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烈的一种气象灾害。

近年来干旱发生面积和出现频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全区干旱面积平均每10年增加70万公顷,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增加幅度更大,严重旱灾平均十年左右出现一次。

近50年来农区干旱发生频率为59.5%,牧区为63.6%。

在地域分布上,西部的旱灾多于东部,牧区多于农区。

在季节的分布上,春季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秋季和冬季次之,夏季相对较少。

我区是国内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遭受风沙危害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阿拉善盟、鄂尔多斯以及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到锡林郭勒盟西部、赤峰是我区的沙尘暴中心。

全区大风沙尘天气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略有上升,80~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升;

进入本世纪开始急剧增加,强或特强沙尘暴达到9次之多,为近50年之最。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我区暴风雪出现次数有逐年下降趋势,其强度也有所减弱。

全区暴风雪天气平均每三年出现一次,多发区主要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牧区和锡林郭勒盟的北部牧区,年暴风雪日数为5~10天;

其次是乌兰察布市北部和巴彦淖尔市北部,年暴风雪日数为3~5天;

其它地区很少有暴风雪天气出现。

3.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估,2050年前内蒙古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将呈现增加的趋势,到2041~2050年(与1980至1999年相比)温度增加2.2~1.5℃,降水增加6%。

就区域变化来说,内蒙古西南部温度增加幅度较小,而降水增加幅度最大;

东北部地区温度增加幅度最大,降水增加幅度略小于西南部。

从上述预估趋势看,全区未来30~50年降水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既存在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又存在强度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并且未来气温升高较多,而降水增加有限,暖干的气候特征仍很明显;

再加上工业、生活、农牧业和生态灌溉用水需求的增加,全区未来水资源短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大,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率将可能加剧。

二、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

1.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区降水影响明显。

全区近50年平均降水量为292毫米,平均水资源量3454.36亿立方米,2000年以后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的减少,进入干旱少雨的枯水期,降水量较上世纪90年代减少39毫米。

气候变化使我区地表径流减少,湖泊萎缩或干涸,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长期干旱少雨导致大气降水补给的减少,气候变暖导致的作物生长期延长对水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全区大部分河流自50年代径流逐年减少,河川径流自西向东下降趋势明显增加,目前许多河流已经断流成为季节性河流,并使得地下水开采量过多、补给量减少,呼包鄂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东部辽河井灌区形成2000多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使我区草原草种生长质和量发生变化:

牧草单产平均减少了50%~60%;

全区现有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比1947年减少了约600万公顷;

大针茅草原已经被更耐干旱及耐牧性强的克氏针茅和冷蒿草原所替代;

多年生优质牧草已经被一年生牧草所代替;

冬季气温的升高使草原蝗虫和鼠害的发生面积呈增加趋势。

气候变暖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增加和CO2的吸收,我区森林的平均年净第一性生产力将增加10%左右;

气候变化使各物种的适宜生活范围将相对迁徙,导致我区的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明显减少,寒温带针叶林将有可能消失;

气候变暖使各种害虫越冬的存活率增加并使分布区域向北移动,虫害加剧;

气候变暖使我区森林火灾呈增加趋势,夏季雷击火发生次数明显增加。

气候变化加剧了我区沙漠化的情况。

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东部的科尔沁沙地沙化面积达到408.4万公顷,比建国初期扩大了42%;

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边界范围相对稳定,但内部的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流动沙地不断扩大;

西部地区的沙化面积在人为治理下流动和半流动沙地在减少,草地和固定沙地在增加,局部沙漠化得到抑制。

3.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我区是全国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并以放牧畜牧业为主,对气候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气温升高、降水减少使牧草生长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盖度明显下降,大部分草原的初级生产力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草场质量降低,畜牧业饲草供求矛盾日益显现。

气候变化尤其是冬季气温的升高使草原病、虫、鼠、微生物生长季节加长、繁殖代数增加、种群增长率加快,导致草原病、虫、鼠害和家畜疫病加剧。

冬季变暖虽然使雪灾(白灾)和冷雨湿雪灾害减少,有利于接羔保育,减少母、幼畜的死亡率,降低牲畜冬季御寒的热量消耗,提高产肉率,但影响家畜皮、毛、绒的质量,使商品率降低。

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我区畜牧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4.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区是国内13个粮食主产区和五个粮食调出省区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

近50年来,全区各地热量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部分作物气候生长期延长,我区农业生产结构、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发生了改变,喜温作物、晚熟和中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都在扩大,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作物产量呈增加趋势。

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有所增加,产量波动性增大。

气温升高减轻了作物遭受低温冷害和冻害的威胁,但增加了干热风和高温热害的风险;

气候变暖有利于病虫卵越冬,害虫和病菌的繁殖代数增加,病虫害威胁增加。

农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需求大幅度增加。

5.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不同行业的能源需求影响不同,对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的(主要是采暖和空调)能源需求有比较大的影响。

内蒙古冬季寒冷漫长,供暖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气候变化使冬季气温升高,可以减少采暖的能源需求。

6.对防灾减灾的影响

近50年以来,我区自然灾害呈现加重趋势,特别是干旱、局部地洪涝和雷电灾害。

仅2007年一年,因旱灾、洪涝灾、风雹灾、低温冷冻、雪灾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就给全区造成经济损失151.4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5%。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将增加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影响范围,给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三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因我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而且我区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具有较高的依赖程度,气候变化问题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一、内蒙古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1.生态保护

我区把生态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全区90%以上的旗县,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

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我区森林面积达到2080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森林面积、林木蓄积持续“双增长”,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7.57%;

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我区荒漠化土地为6220万公顷,沙化土地4153万公顷,分别比1999年减少160万公顷和48.7万公顷,首次实现“双减少”。

2.水利基础设施和节水工程建设

我区农村和牧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改善。

2000~2007年全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7万公顷,草牧场灌溉面积18万公顷,累计建成大型灌溉区158处,灌溉面积达到49.3万公顷;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4.5万公顷。

同时,开展企业节水改造和节水评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05年的101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74.9立方米。

3.经济结构调整

农牧业生产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是对气候变化最为脆弱的产业。

2000年以来,在稳步发展农牧业的同时,自治区依托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多元、延伸和升级,工业已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00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742.67亿元,比2000年增长3.32倍,年均增长23.24%,大大降低了我区经济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项目,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4.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我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不断加快。

自治区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风力发电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和《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实现风电产业统筹规划。

全区并网大型风力发电装机容量2007年达到165.32万千瓦,占全国的26.5%,位居第一,其中当年新增装机105.43万千瓦,占全国2007年新增装机的32%。

我区还发展了大量小型户用风力发电机,开发了户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为解决偏远山区和牧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农牧民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5.节能降耗

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

2007年,全区万元GDP能耗达到2.304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7%,降幅居全国第六位;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879吨标准煤,比2005下降7.2%,降幅居全国第三位。

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2007年,在统计的17种产品中,吨钢综合能耗724.47千克标煤,比上年下降4.38%;

吨原煤综合能耗17.41千克标煤,下降8.8%;

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1830.78千克标煤,下降1.67%;

单位粗铜综合能耗871.4千克标煤,下降21.05%;

吨水泥综合电耗102.34千克标煤,下降76.63%;

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102.34千克标煤,下降6.22%。

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成效明显。

2007年33户自治区监管的国家级重点用能企业实现节能100.2万吨标煤,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的20%、当年责任目标的206.4%。

6.牧民定居

通过建设常年定居点和越冬定居点,全区90%的牧民实行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文化、教育、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定居点的建设也促进棚圈、网围、饲草饲料基地的配套建设和科学养畜和牧业机械化,提高了牧业生产水平,也增强了牧民和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7.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能源消费(建议删除本节)

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30多年来,我区累计少生870万人口,共节约社会抚养费5046亿元,有效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内蒙古2006年人均GDP提高了5364元,计划生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26.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8.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我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先后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内蒙古自治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灾害防灾减灾效果。

9.组织机构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成立了由26个部门组成的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主席担任组长,分管副主席担任副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