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380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华东师大版Word文件下载.docx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

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

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

佛教发源于何地?

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

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西域  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    ↓     ↓   ↓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  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

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

“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

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

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

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

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

“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

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

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

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

  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寋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

  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让学生讲“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绝大多数学生听过这两个故事,但都不知道与班超有关)

  ③西汉和东汉与西域及匈奴的主要关系

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  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什么叫“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转动到西亚和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再次让学生看P70的图《丝绸之路》

  ⑤“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向学生指明“丝绸之路”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

楼兰故国与凯撒。

楼兰学生们知道点,凯撒却没有几个人晓得。

  ⑥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

(两汉之际)

  ⑦汉明帝对佛教的东传作出了什么贡献(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

白马寺)

  ⑧佛教东传的意义(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富有深刻的哲理;

一些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

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音乐、舞蹈超凡脱俗。

外来艺术与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处理问题

  ①思考与讨论:

根据这份与西汉交流的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

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的先进地位。

  我的学生没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间的贸易现状为例,说明问题。

〔贯通评价〕(约3分钟)

  

〔资料〕

历史时期的中国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

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

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

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

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

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

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你不能够只是指当时的一个王朝,它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指我们今天,中国这个范围里面,特别是我们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纪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中国疆域的范围。

具体地讲,就是北面到达外兴安岭,萨彦岭,西面到达巴尔喀什湖,南面到达南海诸岛,东面到达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出海口,是这么一个范围。

那么在这个范围里面,历史上所有建立过的政权,我们都应该认为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

在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历史上中国的民族之一。

等到我们现在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已经经过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分裂中国的结果。

比如说从今天我们的新疆的边界,到巴尔喀什湖中间,从内蒙古往北,蒙古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这些领土都主要被当时的沙皇俄国,现在已经有的成了中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了,这已经丧失了,就是我们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领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是中国了。

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中国范围里面,来判断什么是统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对中国,对周边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

佛教故事

【腊八粥】

(佛光大词典)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

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

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等之记载,宋代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榖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

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腊八粥,而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

盖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据譬喻经而谓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于是日举行浴佛会,宋代之寺院即属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为成道日,故腊八之法会亦称成道会。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3.13《秦帝国的兴亡》教案北师大版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建议〗

  第一步 

让学生课前查找陕西省地区的民俗风情,如秦腔、房屋(在设计上和中原地区不同)的特点、新浪网(sina支那也就是秦)名称的来历,如果有学生去过陕西省可以让学生自己描述对当地的人土风情的感触。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秦朝至今还对我国产生影响,同时也可以查找有关陕西省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多少?

上网查找秦朝的文物古迹:

骊山秦兵马俑、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咸阳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坑儒遗迹。

当然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学生有旅游的资料图片最好,上网查找的资料打印然后同学传阅做到资源共享。

  第二步教师在讲授之中可以把学生的资料分类,找出最好的图片和资料可以在讲课时采用,并且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讲述。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那些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秦的统一和秦朝统一的措施;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统一的措施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区别。

  〖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观看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版的64页的秦始皇人物像,教师可以用课件打出李白的诗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和毛泽东的诗词: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然后教师提问:

后人为什么在抒发感情是都要提到秦始皇?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一课。

  一、秦灭亡六国:

  关于战争主要讲述长平之战,讲述战争过程时最好用兵马俑图片,如战士俑、将军俑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直接感观。

让学生发言讲述“纸上谈兵”成语的来历,并且看书64页中的内容后教师把结果告诉学生:

统帅阵亡,赵国四十万官兵向秦军投降,秦国占领上党,但上党人民却归属赵国不投降秦国;

于是秦军作出只饶恕二百四十个年轻官员,纵回赵国,使他们报导凶信赵国,全国震恐。

让学生分析这个结果对秦国和六国的有什么影响?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柏杨的先生的见解读给学生,并同时讲解战争的方针对全局的影响:

“任何一个具有高贵心灵和具有远见的将领,决不杀降。

俗云:

‘杀降者不祥。

’杀降的功效是立竿见影的,但杀降的后遗症造成的伤害,可是长久不愈。

白起先生虽然不久就死于非命,但我们并不人为那是杀降的报应,因杀降的报应比那严厉得多,国家。

社会,甚至人民的道德品质,都要为杀降者付出代价。

”讨论之后告诉学生历史的结果是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教师要分析秦国打赵国的原因:

赵国是燕国。

齐国的屏障,同时赵国最早在军队中实行“胡服骑射”学习匈奴的骑兵赵国的杀伤力对秦国的危害很大,因此秦国对于这次战争是很重视的他们在战术上和外交上都是有计划。

有准备地对付赵国。

因此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基本上稳操胜劵开始了灭亡六国的行动。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开始了秦统一六国,从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为时二百六十年的战国时代就全部结束了。

秦朝统一的过程可采用战国的地图放在实物投影的最底层,各战国的国家用一种颜色写上各国的名称,把秦国的国家图成一种颜色,每秦国消灭一个国家就用秦国的颜色压在战国的国家名称上面。

先让学生把40页的自测《战国形势图》填在书上,教师把秦灭六国的过程在黑板上画出,并附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的表:

顺序

 国别

亡国年代

亡国年份

立国年数

1

韩王国

70

前230

104

2

魏王国

前225

145

3

楚王国

前223

519

4

燕王国

前222

111

5

赵王国

105

6

齐王国

前221

139

统一之后的秦朝疆土(秦朝的疆域是东:

大海;

西:

陇西;

南:

南海;

北:

长城)可在统一六国的地图上把秦朝的疆土罗列上,同时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比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秦朝在我国的什么方位。

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找出秦朝包括现在哪些省和自治区。

  二、秦朝统一

  让学生找出秦朝的古迹:

骊山秦兵马俑、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咸阳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坑儒遗迹灵渠;

并向学生推荐《古文观止》中的《阿房宫赋》,同时让学生发言谈谈对这些古迹的看法。

  教师讲述秦朝的特点:

第一个封建王朝、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教师提问:

秦朝和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什么区别?

  战国时期的秦国是诸侯国,疆域比秦朝要小的多。

秦朝再沿用秦国以前的政治制度以不能适应新的朝代,因此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调动学生分析分封制的弊病:

中国历史上诸侯国战乱500年,削弱了周王的权力。

战争对中国的生产发展起了破坏作用,当然以后诸侯为了各自的生存使用了铁器。

进行了变法才使生产力有了发展,战争对生产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愿望。

秦朝制定的措施让学生总结,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资料如关于战国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告诉学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行。

”教师要解释内容及上表“秦朝政权机构表”之后提出如下问题

  1皇帝称号的由来

  让学生看书“每课一得”,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秦皇帝采用泰皇最贵之说和上古“帝”位号,建以“皇帝”称号,从此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2秦朝的行政机构在现今的政治机构中是否还有?

  郡县制的制定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直今我们还保留着县和县令(长)的制度

  3“车同轨,书同文”对秦朝有什么益处?

  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文字字体都可渊源于秦朝。

可以提示学生在历史博物馆中如果有竹简上笔画规整的小篆就是秦朝的重要的文物。

车同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调动军事力量。

  4经济上秦朝有那些政策?

不统一钱币对秦朝的危害是什么?

  货币统一需要教师讲解的有:

各国的钱币特点,注意彼此之间不等值,会给秦朝的经济发展带来混乱,还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六国又会复辟。

  5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它进步在哪儿?

(相对春秋战国而言)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就当时而言统一是人民的愿望,周朝自周平王以来国家就出现诸侯争霸,各国为了能此时作为霸主彼此之间征兵、征税无形地给广大的人民增加负担,同时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灾害,因此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

同时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也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6你能在秦朝文物古迹中看到秦朝有什么特点?

  从兵马俑和长城看秦朝的傜役繁重,如提示学生“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什么孟姜女要哭倒长城,这个故事反映了秦朝什么社会问题?

关于长城可以从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手:

现代人的看法和秦朝人的看法不同。

从兵马俑看备秦朝的徭役沉重,让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找答案。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发言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秦的统治极为残暴因此它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在这段统治时期秦始皇为了加强专制作出了如下的事件:

  1)“焚书坑儒”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下令将秦国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烧毁,仅留医药、占噬和种植之类的书。

并规定聚谈《诗》《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并把敢于非议秦始皇的儒生和方士460余人全部活埋。

提示学生大多数是思想领域的书籍。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参与了前课“诸子百家”的讨论后会有什么后果?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的感想),“焚书坑儒”的事件可以让学生评价它的后果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如:

兵马俑、阿房宫和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历史记载仅这两项工程,秦始皇就征用70余万劳力)当时有民谣: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

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

(男丁都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

  3)秦朝的法律以残酷著称如“族诛”(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连坐”(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因此在秦始皇病死之后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反秦朝。

  三、陈胜、吴广起义

  让学生找出如下内容:

  1陈胜、吴广的出身:

陈胜、吴广是农民(可以把<

史记陈涉世家》)。

  2起义的地点:

大泽乡(今安徽省宿洲境内)

  3起义建立的政权:

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4其他队伍的来源

  六国贵族也纷纷加入,其中有项羽(楚国)和刘邦,从中可以看出六国的力量也在等待时机进行反抗。

同时在秦朝的各个阶层(农民。

贵族。

儒生和方士)中也有对秦朝不满,因此形成了秦朝的统治者与人民对立从而秦朝的灭亡是必然结果。

  5起义的结果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只存在6个月,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六国的贵族也纷纷加入这个反秦的行列,当然六国的贵族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同。

但是起义为以后项羽和刘邦灭亡秦朝打下了基础。

  6对秦朝的影响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同时刘邦率军攻入关中,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咸阳,推翻秦朝,使秦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短暂的封建王朝。

同时对以后的朝代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作了借鉴,后代的统治者都以秦朝的短暂的存亡作为教训。

让学生总结一下秦朝的教训——如残暴的统治、秦律的严酷、沉重的徭役。

  7讨论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

  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或写《秦始皇》的历史剧,散文《兵马俑前的遐想》。

  教案点评:

  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整理了有关秦朝的历史和文物遗址资料,为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思考、表达各自的见解,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深刻的认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2.秦统一是在(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356年

  3.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  )

  A.韩非的建议  B.蒙恬的建议

  C.李斯的建议  D.商鞅的建议

  二、双项选择题

  1.秦始皇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的措施有(  )

  A.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修筑万里长城,开发边疆地区

  D.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2.秦朝时修建的灵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

  A.黄河水系  B.长江水系  C.岷江水系  D.珠江水系

  三、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丞相李斯曰: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帝曰:

“可。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①上述所说的是何时何事?

  ②只有哪些书不烧?

  ③秦始皇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四、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图中是什么人?

②简单介绍他的历史功绩。

  答案:

  一、l.A 2.A 3.A 4.C

  二、1.AB 2.BD

  三、

  ①指秦朝时的“焚书”之事。

  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