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403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docx

届高考思想政治最新四大模块核心考点汇总

《经济生活》核心考点

一、价格变动及其影响

1.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

一般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是成正比的。

(2)供求影响价格

(3)其他因素

①纸币发行量

A.通货膨胀率=(纸币实际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量

B.纸币贬值率=(纸币实际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量)/纸币实际发行量

C.通货膨胀后商品的价格=原价格×(1+通货膨胀率)

D.纸币贬值后商品的价格=原价格/(1-纸币贬值率)

②市场垄断(4G流量需求增加价格不变)

③国家宏观调控:

水价、电价

④商品质量优质优价: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

质优价廉:

社劳率提高;W供过于求,个劳率提高;薄利多销的促销手段

⑤消费者的购买力

2.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W价格变动与需求量之间是反相关关系。

(需求定理)

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下降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A.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

B.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

A.互补商品:

一W价格变化,需求同升同降(汽车与汽油)

B.替代品:

一W价格变化,需求一升一降(火车与飞机)

⑵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大)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分配(价格上涨—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生产要素增加)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生产与消费)

2.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⑴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成正比。

⑵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水平

A.预期乐观—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加大

B.预期收入减少或有失业风险—节制消费

⑶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A.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

B.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4、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⑴国家

①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③调整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⑵企业

①面向市场,生产质优价廉的商品。

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供优质服务。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

⑶消费者

①通过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

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几种消费心理

⑴从众心理(求同)

⑵求异心理(求异)

⑶攀比心理(求名)

⑷求实心理(求实)

2.正确消费观应坚持的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四、企业经营与发展

1.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企业要通过兼并、联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⑤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五、劳动者的就业

1.就业的意义

⑴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⑵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的就业形势(略)(新教材没有)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从根本上讲,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从方针上讲: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改善就业结构和创业环境。

(4)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坚持自主择业、竞争就业、平等就业、多种方式就业观。

发扬创业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二者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措施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七、财政政策及其作用

1.两种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措施

目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

增加支出

减少税收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推动经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

减少支出

增加税收

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财政的作用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八、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1)通过价格涨落来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分配

(2)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分配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九、国家宏观调控

1.含义

2.必要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主要手段

①经济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行政手段

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2)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3)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4)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政治生活》核心考点

一、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及主要途径

1.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民主选举

①几种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等额选举

间接选举差额选举

②选举方式的决定因素

A.必须体现国家性质

B.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2)民主决策

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途径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专家咨询制度

C.社会公示制度

D.社会听证制度

②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A.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B.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C.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D.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3)民主管理

①(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

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村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的途径

A.村委会(居委会)成员村民(居民)选

B.村里(社区)大事村民(居民)定

C.日常事务村民(居民)管

D.各项工作村民(居民)监督

③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A.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B.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4)民主监督

①民主监督方式:

A.信访举报制度

B.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C.舆论监督制度

D.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②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意义

A.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B.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二、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1.民主监督权的主体、客体

2.民主监督权的内容:

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3.进行民主监督的合法途径(见上)

4.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意义(见上)

5.如何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1)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2)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督机关的正常工作。

三、政府的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政治职能)

①对人民发扬民主②对敌对分子专政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职能)

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督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职能)

①思想宣传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②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①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

3.政府的职能不是万能的

4.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5.政府的责任

(1)政府的宗旨及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四、政府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含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①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②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重要性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1)合法行政

(2)程序正当

(3)权责统一

五、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权力是把双刃剑(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2.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保障广大人民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3.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4)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5)司法机关的监督

(6)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

4.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

(3)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4)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大代表

(1)产生: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县级为界

(2)任期:

五年

(3)法律地位: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4)权利:

审议(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5)义务:

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地位:

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

④职权:

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

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②职权:

本行政区内的一切重大问题,由它讨论决定,由它监督实施。

(3)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

(2)内容: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A.含义第一:

与人民的关系上

B.表现第二:

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第三: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

3.优势:

(1)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七、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

(1)地位:

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我国的民主党派

(1)范围:

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

(2)性质:

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的政党制度(了解)

(1)地位: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不是共同执政、联合执政;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③多党合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性质、主题、职能)

(3)优越性(了解)

八、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是首要原则。

②民族团结是重要原则。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根本原则。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内容

①自治地方:

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自治机关:

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

①我国国情(历史特点、现实情况)

②社会和政治基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十、关于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分歧、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

(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的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我国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3.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文化生活》核心考点

一、文化的作用

二、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

三、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包容性

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生活与哲学》核心考点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意识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内容时客观存在的,形式是主观的,多样的)

(2)意识具有差异性

(3)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4)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认识现象,能揭示本质和规律。

②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他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方法论要求: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1.规律

(1)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2.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2)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社会。

3.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1)世界观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方法论

①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宿命论思想。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认识(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

A.从主体看B.从客体看C.从进程看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

A.对象B.主体C.基础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来源(从无到有)

②发展和动力(由浅到深)

③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目的和归宿:

A.认识的最终目的:

指导实践活动

B.认识的根本任务: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方法论要求: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时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