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42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29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x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

2018高考语文传记训练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桥梁大师李国豪

2013年4月13日是中国“桥梁大师”、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的同事、学生追忆李国豪的人生故事时,感触最深的是李国豪生前说过的一句名言:

“你看那大桥,多么雄伟,多么坚强!

而请记住,大桥是由桥墩举起来的。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不也是在打基础、筑桥墩吗?

爱想象研究“木牛流马”

李国豪出生在中国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自小喜欢运动,也渴望读书。

在中学里,他偏爱数学和外语。

他有个特点,就是绝不死啃课本,而喜欢独立思考。

同样读一本书,他的注意点就跟别人不一样。

比如《三国演义》,人家只看到攻城夺池、刀光剑影,他却在琢磨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真怪,为啥机关一开动,它们就能运走如飞呢?

李国豪青年时就有一双幻想的翅膀,他崇拜过欧几里得和牛顿,后来又想当一个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

不过,他最钦佩的却还是中国古代的大禹。

他曾立志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去驾驭那奔腾不羁的黄河。

留学德国

1938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

第二年,战争开始了,那段日子令他终身难忘。

他回忆说,1941年,汪伪政权在德国搞了个“大使馆”,他不与他们联系,护照期满了,寄到瑞士去。

当时,他们有100多人,人心齐,便有一种“撼山易”的味道了。

1940年,李国豪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工学博士学位。

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时年仅26岁的李国豪自此便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

他在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三十年后,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工程中被成功采用。

至于他对火车在悬索桥上的动力作用的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1942年,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又参加了由克雷伯尔和赫瓦拉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由他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辩别准则》,建立了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

不久,这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又以论文《钢结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Dr.-lng.habil)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

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

上世纪50年代,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从此,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

然而在中国,说到李国豪与桥的故事,最令人难忘的是上海南浦大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发浦东在即,黄浦江上造桥迫在眉睫。

当时,日本传来消息,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贷款,但条件是必须由日本人施工。

李国豪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

当时,李国豪当面向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反映了这个想法,力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后来江泽民到同济大学考察后,于1987年9月在信中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

”从此,启动了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新时代。

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极大鼓舞了全国桥梁工程界的信心,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

八十多岁开始学习电脑

在同济师生的记忆里,李国豪一生勤奋好学,时刻不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上世纪90年代,他已经八十多岁,开始学电脑,碰到掌握电脑知识、技能的人,他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后来发E-mail,用电脑写文章等,他都学会了。

李国豪近九十岁时,还买了多种外文书,如法语三百句、西班牙文、德文等,学习外语增加知识。

除了学习,李国豪每天看报纸,听广播,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大事,新闻中常会报道,某某国家、地区发生地震、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某某地区建造了铁路、隧道、桥梁……他会马上查阅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确认区域、位置,搞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行。

 (摘自2013年4月1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相关链接:

(1)李国豪教授是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教育家、两院院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上海市科协主席。

李国豪先生毕生致力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大跨度桥梁结构中的空间和非线性分析方法以及稳定和震动中的许多难题,对桥梁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2)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深情回顾了她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受到时任名誉校长的李国豪鼓励、指导的经历,深感老校长的教诲令她受益无尽。

她表示,李校长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校长裴钢院士表示:

“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

(摘自2013年5月3日《中国科学报》,有删节)

7.下列哪一项不是李国豪成为著名桥梁专家的原因(3分)

A.在同济大学和德国留学期间均取得优异成绩,青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B.李国豪一生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尽享桃李芬芳,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

C.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

设计建造上海南浦大桥,开启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桥的新时代。

D.李国豪自小能独立思考,一生致力于学习、研究。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李国豪出生在中国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自小喜欢运动,渴望读书,偏爱数学和外语。

B.上海南浦大桥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这一成功举措,启动了中国人自主建设桥梁的新时代,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C.李国豪有一腔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护照期到了,李国豪却不愿与汪精卫伪政权搞的“大使馆”联系,而是寄到瑞士申请更换。

二战结束后,他谢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归国。

D.李国豪一生都在学习,八十多岁时还学电脑、学外语。

九十多岁时还买法语书、俄语书、德语书。

他还关心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每天看坚持看报纸杂志,看新闻联播。

E.李国豪对同济大学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他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称为“同济之魂”。

9.“李校长的崇高品德,为同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你认为李国豪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B(不是他成为著名桥梁专家的原因,而是他教育方面的成就。

8.CE(A项,中学时偏爱数学和外语;B项,“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文中无依据;D项,近九十岁时还买法语书、西班牙语书、德语书。

9.①勤奋好学、独立思考的精神:

赴德留学赢得美誉,耄耋之年仍不辍学习,学电脑、学外文等。

②忠于祖国、热爱国家的精神:

二战期间,不与汪伪政府“大使馆”联系;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

③热爱事业,勇于开创的精神:

毕生投身于武汉、南京长江大桥,上海浦东大桥等国家重要桥梁的设计建造工作;致力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大跨度桥梁结构中的难题,对桥梁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古城卫士”阮仪三

在保护家园的专家中,阮仪三被人们称作“古城卫士”“都市文脉守护者”。

战乱年代,5岁的阮仪三随母亲迁居到老家扬州,开始每天在私塾读书。

心中埋下了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17岁那年,阮仪三报名参加了海军。

当兵5年后,阮仪三考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师从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

开始跟着老师编教材、调查古建筑。

再后来,阮仪三师从董鉴泓教授,学习中国城市建设史。

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每年一放暑假,阮仪三便随着老师跑城市、做调查。

这一跑就是20年,跑了中国100多个城市。

“那时候的城市漂亮极了,虽然有些破败,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江南有水乡的诗情画意,西北则有一座座壮观完整的城墙。

毕业后的阮仪三留在同济大学教书,但更多的时候他身处挽救古城镇的一线。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强大的“建城”之风所到之处,许多城镇街区纷纷被拆除,当阮仪三带学生前往山西平遥时,平遥正准备在古城中纵横开拓几条大马路,开辟城中心广场,建设新的商业大街。

被这个宏伟计划吓坏的阮仪三,发现古城西部已经开始动工,100多座明清建筑已被拆毁,城墙也出现了大口子。

为了拓宽马路,道路两旁的民居已经被拆除。

他强烈要求平遥县政府马上停止这种破坏性建设,以免费重做规划为条件,才暂停了施工。

之后他马上找到山西省建委,又立即邀请董鉴泓现场指导,请陈从周先生写出书面意见。

为了确保平遥县政府接受他“不合时宜”的规划,他又将保护古城的规划方案和说明风貌完整的古城价值极高的全部资料直送北京,以引起山西省和平遥县政府的重视。

那个时候在平遥的日子异常艰苦。

当地官员认为这是在阻碍平遥发展,对阮仪三和他的团队态度也不好,常常大嗓门嚷嚷。

阮仪三却不放在心上,还自费送当地官员去同济大学参加保护古城的培训。

最终平遥古城被完整保存下来,后来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段“刀下留城救平遥”的经典故事,也开启了阮仪三“古城卫士”的生涯。

随着苏南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众多江南古镇面临被拆的危机。

可是对于阮仪三的保护规划理念,很多古镇管理者拒绝接受。

于是他改变了策略,先不找那些交通沿线的古城镇,转而寻找一些开发意识比较淡泊的地方。

当时还很偏僻的周庄,保存着良好的传统民居生态,吸引了阮仪三。

他主动提出免费做规划,方案是先保护古镇,然后在古镇外面发展工厂。

第一次,护镇心切的阮仪三揣着江苏省建委的红头介绍信去了,可当地官员们不买账:

“保护古镇就是保护落后,马达响才是硬道理!

”“什么规划?

蓝图全在我脑子里!

”“我们忙得要死,不要你们知识分子来管闲事。

阮仪三知道,如果以牺牲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来保护古镇,便不会长远。

于是他和地方政府商量,将门票收入的10%作为古镇保护基金,又成功申请到“大地农村发展基金”,还想尽办法帮助周庄古镇进行旅游推广。

古香古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瞬间吸引了许多外来的游客,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卖专业反转胶卷的小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比盲目建造商业圈效果好的多。

现在,平遥、丽江、周庄、同里、乌镇、甪直、西塘这些旅游胜地一到节假日就摩肩接踵,风格迥异的旅游胜地的规划都出自阮仪三之手。

事实上,阮仪三并不是完全反对新建,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让他赞赏不已——以现代材质营造苏州清秀的水乡亭台,既保护了整体风貌,又传承了文化。

在他看来,建筑与古镇应该留下每一个年代的痕迹,让历史可以读取。

阮仪三推崇的“新旧分开,修旧如故”的规划理念,在国内受到不少阻力,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国际上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了认可:

在2014年他获得美国圣母大学专门针对古城镇保护而设置的“亨利•霍普•里德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

如今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阮仪三着急的是自己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在中国还很不成气候。

他说,这辈子所做的事所追的梦,就是保护古建筑。

“它们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

”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国人才能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阮仪三还建立了“遗产保护工作营”,不仅自己亲力亲为,还发动志愿者一起进行遗产保护,传承这项事业,他用这样的方式来收集散落在各处的乡愁。

山西新绛古城,正是一个例子。

在走访考察中,阮仪三发现了隋唐园林和古建筑,亲自写报告、做规划;另一边,新绛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也开始运作起来,带动青年人一起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摘自2017年第5期《莫愁•天下男人》,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仪三参加海军的经历,使他得以饱览祖国山水的美丽,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作为一个国家卫士的职责,为他以后从事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B.阮仪三先后师从陈教授、董教授。

跟随陈从周教授学习期间,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教材,他开始调查古建筑,跑了中国100多个城市。

C.阮仪三作为“古城卫士”“城市文脉”,曾经“刀下留城”救平遥、步步为营护周庄,而丽江、同里、乌镇、西塘的规划也都出自他之手。

D.阮仪三始终身处挽救古城镇的一线,从他保护古镇整体风貌的做法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虽然很欣赏贝津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但却反对新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一些城市虽有些破败但很漂亮,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江南有水乡的诗情画意,西北每个城市则都有一座壮观完整的城墙。

B.为保护江南古镇,阮仪三灵活变通,先从保护开发意识较淡泊的地方入手。

当时的周庄之所以能吸引他,就是因为它很偏僻,保存着良好的传统民居生态。

C.阮仪三推崇“新旧分开,修旧如故”的规划理念,虽在国内受到不少阻力,但国际上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了认可,这足以让他感到欣慰。

D.经过阮仪三的努力,现在的遗产保护事业传承有人,他所发动的志愿者起到了参与保护散落在各处古城的作用。

保护新绛古城就是一个例子。

9.保护古城有哪些意义?

请结合全文概括。

(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3分)C(A.主观臆测。

对阮仪三参加海军的分析于文无据。

B.张冠李戴。

参看原文第三段即可知。

D.曲解文意。

由原文“阮仪三并不是完全反对新建”可知。

8.(3分)A(扩大范围。

“都”字过于绝对化了。

9.(6分)①通过保护,让每个古城都保留自己的特色,让具有极高价值的古城保持风貌完整。

(得分点为“保留古城特色,保持古城完整”)②保护古城,既保护了整体风貌,又传承了文化(或可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历史可以读取每一个年代的痕迹(或保留一个国家一种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

(得分点为“传承了文化,留下了历史”。

)③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国人才能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得分点为“留得住乡愁”。

)(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三点得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顶着橡树的牛犊

索尔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对斯大林的不敬而劳改8年,因处女作获赫鲁晓夫批示发表而声名鹊起,又因诺贝尔文学奖流亡国外20年,晚年回国后还因对叶利钦批判和对普京的赞誉而饱受非议。

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他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1965年,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发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

这部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小说引起重视,主要在于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

人对人的不人道、人类心灵中的邪恶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主题。

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

1967年,索尔仁尼琴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苏联作家协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均未获准出版。

无奈之下在法国发表,两部作品一问世,立刻获得了国际性声誉,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的抗议。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

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仁尼琴受到苏联当局的警告:

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

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

1973年,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继承了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传统,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4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

美国当局以为他不喜欢极权主义,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揶揄苏联。

1974年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索尔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镜头下的海明威一样。

线条坚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楂和沧桑的皱纹,像一只老狮子,副标题是“从艺术家到流亡者”。

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但随后他们惊恐地发现,索尔仁尼琴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他始终是一个异见者。

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在演讲中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这样的言论让邀请者很尴尬。

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的牛犊那样,横冲直撞。

1994年,受叶利钦总统邀请回到俄罗斯,原来遭禁的作品陆续在国内出版。

归来的他发表了一连串抨击时政的言论,让当局异常难堪,1998年拒领叶利钦颁发的圣安德烈勋章。

在索尔仁尼琴心中没有权威,只有正义和真理。

叶利钦在回忆录中写道:

“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

”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说: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

也因如此,1994年之后的索尔仁尼琴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

“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索尔仁尼琴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全世界成千上万人把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的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

总结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

“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

”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

(摘编自《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良知》,有删改)

【相关链接】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一2008年),苏俄著名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1970年,他以揭露抨击苏联时政的《古拉格群岛》一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被当局驱逐出境。

1994年返回俄罗斯,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俄罗斯国家奖。

2008年8月逝世,享年89岁。

被誉为“俄罗斯良知”。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索尔仁尼琴是具有良知和使命感的作家。

他敢于说真话,也因为说真话而一生跌宕起伏,但也因此得到俄罗斯百姓的认同。

B.索尔仁尼琴想逃离苏联。

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本想借此机会秘密逃离苏联,由于被苏联政府发现并警告,所以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

C.索尔仁尼琴并不囿于意识形态。

他在文学作品中反复揭露苏联的社会问题,也在演讲中表示不认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

D.索尔仁尼琴像一只“牛犊”。

他甚至被自己的国家驱逐,但正是有了像他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个世界才充满了希望。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传记多处穿插引用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旨在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和人物形象,同时,还具有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B.索尔仁尼琴因《第一圈》和《癌症楼》两部长篇小说而获得了国际性声誉,这是因为他选择了在法国发表,而不是在苏联发表。

C.美国人把索尔仁尼琴拍得像一只老狮子,视其为自由民主的斗士,这与索尔仁尼琴那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不相符合。

D.作为一个异见者,索尔仁尼琴对苏联时代不人道的做法,对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对叶利钦时的政治都进行了批判,由此惹得各方不喜。

E.索尔仁尼琴认为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受到美国当局的邀请,并被美国参议院授予“美国荣誉公民”称号,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

13.索尔仁尼琴说自己是“牛犊顶橡树”,这有什么含义?

我们从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4分)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获奖后,索尔仁尼琴应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逃离苏联的想法。

他没有想主动流亡,后来离开也是被迫的。

12

.【答案】AC 【解析】(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B项,强加因果,获得国际声誉不是因为选择在哪里发表的原因;另外,未在苏联发表不是他自己的选择,是未获准发表。

D项,文章只是说让各方尴尬,没有说惹得各方不喜,尤其是叶利钦对他仍是持褒扬的态度;E项,被美国参议院授予“美国荣誉公民”称号是在发表批评的言论之前。

13.【答案】含义:

索尔仁尼琴就像一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他勇敢地反对强权和暴力,矢志不移地追求正义和真理。

(2分)

启示:

有良知的人对社会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到不公不善,应坚决反对;我们要有勇于批判的独立精神,不畏惧权威,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不会停止不前,才能真正进步。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深入挖掘作品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索尔仁尼琴的精神品质主要体现在反对强权和暴力,矢志不移地追求真理,这就是“牛犊顶橡树”的内在含义。

给予的启示则需要我们联系自身或现实来谈,但是这种联系必须与文本有内在的联系,比如,若有学生任意延伸谈到“诚信”之类无关的,则不应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李佩: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百岁老人李佩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她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

李佩的丈夫郭永怀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后来因飞机失事为保护核试验数据而牺牲。

那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当时得知丈夫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

那个晚上她完全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

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到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

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

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老太太对李伟格说。

至今,李佩先生客厅里的茶几还是60年前回国时家里的陪嫁。

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捐了。

郭永怀走后,写字台、书、音乐唱片,捐了。

李佩先生一生教学的英语教案,捐了。

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为智障幼儿园,她都捐钱。

直到前年,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

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1987年,李佩退休了,她高兴地说,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

可她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