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44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8老车富士霸王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再后来,父亲先后担任棉纺厂商店和华二商店的采购员,这时大概有了专属他自己的公家的自行车。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骑的公家的自行车都很破旧,油漆脱落了,电镀生锈了,看着就像公社社员骑的车子。

可就是这样的破车子他都不愿意让我骑。

那时候没有儿童车,小孩学骑车只能用大人的车,看着那些家里有自行车的孩子神气活现地掏着腿儿骑,我羡慕得不得了,就想骑父亲的车。

可他说什么也不同意,一会儿说公家的车不能私用,一会儿说小孩儿在马路上学车不安全,找各种理由推托。

最后还是母亲帮我说情,他才松了口。

他的自行车是28的,那时候多数自行车都是28的,26的很少,只有时髦女士才骑。

28的车又高又大,小孩儿很难驾驭,不说别的,就坐到车座上都很困难,它太高了。

所以孩子们开始都练“掏腿”骑,也就是从车架子中间伸腿儿过去骑。

当然,第一步是练“溜”,就是左脚蹬在脚蹬子上,右脚用力蹬地让车子滑行。

练熟了,能掌握平衡了,再练掏腿。

会掏腿了,就可以升级——练骑大梁,也就是屁股不坐在座子上,而是架在车架子的横梁上,扭动着屁股骑。

由于重心都在脚上,一旦脚有滑动,屁股沟就会硌在横梁上,疼得人心发慌。

骑大梁过关之后,就可以尝试着坐到座子上骑了。

由于座子太高,孩子们一般都是先把车溜起来,再趁着滑行的惯性把左脚蹬到更高一点儿的中轴上,然后快速骗腿骑到座子上去。

上去之后,两脚就得分秒必争地找到车蹬子骑起来,不然车子减速就有可能摔倒。

孩子的腿短,当脚蹬子转到下边去的时候,就接近于够不到,只能用脚尖带动,所以只能两条腿轮流使劲儿,这样车子就很难骑快。

不过我们学车的孩子也有办法,就是从税务角的大坡上往下骑,不用费多大力,也能骑得很快。

可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孩子手小,够不到闸把的底端,不能有效刹车,很容易撞车撞人。

谁知我知道了其中厉害,竟然有了心理障碍,是“越怕撞哪儿越撞哪儿”。

梁家胡同口有个大碌碡,是人家为避免过往车辆碰坏房角特意放在那儿的。

我从税务角上坡骑下来时看到了它,心想可别撞了,没想到那车子就失控了,径直朝它撞去。

我被重重地摔地碌碡上,万幸没有受伤。

车把也摔歪了,还是一个不认识的好心叔叔帮着扳正的。

还有一次我骑车下坡时,看见一个老大爷在前边走,心想可别撞了他,没想到自行车又失控了,三拐两拐地冲向老大爷。

我知道撞了老大爷不得了,就不顾一切地往下跳,可车子太高,我的脚还没着地,车子就倒了。

车的前轱辘正好碰了老大爷的腿。

老大爷被撞得并不重,但着实吓了一跳,他生气地冲我吼:

“你小子怎么骑得车?

连老头儿都难撞!

”我自知理亏,赶忙道歉:

“对不起,老爷爷,我刚学骑车。

你没撞坏吧?

”老大爷不依不饶:

“你学骑车不找没人地儿,净往人群钻,你想拿谁练手?

”我老老实实地听他训,不敢再吱声。

后来,别的路人都劝他,他才消了些火,嘟嘟哝哝地走了。

挨了老头儿的骂,我心理很懊恼,也很苦闷,怎么我“越怕撞哪儿越撞哪儿”呢?

后来我发现,一些大人,主要是新学会骑车的妇女也有这个毛病,看到对面骑车过来,立马紧张,什么刹闸,什么扭把,都忘到脑后,只会“哎哎哎”地惊叫着撞向对方。

由于我有“越怕撞哪儿越撞哪儿”的毛病,所以我特别害怕有汽车从我身边经过,只要身边一有汽车经过,我就紧张得不得了。

我的对应之策是死死地掌把,不再蹬车,因为我蹬车时屁股要在座子上来回扭,带动得车了来回晃,我怕给我晃到汽车轱辘下边去。

这种对策对付马路上的汽车还算有效,它车速快,一下子就过去了,对付土路上的驴车就不灵了,为此我还闯了一个大祸。

1964年我放暑假的时候,同院的全哥让我到新市区的新市场给他排队抓自行车票。

他不知通过什么渠道获得了内部消息,说那天新市场的五金交电商店要发自行车票,而他上班没时间,就让我替他去排队。

他已有一辆自行车,可知道了这个消息还想买辆新的,腾出旧的让全嫂骑。

那时候买自行车都要车票,车票如何分配,我一无所知,就是觉得非常金贵,很难弄到手。

车票一般都是内部分配,只有商店通过关系弄到了计划外的自行车,才对社会公开发放。

不过发放时也很机密,只有提前得到消息的人才可能一大早就去排队,领到这数量有限的车票。

全哥是理发的,接触的人多,也算是消息灵通人士,所以才得到了这么机密的消息。

新市区是1961年才建立的工业区,虽说也划入了市区,但它位置在大西郊,为它配套建设的那个新市场距我们住的地方得有十几里路,我要走着去得一两个小时才能到,于是全哥就让我骑他弟弟安哥结婚时买的新车。

安哥是1964年五一结的婚,新娘子姓于,婚房就是我们院儿东边靠南的那间6平米的小屋。

你可别说婚房小,一结婚就能有这么一间房子就不错了,这之前谢姑姑曾住过这间小屋,她也是在这间小屋结的婚。

而安哥的一位姓白的朋友也想结婚,就找不到房子,最后借安哥家在院子东南角的那间只有门没有窗的5平米的夹道房结的婚。

这位白哥的新娘叫小英儿,是梁家胡同的。

后来得知,白哥的父亲赫赫有名,是号称能“镖打洋火头”而专卖“海马追风膏”的白学英白师傅。

我亲眼见过白师傅演武售药,地上插好火柴,手持带红绸的钢镖,口中念念有词,边说边练。

可练到最后并不打“飞镖”,而是隆重地推出他的膏药。

虽没有见识白师傅的镖技,但他的武功我还是亲眼见了,真不错。

听说白哥是白师傅的儿子,我觉得他肯定也是练家子,不由刮目相看。

可白哥住我们院儿的那段时间,没有练过武,倒是总唱歌,还唱得挺棒,有男高音的范儿。

他唱的最多的是《亚非拉人民要解放》,刚开始我听成了“鸭飞啦”,后来才听出是怎么回事。

白哥结婚时,屋里除了床板,就只有一个很小的桌子。

安哥也强不了多少,也是除了床板就一张桌子,但桌子要大些,是正规的迎门桌。

安哥结婚时置办的唯一大件,就是借给我骑的这辆自行车。

安哥把这辆自行车当心肝宝贝,总擦得一尘不染,能舍得让我骑,我兴奋得恨不能当下就去排队。

第二天5点多钟我就出发了。

新市场建成后,我一直没有去过,全哥怕我找不到,认真详细地给我讲了要走的路线。

他告诉我的是一条近路,从我们五中向西,过单洞子(穿越京广线铁路的小型地道桥),穿越庄稼地中的一段土路,上马路后再向东向南,就到了。

上路时街上人很少,我骑得又是新车,走得顺风顺水,就是到了那段土路时感觉有些不好走。

路边是划人的玉米叶,路中部是两道巴掌深的车辙,遇到坑坑洼洼总怕掉到车辙沟里去,骑得有点儿提心吊胆。

不过骑过这段土路就又好走了。

6点来钟我就到了新市场,很容易地就找到了五金交电商店,因为门口已有人排队,我也赶紧放好车排过去。

等到商店开门,却没人出来发票儿,排队的人们自然要打听,可商店的人却说,没有这码事儿。

人们都不相信这样的解释,认为他们是想把大家骗走,再把车票发给熟人,所以都不走。

可店里的人都各站各的柜台,根本没人理这些排队的。

排队的人要找领导,他们就说领导不在,排队的人没了辙,只好散去。

我又骑车往回走。

骑到来时的那条土路时,对面晃晃悠悠地来了一辆进城拉大粪的驴车,我感觉车边上的路还足够宽,骑过去没问题,就没有下车。

可骑到近前时,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越怕撞哪儿越撞哪儿”的事儿,心里紧张得不得了,又拿出了对付汽车的办法——死死地掌把,不再蹬车。

可没想到驴车走得慢,晃晃悠悠总过不去,就在驴车走到跟前时,我的车没了速度,一下子倒在驴车前,我手疾眼快跳开了,可自行车的前轱辘却被驴车轧成了麻花儿。

赶驴车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他一直坐在车辕上,看到我的车子倒下,他没有刹车,看到我的车被他的车轧了,他也没有下车,只是斜欠着身子往后看。

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眼神,没有一丝的愧疚,没有一丝的同情,倒有几分幸灾乐祸。

他的驴车还在晃晃悠悠地往前走,我焦急地喊道:

“你停下!

”他瞪了我一眼,转身将驴车赶得更快了。

我想追上去,可想想是自己摔倒的,人家没有多大责任,追上去又能怎么样呢?

再说,这条土路上只有我们两个人,纠缠起来,他打我一顿我也没有办法。

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走了。

自行车的前轱辘拧了麻花,不能再骑,我只好抬起车把拖着车子往回走。

出了这么大的事,我该怎么办呢?

我的脑子飞快地转着,想着各种办法。

走进市区,街上的人纷纷看我,看得我都有些发毛。

我的脑子还在转,这么推回去实在是太难看了,最好能修一修,可我也没有钱啊。

突然,我的脑袋灵光一现,想起了同学丁秦生,他在修车啊!

丁秦生是我的小学同学,很内向,不凑群儿,是沉默的老好人。

他对所有人都持友善态度,当然也对我不错,但他又不和任何人过于亲近,似乎更愿意站在圈子外边看着大家。

小学毕业后,同学们更奔东西,很快就都失去联系。

一次我偶尔路过北大街南口东北角的自行车修理铺,发现他竟然在里边干活儿,进去寒暄,才知道这家存在多年的自行车修理铺就是他父亲开的,他考中学落榜后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就到父亲的车铺来帮忙,跟父亲学习修车的手艺。

那时候自行车基本上是普通家庭中最贵重的家产,修理维护是在所难免,所以街上的自行车修理铺都生意红火,能学这么一门手艺算是端上了铁饭碗,也是不错的选择。

想到丁同学,我就把拧了麻花的自行车直接拖到了他家的修车铺。

我把情况跟他一说,他立即给我修理。

由于修理的难度大,他还叫上了他的父亲。

他父亲是个四方大脸的胖子,与他长得很像。

粪车已把瓦圈轧得严重变形,丁同学和他父亲费了好大劲,才把它校正,但损伤的地方是无法完全复原了。

前叉子也扭了个儿,他们夹在台钳上才正过来。

之后又调节辐条拿了笼。

鼓捣完了之后他父亲说:

“也就修成这样了,只能凑合着骑,要想放心,最好换了前叉子和前轱辘。

这事不是我能决定的,我说以后再说吧。

我向他们父子致谢,但一分钱没给,我口袋根本就没钱。

他们父子大概已猜出会是这样,也根本就没提钱的事儿。

回到家之后,我不敢去找全哥,而是先跟母亲说了这事儿。

母亲说:

“你都十四五了,怎么办事还这么不牢靠?

”母亲没有再往深里说我,而是去北屋把此事告诉了全哥。

全哥和安哥都没有说我什么,可我觉得很对不住他们,不愿着他们的面,总想躲着他们。

连那天五金交电商店为什么没有发票儿的事,我都没有问全哥。

事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骑车会“越怕撞哪儿越撞哪儿”,我经过观察之后发现,大男人们骑车从容,是因为他们腿长,出现情况紧急刹车后能用一条腿支撑而不倒,而我如果像他们那样紧急刹车,车子一歪我就得人仰马翻。

由于不敢刹车,所以出现紧急情况也只能任由车子前行。

此时潜意识中会迫切希望车子尽快停下来,而撞到东西又是尽快停下来的最简捷的手段,所以就出现了“越怕撞哪儿越撞哪儿”的现象。

找到了原因,我就想解决的办法,能长出大男人们那样的长腿当然最好,可那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于是我就想最好能有辆小号车子。

没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父亲涨了工资,还补发了一些钱,就给母亲买了一辆26的旧自行车。

那时的自行车不光要票,价格也不菲,一辆新车大概要一百五六十元,是普通工人四五个月的工资。

父亲补发的钱没有那么多,另外也找不到车票,于是就去了小集街的旧货市场。

他买回的车虽是我想要的26小车,但也太破旧了,车把基本上没有了电镀,一个把套儿还摔了一块儿;

瓦圈和辐条锈的没有一点儿光亮,外胎的花纹都磨平了;

座子是硬皮的,没有弹性,却有破洞;

最怪的是后衣架,用偏铁加工的,大而方,还没有夹子。

中轴上有黄铜焊过的痕迹,看来还有内伤。

它跟院里邻居们那些乌黑闪亮的新车一比,晃得太土太旧了,我看出母亲也有些不满意。

可父亲解释说,这车子在当年可是王牌车子,小日本生产的,叫“富士霸王号”,他听卖车的人说,是日本鬼子占领保定时带过来的,保定说不定就只有这一辆呢。

听父亲这么一说,我又仔细打量这辆车,那车架子和车标确实有古董的气质,闪着包浆的光泽,没有一点儿锈痕。

车把虽说看不出电镀,但表面棕红,还很光滑。

可其它部件就都不行了,父亲说那些不行的部件都是后来换上去的杂巴凑,所以旧得快。

为了让它顺眼一些,父亲下了大工夫擦拭,还给车座子做了一个加棉垫的布套。

再看,感觉也不错了。

父亲一直说它好骑,可我试过之后却觉得它有些重,不像飞鸽新车那么轻灵。

虽说如此,我还是高兴,毕竟我们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还是26的,小孩骑着不显高。

为了能多骑车,父亲教母亲骑车子时我也跟着去。

不知为什么,母亲就是不敢“溜”车子,如果硬让她“溜”,是一“溜”就倒。

而不会“溜”就没法骗腿上车,急得父亲直叹气。

最后父亲想出了绝招,让母亲先坐到座子上,再由他扶着后衣架推动,让母亲学着蹬。

母亲就这么着学会了骑车,但还是不会“溜”,上车时要先骗腿坐上去,再硬蹬着走起来。

下车时要先把车刹住,再左脚支地,骗腿下车。

没想到她的这种骑车方法,还固定下来成了永久模式,每次我看她上车下车,都觉得笨拙得难受。

就这辆我不太喜欢的“富士霸王号”,日后却为我们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母亲一骑就是十几年,后来我和我妻子又都骑过。

1976年我妻子户口办到保定,母亲看她上班太远,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就把自行车让给她。

妻子直到换了工作后才把车子还给母亲。

1981年,我的自行车被小偷偷了,没法上班,母亲又把车子让给我。

我直到买新车才把它还给母亲。

母亲退休后,没人再骑,它也退了休,静静地呆在父母楼下的小屋里。

父亲由于能骑公家的大破车,一直没有买车,1990年退休后偶尔去远一点儿的地方,就骑母亲的“富士霸王号”。

这辆车是退而难休,还得继续发挥余热。

回想起来,父亲为孩子们买过不少新车,却没为自己买过新车,就是这辆破旧的“富士霸王号”陪伴了他们一辈子。

父母去世后,他们住的房子因为筹措住院费而卖给了一位亲戚,那辆破旧的“富士霸王号”也就和楼下的小房一起交给了人家。

至于人家怎么处理的这辆车,就不得而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