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55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5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Word格式.docx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考点】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解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出君主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

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

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

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

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3.(2015·

安徽文综·

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考点】辛亥革命;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1941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故A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

海南单科·

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

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考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

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

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5.(2015·

山东文综·

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

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

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2014年题组

1.(2014·

22)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

《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

A.《时务报》B.《国闻报》C.《申报》D.《民报》

【考点】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同盟会的成立(《民报》)

【解析】通过文章名称《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可以判定为革命派办的报纸,《时务报》与《国闻报》都属于维新派办的报纸,不符合题意,故A、B项错误;

《申报》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不会刊登这么多革命性的文章,故C项错误;

《民报》是革命派办的报纸,宣扬革命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

广东文综·

16)图6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析】维新变法兴起的时间是19世纪末期,与题干时间“1917年”不符,故A项错误;

从题干中“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的信息可知县长仍是科举制出身,说明辛亥革命后,选官的方式和过去差别不大,再从题干中“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可以看出,县长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说明辛亥革命后,传统思想的影响仍然较大,故B项正确;

题干的信息表明旧思想依然存在,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

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4·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解析】由①中的“选举”“新军”可知应为辛亥革命前后,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和临时约法确立选举原则的史实,故应为民国时期的浙江地方志;

由②中的“禁军”即可知此应为宋朝的浙江地方志;

由③中的“本路蒙古学”即可知此应为元朝的浙江地方志;

由④的目录可知此时的政府注重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应为当代浙江的地方志,选择B项符合题意。

2013年题组

1.(2013·

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

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2.(2013·

天津文综·

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

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

《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

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

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3.(2013·

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选择B项。

4.(2013·

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

(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

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D。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

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5.(2013·

24)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  )

A.1861年

B.1895年

C.1907年

D.1913年

【考点】预备仿行宪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图片材料中的关键词“立宪”“议院”等“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反映了20世纪初期,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故选C。

2012年题组

1.(2012·

福建文综·

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2012·

江苏单科·

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二、非选择题

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

“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

”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

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

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

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

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

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6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考点】

(3)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思想

【解析】

(3)本题属于开放试题,只要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扼要阐述即可,侧重①,可以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进行扼要阐述;

侧重②,可以从其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吸取西方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等角度作扼要阐述。

【答案】

(3)侧重

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

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

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3)“中体西用”思想;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

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

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

(3)变迁:

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

(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

(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4分)

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分)

(4)辛亥革命;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婚姻变革)

(4)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

(4)阐述:

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

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4.(2014·

四川文综·

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图4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

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表3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2)戊戌变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3)史学理论——历史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

(2)结合材料三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

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可知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

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简要分析,其次可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可兼及影响、评价等。

也即在分析评价中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

(3)第一小问如何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评价方法,结合材料我们看到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故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的评价;

“如何”评价含义二之的是对“中体西用”的看法、观点,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概括归纳可知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第二小问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也即前述评价方法,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

第三小问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也即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格中各种观点主张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

具体而言,戊戌变法: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2)整理:

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

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评价:

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

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

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