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60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docx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

----郑昭明教授师大心辅系演讲札记

我们人类的心智活动,可粗略分成意识(consciousness)∕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又称潜意识)两个层次,这已经是人人所熟知概念了,然而在心理学当中,关于这方面的课题,受到心理治疗以及人格理论的影响,多半是关心它们对于心智活动中的情感、动机等方面会产生哪些影响?

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意识∕无意识层面的现象。

而对于学习、认知、、、等,一般我们称之为「智慧」的心智活动,则较少注意到它们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现象与活动(注1);这些智慧活动,以往在心理学中所探讨的,多半是我们可以意识得到的部份,而对于那些我们「知道却又不知道」(注2)的部份则少有探讨。

因此,要想了解无意识层次中所进行的心智活动及现象,还有一大段空白有待认知心理学家去填补。

日前,国内著名的认知心理学者郑昭明教授,应邀到师大心辅系演讲,讲题即为: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注3)。

笔者因对这个题目有兴趣,加以有地利之便,因此便前往听讲,以下笔者便根据在郑教授演讲中所做的笔记,夹杂一些个人的感想(注4),向各位报告此次演讲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个人从演讲中获得的收获。

◎楔子在演讲的开场白当中,郑教授首先说明了「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国内势必会愈受重视的原因。

在台湾地小人稠缺乏自然资源的环境之下,我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人力」,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变成了国家发展的关键,而认知科学研究对于人类心智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开发人民的脑力,提升人民的素质;另一方面,「科技立国」是当前国家既定的发展目标之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脑力的开发」是必须得重视的基础工作,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贡献。

◎研究必须兼顾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接着,郑教授说明了何以认知心理学要探究意识∕无意识的问题。

人类的心智活动,包含了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

而最迟在九0年代以降,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注5)界开始明确地主张:

欲了解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必须同时探讨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各种认知历程中,区分出哪些是属于意识而哪些是属于无意识层次运作的部份。

例如:

以往在与创造力有关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知道「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而来的活动,通常是经过一段酝酿的历程之后,再以「灵光乍现」、「灵机一动」或是所谓的「啊哈经验」(注6)的方式表现出创造的结果。

这历程又有人以「高峰经验」来描述它。

像这类的描述,事实上无法十分精确地掌握创造历程当中的所有心智活动,因为在创造历程中有许多时候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所进行的,如果我们不能对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创造思考活动进行了解,便无法揭开创造历程的全貌。

因此,对于认知心理学对于创造力的研究,目前所要努力的方向,便是在创造的历程当中,区分出哪些是属于可被意识的部份,哪些又是属于无意识的部份,然后才能进一步针对这两层次,分别研究它们的现象以及对于创造活动的影响。

此外,郑教授又以近来台大接受教育部委托所主持的一项名为「追求卓越」的跨世纪人类认知研究计划为例,说明在有关人类认知的研究当中,同时探讨意识及无意识两个层面的情形:

这个研究计划的架构(注7),可分为三个向度:

(一)人类智能表现的各个层面

(二)人类心理现象的层次(三)各种研究取向。

而其中第二个向度,其内容就是将人类的智慧表现,区分成意识以及无意识两个层次。

这个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架构设计,反映出目前对于人类认知的研究,已经朝向同时兼顾意识及无意识两个层面的趋势;而且目前具体的目标,乃是针对如何在认知历程的种种现象当中,明确地区分出属于意识或无意识的部份。

◎孔德的诡论(Conte'sParadox)在开始进入正题之后,郑教授从早期哲学上对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切入,谈论在认知研究的观点中,对于意识与无意识如何做概念上的区分。

对于人类心智活动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分为两种:

大家可以把一个正在进行心智活动的个体,想象成一个黑盒子,所有的心智活动都在这个黑盒子里面进行着。

而研究者要怎么去了解这个黑盒子里面的东西呢?

从以前到现在的心理学家大致上采取两种方式(注8),第一种是利用个体接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自己把「黑盒子」内的情况报告出来。

比方说,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给予刺激),然后学生说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报告他进行心智活动,思考之后的结果)。

这种方法就称做「内省法」,自古以来我们探究人类的心智活动时,多半都是采取这样的方法。

但是这样的方法本身有些很大的问题存在。

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就曾针对内省法提出两个质疑:

第一、这些由被研究者所报告出来,对其自身心理状态的主观描述究竟有多可靠?

就算是吃一样的糖,每个人所宣称的他所感觉到的甜度都不会一样,而我们如何根据这种一致性、可靠程度不高的资料进行研究,得出可信的结果?

第二、当每个人在报告出自己的心智活动时,他同时也正在执行心智活动,也就是说,在内省法之下,一个被研究者自己同时是进行心智活动的主体也是被观察的客体,这从哲学上而言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可以用一个古老的哲学故事来打比方,一个克里特岛的人对你说:

「你不能相信克里特岛人说的每一句话」,此时你该相信他呢?

还是不相信他?

若是相信他的话,你就同时违背了他这句话;但若是不相信他的话,那又表示你相信他这个克里特岛人说的话。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说:

「我想∕我觉得……」的时候,事实上他正在想的事情是:

「我是怎么想∕觉得的」或是「我正在想∕觉得些什么?

」,所以此时他所报告出来的「我想∕我觉得……」,并不是他实际上正在想∕感觉的东西!

而此时我们如何相信他所报告出来,就是他自己正在进行的心智活动?

这么说来用内省法是否真能了解到心智活动的真相,是很令人质疑的。

这个哲学上的矛盾就是「孔德的诡论」(Conte'sparadox)。

由于这类的质疑,使得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又出现了另一种方式:

用前面那个黑盒子的想象来比喻,就是研究者去观察个体接受到刺激之后,所做出来的「标准化反应」(criterionresponse)----所谓「标准化反应」,简单的说,就是指经过研究者定义之后,可以用数据表达、描述的反应(行为)。

例如:

给被研究者吃一颗酸梅,然后测量他口水流量的改变(流得越多,表示他觉得越酸),这样子就不需要他自己报告感觉有多酸,也就避免掉前面所说的可靠性以及矛盾的问题。

像这样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式。

这种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心理研究的科学性,然而若是一昧的只采用这种方式,极端地排除掉传统的内省法,那么心理学研究又变成一个笑话了:

一对男女行为科学家在「做爱做的事情」,完毕之后,由于他们的学术训练告诉他们,自己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报告是不可信的,而他们又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刚刚有多愉快,于是那女的行为科学家只好问那男的:

「根据你刚刚的观察,我的快感有多少呀?

」,而那男的也只好问女的说:

「根据妳的观察,我刚刚到底爽不爽呀?

」----像这种完全抛掉「内省」的心理学研究,根本就没办法探索出人类心智活动的真相!

而且,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也从来就没办法完全抛掉「内省」的研究方法,例如无论哪种取向的心理学研究,都会大量地使用心理测验,而测验所获得的数据,其实都是被测验的人自己内省的结果(只是最后研究者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数据来处理)。

所以无论如何,探索人类的心智活动,就算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可靠性的问题,然而在哲学上始终都避免不掉前面提到孔德所提出来的那个诡论。

◎自我监控系统「解铃还须系铃人」,由哲学家所提出来的质疑,还是得由哲学家来解决。

在1956年,哲学家终于提出了解决孔德诡论的论点(注9):

认为人类在进行心智活动时,并不是只在单一的层次中进行而已,而是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叫做「后设层次」(meta-level)而另一个叫做「对象层次」(object-level)。

当我们接受到外界的刺激时,是由「对象层次」来执行处理的工作;而同时在这个「对象层次」之上的「后设层次」则负责监测以及控制正在「对象层次」所进行的工作。

因此,当一个人在报告「我想∕我觉得」的时候,事实上他所报告的内容是心智活动中「对象层次」运作的结果,而此时执行这个「报告」工作的,是他的「后设层次」,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正在进行心智活动的时候,他同时也正在观察自己的心智活动----这个观点,「部份地」解决了孔德所提出来的诡论,也使得采用内省法研究人类的心智活动,只剩下「有多可靠」的问题而回避掉了哲学上「可不可能」的问题。

由于上述人类心智活动中的「后设层次」,其功能为监测与控制「对象层次」中的心智活动,因此这样的机制又称之为「自我监控系统」(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

有了这个自我监控系统,使得我们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心智活动,也使得我们可以去控制它们。

而在认知心理学或是认知科学中所谈的「意识」与「无意识」,在概念上便是由此来区分:

受到「后设层次」所监控的心智活动,就是「意识」的;而反之没有受到「后设层次」监控的心智活动,就是「无意识」的。

所以,在认知心理学中对于意识∕无意识的研究,主要就是根据这样的概念而来。

◎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认知个别差异较小如果我们由物种发展进化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无意识」要比「意识」还早出现。

前面提及,所谓「无意识的认知」,就是指不受监控的心智活动,也就是指那些我们无法知道也无法控制其进行的活动。

而个体的内在活动(也就是「黑盒子」里面的活动)当中,我们所无法监控的包括有:

生理上的反射(这属于不涉及心理活动的内在历程)、一些天生的知觉倾向(例如:

我们天生就可以分辨出不同波长的光线,亦即对于颜色的知觉)、记忆的编码以及贮存(婴儿一出生不久就会记住母亲的脸孔,并且能够辨认出她与其它脸孔的不同,这是一种天生的、未经过意识的反应)、、等,大体上而言,那些我们「不学而能」的心智活动,几乎都是在未受监控的状况下便发生,也就是说它们都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

像这类的内在活动,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动物身上观察得到(例如:

小羊一出生不久,便可辨认光源;此外,经过研究发现,许多动物都或多或少具有「记忆」的能力)。

而另一方面,「意识」的出现则是在人类的心智活动发展出「后设层次」之后的事情。

所以这样看来,无意识的认知历程,往往是物种所共有的特征,在这个层次中的认知历程,其个别差异的程度,应当会小于意识层面的个别差异(注10)。

(未完,待续.......)…………………………………………………………………………………………【注1】

在心理学众多学派与研究领域当中,对于「无意识」探讨最多,并且根基于此的,便是大家所熟知,由弗罗伊德所创建的精神分析学派了。

而根据佛氏的看法,在人类的无意识层面当中,其内容物除了一些生物性原始的本能欲望之外,就是一些被个人所压抑,对于过去的情感与不愉快的经验。

一般说来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理论当中,并不认为在「无意识」当中,有学习、认知思维等「理性」的活动存在。

【注2】「知道却又不知道」,前面的「知道」指的是那些确实在我们心智当中所发生的活动,而后面的「知道」,则是指在种种的心智活动中能够真正被我们意识到的部份。

【注3】其实据郑教授所言,他在来师大心辅系演讲之前,考虑了很久,主要是因为师大心辅系的教学以及研究方向与一般的心理科系不大一样,师大心辅系主要着重在与教育和谘商辅导相关的领域,尤其与郑教授所任教的台大,较重视基础实验研究的走向不同,所以一般心理科系学生有兴趣的题目以及内容,在师大就未必能够符合听讲者的期待;而另一方面系上邀请他来的主事者,基于尊重讲者的缘故,并未指明希望他讲哪些方面的主题,因此他在抉择演讲题目时,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最后他之所以挑选了「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这个题目来讲,这是因为一方面对于「意识与无意识」的探讨,在谘商心理学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因此这样的题目应当很能够引起师大心辅系师生的兴趣;再者,台大最近也受教育部委托,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结果将会与国家的教育十分有关,因此以这个题目在师大演讲,也算是切合了师大的特色。

在郑教授的演讲当中,他往往在举例时,都会特别举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例子来说明,所以虽然他所讲述的内容,是听讲者较不熟习或是较不擅长的领域,然而最终还是引起了不少共鸣以及讨论;而且由大家听完演讲之后的反应看来,或多或少都觉得有所收获,郑教授此番来系演讲,可以算是十分成功的。

【注4】在这篇札记当中,关于郑教授演讲内容的部份,事实上是笔者根据在演讲中所做的笔记,加上当时以及事后对于演讲内容所产生的理解,回忆写就的。

因此它严格上说来,并非一篇翔实的「报导」,不能保证完整无误地呈现出郑昭明教授演讲内容的原貌!

因此,文中论述若有阙漏谬误之处,恐怕文责还是得由执笔者来担!

同时,也敬请各位读者不吝予以指正。

此外,笔者的个人感想,由于以纯文字形式撰稿的缘故,因此并不另采体例或是特殊字体标示,不过这部分多半出现于文中的括号之内,或是以注释的方式呈现,各位读者仍可以此辨别何者为郑教授之原意,何者为笔者的观点或补述。

【注5】「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严格上说来,乃是有所分别的不同学科,盖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支,其研究的主题就是人类的认知活动历程;而认知科学则是科际整合之下,一门新兴的科学。

它除了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之外,尚结合了信息、工程、语言学、复杂科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学、等不同领域的学术,共同为了探索人类心智之谜而努力,并且寻求将这些研究的结果应用于科技的发展当中。

【注6】「啊哈经验」(ahaexperience)是指当人面对问题的时候,经过思索而洞识到问题的关键或是勘透全局,一瞬间顿悟了解题之道,因而解决问题的经验。

类似中文里面所谓「灵光乍现」「灵机一动」的成语所形容的情境。

由于一般人在灵感浮现的瞬间,多半会发出惊呼声以表达心中的喜悦,因此便以「啊哈」(aha)一词来形容此种经验。

【注7】郑教授在说明此计划时,另以图片说明,笔者根据笔记以及记忆,自行重绘图片,并且放置于:

http:

//web.cc.ntnu.edu.tw/~s05217/1.htm请自行联结该网页参见图一【注8】同上网址,请见图二【注9】同上网址,请见图三【注10】笔者个人认为,此处的说法,与精神分析学派当中「集体无意识」之说颇有相合之处。

按照弗罗伊德以及容格(Jung)的看法,在人类的无意识当中,除了个人情感经验的沈积物之外,尚包括了许多具有生物性的欲望、意像以及倾向,在这些东西当中,有许多是来自于人类祖先所遗传下来的(亦即具有人类物种的共同性)。

不过,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的说法,较文中所提及的看法更加精致,并且更具诠释、建构性质(因此并未有许多科学实征研究的验证)。

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尤其是介绍容格理论的书籍)。

.主体性的新定位?

根据上文所言,为解决人类心智活动兼具主体∕客体双重性质的矛盾,在哲学上赋予心智活动具有「后设层次」与「对象层次」结构的隐喻。

然而,此一隐喻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既然当「对象层次」的心智活动脱离「后设层次」的监控时,即为「无意识」的心智活动,那么也就是承认「对象层次」有独立运作的可能,或者所谓的「后设层次」可能只是一种具有监控功能的单纯回路?

而在此隐喻之下,究竟我们所谓人的「主体」存在于哪个层次当中?

或者,人的主体性乃是表现于那个层次的活动当中?

抑或所谓的主

体性乃是建构于后设层次与对象层次的共同运作结构中?

.无意识认知活动对于意识认知活动的影响?

传统上心理学对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看法,深受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响,认为无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到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

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看法,无意识的认知,对于意识的认知又有何影响?

其影响的作用的机制为何?

----郑昭明教授师大心辅系演讲札记

高阶心智活动的无意识认知到目前为止,无意识认知看起来似乎还只是发生于一些较接近生物本能的心智活动中,那么在较复杂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例如:

学习、长期事件的回忆、语言的理解与学习、、等)中,有没有无意识的认知存在呢?

郑教授接着便以对于过去研究的反省,来进一步说明。

在认知心理学的众多研究当中,成果最多也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有关于记忆与学习历程的研究。

而在以往相关的研究当中,多半都只注意到记忆的讯息处理过程中,我们如何获得外界的刺激(学习)、如何保存以形成记忆、以及最终如何提取这些记忆、、等问题。

由前述那个人类心智活动进行的模式来看,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只注意到心智活动当中的「对象层次」,并未注意到「后设层次」是如何监控「对象层次」的活动。

事实上,在整个由接受外界刺激乃至于形成记忆并且在当我们有需要时提取记忆的历程中,我们的后设层次一直在扮演着「监控」的角色,例如:

在我们形成记忆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记得」或「不记得」这件事情(这就是所谓「记忆的知感」----知道自己有记忆);而当我们在执行「提取记忆」这个动作时,我们会去判断到底我们所提取的记忆是否正确,只有在确信这个记忆是正确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说我们「记得某件事情」,并且将这个记忆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后设层次」所进行的监测。

而另一方面,当我们在接收外界的刺激时,我们也会主动地选择要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这些讯息(第一次听到别人的名字时,会将这个名字默念个两三次以帮助记忆,这就是一种选择处理讯息方式的表现);在形成记忆的时候,我们也会分配处理的时间,对于熟悉或是变化不大的事情,就不会花太多时间去形成记忆,而对于不熟悉的事情,就会花比较长的时间去形成记忆;此外,我们在回忆事情(也就是提取记忆)的时候,也常常会利用不同的策略来帮助我们回忆起来(例如说,为了回想起自己遗失的钱包究竟掉在那里,可能会先从自己掉钱包那天,最后一次看到钱包的那一刻回忆起,一直回忆到自己发现钱包不见时,中间所做过的所有事情,这就是一种利用时间的序列来帮助回忆的策略。

)----这些都是「后设层次」所进行的控制。

因此,唯有当我们完全了解了这些监控活动与「对象层次」中的讯息处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才能够明确地区辨出在整个讯息处理的历程中,哪些部份是受到监控的,而哪些是不受监控的;同时也才能明确地回答:

「到底在这些高层次的心智活动历程当中,有没有无意识认知的存在?

」以及「哪些部份是属于无意识的认知?

」的问题。

◎病人的意识与无意识认知不过,认知心理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并非完全没有进展。

从一些对于病人的观察以及研究当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郑教授接着便以几种特殊脑功能障碍病患的例子,说明了从这些病患的病征中,我们所了解到的无意识认知。

(注12)在神经医学的报告中,有种十分罕见特殊的脑功能障碍,称做:

「盲视」(blindsight)。

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位中年人,他因为一场车祸使得头部受创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东西」了!

而奇怪的是,经过详细的检查之下,医生发现他的视神经系统并未失去功能,能够对光的刺激产生反应。

可是病人一直宣称他「看不见」!

于是,研究人员对他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其中有一项,就是把上面写着某个英文字母卡片放在他的眼前,然后请他猜卡片上字母为何?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他「猜中」卡片上字母的机率,远大于随机的情况下可能猜中的机率!

也就说,虽然他宣称自己「看不见」卡片上的字母,但是他总是能猜对这些字母(英文字母总共有26个,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要能猜对的机率是很小的)。

这样看来,这位病人他似乎并不是「真的看不见」,而是他「不知道」自己看得见东西。

而这似乎也告诉我们,从眼球到脑枕叶(脑部的视觉中枢)之间,除了我们目前已知的神经传导管道之外,还有另一条我们未知的信道,而这条信道并不在我们心智所能监控的范围之内,所以那位病人虽然仍可透过那条未知的通道产生视知觉,但是他却「意识」不到,因此他「不知道」自己看得见。

另外有一种病症,称为:

「视觉失认症」(visualagnosia)。

这种病症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位病人,他也是在一场意外当中,头部受到伤害,而他的视觉虽然并未因此而受到损害----他的视觉一切正常。

然而奇怪的是他虽然可以看得见眼前的一切东西,但就是叫不出它们的名称!

例如说,他明明可以看得见眼前摆的一张桌子,但是他就是想不起来那个他所看见的东西叫做什么名称!

可是他也并不是不晓得「桌子」这个名词----如果请他在一张纸上画出「桌子」,他一样能够画出一张具有四只脚、上面覆有一个桌面的桌子,而且他确定他所画的东西就是桌子----只是当他真的看到桌子的时候,他却叫不出来这个名称。

事实上他所丧失的能力,并不是「视觉」也不是「再认回忆」的能力(因为他能够凭着脑中的记忆,画出桌子来),他所丧失的是「由视觉的刺激引发再认回忆」的能力,也就是说,他无法把经由视觉而来的「视觉记忆编码」,唤起并且提取脑中既存的「语义记忆编码」,而这个能力其实就是由「后设层次」所负责的。

因此当他看到桌子的时候,他无法「意识」到这个物体的名称。

同样的证据,也出现在对于失忆症(anterogradeamnesia)(注13)患者的研究中。

曾经有研究者针对精神病院中因酗酒过度而导致的失忆症患者进行研究,他们对这些失忆症患者进行有关于记忆的实验,并且与记忆功能正常的其它精神病患做比较,结果发现:

在直接测量记忆的「回忆作业」(recall

task)以及「再认作业」(recognitiontask)当中(注14),失忆症患者的

表现一如预期地远低于对照组(记忆功能正常的其它精神病患);然而当研究

者改变测量的方式,首先让被实验者学习一张由研究者提供的字单,然后让被

实验者进行「字干填充作业」,而进行的方式,则是请被实验者在看到每一个

字干填充题目后,将心中直觉浮现地第一个字汇的联想意象写下。

事实上在被

实验者事先所学习的那张字单中字汇,也都在字干填充作业的题目中出现,因

此最后研究者只要计算这些被实验者写下的字汇,有多少曾在事先学习的字单

中出现,便可以间接测量出被实验者的记忆量(注15)。

结果,令人惊讶的是

,失忆症患者在这个作业上的表现与记忆正常的对照组相比,并未有显著的差

异!

也就是说,用这种方式测量记忆时,失忆症患者的表现并不比记忆正常的

人差!

这样的实验结果似乎表明,这些失忆症患者所丧失的功能,其实是在于

其记忆「监控」的功能,而不一定是实际执行记忆的功能,也就是说他们的「

失忆」现象,并不见得是因为他们「记不得」,而可能是他们「不知道」自己

记得,失去了记忆的「意识」。

◎语言的无意识获得与意识的学习从上述对于记忆的研究中,似乎可以表明记忆历程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

可能。

然而在无意识状态之中,是否还可能进行着其它更高层次的心智活动现

象呢?

郑教授接着以语言规则的学习与理解为例,为我们说明。

我们对于母语的学习与掌握,有很多部份都是我们个人无法言喻的。

例如

一般人都无法完整地说出国语当中同声调三字词的变调规则(当我们在念:

久乳、米老鼠、点点点、等词时,都会自动将词中某个字念成二声,而非原单

字的三声),然而当遇到各种不同词性组合的三字词时,我们都会自动根据一

套自己无法言喻的规则,改变字词的读音;此外,在未经过中文文法训练的情

况下,我们依旧能够正确地辨别出哪些句子是合法的中文句子(例如:

我是猫

),哪些是不合法的(如:

是我猫)。

像这类语言规则的掌握,都是我们习以

为常,却又多半说不出个所以然的能力。

因此,从认知监控的概念来看,在母

语的学习过程以及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