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08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docx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

2011年全国本科自考

 

 

论  题: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

指导老师:

冯冠军

学  生:

聂绪梅

二0一一年六月

 

主题思想: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事而作”,反对一味“嘲风雪,弄花草”的脱离现实生活和斗争的创作倾向。

他的讽喻诗在思想上追求“救病治人,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內外胥悦”的政治目的,在艺术上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伤民病痛,指斥时弊,主题专一明确,对比鲜明强烈。

关键词:

颠沛流离、现实主义、针砭时弊、

切齿痛恨、爱国、鞭挞、通俗易懂

 

论白居易的讽谕诗

白居易(99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因曾官太子少傅,故后也自称香山或太白傅,祖居太原,至曾祖白温迁居下(今陕西省渭南县),祖父白又移居新郑县(今河南省),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东郭宅,祖父和父亲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做过县令,州别贺一类小官,很有政绩,母亲陈夫人来自书香之家,略通诗文,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个以仕官著称的,充满儒家思想文公化的小官僚家庭里渡过了童年。

白居易的童年正是唐王室由盛趋衰的年代,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战争频繁。

此时的白居易十一岁便随父离家避居越中(今浙江一带)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饿并至”,年纪稍长,又流转四方,“常常米丐衣”。

正是这种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人广泛接触到民间疾苦,“离乱失故乡,骨肉多分散”,“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可怜少壮日适车贫贱时”,“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

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

离乱的世事,民众的苦难和诗人的痛苦遭遇交织在一起,给诗人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并由此而奠定了遭遇交织在一起,给诗人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并由此而奠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关怀人民,在诗歌创作上坚持现实主诳道路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他仕宦生活的坎坷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贬谪江州是他生活和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诗歌创作也从而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此,白居易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从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为江州司马以前。

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由于诗人青少年时期的一段困苦经历,更使他发愤,功夫不负有心人,诗从在二十七岁以后连着“三登科举”,当官后的诗人利用自己便利的职位,经常针对时弊提出一些改革性的意见,并积极主张用诗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动机本意给封建统治者看的,借此进行“讽谕”,即规劝。

希望他们看到这些诗,能幡然悔改,可是在客观效果上,“讽谕”或规劝却变成了揭露和讽刺,由于客观的现实社会太黑暗了,作者情不自禁地把他的讽刺的火焰,他的尖锐的笔锋,指向了大大小小的封建统治者,在客观上他成了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的代言人,他憎恨和诅咒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极端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他揭露了那些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的生活,他同情人民的不幸,为他们的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而忧伤,为了表达诗人的这种感情,诗人写下了大量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诗,这就是诗人自己归类中的讽谕诗,讽谕诗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

(二)后期,贬为江州司马至死。

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诗歌创作表现的一种深沉醇厚、伤感、而略带消极的思想情绪,在内容上讽谕诗减少而闲适,感伤诗大量增加。

在闲适、感伤文坛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以及面对残破现实的那种内疚和自愧的心情,后期代表作为《长恨歌》、《琵琶行》等。

概而言之,白居易前期创作主要是讽谕诗,而后期主要是闲适、感伤诗等,在这些诗中,价值最高的是讽谕诗,这讽谕是和诗人的兼善天下的统治抱负一致的,是他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讽谕诗组《新乐府》、《秦中吟》,“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

这篇论文只分析白居易的讽谕诗,而不分析闲适、感伤诗等。

下面试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来论述白居易的讽谕诗。

一、白居易的讽谕诗从思想上来分析,有以下特点

(一)反映农民生活的困苦

如在诗《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辛勤劳动的农民,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肠,揭露了封建社会“重赋”的罪恶,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想到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他感到愧疚: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的同情,有种“兼济”的思想。

如《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

持之易为候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米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更反映了农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冬天采地黄“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由此可见当时农民生活贫困到了极限,要不怎么会是“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呢!

白居易的诗就是利用这种形式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

在《杜陵叟》中,他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虽然仍抱有幻想,但诗人已忍不住满腔怒火,真接代农民发出怒吼: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这既是农民的反抗又是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

以上分析的这些诗都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贫困,而且是贫困到了极限,几乎是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揭露了封建社会“重赋”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同情。

(二)反映妇女生活的悲惨

在封建社会,不仅农民的生活困苦,广大妇女的生活更为悲惨,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

反映下层妇女婚姻的不幸

在《井度引银瓶》中,诗从直接触及到唐代社会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就是青年男女的真诚相爱,在封建礼教压制下被拆散的痛苦遭遇,以至于在诗的末尾女主人公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从而暴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自由婚恋的摧残,在《母别子》诗中,通过母子被迫分离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唐朝高级将官喜新厌旧,遗弃结发妻子的丑行。

诗人的笔锋并未直接针对大官僚们三妻四妾,玩弄女性的行径予以斥责,却把讽刺的矛头对准“新人”,认为母子生死别离是“新间旧”的结果,但事实上“新人”也是受害者,诗人对母子活生生却被迫分离,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类:

反映宫女的悲惨命运

在《上阳白发人》中,诗选取上阳宫女这一典型,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真实命运,揭露了封建帝王摧残无辜女性的罪行,表现出诗人对宫女的同情,诗中通过“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天不明”,真实地写出了宫女的悲惨命运。

如《后宫词》: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这首诗托宫女之怨,寄寓人臣的仕途坎坷,以讽刺皇帝的刻薄寡恩,许多唐代著名诗人从各个角度多种不同的形式去写,但绝大多数的诗是暗讽,白居易这首诗则是明讽,这首诗第一句开门见山揭穿所谓“雨露之恩”的实质,后面三句由这一句派生出来,刻画“一人笑,千人哭”的后宫生活,此诗的社会意义已超出了本身的意义,推广到社会,试看各个时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朝是有功之臣,夕为刀下之鬼”,几个春来无泪痕。

总之,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生活比广大农民的生活更为悲惨,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不是被拆散,就是被遗弃,不是“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天不明”,就是“几个春来无泪痕”。

这悲惨的地步是可想而知啦!

(三)反映社会问题——中唐时政弊端

中唐的弊政之—:

“两税法”。

“两税法”只收现钱不收实物,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赠友”中直接质问,“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为了换取铜钱,农民只有“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结果是“岁著衣食尽,憔悴畎亩间”。

比如诗《重赋》中,诗人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两税的真相“敛索无冬春”整首诗是以一个被剥削者的口吻来写的,让农民自己出面倾吐了自己的遭遇,控诉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抨击了他们的贪赃枉法,腐化风,从而使读者了解重赋的残酷与农民生活的悲惨,并且斥责了他们“夺我身上暖,买我眼前恩”的强盗行径。

“夺”“买”两字何等有力,它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愤怒和对统治者的痛恨心情,有力地揭露统治者凶残狠毒的面目。

使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情绪,仿佛亲自听到农民的沉痛控告一样,诗人通过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无情的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的罪恶,从而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无比憎恨,对遭受苦难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中唐弊政之二:

“宫市”。

“宫市”即由朝廷派宦官去市上购物,是名为购物“而实夺之”。

“宫市”遭殃的虽只限于“辇毂之下”的长安地区人民,问题似乎不大,但因为直接关系到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很少有人过问,而白居易却写了关于“宫市”方面的诗。

关于这方面思想内容的诗有《卖炭翁》、《宿紫阁山北》等。

如《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炭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车人饥日已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从诗中不难看出,写的是卖炭翁,千斤木炭,只换得三丈纱绫,这实质就是一车炭在光天化日下被掠夺了,卖炭翁的“惜不得”含着多么深的悲愤,他心如刀割却无可奈何,宫使抢走了他衣食的希望,今后怎样活下去产呢?

从而也就揭示了“宫市”掠夺的残忍。

在诗《宿紫阁山北村》中,作者通过亲自见闻的事,描绘出一幅抢劫图。

此诗情景真节,讽刺深刻,难怪作者自己说:

“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

”《与元九书》由此可见这首诗所写的都是事实,要不握军要们为什么那么紧张呢?

中唐弊政之三:

“进奉”。

“进奉”就是地方官把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名曰:

“羡余”拿出讨好皇帝,谋求高官。

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有:

《红线毯》,虽在诗中自方是“忧农桑之费”,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诗中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之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惜民力和物力,挖空心思讨好皇帝的宣州地方官们,暴露了最高统治者荒淫的享受生活,诗中最后“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对统治者提出严厉责问,义正严词。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之艺术的高度发达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以上这些诗,都是反映中唐时期弊政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从上到下都腐化堕落,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广大老百姓无衣无食,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根本原因。

(四)抨击统治者,腐朽堕落的生活

在《卖花》中,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官僚贵族们豪奢游荡的生活。

诗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道出牡丹价值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之额的人间不平事,尖税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而这种奢侈浪费完全是建筑在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

如《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紫缓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来如云,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苦,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人写了“内臣”“将军输送”“樽溢九酝,水陆罗八珍”的吃美食,喝美酒荒淫无度的行乐图。

而广大百姓的遭遇却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你看!

广大老百姓的活命粮,却被统治阶级,如此挥霍,而广大饥饿无食人的人,竟以人肉为食,揭露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

又如《歌舞》中写官吏们“日中为乐饮,夜中不能休”。

“醉暖脱重裘”而广大老百姓的命运都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由此可见,当时老百姓身受屈枉迫害,而刑狱官僚们歌舞荒宴。

诗人通过《卖花》、《轻肥》、《歌舞》等诗,深刻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无度,而深度其害的是广大老百姓。

诗人之所以用讽谕形式把这些事实写出来,希望统治者能引以为鉴,不再欺压百姓,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察时政”的目的,但在当时社会诗人的愿望只能成为泡影。

(五)反对侵略战争,宣扬爱国精神

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有《西凉伎》诗中描写了封疆大臣们坐视少数民族的判乱、侵占大片国土而不图收复,反而整天沉溺于花天酒地,观赏狮子舞的奢靡生活中,诗人满怀愤怒心情,讽刺了边关军事重臣的渎职误国的可耻行径。

而沦陷区的人民却是“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表达了诗人对广大人民无限同情,还有《缚戎人》,诗人以一位冒死逃回祖国的老边民,竟被守国的边将当作寇,解上朝廷去冒死求赏的典型事例和悲惨故事,真实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同时也抨击了边将们邀功请赏给人民造成的不幸,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诗人对边将拥兵不战,却虚奏邀功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恨,还有《新丰折臂翁》是诗人反对穷兵黩武的非正义战争的诗篇,诗反映了天宝时期由于唐王朝统治集团中少数人压迫西南少数民族中的白族,引起不义战争,前后驱使二三十万人民走向死亡,诗中从新丰县一个老翁的口中,以本人的亲身经历,说出了唐王朝统治集团的罪恶,表现了人民反对不义战争的情绪,在诗中诗人成苏地塑造了折臂翁这个典型形象,表达了反战的主题,他在二十四岁时,此人为了逃避“天宝大征兵”“驱将”“云南行”“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自己砸断右臂,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其后果不堪设想,自己不仅终生残废,会由肉体疼痛还会影响到日后的生活劳动,那么为什么这些他都不考虑呢?

这是因为征战“千万人行无一回,”只有这样,他才能“免征云南”,此时此刻,人物的内心是多么复杂而又矛盾呀!

正如诗中写道: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栋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这六十年来,他“病不眠,终生不悔,且老身今独在”痛苦仍“不悔”,而且“喜”,这不正是“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样的心情吗?

肉体虽残,但可得一条命,不致变作“云南望乡鬼”“身死魂孤骨不收”“万人家上哭呦呦”断臂比死强,这还是不幸中之大幸喽!

那么反常的现象,多么悲惨的现实!

这表面上是“喜”实际上是血和泪的控诉,这般自叙是沉痛的申诉,不只诉说了自身的遭遇,也控诉了封建统治孝穷兵黩武的罪行。

通过《西凉传》、《缚戒人》、《新丰折臂翁》等,这些读的分析,不难看到出封疆大臣位,边将及唐王朝统治集团都各自有各自的打算,以至造成“遗民肠断有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的局面,从这些诗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而对统治阶级拥兵不战和不义战争的谴责。

以上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白居易讽谕诗在思想上的特点,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白居易,真正用诗表达到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用讽谕诗的形式来伤民病痛,指斥时弊。

二、白居易讽谕诗从艺术上分析,有以下特点

(一)缘事而发,一吟悲事

如在《卖炭翁》中,题在原有小序云:

“苦宫市也”,这“宫市”实际是一种不给分文的勒索掠夺的弊政。

这首诗缘事而发,对统治者掠夺民财的罪行予以无情鞭挞,就诗的取材而方,诗人所吟之事决非随意拈来,无所选择,而是从车马喧器的街市中,将一位卖炭翁捕捉入诗,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足见诗人目光之犀利,选材之精心。

全诗扣住卖炭翁的生活遭遇展开描写,笔墨集中不涉他事,这样便主题的专一。

还有《新丰折臂翁》也是一样,诗下小序为:

“戎边功也”,边功,开拓疆土的功劳,实际上是指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穷兵黩武。

这首诗缘“戎边功也”之事,以新丰县老翁“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壁”的悲惨遭遇,形象地反映了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诗中只写折臂翁的遭遇,而不写其它事,这样就有助于主题的专一。

通过以上诗的分析,我们可知道白居易的《新乐府》每首只集中写一件事,即“一吟悲一事”这样就便于诗的主题专一明确。

(二)刻画人物用外貌和心理描写

比如在《卖炭翁》中,诗人刻画了一位卖炭翁的形象,诗人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既有肖像描写,又有心进描写,诗中写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就活画出了老翁的外貌特征,一位长年受着烟熏火燎,从事烧炭劳作的衰迈老人呼之欲出。

还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是卖炭翁心理矛盾的刻画。

是呀!

天寒地冻,衣衫单薄,按常理,本应希望天气暖和,而卖炭翁却希望天气寒冷,把炭卖贵一些,通过这样的刻车就把卖炭翁的生活陷入绝境描写的惟妙惟肖,那就是卖炭翁一切的一切都寄希望于这车炭,这车炭是他生活的希望,通过卖炭翁的心理矛盾刻车,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悲惨处境,这样就唤起读者对不幸的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与其同类的作品还有《缚戎人》、《上阳白发人》都是通过刻画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来揭示主人公的悲剧,来说明统治阶段的残酷迫。

(三)在对比中见爱憎

在《重赋》中,诗人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在诗中《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贪官为了买得“眼前恩”就夺人“身上暖”肆无忌惮地压榨农民,造成社会贫富不均,苦乐悬殊,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地写出贪官对待老百姓与对待他们主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劳动人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这样无比幸酸,而封建统治者皇帝和官库却是“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而且是“岁久化为尘”。

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矛盾尖锐,这是诗人深刻地揭示封建统治者剥削的结果,从而激起人们强烈的憎恨。

又如在《卖炭翁》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展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诗中用“伐薪”、“烧炭”、“丙鬓苍苍十指黑”来说明烧炭的艰辛,接着写卖炭翁经过“一尺雪”、“辗冰辙”,反映出老翁生活的无依无靠,困苦到极限,希望就在于这车炭,就在这时“使者”到,结果是“一车炭,千余斤”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这种对比,突出阶级的对立,暴露了“宫布”掠夺的残忍,全诗对比鲜明,诗的前半部分觉得老翁有希望之火,就是为了后来的希望化为泡影作铺垫。

还有同类作品《轻肥》,这首诗共十六句,前十四局分别写赴宴、席间、宴后,描写内臣们跋扈骄奢,诗尾笔锋一转,推出“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不作说明,不发议论,在鲜明的对比中充分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另外,《卖花》、《歌舞》等作品都是用对比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爱与憎的。

(四)叙事真切,议论点实质

入在《重赋》中,那些贪官污吏从农民身上榨取财物却堆得“如山积,似云屯”的缯帛丝絮号为“羡余物”“随日献至尊”,那至尊却把“羡余”放入“琼林库”,让它日久化为灰尘,白白糟蹋,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

面对这种不平现象,作者通过叙述,在篇末用“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两句议论点题,真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又如《新丰折臂翁》,在诗中通过对老翁的叙述,以他的经历说出自己惨痛遭遇,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诗末点明:

“边功未立生人怨”。

这是白居易惯用的艺术手法,在篇末“卒章显其志”。

除了《重赋》、《新丰折臂翁》在篇末点主题之外,还有《井底引银瓶》、《红线毯》也属这类作品。

从以上这些诗的分析不难看出,白居易在讽喻诗中惯用的手法是篇末点题即“卒章显其志”。

另外,在《新乐府》中有一个特别,那就是《卖碳翁》在这首诗的开头写了老翁伐薪,烧炭及劳动场所,烧炭的艰辛及老翁的外貌,家庭都做了介绍,在字里行间,给予了作者同情,在卖炭翁上市卖炭经过的叙述中,用“一尺雪”,“辗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说明卖炭的不易,诗人如实叙述好像亲临其境,接着对卖炭翁矛盾的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最后,作者写了“千斤炭”只换得“三丈红绫”这一细节,在故事高潮时结束全篇,结尾含蓄,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而对宫市掠夺的切齿痛恨,这些感情都注于真切的叙述之中,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及富现实的批判力量,本篇不发议论,也没有露骨的讽刺,但是非爱憎全见之叙事之中,可见诗人写作技艺的精湛。

这也是白居易诗较为独特的地方。

(五)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白居易的讽谕诗历来从以通俗易懂而著称,诗人采用明间歌谣中常见的三三七句法,所以读来琅琅上口,便于歌唱,诗中语言不粉饰,随口而出,如说家常,但是平白如话中也是通过作者的艺术提炼出来的,例如"老躯解诗"的传说就说明了这一点。

又如:

在《卖炭翁》中,用“苍苍”“翩翩”形成鲜明对比,而且特别形象,在诗的结尾“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用数字来作比较,语言平易,具有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还有像诗《轻肥》、《歌舞》、《重赋》等《新乐府》、《秦中吟》中的作品,都体现出自诗确实是"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烽不得清人袁枚说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甘",这不是不无道理的。

通过以上对自居易讽渝诗的分析,不难看出自居易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讽谕诗,根源于他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他深切地体会到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民生疾苦。

在"三登科举"后,做官时却看到统治阶级从上到下醉生梦死的生活。

这样不公平的社会,这样不公平的事,这种鲜明的对比,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最终写出了这些著名的诗篇,这些讽谕诗,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就因为这样,自诗为后人所传诵。

总之,自居易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本篇论文引用资料出处:

1、《自居易诗选注》邓魁英主编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超、萧涤非、季镇淮、费振风主编

3、《自居易诗选》顾学旗、周汝昌远注

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远》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5、《中文自修》1995年第七期、1995年第二期、1995年第十一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