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1816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Word文件下载.docx

正因如此,白居易在白发爬上鬓角之时,对镜子较为敏感。

白发是年轮渐增的标志:

时光流水般悄悄走过,留下的只有满头的银丝。

在白居易感伤青春流逝的诗篇中,白发是一个醒目易见的意象。

(2)嵌入醒目的年龄数字以凸显老大迟暮之怀

1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许多数字出现,或记叙俸禄,或记载年月。

在这些数字的运用中,年龄数字的使用尤其频繁,特别是在感伤诗中,因年龄数字的醒目显眼,且准确记录年龄的特点,使得感情的抒发有凭有据,从而显得更为真实。

2.悼亲哀友

(1)悼念亲人

元和六年(811),白居易丁母忧退居下邽期间,女金銮子不幸夭折。

金銮子的降生是白居易经历初恋创伤、三十七岁与杨氏结为伉俪后的一件值得庆幸欣慰之事。

不曾料想竟成了事实,元和六年(811)年仅三岁的金銮子便不幸因病夭折了。

(2)悼念友人

白居易性格开朗乐观,一生广结友人,有同僚之好,有知己之亲,有忘年之交,有志同之友。

白居易或与他们诗文唱和,或倾心畅谈,或游山幸寺,或互访家邸,生前的友人及其欢快之事,成为诗人永久的怀念。

感伤诗中的此类诗篇有《伤杨弘贞》、《梦裴相公》、《哭李三》、《哭王质夫》。

(3)念远惜别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念远惜别类诗篇,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众多,除上述诗篇中怀念对象为亲人外,友人知己也是白氏诗歌中牵挂思念的主要人物。

白居易一生交游广泛,好友成群,在念远惜别类诗篇中,有与同僚好友的惜别怀念之情,如《赠别崔五》、《送幼史》、《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别李十一后重寄》、《寄杨六》等篇;

有与志同道合之隐居贤士的赠别思念之作,如《寄王质夫》、《送张山人归嵩阳》、《王夫子》、《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早朝贺雪寄陈山人》等篇;

此外,另有数篇送别对象不可考的诗作,如《留别》、《晓别》、《江上送客》、《秋江送客》等。

(二)感伤诗的抒情模式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诗人,并成就了感伤诗。

白居易的感伤情绪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由此形成感伤诗的抒情模式:

纯粹感伤抒情模式。

但白居易的感伤诗,与唐代某些以感伤著名的诗人如李商隐比起来,少了浓浓的挥之不去的悲伤,多了自我劝慰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另一种抒情模式:

感伤——超越抒情模式。

1.纯粹感伤抒情模式

我们把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感伤情愫的诗篇归为一类,从中可概括出白居易感伤诗的抒情模式:

白居易的215首感伤诗中有44首诗篇感叹时光流逝、容颜衰老,抒发功业未就的感伤。

2.感伤---超越抒情模式

早年的仕宦热情遭受打击后,转为独善的“中隐”人生观。

虽作有感伤诗,但我们发现,有一些诗篇先叙写感伤情怀,酝酿感伤情调,然后笔锋一转或自我劝慰或阐释道理来消解诗中的伤感情绪。

我们把这类感伤诗概括为一种典型模式:

感伤——超越模式。

二、白居易感伤情怀形成的主要原因

白居易自称“乐天”,却创作了大量情真意切的感伤诗,看似矛盾的现象,却真实地存在于白居易的文学生涯中。

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是文学传统与诗人经历相结合的产物。

(一)感伤的时代

1.感伤的诗坛

诗歌从诞生之日起便蕴含着感伤的因素。

“感伤”像一股水流源于黄河,穿过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时刻滋润着世代的文坛,养育着诗歌这方净土,涵养着文人的身心,时而汹涌澎湃,时而静静地流淌,虽时隐时现,但从未断流。

上古的洪水神话,《诗经》中的怨刺诗,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不成而著书立说、开门教徒,老子的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屈原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贾谊的怀才不遇、客窜长沙,陶渊明的违心抑志、无奈归隐,李白的三噫出京、赐金放还,大历才子的无所适从、苦闷迷惘,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弥漫着感伤、蕴含着悲愤。

感伤因素由单纯的自然灾难到社会黑暗,由集体的不幸到个人的罹难,感伤情怀随时间沉淀越积越浓郁。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翌年(618),李渊即

帝位,改国号曰唐;

武德七年(624),李氏父子统一全国,从而开启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

唐代的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与汉代并列,史称“汉唐盛世”。

但就是在如此昌明的时代,感伤之音仍不绝如屡。

2.白居易生活时代的历史史实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

其时大唐帝国由极盛趋于衰落,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学都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忧伤,感伤之流由潜流涌现为显流,并弥漫整个诗坛。

(1)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载(755)的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一次最大的内乱,它摧垮了社会,扰乱了人心,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其影响于文坛的就是士风的感伤化:

“一些文人学者,曾经历过开元天宝盛世,从盛世走入衰世,多有忧时念乱之心,补时救弊之志。

这种心理状态表现于文学创作中,就是以杜甫为首的写实精神的大大发扬。

也有些文人面对大乱,感到茫然失措,另一方面也陷入到对以往生活的回忆中去,缺乏自信心与乐观情绪,因而在创作上也就转向了落寞与低沉,甚至在诗歌中回避大乱的现实,而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雕琢。

”大乱过后,一部分诗人用笔抒写着心中的悲伤,另一部分诗人却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

(2)永贞革新

安史之乱使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向中衰,八年的战乱,严重消耗了唐帝国的人力与财力。

加之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癸巳(二十三日),德宗皇帝病逝;

甲午(二十四日),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

执政的王丕、王叔文集团开始组织力量,贬贪官、革弊政、出宫人,从诸多方面进行革新。

很多贤士才俊包括柳宗元、刘禹锡都积极参与此次革新运动并分担要职。

“白居易大概也被这种动向所激励,从而无所顾忌地奋起批判现实,悄悄研拟从政治、经济到社会、

文化的范围广泛的改革方略”。

然而,因顺宗于贞元二十年(804)秋即已中风染疾,无力掌控政局,加之宦官与节度使勾结施压,即位当年的七月乙未(二十八日),顺宗下诏皇太子掌管军国政事。

皇太子监国标志着王叔文集团推行新政的彻底失败。

八月庚子(四日),皇太子即皇位,辛丑(五日)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

永贞革新虽然给政坛、诗坛带来了革新的气象,但毕竟失败了,由此促成了以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贬谪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3)牛李党争

元和期间牛李党争的白炽化,极大地削弱了士人的兼济之志。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在论证党争对文士的影响时总结了两种被影响者的心态变化,一种是原已置身党争之中,经过一番挣扎后,得以解脱者,此以白居易为代表;

另一种是因自己的行为不慎或缺乏政治意识的警觉性而卷入了党争者,此以李商隐为代表。

(二)感伤的人生

分析白居易诗歌,我们发现感伤情绪“始终充溢其间,几乎覆盖着其创作生涯的大半”。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这与白居易所生活的环境及其一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苦难的少年

白居易幼年时代,正值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称雄,战祸连年不断,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白居易的青少年是在动荡不安、流离失所中度过的。

“十一二岁时避难迁居徐州符离,十七岁随父往越中……二十岁重回符离,后又随父任职襄州,二十三岁父死守丧,回符离,二十七岁时家贫多故,母移居洛阳,自己依长兄于浮梁,二十八岁始从乡试于宣州,明年中进士”。

由此可见,白居易青少年时期数年与家人分散,数月独在旅途。

这种孤独感、流离感深深地触动着白居易的心灵。

2.酸涩的初恋

白居易与早年恋人湘灵的缠绵感情已被专家肯定,虽这段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两人被迫分离的原因和具体情节仍有可探寻之处,但可以确定

的是这段感情一直萦绕在白居易心中,湘灵也一直是诗人思念难忘的佳人。

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起于他19岁时,后经过十数年的努力与争取,他与湘灵的恋情仍以无果而告终。

但这段初恋的经历对白居易的一生产生的影响非常久远。

3.不适的宦途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道:

“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由此可见,儒家兼济天下之志在白居易心中的地位。

诗人虽曾自谓“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但不能否认诗人十五六始知有进士时苦节读书的求宦心态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如果说十五六尚为年少轻狂,那么永贞元年(805)白居易三十四岁所上宰相韦执谊的《为人上宰相书》以及元和元年(806)三十五岁为应制举试而拟作的七十五篇《策林》,则不能不说是诗人思想成熟的标志。

无论是《为人上宰相书》,或是《策林》七十五篇,均体现出白居易积极进取、以儒为本的立身行事原则和态度。

三、感伤诗倾情特色及其成因

(一)赶上情怀倾诉的主要对象—元稹

白居易在宦海人生中与很多人结成挚友,有诗朋、酒友,有僧徒、道侣,有同僚、长辈。

在白居易诸多朋友中,关系最要好者非元稹莫数。

白居易与元稹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两人于贞元十八年(802)订交,直至大和五年(831)元氏故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

(二)对元稹倾情的核心内容

在提到元稹的诗篇中,或睹物思人,或感时怀友,这让孤单的人更感孤独,更思念远方的友人。

此类诗有六篇,分别是《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春暮寄元九》、《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寄元九》(晨鸡才发声,夕雀俄敛翼)、《梦与李七、庾三十二同访元九》。

(三)情对象的原因

元稹之所以能成为白居易感伤情怀倾诉的主要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两人在早年生活、仕宦经历、创作主张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相同之处,从而在多方面形成了契合点拉近了彼此的感情距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现了知音互赏、相惜相依、唱和往还的诗坛盛事。

1.早年生活相似

白居易的家庭也是世敦儒业,祖父和父亲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官职,很有政绩。

祖母和母亲陈夫人来自书香之家,通诗文。

白居易的童年正是唐王室由盛趋衰的年代,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战争频繁。

十一岁时,他便随父离家避居越中(今浙江一带),常常衣食不充,冻饿并至,年纪稍长,又流转四方。

此类勤勉力学的奋斗历程与元稹何其相似。

2.诗歌主张相同

元稹有着和白居易相同的诗歌主张,因此,白居易才能“与足下(元稹)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相同的诗歌主张及共同致力于新乐府诗的创作,固化和强化了彼此的认知度和情感深度。

四、感伤诗的创作成就及名篇研究

(一)感伤诗的创作成就

1.多样化的取象

白居易的215首感伤诗,其意象可分为两大类,即时间意象和环境意象。

2.感伤的情感特质

白居易感伤诗的形成与其敏心善感的诗人特质不无关系,但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关系也不能忽视。

客观环境分为大的社会、家庭环境,这对诗人性情的养成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平淡的诗风

白居易诗中虽也有非生活化的意象,如讽喻诗中有《羸骏》、《废琴》、《云居寺孤桐》等瘦弱孤废不常见的意象,但整首诗的主旨明晰、意境古朴,不似韩孟艰涩难懂;

闲适诗更是多叙生活琐事、闲适心境。

此类诗抒发的是物候之变给人带来的感伤,简洁的叙述、平淡的语气,道出了普通人皆有的

感受。

(二)感伤诗的名篇研究

1.《长恨歌》主题研究

白居易在游览仙游寺后所创作的《长恨歌》,以感伤情感为根系,以绝世之言为苗芽,以低吟悲咏为花蕊,以感于长情为实义,唱出了一出惊天动地、感人泣涕的长情歌。

2.《琵琶行》与《夜闻歌者》比较

《琵琶行》与《夜闻歌者》中记叙的故事,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相似之处:

时间皆为秋夜,地点皆为江上,故事内容都是讲述路遇一悲伤歌女。

但二者在篇章结构、主题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诗章的叙事上,《琵琶行》与《夜闻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诗人与歌者的距离感。

《夜闻歌者》中诗人仅仅听到邻船愁绝的歌声、幽咽的哭声,寻声望去看到娉婷少女独倚帆樯,诗人想知缘由,可是歌者“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诗人没有邀请歌者共宴,也就没有《琵琶行》中所叙述的琵琶女演奏琵琶曲,并自述身世遭遇的细节描写。

当然,它也没有诗人的自我感伤。

《夜闻歌者》仅仅是一首横断面的叙事诗,而《琵琶行》却是一首横断面与纵切面交错而成的抒情诗、叙事诗。

《白居易感伤诗研究》在对白居易的人生经历、情感世界、交友层面及所处时代精神进行全面考察、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白居易的其他诗文及唐代其他诗人的创作,多角度地解读了白居易的感伤诗。

参考文献:

1、彭红卫;

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感指归[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02期。

2、崔玲玲;

白居易感伤诗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0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