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304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docx

同等学力申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笔记

教育学原理

第一二章:

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教育的概念;

名词解释:

1,教育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

其目的是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2,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问答题):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奇。

主要观点: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衰落,主要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

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发展规律,应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3,教育的定义:

广义定义一般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定义:

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现代教育的概念:

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问答题: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和缺陷: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到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观点:

1,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2,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3,强调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4,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进行教育。

5,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推崇“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

积极意义:

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突出于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

缺陷:

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实用主义教育学: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地增大。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6,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积极意义:

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三,21世纪的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5,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四,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3,科学精神与文人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4,教育民主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推测。

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7,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的革新。

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10,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11,教育的终身化趋势明显,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为此,必须变预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必须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建立一个更加灵活的、一体化的、满足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

第三四章:

教育、社会与人;教育目的。

名词解释:

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

一般特征: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不平衡性。

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服内容的继承。

2,教育方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3,人的发展:

这里指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即: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

4,“最近发展区”理论:

是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发展水平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

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维果茨基强调指出,教育活动应建立在儿童的第二种水平之上,应立足于不断地将其“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5,“一般发展”理论:

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科夫提出,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

6,社区教育:

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利互惠,旨在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7,教育目的:

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简答题:

一,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关键,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含义有二:

1,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高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

2,教育发展要优先于社会其他行业或部门而先行发展。

理论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发挥教育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新定位。

在当前,教育已成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产业。

二,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四,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前提:

1,人的可教育性:

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2,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由于人类的婴儿生存本能匮乏,具有无助性,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赖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儿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事业。

五,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四个条件: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能否激发学生不断构建新知识的欲望。

2,教育的自身状况,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及相关的精神条件等。

3,家庭环境的因素。

4,社会发展状况。

六,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1,学校教育并没有占据学生活动的所有时间和空间。

2,从学校自身的特点来看,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有可能将学生的生活制度化、非主体化、符号化,从而在某些方面滋生了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

七,教育合力(三种教育形态功能的整合):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的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教)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

意义:

1,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

2,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

3,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

基本形式:

1,互相访问。

2,通讯联系。

3,家长会和家长学校。

4,教育讲座。

八,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始终强调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

3,追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九,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实际上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

2,实践能力。

3,开放思维。

4,崇高理想。

还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关系。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五六章:

教育制度;教师、学生与学校。

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2,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是以18-19世纪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学校系统为基础形成的。

该学制系统分为两支,即由中世纪学习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群众性现代学校。

双轨学制的两轨,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职业学校。

3,教师:

教师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4,中国教师教育:

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业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

5,学校文化:

是指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

6,教师文化:

是由教师主体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知识符号、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等的集合,集中体现教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道德。

7,学校事故:

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统称学校事故。

分两类:

一是意外事故。

二是过错事故。

意外事故不属于违法行为引起,因此不具备法律责任的负责条件。

过错事故是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等)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简答题: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变革的认识:

1,学前教育学制应基本稳定,发展也应量力而行。

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

3,中等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应实行多样化和综合化。

4,高等教育学制应逐步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

5,应当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教师为什么起主导作用?

首先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把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是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潜能开发者,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三,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初始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古代社会没有专门的教师职业到出现了专门的教师职业培训机构。

第二阶段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提升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从对教师“量”的关注到对教师“质”的关注的转变。

第三阶段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师职业专业化阶段。

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职业专业化对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专业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第一,对教师群体专业素质的要求,包括6个方面:

1,专业知识,教师职业要具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技能体系和评价标准,这是人们从业的最主要的依据。

2,专业伦理,教师职业要具备拥有普遍自我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标准。

3,专业训练,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培养与训练。

4,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是连续的,终身的,需要不间断地学习和进修。

5,专业自主,教师职业活动享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

6,专业组织,教师职业应形成坚强的、具有权威性的专业团体。

第二,对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要求。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除以身作则外,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等。

2,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包括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

包括

(1)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能力。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五,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

1,建立相应机构,制定教师专业标准。

2,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认证和淘汰。

3,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认证标准。

4,教师教育全面纳入高等教育系统,开始致力于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中小学教师。

5,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体现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一体化和综合化。

6,加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结合。

7,大学和中小学结合,用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形式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

8,强调教师职业发展的实践性和终身性。

9,实现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六,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是完整的人。

3,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4,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七,学生集体如何培养?

1,提出共同的、恰当地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八,现代学校的危机有哪些?

1,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

2,面对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共性质,如何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理想的问题就成为摆在现代学校面前的大问题。

3,由于不同国家、地区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办学条件、水平与质量差距很大,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严重地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

4,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界定。

5,以科学知识传递和智力开发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学校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而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传统权威的基础受到严重动摇,学校的实际地位逐步下降。

6,现代学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很难界定。

7,很难调动学生与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生活的活力。

九,学校文化的功能:

1,学校文化本身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优良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的。

2,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作为一种亚文化,还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要素,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

4,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显著标志。

十,学校文化的建设(如何)?

1,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不要仅仅把学校文化定位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上。

2,整理与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

3,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学校文化分时代的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

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既包括对学校文化的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的分析和策略性探索,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提供知识基础和有效策略。

5,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文化身份,激活他们的文化创造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6,给予学校中“文化环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预防、克服文化歧视和文化伤害,使他们从文化不利或文化自卑的状态或心境中走出来,重获文化自尊。

第七八章,课程。

教学。

名词解释:

1,课程: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4,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5,综合课程:

与单一的分科课程相对,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是将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形式。

主要目的是防止学科课程将学科分科过细的弊端,有利于课程“生活化”目标的实现。

但也有缺点,不利于一些学科内容的系统和深入的教与学。

所以主要应当在较低学段应用。

6,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

7,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8,教学评价:

从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看,评价科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

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

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做出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和途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师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以便强化或矫正教学效果。

9,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判断。

动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各有优点,必须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简答题:

一,当代课程设计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

除了知识的领域外,还应包括运动和机能的领域以及情感的领域等。

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这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

3,课程形式日益多样化。

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可以说有了课程就有了教学,也可以说没有教学就没有课程。

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的,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

2,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

在教育理论研究中,虽然课程与教学各自建立了相对严密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但从研究的内容上看,从来没有截然分开过,大多存在着各种渗透和交叉。

三,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优缺点:

分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

优点:

可以节约学校的人力物力,适应学科分化和分类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对于特定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

缺点:

将学科分科过细。

综合课程,与单一的分科课程相对,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是将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形式。

主要目的是防止学科课程将学科分科过细的弊端,有利于课程“生活化”目标的实现。

但也有缺点,不利于一些学科内容的系统和深入的教与学。

所以主要应当在较低学段应用。

四,新世纪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成就有二,1,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为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确立“一本多纲”的课程改革方略,以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

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五,新世纪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力求完善、提升新课程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更新、丰富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在课程实施上,努力实现课程预设和课程创生相结合。

6,在课程评价上,超越目标取向,强调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六,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和学习过程。

2,教学是学生以掌握将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

3,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七,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的学习是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关切的首要任务。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态度等都是最核心的任务。

2,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

3,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

4,培养与发展个性。

八,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美德”的传统。

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

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以偏于知识接受为逻辑点,从目的到手段全面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2,行为主义教学取向: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3,认知教学取向:

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

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4,情感教学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有感情的,完整的,教学的本质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九,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这个理论兼顾教学领域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层面,纠正传统教学偏重认知层面的失误。

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并把他们区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他认为教学目标分类的作用就在于向教师提供一套统一的术语,以为测量评价教学效果和编制测验题提供客观标准。

十,教学模式的要素:

1,教育哲学:

是指在一定哲学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目标、学习者认知机制和教学活动中各种矛盾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2,教学期望:

它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和对学生行为的一般要求。

3,支持系统:

它是教学所需的物质条件,包括教室、教具、教材、教法手段、场地设备等因素。

4,程序:

指具体的教学步骤或阶段,它是教学情境、内容、方式等在一定时空中的优化组合。

5,操作要领。

十一,当代教学评价的特点:

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现代教学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

2,在评价的功能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在评价的类型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

4,在评价方法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采用绝对评价和多元评价。

5,在对待分数的态度上,现代教学评价要求树立新的分数观。

使每个分数都具有教育意义,都成为学生前进的一种动力。

十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十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看法)?

最典型的三个教学模式“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