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559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x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湖北电大秭归分校中文本科班余先伟

2002年10月

内容提要:

论文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要求中引出论题:

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

接着文章从语文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性质和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两方面论证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渗透。

即论述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

然后文章从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文道统一的原则等角度,并结合实例,论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

最后得出结论:

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并力求生动、形象化。

要寓德育于丰富多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

“除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其它各科,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任务。

”《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

“各科教学,特别是文科教学,应结合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

”以上文件精神,指出了中学语文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任务和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南。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语文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性质。

1、语文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称之为核心课程。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我们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要有文化科学知识。

语文学科的职责就在于训练学生的这种语文能力。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去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去面对自己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

2、语文的含义。

语文,从认识程度上讲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学科。

就课文看,有内容与形式的因素;就知识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以能力讲,有听、说、读写;以教学内容论,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

光文体有常用文、应用文、文学作品之分,而语言媒介也有口语与书面语,现代文与文言文之别。

语文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全称。

语文教学应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根据语文的含义,在教学生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有机进行。

3、语文学科的思想性。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

语言的工具性质,革命导师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

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指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斯大林说:

“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毛泽东说:

“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

”这些论述,明显而充分地说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也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

思想感情是交际的重要内容,声音文字是交际的形式。

一定的语言总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是不可思议的。

它之所以能作交际的工具,就是因为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总是反映一定的思想。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

这些文章,没有一篇不反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或直接说出,或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

好的文章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

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感受与评价,作文教学中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无不对学生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事物对文章对形势的看法,教师思想的倾向性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

二、语文教学教育的目标要求。

1、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中规定: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要求的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体地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四种”语文能力,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四种”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大纲》要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大纲》指出:

“在教学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这是因为:

(1)语文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2)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3)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是为了配合一时一事的政治任务,而是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方面来考虑,即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审美观、爱国主义精神上着眼;(4)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思想品德与美育密不可分。

是非、善恶、美丑的区分,与人的世界观有关。

学生如果对社会、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不能具体形象的感受,就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美、认识美,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对好人好事的仿效愿望,从而受到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因此,语文学科的地位、性质、含义及其思想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德育渗透上下功夫,达到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1、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教育包括:

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

思想教育包括:

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等。

道德教育包括:

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行为规范等。

心理品质教育包括: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

2、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编排的分散性。

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按语文本身规律进行的,多种因素的德育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分散在各册课文里,相对而言没有整体的规律可循。

3、德育内容的潜藏性。

语文教材的德育内容深深地潜藏在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问,大都不宜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

因此,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层挖掘,准确把握思想教育的精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进行教育。

4、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同步性,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渗透”,渗透的特征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这就必须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语言文字理解得越深、越透、越准,思想感情激发得越充分,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程度,便会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感染,情感上的陶冶。

掌握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特点,遵照文道统一的原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的含义。

文道统一原则又叫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其含义是:

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完成。

这里说的“文”、“语文教育”指的是课文或作文的语言形式,即语文知识的教育;讲的“道”、“思想教育”指的是课文或作文的思想内容,即道德、情感、情操、世界观、美育等等的教育。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的两项任务。

如果与教育学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任务对号。

文,是语文科的智育。

道,则含有德育、美育两个方面的内容的一部分,包含不了全部德育、美育课中的德育、美育。

较之上位学科教育学语文科的道有如下特点:

(1)既涉及德育、美育两方面的内容,又不是它们的全部;

(2)既给学生以德、美教育,又不教学德育、美育的术语概念、理论知识;(3)既处处给学生以有力的影响,又绝不单独进行说教。

所谓“统一”,指文和道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不是分开完成的,不是两个过程。

道全部交织在文的教学之中,二者不可分割。

在完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也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道教育,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份量是不同的,这要根据教材的类型而定。

只有尊重实际情况,才能正确理解统一。

2、正确使用“文道统一”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运用这一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随时以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感、高雅的情趣、文明的举止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如“爱”的组词,既可组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也可以组成爱情、恋爱。

后者并不含什么坏意思,但至少在中小学生中,其影响是没有前者积极的。

应该说在教读“爱”字时,上述四个词任取一、二个,都是极自然的事,都是文道统一的,但所进行的道的教育是有差别的。

(2)实事求是,不生搬硬套。

在语文教学的任何处所都不可用消极的思想影响学生;但不是说处处都要讲出积极意义,甚至政治意义来。

那就成了穿靴戴帽、节外生枝了。

生搬硬套、穿靴戴帽的作法是背离文道统一原则的。

文以载道,道存在文中,文道统一在文章中。

语文教学只要做到符合文章实际,也就顺应了客观规律,正确运用了文道统一原则。

(3)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文道统一原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相互结合的一面,也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面。

这就是说,不是讲清了语言文字知识就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了,也不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就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了必要的语文知识、技能了,要使二者结合,还必须依靠教师的安排和教师讲课时自觉地创造。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认识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二者是辩证的统一;还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语文因素和思想因素,确定恰当的教学目的要求;也还要具体地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成长的状况;另外还需要设计好完成这个目的要求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文道统一”原则。

五、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举隅。

1、以文悟道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实际是文道统一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悟道”、“学文”、“陶情”、“导行”这八个字之中。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有位教师这样分析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鲁迅在这里巧妙地用上一个破折号,一方面表示说话中的停顿,同时也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课文前面已提到过,鲁四老爷忌讳很多,“当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能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当鲁四老爷说了“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之后,他本想说“死了”,这当然是犯忌;但他又不愿用“老了”之类的隐语来代替。

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之意,自然为鲁四老爷所不屑。

于是在说了半截话之后,他迟疑停顿了一下,一时竟想不出恰当的词来,终于忍不住恶毒地咒骂起死者来了。

鲁迅用一个破折号无情地撕下了鲁四老爷“心气平和”、“事理通达”的假面,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位封建卫道士的伪善、凶狠的性格特征。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中的一词一语,乃至一个标点,无不是用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这位教师深谙此道,“彼文以入情”,通过分析文中一个破折号,引导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体现了渗透的特点。

2、动情励志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以情感去激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学的魅力,以作品的创作情感,辅以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情绪,激昂时,慷慨昂扬;悲壮时,侃侃滔滔;委婉时,细雨霏霏,引发学生的情思,在学生情动于衷之际,顺势而下,给以适当的激励。

如教《岳阳楼记》时,在声情并茂的诵读、讲读之后,再提出“身处社会主义时代的炎黄子孙该怎样认识和借鉴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的问题,激发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深层挖掘古人云:

“文以载道”,文章的思想意义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

特别是有些词语,其本身并不见明显的思想性,可是当它处于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就会顿然生色,意味无穷。

如何抓住某些关键性的语句进行深入辨析,来挖掘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义,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这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

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有这样一些语句: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己,我没有亲见。

”“‘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第一句中反复强调“听说”、“听说而已”,可见对雷峰塔的恶感之深;第二句把宾语“并不见佳”提前,就充分强调了我的看法与封建复古主义者的不同;第三句中的“偏要”、“横来”形象生动的揭露了法海有意横不讲理的做法。

由“大约”到“简直是一定”,作者措辞准确地戳穿了法海虚伪凶残的本质。

尤其是最后一段“活该。

”独成一段,言简意赅,既凝聚了作者对反动势力的痛恨与嘲讽,也表达了人民取得胜利,反动势力得到应有惩罚的欢快之情。

深入理解关键性语句,有助于全篇主题思想的理解。

这既有助于语感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思想感情的培养,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4、吟诵、品味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其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对写景状物、抒发情怀的篇章语段的朗读吟诵,分析品味,让学生受到感情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也是一种德育渗透。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朱自清的《春》都是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炼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某一种思想感情或道德情操。

这些作品的语言象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象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

在反复朗读吟诵的同时,再抓住作品中某些集中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借助于语法修辞等必要的手段,写一些精当的语言分析,来揭示蕴蓄于作品深层之中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如无声的春雨滋润心田,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

应该说这是非常完美的德育教育,它体现在吟诵、品味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和其它各科教学一样,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本身的特点进行的。

这种渗透行为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教学中都在进行着。

问题是进行什么样的渗透,这种渗透会使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所以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把握方向,采取正角的方法,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为完成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文选》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印,2001年9月

2、《教育督导评估手册》湖北教育委员会编,1991年11月

3、《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1月第2版)

4、《中学语文教学法》张隆华主编,湖南人民出版出版,1979年10月

5、《语文教育概论》黄秀梅、汪伯嗣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12月第1版)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写作提纲

湖北电大秭归分校中文本科班余先伟

2002年10月

导言:

通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德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关系及学科教学中对德育的要求的阐述,引出论题:

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德育渗透?

一、语文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性质。

1、语文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2、语文的含义;

3、语文学科的思想性。

二、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1、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2、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要求的理解。

小结:

语文学科的地位、性质、含义及其思想性和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德育渗透上下功夫,达到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1、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2、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编排的分散性;

3、德育教育内容的潜藏性;

4、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同步性。

小结:

恰当运用德育教育的特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的含义;

2、正确使用“文道统一”原则。

五、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举隅。

1、以文悟道;

2、动情励志;

3、深层挖掘;

4、吟诵、品味。

结论:

中学语文教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把握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为完成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实习总结

湖北电大秭归分校中文本科班余先伟

2002年11月

本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近14年。

在这14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是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耐心辅导学生,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14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曾担任过6年的班主任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了解、关心学生,爱护、帮助学生,及时协调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工作关系,主动、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001年初,本人报名参加湖北电大秭归分校中文本科班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训,2002年9月至11月在秭归县新滩中学杜云国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按照实习指导小组的安排和要求,遵照指导教师的建议,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

现将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情况及其感悟作如下小结。

一、重新认识中学语文,再次摆正中学语文学科的位置。

2002年10月,在秭归县新滩中学语文教学实习指导小组组长杜军老师的组织下,我重新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最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3月第3版,试用修订版)。

《标准》中说:

“语文具有实践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的深广性等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维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大纲》中说: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语文学科可称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

我们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要进行社会交往,都离不开运用语文,语文学科的职责就在于训练学生的这种语文能力。

尤其是在这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交往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去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去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重新认识自己,再次明白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和知识水平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无时无刻不跟思想内容相联系。

语文教学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分析语言现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自然景物、社会环境,都会与教师的思想观念相连。

因此,我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把所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之外,还应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事业心。

即语文教师要具有广泛的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及其他文化生活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会朗读、会演讲;有较强的实际教学组织能力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对照条件,我虽然学习了一些有关语文及其教学方面的知识,具备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条件,但教学实践告诉我:

即使有大学本科文凭的教师,如果靠吃老本来教学,也会坐吃山空的。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是静态的观点,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今天的要求是:

教师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不断更新的水。

因为学生的这杯水在不断地更新。

因而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然。

三、重新认识备课,再次理清备课与上课的关系。

由于对备课认识不足,本人有时语文备课只是敷衍塞责,为应付教学工作检查而备课,只求能用于上课就罢,不求深入。

在重新学习了《教育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之后,特别是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之后,我充分认识到:

备课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某种程度来说,决定于备课。

即使是老教师,对讲授过多篇的教材,也得需要一丝不苟地备课,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继续提高教学艺术。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教参,多方位了解学生,按照语文教学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出教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备课的基本环节和要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上课是验证备课好坏的过程。

有了教案设计,不等于就一定能把课上好,这得由上课的过程来验证。

上课之后要对教案进行反思、总结、修补,要把教学设计始终放在上课之中来衡量、评价、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备课质量,高效教学效率。

四、遵循语文教学原则,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客观规律是搞好语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必要条件。

否则就是瞎教学、乱弹琴,甚至误人子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语文知识技能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即遵照“文道统一”的原则进行教学。

“文”指的是课文或作文的语言形式,“道”指的是课文或作文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