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807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docx

部编八下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注释

八下课内选择

1.选出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

B.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C.使人想起: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啸啸

D.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3.填入下列横线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一样,是的瞳仁,斗虎一样,是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A.飞动闪耀强健B.飞扬闪耀强壮

C.飞动闪射强壮D.飞扬闪射强健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作者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总是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慨。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5.对诗中词语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窈窕”刻画了女子的外在美好形象。

B.“参差”写出了长短不一的荇菜在水中漂流的具体情态。

C.“流”“采”“笔”这三个动词写出了采荇女劳作时的情形,动作机械重复而又单调。

D.“悠哉悠哉”的“悠”惟妙惟肖地描写出小伙子彻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形

6.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河之洲:

水中的陆地。

B.寤寐求之:

醒来和睡着。

C.窈窕淑女:

善、好,指品貌。

D.君子好逑:

对有学问人的尊称。

7.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8.下列对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长短不齐的荇菜,在水中一左一右地摆动。

B.窈窕淑女,寤寐思服——那位漂亮的姑娘,我醒时梦中都想追求你。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想念啊想念啊,想得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D.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位漂亮的姑娘啊,你弹起琴瑟来表示对我的爱慕。

9.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三章,从内容看,前两章即景言情,悠悠河水,洲地上成双成对的雎鸠欢乐地歌唱,水流中摇动的荇菜,使抒情主人公回想起了那个漂亮姑娘以前采荇菜的姿影。

末章写抒情主人公梦想成真,痛苦化为快乐的情景。

B.全诗善用起兴手法,后两章前两句虽均为起兴,但末章前两句是前章两句意思的递进。

C.诗中善用反复来刻画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如“辗转”与“反复”同义复用,加强了语气的表达。

D.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漂亮姑娘的思恋。

诗人即景言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幻想境界的描述,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赞美了一个文静、美丽、热爱劳动的姑娘,歌颂了一个贞洁、有德行的姑娘。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3.《大自然的语言》第七段说明的中心是:

[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4.文中第⑧句中的“这个道理”是指[  ]

A.在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B.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C.山腰处于逆温层,冷空气比较重,向低处流,使山腰的气温高于山脚的气温。

D.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15.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

A.先总后分,由一般到特殊。

B.先总后分,由概括到具体。

C.时间顺序,由春夏到秋冬。

D.空间顺序,由高到低。

16.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7.对这四个因素说明顺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B.由次到主,由时间到空间。

C.由主到次,由时间到空间。

D.由次到主,由空间到时间。

18.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

开花日期,“前者”是指:

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说:

“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9.“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这几个词语明确地点明了说明顺序,这顺序是:

[  ]

A.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

B.由时间到空间的顺序

C.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D.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

20.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哪两项()

A.物候现象B.物候学C.物候规律D.一年四季

21.第二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22.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B.高可二黍许(大约)

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于)D.其人视端容寂(平静)

23.下列句中加点的“比”与“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涯若比邻B.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C.无与伦比D.比比皆是

24.第三段的结构方式属于()

A.总分式B.总分总式C.分总式

25.对第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现苏黄二人忘情山水,忘乎所以的样子

B.表现雕刻家着意反映人物孜孜不倦的刻苦求学精神

C.表现雕刻家将人物塑造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艺术构思

D.表现苏黄二人忘却现实,陶醉于如画的美好境界里

26.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2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

(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

(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

(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8.下面对《核舟记》理理解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山川名胜,如《小石潭记》为游记;也可以记器器物建筑,如《核舟记》,与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很相似。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总说王叔远雕刻技术的卓越,中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最后总括全文并加以评论。

C.文章开头的“以径寸之木”和结尾处“计其长曾不不盈寸”,遥相呼应,以强调材料料体积之小表现王叔远的“奇巧”技艺。

D.本文着重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用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量和刻字的总数之多和核桃的体积之小形成比照,就足以表现雕刻家的高超技艺,其它略略写。

29.概括《大雁归来》第7段的内容正确的是()

A.写春雁每天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

B.写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

C.写春雁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情景。

D.写春雁所吃的玉米粒来之不易。

30.“三月的大雁则不同”是一个过渡句。

下列所列的语句均为选文上一段的内容。

结合选文,选择下列哪一项体现三月的大雁与之不同之处  []

A.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

  

B.大雁的飞行是笔直的。

  

C.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后,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D.大雁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

 

3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盗窃乱贼而不作  潭西南而望

B.天下为公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故人不独亲其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货恶其弃于地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33.下列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喊“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34.《回延安》一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共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下列的分析、概括、排列顺序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话延安→忆延安→赞延安→别延安

B.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别延安

C.忆延安→回延安→话延安→赞延安→别延安

D.忆延安→回延安→话延安→别延安→赞延安

3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写出了不同的景物特征。

B.作者写壶口瀑布,只是想向大家介绍这一处的风景。

C.作者第一次看壶口瀑布时,并没有看清壶口瀑布的样子。

D.文章末尾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6.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7.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38.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策:

马鞭子。

39.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40.下列对《马说》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第一段中的名句。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文中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

C.文中写食马者平庸浅薄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曰:

“天下无马!

D.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不知马也。

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chēnɡ,著称

B.食不饱,力不足  食:

sì,喂养

C.策之不以其道   策:

cè,鞭子

D.执策而临之    临:

lín,靠近

4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

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他们的才华。

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

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

4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5.对甲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6.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47.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怎么)B.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

C.才美不外见见:

通“现”D.策之不以其道策:

鞭子

4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

“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作用是: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去以六月息者也

B.其真无马邪  不知其旨也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择其善者而从之

5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②③两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51.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

5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5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5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5.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正单”和“人饥”呼应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B.从“晓驾炭车”到“日已高”写出运炭历时之久。

C.“翩翩”一词形容太监及其爪牙得意忘形的模样。

D.“惜不得”表现出卖炭翁的心如刀割,意欲抗争。

5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5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处境的悲惨。

C.“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刻画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形象。

D.本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8.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运用肖像描写,表现了年迈的卖炭翁劳作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极为矛盾的心理刻画,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宫使凶残掠夺、蛮横的面目。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无奈与悲愤。

 

59.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60.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

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6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上衣裳口中食”反映出卖炭翁辛苦劳作仅仅是为了满足最近本的生存需求。

 

B.“牛困人几日已高”写出了运炭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C.“宫使驱将惜不得”刻画了卖炭翁想要反抗而不能的软弱性格。

 

D.本诗以叙事结尾,与直接议论相比,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思索空间。

6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灰”、“烟火色”、“黑”写出了烧炭的辛劳,“苍苍”则以鬓发的灰白表现了卖炭翁的年迈。

 

B.“两骑”指的皇宫内的太监,“翩翩”则描写了他们得意洋洋骑马而来的样子。

 

C.全诗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依次写了烧炭、运炭、卖炭和炭被夺这几个情节。

 

D.这首诗直抒胸臆,揭露了统治者残酷掠夺底层人民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6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64.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65.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