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316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docx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程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56、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57、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58、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60、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62、一般来说,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普选制。

64、制约权力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0、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71、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7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74、现代社会科学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是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78、顺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79、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三个阶段。

83、政治正义观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84、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86、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7、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89、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90、选举权和罢免权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权利。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93、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94、宪法和个人权利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6、民主化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

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暴民统治的典型。

98、19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对人民的保护两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名词解释

1、政治:

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

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

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

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5、利益:

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

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

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

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

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

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

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

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

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

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

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

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

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

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

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

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

21、两党制:

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

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

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

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

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

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

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

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

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

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

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

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

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

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

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

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7、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

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

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

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

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

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

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

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

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

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

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

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三、简答题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是政治?

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②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4、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

答:

(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

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

(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⑸排他性

8、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答: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

(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9、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

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10、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答:

(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

(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

政府的基本特性有:

(1)阶级性;

(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

12、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

(1)人民主权原则;

(2)权力制约原则;(3)法治原则。

13、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4、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司法独立。

15、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征?

答:

(1)阶级性。

(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

16、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

(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7、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