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村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44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村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村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村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村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村官.docx

《浅析村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村官.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村官.docx

浅析村官

浅析村“官”的管理

我国目前还是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家,农业人口又都集中在农村。

农村发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国家的发展战略,历来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农村主要靠村“官”领导,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依靠村“官”们来完成,村“官”又直接处在广大农民群众之中,受到农民的监督,村“官”是我国现行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干部,是享受待遇相对较低的干部,是体现政策政治的直接参与者,是与人民群众贴的最近的管理服务群体之一。

村“官”虽然不是官,可他们的作用却非常大:

村“官”起着承上启下、联系沟通、了解民情、宣传政策、调解矛盾等重大作用,是政府开展工作的支点,是群众依靠的基点,是干群分界的叉点。

村“官”素质的高低,工作开展的好坏,领导作风的优劣,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干群关系的融洽,影响政府公信的形象,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

由此看来,村“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官”阶。

对村“官”加强管理,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村“官”的现状

根据笔者在某乡镇做的初步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在现有的村“官”们中,统计数据显示支乎差役型、低效率型、低水平型较多,很显然这与现在上级单位提倡要求的高素质类型、创新型、科技型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

一是村“官”们年龄偏高。

该乡镇有村“官”54人,60岁以上的6人,占总数11.1%;50-60岁的12人,占总数22.2%;35-50岁的33人,占总数61.1%;35岁以下3人,占5.6%.从统计数据看,村“官”明显呈中高龄化,年轻村“官”相对较少。

二是村“官”们文化程度偏低。

在调查的54人中,高中文化程度2人,占3.7%;初中文化程度12人,占22.2%;小学文化程度36人,占66.7%;文盲4人,占7.4%.从统计数据看,明显,村“官”们文化程度偏低,以小学程度为主。

三是村“官”性别比失衡。

该乡镇54名村“官”中,竟然没有妇女干部,男女村“官”性别比为100:

0。

四是村“官”们整体素质较低。

具体表现在开二级干部会随意迟到早退、到会人数不全、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手机响、抽烟、打哈欠等等不规范行为比比皆是,还有作风方面,比如工作方法简单粗野、对人不对事、优亲厚友、只打“小九九”、留守妇女成了猎艳对象等等,大多数村“官”都有这种不良行为,且习以为常。

五是村“官”们工作效率低下。

乡镇工作讲究张驰有度、阶段小结、经常宣传、主次结合、乡村联动的模式,常规性工作多,特殊性工作少,阶段性工作多,连续性工作少,一般一项常规工作有7天时间能完成的,至少得10天,还要在领导批评下或乡干部督促下,才能完成,大多数村“官”是任务型干部,只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而工作,从不谋划统筹兼顾,也没有长远发展规划,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撞不响,所以效率低下。

六是村“官”宗旨观念淡化。

笔者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当问为什么当村干部时,大多数回答不上,个别回答是当上好,概念很模糊。

当问到当村干部干什么时,多数回答完成乡上的各项任务,再什么也说不上。

由此可见,村干部宗旨观念比较淡化,职责不是很明确,没有理想抱负,更无发展目标。

二、形成管理弱化的原因

导致村“官”们目前现状和难管理的原因是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重要因素:

一是体制因素。

在改革开放以前,政治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大多数干部群众经历了政治运动,也看到了村干部的权利与作用,多数人以能当上村干部或社干部为荣(那时并不给报酬),在政治运动教育下的群众(村干部的选择对象)只想到权利与荣誉,所以那时成长的村干部,只认政策、只讲政治、只求平稳,以任务型、年龄偏大型干部居多。

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群众外出务工,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条件和机会越来越多,在此时教育出的群众(同上),以投机钻营型、自私型为主,思维比较活跃,但思想比较轻浮和自私自利,村干部不为公、只为私,乡村二级组织由于职能转型,再加上收三提五统和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导致干群关系一度紧张,各种矛盾日益尖锐。

在税费改革完成以后,随着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加上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农民群众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明要求越来越高,个体私营企业主也发展壮大起来,这时成长起来的村干部思想比较开阔,认知面广,一心想着干一些事业(公益),改变家乡面貌,为更快发展打好基础,但没有好的环境(村级职位被年龄大、文化低、不干事的干部占着)。

当村干部基本经历“为荣—为利—为民”三个时期的转化,社会形态和主体也发生转化。

任村干部经历“组织选—自己求—等待用”的模式。

二是性质因素。

多年来村“官”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话说白了,组织任命就是“官”,免去就是民,“选”上来了是干部,被罢免了是群众。

所以村级干部开展工作顾虑很多,自我危机感强,一直想着如何不得罪人,老好人思想严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推诿扯皮、干事瞻前顾后。

亦干亦民的村级性质,让村级干部不能放下包袱,扛起担子,奋力拼搏。

三是待遇因素。

村干部实行报酬制后,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还是与一个干部的标准相差甚远。

现在村级干部待遇不高,一个是政治待遇没有长期保证,另一个是经济待遇不能养家糊口。

笔者调查的乡镇,村干部一年报酬是3400-3600元,是待遇较好的(有的乡镇村干部一年只有1500-2500元),一年工作任务完成好,能拿全,部分村村干部忙碌一年,只得2000元左右,村干部工作一年没有刚参加工作的乡干部一月的工资高,所以养家糊口还得靠老本行(务农),因此村“官”农民成份要重于干部成份,参与到农村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就少,效率不可能高。

四是行政因素。

乡镇作为村干部的直接领导单位,管理和考核做的不够,机制运行不规范。

长期以来,作为村干部以完成乡政府下达的任务为目标,乡政府以村干部完成工作任务为标准,其它的忽略不计,这就放任了村级干部,把学习、考勤、作风和创新晾到一边不管,导致村干部整体素质低下、作风漂浮、无所作为。

考核制度只订制度不考核,随主要领导随意性而为,管理及运行很不规范,没有真正把村干部抓到手上,没有严格教育村干部,导致一些违纪违规事件发生是在所难免的.

三、解决管理难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维护社会稳定,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聘任报酬。

村干部基本上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文书三人组成主体,三个角色三个职位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各有所重。

村支书要以统的功能强、思路清晰、敢说敢干为侧重,村主任要以认真勤实、德高望重、细致公正为侧重,村文书要以勤奋敬业、手脚利索、业务精熟为侧重,所以从职位上就要求村支书年轻有为、文化程度高、干事有魄力;村主任年高稳重、心细心公;村文书年轻有为、文化程度高、勤奋忠实.因此最合理村班子村干部配备支书应以30-40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思路有闯劲的人担任;村主任应以40-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群众基础好的人担任;村文书应以20-3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认真踏实的人担任。

给这样的群体优厚待遇是比较合理的。

就是要提倡“高酬聘能人”,实行万元年薪公开竞聘村支书制度,村支书一年得一万元报酬,但必须得完成四项工作:

一是为本村一年招商引资10万元以上项目一处;二是每年为本村办一件得民心的公益事业;三是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各种目标任务;四是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激发党员政治热情,努力使无职党员义务加入本村经济社会建设。

村主任和文书每人年报酬可初步定为3000-5000元之间,在配备任命上以村支书和群众的意愿推荐为主。

村主任职责要以调解各种矛盾纠纷、体察民情、落实政务政策、管理社会事务为主;村文书要以沟通联系、办理业务、上传下达为主。

提高报酬根本目的是让村干部安心全脱产参与工作,保证廉

洁奉公、心系群众。

二是健全考评机制。

现在村“官”们管理难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考勤、考核、考评流于形式,导致在评先进、奖惩上无据可凭,定性不准,乡镇领导随性而为,久而久之会让村干部认为评优奖罚是关系,是人情,是领导的好恶。

因此很难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在考勤机制上应实行乡领导、片领导、包村乡干部三级联考(勤),以包村乡干部考勤为主,月结年通报。

在考核机制上应实行“红黄绿牌管理”,因为乡镇工作常规性的多,把每项工作完成情况按好、中、差区分,好的挂绿牌,中间的挂黄牌,差的挂红牌,一年下来以绿牌绝对数定优劣定奖罚,一个绿牌等于一个红牌,等于三个黄牌。

可初步设农业技术推广、春季植树造林、果树果园管理、秋季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工作、农村合作医疗、民生关注兑现、社会治安治理、开创性工作等多项,每项工作结束后即进行考核挂牌,在乡政府醒目地方设公开栏进行公示。

在考评机制上应实行领导班子评制度,每项工作结束后召开党委会,对各村一阶段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定性评议,以民主评议结果为准。

三是集中时间学习。

村干部整体素质低下的直接原因是村干部不学习,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完成乡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和耕地种田上,对党政国策和惠民政策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工作指导失误、不能为群众提供政策和技术服务,增加了盲目性。

村干部应和其它干部一样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加快经济社会和提前进入小康社会都有积极和现实意义。

村干部应实行周学习制度,即每周由乡包片领导组织开展学习,学习内容以党政国策、法律法规、科技知识和业务知识为主,采取集中学习的方法,积极开展干部党员实行月学习制度,即每月由乡包片领导组织本村党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广大村干部和党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指导农村工作能力。

四是固定帮扶对象。

民生问题是现行“三农”政策中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和关心的重大问题,是基层干部最需破解的难题,村干部的另一个重要职责应该关注本村弱势群体。

在民生问题上要把扶贫攻坚放在首位,即把本村的三无对象、三孤对象、低保对象、极度困难对象清理出来,每个村干部帮扶若干户,主要任务是问寒问暖、帮助开展生产、协调解决困难,让弱势群体时刻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帮助这类人树立信心,走出困境。

同时培养村干部常怀爱民为民之心。

五是分项专门检查。

对村干部尤其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和政绩、廉洁自律情况要分清界线和类别,每半年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检查,查实绩、查作风、查德政、查民意,把检查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乡党委,有小问题的村干部由乡上领导进行谈话戒免,有较大问题的要进行处理处罚,有重大问题的予以免职。

检查和处理情况整理装入村干部档案,作为以后奖惩依据。

六是加强村“官”廉洁自律教育。

近几年,国家搞新农村建设,投资修路、修水、修电、土地平整、村庄合并,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救济、扶贫、“万名干部进农家”、“农家书屋”、村卫生室等,投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就成了少数不法村“官”下手“捞”实惠的好机会。

剖析村“官”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是基层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二是村官搞家长制,独断专行,只要他不想让人监督,是无人敢监督的。

农村监委会、基层群众的监督形同虚设、苍白无力;三是财务管理制度极不规范,村会计科目随意设置,记账方法不统一,账账不符、账款不符、有账无证、有证无账现象较为普遍。

所有这些情况,都与乡镇监管不力有密切联系,乡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情发生在下边,根子却在上边。

村干部官虽小,但和农民群众接触最多,他们的廉洁与否、决策如何,是党的形象、党的政策、党群关系在基层的直接体现。

因此必须把村干部的思想、作风、纪律建设突出出来,将其作为教育、监督工作的重要对应主体。

乡镇党委政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村干部廉政勤政意识;二是强化责任意识,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是强化民主监督,积极推动村级“阳光工程”;四是健全规章制度,注重村干部监督管理规范化;五是重视信访督办,加大廉政建设监督检查力度。

大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政主题教育活动。

 同时利用教育载体建章立制,严格规范村干部的工资、补贴,招待,婚丧嫁娶等行为;村级财务管理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严格审批程序,防止虚报冒领、乱支乱花;针对一些村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让农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建立民主议事和民主评议制度;对宅基地审批、土地承包及流转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防止村干部个人独断专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